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众口难调”引发的思考
陆文夫《美食家》
主人公:朱自治 高小庭 丁大头 孔碧霞
在当代文学课上听老师提过这本书,所以去图书馆看到便借来了。看题目,以为专是研究吃的文学,后来才知作者从“吃”的独特视角,反映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视角很独特。
文中关于苏州美食的描写很细致,很动心,也大开眼界。小说里朱自治每天都要早起去赶朱鸿兴的头汤面,头汤是因为“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此外点一碗面还有“硬面、烂面、宽面、紧汤、拌面、重青、免青、重油、过桥”等讲究,让人眼花缭乱,连连叹服。
但本书给我一个最大的启示,不是作品的价值观念与内涵,而是其中一个令主角高小庭一直很苦恼的现象。
高小庭一直对朱自治贪恋美食耿耿于怀,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寄生虫。后来当上饭店经理,本着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心态,把名菜馆改成小饭铺,把名菜都换成白菜炒肉丝之类的家常菜。刚开始得到了热烈反响,因为普通的农民工人也得到了进饭馆的资格,但一段时间后,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高小庭甚至成了批判指责的众矢之的。
最后他发出呐喊:好吃的人们啊!当你们贫困的时候恨不得要砸掉高级饭店,有了几个钱之后又忙不迭地向里挤,只愁挤不进,只恨不高级。如果广寒仙子真的开了“月宫饭店”,你们大概也会千方百计地搭云梯!
“大众”或者说“群众”,细想真的是个琢磨不透的问题。
《说文》解释:众,多也。三人成“众”,它表现出势力大,力量强。无论是成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等,还是古今中外发生的无数次起义、暴动、革命,都让人感受到它的强大力量。我觉得前总理的“乘除法”原则概括的很恰当:再大的问题除以十三亿,他都不是什么问题;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他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多”是个中性词,有“众志成城”,自然也会有“众口铄金、众口难调”,像小说里的主人公一直秉承为人民谋福利的态度,却仍然遭到人民的诟病和指责。直到后来好友的指点才明白:他太低估大众了,大众是个无穷大啊。
近来看了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也想了很多。在平常的观念里,对那些为保卫国家付出无数血与汗的战士英雄,本该报以最真诚的感谢和尊重。但并不都这样,当比利和同伴参加完橄榄球比赛开幕式坐在观众席上看比赛时,旁边的哥们嘲弄地喊了句“傻大兵,同性恋!”在后台,两个工作人员不断地问比利杀人时是什么感觉?
经历过战争,才知道战争有多么残酷。人命如同草芥,生死一眨眼之间,一直没忘记《拯救大兵瑞恩》中那个血肉模糊的士兵卧倒在地痛苦地喊出最后一声妈妈,惨绝人寰!比利经历过战友在身旁死去,经历过用双手紧紧扼住敌人脖子直至面部发青,剩下一双充满痛苦和仇恨的血红的双眼。即使战争胜利,被授予很高的荣誉,这些都将成为心里无法抹去的阴影,有些士兵甚至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像比利的同伴看到类似弹药爆破的舞台烟火燃起来时表现地十分惊恐。若没有一个浩大的信仰,无法承受这一切。
比利中场休息的过程,表现出他的疑惑与思考。我们不惜一切拼尽全力与敌人战斗、保卫国家,群众真的能感受到吗?
他们会说:我为你祝福,我为你祈祷,你们是国家的英雄和骄傲。但是否真的关心我们的生命,或仅是表达一份惠而不费的好意?
大部分认为有一点总比没有强。比利说:有一点,还不如没有。投资者因为钱变得前后判若两人,群众的善意与恶意混淆复杂,普通民众主宰着一切。还不如滚回部队的狗窝里,至少我们都知道彼此爱着对方。
还有刚结束的奥运会,许多人因为某些选手某次出彩的成绩而希望每一次的比赛都可以看见他们拿奖,不如愿便四处倒腾毫无理由的失望苦水。用爱国的大标题指责运动员的不努力,彰显自己的崇高。但事实只是瞎凑热闹,毫无了解。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常有发生,上个世纪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眼前亦能发现他们“津津乐道”的身影,并衍生出一个新的词——群氓。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这样阐释过群氓心理:“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尤其在自媒体非常发达的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殊不知一句与己无关痛痒的中伤,也会构成这平庸之恶中的一部分,人言可畏。
平凡又复杂的人们啊,我该如何爱你们?
