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杰作
这部电影看了四遍,很意外的,每遍都比上一遍更喜欢一些。
上次有这种热情的,还是看《聂隐娘》。
可能大多数人没看出来,《比利林恩》是李安电影语言、导演技巧的一次高峰。在完整性和精确性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我近几年都没见过这般控制力的电影。
当然,论拍摄难度,比不上《少年派》。
论意识大胆,比不上《色戒》的床戏。
但这一次的分镜头,极度精准。我不说很有风格,很有才华——
而是精准,大师级的控制力。
从一个角度就能看出:电影的视点。
这部电影有着大量的关于视线的镜头,简单说是两种:
1、正面、侧面拍林恩的视线,从全景到特写,各景别都有。
2、反打、背面、或远景展现林恩观察的世界。
就这一条原则,贯穿了整部电影。
这个视线,包括了向外看(林恩周围的世界)、向内看(林恩回忆的战场与家庭)。
这是李安带领观众进入林恩内心的方式。
林恩不光在看剧中人,也在看着观众。
观众不光在看林恩,你也是林恩。
整部电影,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甚至是百分之百),都严格遵行着这个原则。
所以预告片里出现过的航拍镜头,在正片里通通没有。
因为那些不属于比利的视点。
举几个例子。
回忆伊拉克战争时,小分队闯入了当地居民的房间。
这一段看上去有点混乱,人物冲突、动作多、声音杂、情绪乱。
但从镜头机位上,简直是严格到纹丝不动的。
就是两种镜头,一种是带着林恩的全景或中景向外拍,然后就是从林恩所在的地点和视角,不断向周围拍摄的反打镜头,这些镜头包括:班长和翻译在吵、队友搜出物品、家属在大声抗议等等。所有的机位都不是胡来的,观察机位永远都是在林恩所站的位置。
比如那个前军官被布套头之前,有一个俯拍的特写,他对着家人说着告别的话。
下一个镜头就是站在他身边的林恩,把布给他套上。
从机位上看,这个俯拍的视线,正好就是林恩的视线。
眼睁睁看着亲人分离的残酷场面。
接着拍家里的小男孩,也是一个略俯的镜头,他眼神无助的望着前方。
根据前一个镜头关系,我们也知道,这一眼,正正望向比利林恩的方向。
所有的冲击与情感,都来源于这一眼那一眼的视线。
还有一场不太起眼的家庭聚餐戏,
一家人在饭桌上吵了起来,除了从不同角度拍比利视线外,
这场戏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带上了比利,
包括拍其它人反应的时候,在近景,比利的肩膀和身体总会出现一部分。
每一句争吵,都听在耳里,直到被像枪声一样的拍桌子声惊起 。
镜头不动声色,却用尽心机。
这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浸泡在比利林恩的视线里面。
所以李安才会用顶配的高清技术来展现。
他就是想让你带入到这个德州小伙的内心和视野里,感同身受。
整部电影就是描述一次心灵的拉锯,每一次事件或回忆,都会给他的决定制造犹豫、也会让他进一步认清自己,认清“战士“才是他的属性。
就像戴姆在房间里跟他说:你能在慌乱中保持冷静。这里才是你的归属。
我们看到片子有几次,林恩主动拉开激动的队友(伊拉克家庭里、赛克斯勒人时)。在球场上,他对紧张的战友说:你跟着我走就行。
战场虽然残酷,但比起荒诞的现实与无法沟通的人群,回到战场反而更像回到了家,在这里他真实的感受到爱与死亡,感受到自己是真实的活着。
更何况,他们也别无选择,退伍了除了通讯兵可以做IT,其它人干嘛?去汉堡王吗?
