读书札记——昭和美食 Vs. 法式大餐
作为一个对吃既讲究又不讲究的人,我私下里以为,食物只要做到好吃就行了。就比如膏满黄肥的面包蟹,是隔水清蒸还是做成泰式咖喱炒蟹,于我而言,并没有本质差别:一个品尝的是新鲜食材最本真的味道,另一个则是体验各种美味交汇的快感——无甚优劣之分。
最近读的两本书,恰恰就像是这两种做法的面包蟹。掘井宪一郎的《深夜食堂 私享料理》以深夜食堂里的家常菜为幌子,着着实实地回忆了一番几十年前昭和时代的美味。制作工序上有的复杂有的简单,但多是易得的食材,里面夹杂着浓浓的时代感,上了年岁的人每每馋虫被勾起,都有几分怀旧的感觉。《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里的彼得·梅尔本身是一位英国人,出身于以鱼和薯条著称的国家,他可算一位大胆的吃货,待在法国的这些年,美食、美酒、美人、美景不断,徒惹人羡慕嫉妒恨。
然而,美妙的是,这两本书又仿佛颠倒了国度似的,《深夜食堂》突然多了浓厚的仪式感,明明就是一份速食炒荞麦面,偏偏连撕纸盒都变成了一件神圣的事情,一点酱料让人“仿佛受到南海姑娘的诱惑一般,充满魔幻的魅力”。如何吃盖浇饭都得仔细思考,谨慎下筷,不然很有可能导致配菜和米饭的和谐。昭和年代的日本曾经陷入战争深渊不可自拔,如今看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白萝卜炖牛筋加蛋”俨然关东煮里三位一体的主配角,也无怪掘井宪一郎会说出“还请各位多多珍惜米饭吧!”
而彼得·梅尔,则把法式大餐的凝重感消解得一干二净,他似乎对正经危坐地在米其林三星级餐厅里从前菜吃到甜点没有太大兴趣,而是奔赴大大小小各种美食节,甚至成了蛙腿爱好者协会的第一位英国会员,让人觉得法国人在美食面前,好像也不是苛刻到让人不寒而栗。至于里什朗什的松露礼拜、马蒂尼泉的蜗牛节、利瓦罗干酪节……法国人不羁的一面都被梅尔捕捉到了。
日本人对食材本味的偏爱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掘井宪一郎甚至煞有介事地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猫饭和黄油饭的食谱列出来(猫饭:1、将米饭盛在碗里+2、盖上鲣鱼干,再淋上酱油;黄油饭:1、盛好热米饭,将黄油放在中央,等待三十秒钟+2、淋上酱油,轻轻搅拌)。美味嘛?只有吃过才知道啊!反正我这种小饭量的家伙,有一次竟然在没有配菜的情况下,吃了一整碗黄油饭!然而,别看法国人那么爱蜗牛,让他们真的来一盘蜗牛刺身,怕也是会面露难色。
不过,法国人也是从未亏待过自己的胃,彼得·梅尔的总结可谓一语中的,“法国国民心中深藏着一个解不开的心结:痴迷于外表,钟情于奢华”。穿越大半个国家只是为了吃上一顿,为了一只鸡的好坏花上整个周末的时间,这种事儿在法国绝不是少数。且听几道蓝带经典教程里的菜名,你就知道了:水煮蛋熏鲑鱼冻、番茄酱汁蒸比目鱼、勃艮第海贝镶肉、奶油沙司焖鸡、烤鸡配奶汁烤土豆……而看似简单的秘制煎猪排、烤牛肉、什锦蔬菜、法式比萨饼也是不容小觑,不仅要高汤伺候、过滤器过滤,还要时刻注意什么时候不能让汤汁沸腾,什么时候用湿布盖住,怎么捆、怎么煎、怎么烤。新手如我对着食谱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啊……ORZ
细究两国人对美味的定义,其实和历史脱不开关系。昭和时代,战后日本物资极度匮乏,所有人都在努力地活下去——“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裙带菜一样”,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少年H》中如是写道,日本人对于食物的情感可想而知。而法国就不一样了,大革命之后,原本为贵族烹制盛宴的厨师开起了餐馆,把普罗大众的胃都宠坏啦!即便到了很多人忙碌或是假装忙碌到没有时间端坐在桌前,享受一顿午餐的今天,法国人也不会委屈自己的味蕾。
不过,真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决一胜负,还真是困难啊,就像让小野二郎和雷蒙德·布兰克两位米其林三星大师对决,昭和时代的匠人精神和法式料理的纷繁复杂,你会怎么选呢?