主人公:朱自治 高小庭 丁大头 孔碧霞
在当代文学课上听老师提过这本书,所以去图书馆看到便借来了。看题目,以为专是研究吃的文学,后来才知作者从“吃”的独特视角,反映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视角很独特。
文中关于苏州美食的描写很细致,很动心,也大开眼界。小说里朱自治每天都要早起去赶朱鸿兴的头汤面,头汤是因为“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此外点一碗面还有“硬面、烂面、宽面、紧汤、拌面、重青、免青、重油、过桥”等讲究,让人眼花缭乱,连连叹服。
但本书给我一个最大的启示,不是作品的价值观念与内涵,而是其中一个令主角高小庭一直很苦恼的现象。
高小庭一直对朱自治贪恋美食耿耿于怀,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寄生虫。后来当上饭店经理,本着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心态,把名菜馆改成小饭铺,把名菜都换成白菜炒肉丝之类的家常菜。刚开始得到了热烈反响,因为普通的农民工人也得到了进饭馆的资格,但一段时间后,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高小庭甚至成了批判指责的众矢之的。
最后他发出呐喊:好吃的人们啊!当你们贫困的时候恨不得要砸掉高级饭店,有了几个钱之后又忙不迭地向里挤,只愁挤不进,只恨不高级。如果广寒仙子真的开了“月宫饭店”,你们大概也会千方百计地搭云梯!
“大众”或者说“群众”,细想真的是个琢磨不透的问题。
《说文》解释:众,多也。三人成“众”,它表现出势力大,力量强。无论是成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等,还是古今中外发生的无数次起义、暴动、革命,都让人感受到它的强大力量。我觉得前总理的“乘除法”原则概括的很恰当:再大的问题除以十三亿,他都不是什么问题;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他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多”是个中性词,有“众志成城”,自然也会有“众口铄金、众口难调”,像小说里的主人公一直秉承为人民谋福利的态度,却仍然遭到人民的诟病和指责。直到后来好友的指点才明白:他太低估大众了,大众是个无穷大啊。
近来看了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也想了很多。在平常的观念里,对那些为保卫国家付出无数血与汗的战士英雄,本该报以最真诚的感谢和尊重。但并不都这样,当比利和同伴参加完橄榄球比赛开幕式坐在观众席上看比赛时,旁边的哥们嘲弄地喊了句“傻大兵,同性恋!”在后台,两个工作人员不断地问比利杀人时是什么感觉?
经历过战争,才知道战争有多么残酷。人命如同草芥,生死一眨眼之间,一直没忘记《拯救大兵瑞恩》中那个血肉模糊的士兵卧倒在地痛苦地喊出最后一声妈妈,惨绝人寰!比利经历过战友在身旁死去,经历过用双手紧紧扼住敌人脖子直至面部发青,剩下一双充满痛苦和仇恨的血红的双眼。即使战争胜利,被授予很高的荣誉,这些都将成为心里无法抹去的阴影,有些士兵甚至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像比利的同伴看到类似弹药爆破的舞台烟火燃起来时表现地十分惊恐。若没有一个浩大的信仰,无法承受这一切。
比利中场休息的过程,表现出他的疑惑与思考。我们不惜一切拼尽全力与敌人战斗、保卫国家,群众真的能感受到吗?
他们会说:我为你祝福,我为你祈祷,你们是国家的英雄和骄傲。但是否真的关心我们的生命,或仅是表达一份惠而不费的好意?
大部分认为有一点总比没有强。比利说:有一点,还不如没有。投资者因为钱变得前后判若两人,群众的善意与恶意混淆复杂,普通民众主宰着一切。还不如滚回部队的狗窝里,至少我们都知道彼此爱着对方。
还有刚结束的奥运会,许多人因为某些选手某次出彩的成绩而希望每一次的比赛都可以看见他们拿奖,不如愿便四处倒腾毫无理由的失望苦水。用爱国的大标题指责运动员的不努力,彰显自己的崇高。但事实只是瞎凑热闹,毫无了解。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常有发生,上个世纪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眼前亦能发现他们“津津乐道”的身影,并衍生出一个新的词——群氓。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这样阐释过群氓心理:“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尤其在自媒体非常发达的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殊不知一句与己无关痛痒的中伤,也会构成这平庸之恶中的一部分,人言可畏。
平凡又复杂的人们啊,我该如何爱你们?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