象征智慧和掌管士兵命运的象头神,似乎注定了士兵的宿命。
接受,并含着热泪。这是最后一个镜头。
悲喜交加的人生选择。
人,最难的还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哪怕这个选择是极度的政治不正确(回到战场)。
就像色戒里的王佳芝。
但李安却认同这样的选择,因为他懂得人性与人心。
他总是温柔的给传统来上一刀。血没流出来,都留在心里。
《比利林恩》还是李安近几部电影里共有主题:身份认同与内心成长。
高清晰技术效果如何,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但从电影形式上,绝对是一丝不苟,看似简单,执行到这种严谨的程度,非常少见。
千万别小看李安,哪怕有时候看上去平平无奇。
上次有这种热情的,还是看《聂隐娘》。
可能大多数人没看出来,《比利林恩》是李安电影语言、导演技巧的一次高峰。在完整性和精确性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我近几年都没见过这般控制力的电影。
当然,论拍摄难度,比不上《少年派》。
论意识大胆,比不上《色戒》的床戏。
但这一次的分镜头,极度精准。我不说很有风格,很有才华——
而是精准,大师级的控制力。
从一个角度就能看出:电影的视点。
这部电影有着大量的关于视线的镜头,简单说是两种:
1、正面、侧面拍林恩的视线,从全景到特写,各景别都有。
2、反打、背面、或远景展现林恩观察的世界。
就这一条原则,贯穿了整部电影。
这个视线,包括了向外看(林恩周围的世界)、向内看(林恩回忆的战场与家庭)。
这是李安带领观众进入林恩内心的方式。
林恩不光在看剧中人,也在看着观众。
观众不光在看林恩,你也是林恩。
整部电影,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甚至是百分之百),都严格遵行着这个原则。
所以预告片里出现过的航拍镜头,在正片里通通没有。
因为那些不属于比利的视点。
举几个例子。
回忆伊拉克战争时,小分队闯入了当地居民的房间。
这一段看上去有点混乱,人物冲突、动作多、声音杂、情绪乱。
但从镜头机位上,简直是严格到纹丝不动的。
就是两种镜头,一种是带着林恩的全景或中景向外拍,然后就是从林恩所在的地点和视角,不断向周围拍摄的反打镜头,这些镜头包括:班长和翻译在吵、队友搜出物品、家属在大声抗议等等。所有的机位都不是胡来的,观察机位永远都是在林恩所站的位置。
比如那个前军官被布套头之前,有一个俯拍的特写,他对着家人说着告别的话。
下一个镜头就是站在他身边的林恩,把布给他套上。
从机位上看,这个俯拍的视线,正好就是林恩的视线。
眼睁睁看着亲人分离的残酷场面。
接着拍家里的小男孩,也是一个略俯的镜头,他眼神无助的望着前方。
根据前一个镜头关系,我们也知道,这一眼,正正望向比利林恩的方向。
所有的冲击与情感,都来源于这一眼那一眼的视线。
还有一场不太起眼的家庭聚餐戏,
一家人在饭桌上吵了起来,除了从不同角度拍比利视线外,
这场戏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带上了比利,
包括拍其它人反应的时候,在近景,比利的肩膀和身体总会出现一部分。
每一句争吵,都听在耳里,直到被像枪声一样的拍桌子声惊起 。
镜头不动声色,却用尽心机。
这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浸泡在比利林恩的视线里面。
所以李安才会用顶配的高清技术来展现。
他就是想让你带入到这个德州小伙的内心和视野里,感同身受。
整部电影就是描述一次心灵的拉锯,每一次事件或回忆,都会给他的决定制造犹豫、也会让他进一步认清自己,认清“战士“才是他的属性。
就像戴姆在房间里跟他说:你能在慌乱中保持冷静。这里才是你的归属。
我们看到片子有几次,林恩主动拉开激动的队友(伊拉克家庭里、赛克斯勒人时)。在球场上,他对紧张的战友说:你跟着我走就行。
战场虽然残酷,但比起荒诞的现实与无法沟通的人群,回到战场反而更像回到了家,在这里他真实的感受到爱与死亡,感受到自己是真实的活着。
更何况,他们也别无选择,退伍了除了通讯兵可以做IT,其它人干嘛?去汉堡王吗?
象征智慧和掌管士兵命运的象头神,似乎注定了士兵的宿命。
接受,并含着热泪。这是最后一个镜头。
悲喜交加的人生选择。
人,最难的还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哪怕这个选择是极度的政治不正确(回到战场)。
就像色戒里的王佳芝。
但李安却认同这样的选择,因为他懂得人性与人心。
他总是温柔的给传统来上一刀。血没流出来,都留在心里。
《比利林恩》还是李安近几部电影里共有主题:身份认同与内心成长。
高清晰技术效果如何,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但从电影形式上,绝对是一丝不苟,看似简单,执行到这种严谨的程度,非常少见。
千万别小看李安,哪怕有时候看上去平平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