且以康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这段话结尾罢。
质朴的,遥远的,不可企及的是崇高的。华丽的,欢快的,触手可及的是优美的。
崇高使人感动;优美使人迷恋。对崇高事物的感受,则更强劲地绷紧着灵魂的力量。
![]() |
《深夜食堂 私享料理》Vs.《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 |
最近读的两本书,恰恰就像是这两种做法的面包蟹。掘井宪一郎的《深夜食堂 私享料理》以深夜食堂里的家常菜为幌子,着着实实地回忆了一番几十年前昭和时代的美味。制作工序上有的复杂有的简单,但多是易得的食材,里面夹杂着浓浓的时代感,上了年岁的人每每馋虫被勾起,都有几分怀旧的感觉。《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里的彼得·梅尔本身是一位英国人,出身于以鱼和薯条著称的国家,他可算一位大胆的吃货,待在法国的这些年,美食、美酒、美人、美景不断,徒惹人羡慕嫉妒恨。
然而,美妙的是,这两本书又仿佛颠倒了国度似的,《深夜食堂》突然多了浓厚的仪式感,明明就是一份速食炒荞麦面,偏偏连撕纸盒都变成了一件神圣的事情,一点酱料让人“仿佛受到南海姑娘的诱惑一般,充满魔幻的魅力”。如何吃盖浇饭都得仔细思考,谨慎下筷,不然很有可能导致配菜和米饭的和谐。昭和年代的日本曾经陷入战争深渊不可自拔,如今看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白萝卜炖牛筋加蛋”俨然关东煮里三位一体的主配角,也无怪掘井宪一郎会说出“还请各位多多珍惜米饭吧!”
而彼得·梅尔,则把法式大餐的凝重感消解得一干二净,他似乎对正经危坐地在米其林三星级餐厅里从前菜吃到甜点没有太大兴趣,而是奔赴大大小小各种美食节,甚至成了蛙腿爱好者协会的第一位英国会员,让人觉得法国人在美食面前,好像也不是苛刻到让人不寒而栗。至于里什朗什的松露礼拜、马蒂尼泉的蜗牛节、利瓦罗干酪节……法国人不羁的一面都被梅尔捕捉到了。
![]() |
娘口三三吃西瓜要加盐,以突显西瓜的清甜 |
![]() |
猫饭 |
![]() |
黄油饭 |
日本人对食材本味的偏爱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掘井宪一郎甚至煞有介事地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猫饭和黄油饭的食谱列出来(猫饭:1、将米饭盛在碗里+2、盖上鲣鱼干,再淋上酱油;黄油饭:1、盛好热米饭,将黄油放在中央,等待三十秒钟+2、淋上酱油,轻轻搅拌)。美味嘛?只有吃过才知道啊!反正我这种小饭量的家伙,有一次竟然在没有配菜的情况下,吃了一整碗黄油饭!然而,别看法国人那么爱蜗牛,让他们真的来一盘蜗牛刺身,怕也是会面露难色。
![]() |
《法式西餐烹饪基础》中烤鸡配奶汁烤土豆的食谱 |
不过,法国人也是从未亏待过自己的胃,彼得·梅尔的总结可谓一语中的,“法国国民心中深藏着一个解不开的心结:痴迷于外表,钟情于奢华”。穿越大半个国家只是为了吃上一顿,为了一只鸡的好坏花上整个周末的时间,这种事儿在法国绝不是少数。且听几道蓝带经典教程里的菜名,你就知道了:水煮蛋熏鲑鱼冻、番茄酱汁蒸比目鱼、勃艮第海贝镶肉、奶油沙司焖鸡、烤鸡配奶汁烤土豆……而看似简单的秘制煎猪排、烤牛肉、什锦蔬菜、法式比萨饼也是不容小觑,不仅要高汤伺候、过滤器过滤,还要时刻注意什么时候不能让汤汁沸腾,什么时候用湿布盖住,怎么捆、怎么煎、怎么烤。新手如我对着食谱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啊……ORZ
![]() |
《深夜食堂》第一集出现的红香肠,简单易做 |
细究两国人对美味的定义,其实和历史脱不开关系。昭和时代,战后日本物资极度匮乏,所有人都在努力地活下去——“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裙带菜一样”,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少年H》中如是写道,日本人对于食物的情感可想而知。而法国就不一样了,大革命之后,原本为贵族烹制盛宴的厨师开起了餐馆,把普罗大众的胃都宠坏啦!即便到了很多人忙碌或是假装忙碌到没有时间端坐在桌前,享受一顿午餐的今天,法国人也不会委屈自己的味蕾。
不过,真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决一胜负,还真是困难啊,就像让小野二郎和雷蒙德·布兰克两位米其林三星大师对决,昭和时代的匠人精神和法式料理的纷繁复杂,你会怎么选呢?
![]() |
小野二郎 |
![]() |
![]() |
![]() |
雷蒙德·布兰克 |
![]() |
![]() |
且以康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这段话结尾罢。
质朴的,遥远的,不可企及的是崇高的。华丽的,欢快的,触手可及的是优美的。
崇高使人感动;优美使人迷恋。对崇高事物的感受,则更强劲地绷紧着灵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