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川普赢的那一天,全球社交网络一片哗然。
知乎上的帖子又开始层出不穷,“如何评价唐纳德川普?”、“怎样看待川普当选总统?”、“如何评价希拉里落选?”,等等。其中有些回答很明确地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大意是希拉里之前看上去顺风顺水,只是因为掌握了话语权,政治圈、媒体圈都在为她撑腰,所以才显得赢面很大。而川普,拉拢的则是沉默的大多数——生存圈日益被外来移民和精英阶层打压的美国中产阶级。所以,最后的结果里,川普农村包围城市,沉默夺取政权。
川普当选,不是因为美国疯了,而是因为美国远比我们想象的保守。政治正确是希拉里的一步臭棋,美国中产阶级不需要这个,他们被政治正确蒙得太久了。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关于川普,而是关于“沉默的大多数”。
我相信很大多数人最早听说这个词语,是来自王小波的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关于这本书,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但是事实是怎样?王小波也不过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他们那一拨知识分子说话罢了,那能叫大多数吗?恐怕不是吧。
关于沉默的大多数的定义,我更倾向于美国总统尼克松。当时美国国内对于反越战的情绪浓烈,爆发了不少游行示威,但是他提出所谓声势浩大的反战,只是由于少部分人控制了话语权,而沉默的大多数应该站在他那边。虽然他只是为了赢得选票,但这是多么漂亮的、教科书式的,对政治正确的“打脸”。
有趣的是,在川普当选以前,“沉默的大多数”似乎被人遗忘了。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截止到2013年,48%的中国人,85%的美国人,都在使用互联网。现在看看微博,随便一条大v的转发就是上千上万,就算是普通的用户,比如你我,要是写的段子或者鸡汤掐到了网民的痒点,照样能得到不少的转发和评论。“沉默的大多数”已经不再沉默了,更可怕的是他们似乎变成了“愤怒的大多数”。
使用微博的时候,有一点常常让我很生气。那就是我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网上不分青红皂白的转发,有时候原微博已经说解决了,而流言还在越传越凶。不过脑的思考就随手转发,只是为了大骂一句的大有人在。就算是回复中已经辟谣,也不会有谁在意。大多数人似乎都并不在乎事实的真相,他们更在乎的只是一个谈资。有多少人看到虐猫虐狗虐童的新闻,会去背后问一个究竟呢?有多少人跟踪过事情的进展,不是转发完就万事大吉了呢?又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曾经那些义愤填膺,口诛笔伐?
16年9月,微博@cgtnofficial发表了一条关于确认坦桑尼亚的飞机残骸属于MH370的微博,瞬间得到了8万多的转发。其中不乏营销号和公众人物。多数人配的文字是“终于找到了,欢迎回家”之类,给人一种浓浓的马航370事件终于了解、真相水落石出的即视感。可是,在人们对美好结局的期盼背后,是不是还隐藏着人们终于对这件事失去兴趣、想要画上一个句号从此不再理会的潜意识?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探究,事实的真相其实是马航370根本没有被找到,这只是一系列搜救报告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沉默的大多数”不仅是不愿意表露倾向的人,更是随波逐流毫无思想的人。
我们虽然永远也无法理性、科学的分析出大多数人是不是还保持着沉默,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至少网络上已经不是少数人在掌握话语权了。
言论是要自由,但言论也必须要有所约束。我也曾亲眼见证过谣言是怎么样传播的,也曾经参与过控制舆论,也曾躺平任嘲,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关于莎士比亚式的沉默、爆发、灭亡,这三个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的。
无论你是赞成川普获胜的“沉默的大多数”理论,还是惋惜看起来宛如女权领袖的希婆,无论你是吃瓜的围观群众,还是利益风暴中心的“少数人”:
要学会自己认真思考,不要听别人的胡说八道。
知乎上的帖子又开始层出不穷,“如何评价唐纳德川普?”、“怎样看待川普当选总统?”、“如何评价希拉里落选?”,等等。其中有些回答很明确地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大意是希拉里之前看上去顺风顺水,只是因为掌握了话语权,政治圈、媒体圈都在为她撑腰,所以才显得赢面很大。而川普,拉拢的则是沉默的大多数——生存圈日益被外来移民和精英阶层打压的美国中产阶级。所以,最后的结果里,川普农村包围城市,沉默夺取政权。
川普当选,不是因为美国疯了,而是因为美国远比我们想象的保守。政治正确是希拉里的一步臭棋,美国中产阶级不需要这个,他们被政治正确蒙得太久了。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关于川普,而是关于“沉默的大多数”。
我相信很大多数人最早听说这个词语,是来自王小波的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关于这本书,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但是事实是怎样?王小波也不过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他们那一拨知识分子说话罢了,那能叫大多数吗?恐怕不是吧。
关于沉默的大多数的定义,我更倾向于美国总统尼克松。当时美国国内对于反越战的情绪浓烈,爆发了不少游行示威,但是他提出所谓声势浩大的反战,只是由于少部分人控制了话语权,而沉默的大多数应该站在他那边。虽然他只是为了赢得选票,但这是多么漂亮的、教科书式的,对政治正确的“打脸”。
有趣的是,在川普当选以前,“沉默的大多数”似乎被人遗忘了。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截止到2013年,48%的中国人,85%的美国人,都在使用互联网。现在看看微博,随便一条大v的转发就是上千上万,就算是普通的用户,比如你我,要是写的段子或者鸡汤掐到了网民的痒点,照样能得到不少的转发和评论。“沉默的大多数”已经不再沉默了,更可怕的是他们似乎变成了“愤怒的大多数”。
使用微博的时候,有一点常常让我很生气。那就是我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网上不分青红皂白的转发,有时候原微博已经说解决了,而流言还在越传越凶。不过脑的思考就随手转发,只是为了大骂一句的大有人在。就算是回复中已经辟谣,也不会有谁在意。大多数人似乎都并不在乎事实的真相,他们更在乎的只是一个谈资。有多少人看到虐猫虐狗虐童的新闻,会去背后问一个究竟呢?有多少人跟踪过事情的进展,不是转发完就万事大吉了呢?又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曾经那些义愤填膺,口诛笔伐?
16年9月,微博@cgtnofficial发表了一条关于确认坦桑尼亚的飞机残骸属于MH370的微博,瞬间得到了8万多的转发。其中不乏营销号和公众人物。多数人配的文字是“终于找到了,欢迎回家”之类,给人一种浓浓的马航370事件终于了解、真相水落石出的即视感。可是,在人们对美好结局的期盼背后,是不是还隐藏着人们终于对这件事失去兴趣、想要画上一个句号从此不再理会的潜意识?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探究,事实的真相其实是马航370根本没有被找到,这只是一系列搜救报告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沉默的大多数”不仅是不愿意表露倾向的人,更是随波逐流毫无思想的人。
我们虽然永远也无法理性、科学的分析出大多数人是不是还保持着沉默,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至少网络上已经不是少数人在掌握话语权了。
言论是要自由,但言论也必须要有所约束。我也曾亲眼见证过谣言是怎么样传播的,也曾经参与过控制舆论,也曾躺平任嘲,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关于莎士比亚式的沉默、爆发、灭亡,这三个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的。
无论你是赞成川普获胜的“沉默的大多数”理论,还是惋惜看起来宛如女权领袖的希婆,无论你是吃瓜的围观群众,还是利益风暴中心的“少数人”:
要学会自己认真思考,不要听别人的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