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前几天突然想了解2016年我到底读了多少书。曾经站在年头时,想想1年能读完12本书,都觉得应该是勉勉强强。哪知细细数来,竟然读完了15本书,成就感油然而生。
然而看着这些熟悉的书名,除了几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外,大多数也不知道真正得到了什么,可能只是简单的完成。所以这也是促使我觉得要写点什么的开始
最近这段时间读完的第16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旅程》。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寻求心智变得成熟的方法。这本书读了2次,第一次读了一半,因为总总放下了,最近才完整读完。
这是我第一次读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说实话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般都比较晦涩难懂。没有超强的毅力很难读下去。但是这边书确有别其他,他的作者Scott Peck本来就是美国一名出色的心里医生,他有超过20多年从业经历。
所有这本书都是基于他的真实的从业经历而写,里面有许多详实的案例来帮助你理解那些心理学名词。
他的书很简单,分了4大部分:自律,爱,成长和宗教,神奇的力量。
说实话在读完“自律”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瞬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特别是他在谈如何“推迟满足感”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他就举了一个病人的例子,这个病人有拖延工作的恶习。然后他就由这个病人吃蛋糕的习惯发现在“上班第一钟头,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于是他建议她的病人“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是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7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6个小时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6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个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就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而我在读完他这段话的第二天,也坚决按照他的方法去实施了我的工作,(因为长期以来我也有非常严重的拖延症,曾今一度想借这方面的书来看看)星期一一上班就去处理特别不想处理的难题工作,那种心情是极其不舒服和开心,我就默念这他的话1个钟头的痛苦能得到7个小时的快乐,然后硬着头皮做下去。当做完后,剩下都是很简单的工作后,那一天快下班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就这样工作拖延就治好了。
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收获和成长的快乐。
而第二章:爱。其实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也完全不甚理解,而当我第二次重读时,我开始来来回回的翻看读过章节,突然明白他所要告诉我的:什么是真爱和区分爱的假象:
年轻时我们总是把一见钟情,对一个人的依赖感,以为爱就是无原则的牺牲自我作为衡量一个人爱不爱我,或是我爱不爱他,读完后感觉那时的自己是如此的幼稚。
在读此章节的时候,我也正巧在网上遇到一个男生,彼此的家庭背景和条件非常合适,所有一开始大家聊得挺好,后来慢慢的我发现他非常奇怪,他总是不断跟我要求多关心他,然后总是不停的问我是不是真心,真心对待这段感情,而且希望我去到哪里都拍照发给他看,而那时我们连面都没有见过。这让我感觉很大的压迫感和困扰。想着是否还需要跟他继续聊下去知道见面。
直到我读到了Scott Peck关于爱这章节依赖性时,“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亮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当然,我们必须区分病态的依赖和通常对于依赖的渴望。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心思,竭力做出无须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不管年里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拥有称职的父母陪伴左右。心里健康者成人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他牢牢控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控制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是单纯的渴望,而是会成为过分依赖的心里问题,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里失调,心理学家称为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只是苦思如何获得别人的爱,甚至没有经历去爱别人,如同饥肠辘辘者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不能拿出食物帮助别人。”
我立马把这一段文字拍照发给他看了,许久他回我信息,他说我戳到他痛处了。在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他需要的可能不是一段感情,而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
整本书读完后,你能感觉到一个正真优秀和称职的心理医生他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我觉得现在社会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心里治疗,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很难遇到一个具有如此大爱和包容心的好医生。我仍然非常敬佩他,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来说他的工作是非常艰苦,很多病人的状况很糟糕,需要1年2年的面对那些不太正常的人,他超强的忍耐力,爱心是让我们无法企及。。
也让我对自己,对身边人生出更多的爱与包容!
然而看着这些熟悉的书名,除了几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外,大多数也不知道真正得到了什么,可能只是简单的完成。所以这也是促使我觉得要写点什么的开始
最近这段时间读完的第16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旅程》。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寻求心智变得成熟的方法。这本书读了2次,第一次读了一半,因为总总放下了,最近才完整读完。
这是我第一次读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说实话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般都比较晦涩难懂。没有超强的毅力很难读下去。但是这边书确有别其他,他的作者Scott Peck本来就是美国一名出色的心里医生,他有超过20多年从业经历。
所有这本书都是基于他的真实的从业经历而写,里面有许多详实的案例来帮助你理解那些心理学名词。
他的书很简单,分了4大部分:自律,爱,成长和宗教,神奇的力量。
说实话在读完“自律”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瞬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特别是他在谈如何“推迟满足感”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他就举了一个病人的例子,这个病人有拖延工作的恶习。然后他就由这个病人吃蛋糕的习惯发现在“上班第一钟头,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于是他建议她的病人“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是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7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6个小时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6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个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就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而我在读完他这段话的第二天,也坚决按照他的方法去实施了我的工作,(因为长期以来我也有非常严重的拖延症,曾今一度想借这方面的书来看看)星期一一上班就去处理特别不想处理的难题工作,那种心情是极其不舒服和开心,我就默念这他的话1个钟头的痛苦能得到7个小时的快乐,然后硬着头皮做下去。当做完后,剩下都是很简单的工作后,那一天快下班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就这样工作拖延就治好了。
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收获和成长的快乐。
而第二章:爱。其实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任何感觉,也完全不甚理解,而当我第二次重读时,我开始来来回回的翻看读过章节,突然明白他所要告诉我的:什么是真爱和区分爱的假象:
年轻时我们总是把一见钟情,对一个人的依赖感,以为爱就是无原则的牺牲自我作为衡量一个人爱不爱我,或是我爱不爱他,读完后感觉那时的自己是如此的幼稚。
在读此章节的时候,我也正巧在网上遇到一个男生,彼此的家庭背景和条件非常合适,所有一开始大家聊得挺好,后来慢慢的我发现他非常奇怪,他总是不断跟我要求多关心他,然后总是不停的问我是不是真心,真心对待这段感情,而且希望我去到哪里都拍照发给他看,而那时我们连面都没有见过。这让我感觉很大的压迫感和困扰。想着是否还需要跟他继续聊下去知道见面。
直到我读到了Scott Peck关于爱这章节依赖性时,“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亮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当然,我们必须区分病态的依赖和通常对于依赖的渴望。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心思,竭力做出无须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不管年里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拥有称职的父母陪伴左右。心里健康者成人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他牢牢控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控制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是单纯的渴望,而是会成为过分依赖的心里问题,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里失调,心理学家称为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只是苦思如何获得别人的爱,甚至没有经历去爱别人,如同饥肠辘辘者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不能拿出食物帮助别人。”
我立马把这一段文字拍照发给他看了,许久他回我信息,他说我戳到他痛处了。在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他需要的可能不是一段感情,而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
整本书读完后,你能感觉到一个正真优秀和称职的心理医生他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我觉得现在社会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心里治疗,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很难遇到一个具有如此大爱和包容心的好医生。我仍然非常敬佩他,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来说他的工作是非常艰苦,很多病人的状况很糟糕,需要1年2年的面对那些不太正常的人,他超强的忍耐力,爱心是让我们无法企及。。
也让我对自己,对身边人生出更多的爱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