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奈德:《山河无尽》
《献给勇敢者的“吗哪”》
1
《山河无尽》是加里•斯奈德(1930—)历时四十多年创作的一部诗集。诗集分为四个部分,除第一部分包含九首诗其它三部分各包含十首诗。
这本诗集的创作动机与三个影响斯奈德的东方文化作品有关:第一是宋人的山水画《溪山无尽图》,第二是日本的能剧《山姥》,第三是佛教禅宗典籍日本道元禅师《正眼法藏》中的“山水经”。
斯奈德通过艰苦的“创作-修行”将这三者的精神、三十九首诗和自己四十年的人生融为一体,并将其称为一篇有关度母(观世音菩萨)的诗意的、哲理的、神秘的长篇叙事诗。
画在卷轴上的《溪山无尽图》带给喜爱野外行走的斯奈德创作的灵感,作为《达摩流浪者》中贾菲的原型,他曾在其中说到:“我打算写一首名为《山河无尽》的诗。我要把它写在卷轴上,不停地写,每遇惊喜就立刻记录,它会像一条河一样,不绝如缕。”
日本能剧《山姥》让斯奈德非常痴迷,其中的舞台布置策略也被他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将能剧看成一种“通过舞蹈和嗓音唤起心之秘境的高雅艺术”,而揭示“心之秘境”恰好是他将诗和禅结合起来的通道。
道元禅师的《山水经》之所以打动他则是因为书中论证了山与水之“运步”与人之“运步”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通过观山涉水“转境转心”的修行之法,而且这本书使他对“山”、“河”之间蕴含的瑜伽似的神秘关联更加深信不疑。
2
如果仅仅从诗学的角度来看,斯奈德的诗包含两种最基本的内容:一种是运动中的意象,一种是静态的意象。
这里所谓的意象,指的是人感知(包括观看、聆听、触摸、品尝和嗅闻)和反省时出现在意识中的幻象。斯奈德曾披露过自己写诗的秘诀:“每当我大脑中闪现一个意象,我就明白整首诗的内容将会怎么样。”
所以意象在他的诗中占据着主宰性的地位。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他与庞德等意象派诗人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也可以将他定义为“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的后意象派诗人”。而禅宗文化帮助他将这些“意象”凝聚成优美深邃的“意境”。
从斯奈德对意象的领悟、甄别、遴选之中,我们大概也能看到他在这方面所经历的精神旅程。他早期的诗作多由繁琐的、碎片化的静态的意象串缀而成,比如《山河无尽》的第一首描写中国山水卷轴的诗《溪山无尽》(1956)中的一个片断:
“……林木峭壁,渐渐隐现,
远山高处,幽幽峰顶。
驼背村夫,静坐一木
上方另立一人,高举一杖,
还有一人,手执卷席或琵琶,极目远眺:
近岸两人乘舟而去……”
其后一段时期诗里这两种意象都存在。比如长诗《夜行九十九号公路》(1962):
“……五十名印第安人,疲惫不堪
昏睡在公交站
草莓采摘工操着夸扣特尔语
在伯灵顿拐弯,前往斯卡吉特与洛斯大桥
在河岩的苹果树下
有成排的废弃汽车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车主们,自愿搭载路人……”
到了长诗《三世、三界与六道》(1966),斯奈德就仅仅对运动的意象着迷了:
“听着电线杆嗡嗡作响
捕捉花纹蛇。弄断蜥蜴尾巴;
骑单车去华盛顿湖,捕捉鲜红的新树皮
擦去手上的冷杉树脂
在大学城善意旧货让后面看书。
在铁轨下的普吉特湾游泳
挖捞蛤蜊……”
这首长诗写了诗人在多个地方生活的记忆,几近九成的诗句都如上述每行描写一个运动中的意象,或者用道元禅师的词汇,每一句诗都是一次“运步”。
在读了道元禅师的《山水经》之后,斯奈德对山河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后创作出从“静止意象”中体会到大自然“运步”的诗,他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和聆听。
这一类诗因静谧显得更加深邃。比如《启示》、《新月私语》。
《新月私语》这就是一幅关于新月的静物画,仿佛一个帮助禅修者入定的画面:
“弯弯新月,如弓是卷,
又上西梢,幽蓝夜光,
鹿动近黄昏。
植物王国里,倩影萌紫——
百万年轻嗅,
舔舐,唇触
舌吻至深处。
这里并不是说斯奈德的诗可通过其使用的意象来分期,而是指出斯奈德在运用这两种意象时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反省体会到心境与物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的和静态的),最终体会到禅宗文化中“五蕴皆空”的大智慧。
3
仅仅体会到这种大智慧还不够,还要利用它来“转心转境”,这样才真正达到修行的目标。佛教中有言:“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又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对普通人来说,人心总是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当现实发生变化时,常常带来许多痛苦。因为新境遇的转变总是带来诸多不适。而佛教则教人们通过禅修学习“境随心转”之法,即在任何新的境遇之中都能通过调理心境而从现实中获得融洽、愉悦的禅意,这一点恰好与现代诗的作用相似。
现代诗的意义也早已超越内容带来的点滴启示,诗人示范出来的创造性生活才更具感染力。这种生活唤醒了读者的创造性,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和陌生的现实。并能过创造性的发现重新理解现实和自我的陌生关系,这样自然也可以达到“境随心转”的效果。
斯奈德具体的做法是在运用“动”和“静”两种意象时制造双重意境叠加的效果。比如将山河的意境与人类的性行为意境叠加的诗,本书中有一首是诗人献给妻子的《盘腿双修情》,其中将性爱与藏传佛教密勒日巴尊者四次修葺石塔叠加:
“每次好似初始
我们的爱,浑然天成
岩石溪水,天地交媾
心跳呼吸,四目凝视
眩晕旋涡中,爱巢升起
古老幽谧处,情深自溢
——咝咝灰烬,徐徐情熄……
斯奈德关于性和禅之间关系的探索,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有精彩的描述,因此阅读这本诗集之前先看凯鲁亚克的那本书会有很大补益,就像品尝一种新水果之前先认识它的树。
《山河无尽》的创意丰富而独特,但这些创意最终的目的是呈现一种严谨的生活方式。而且正是从示范了一种新生活方式方面来说,才可将斯奈德看作是垮掉派不可缺少的成员。因为垮掉派文学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创新,他们的诗学风格却是复古了西方和东方的浪漫主义。
凯鲁亚克的成就在于他用两本小说向世人提供了两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即《在路上》中尼尔•卡萨迪的生活方式,《达摩流浪者》中加里•斯奈德的生活方式。
这两种生活方式恰好处于世俗生活的两端。前者体现了人性自由、率真的一面,后者则体现人性自律、刚毅的一面。这两种新的生活方式都对麻木消极、随波逐流的灵魂造成冲击,并唤醒了其中的勇敢者,为新时代注入了新的精神能量,因此这本诗集就是献给勇敢无畏的年轻人的天赐吗哪——就是精神食粮的意思。
![]() |
真正有经验的人,有修养的人,也能从平凡之事中体验出一份快乐。 |
1
《山河无尽》是加里•斯奈德(1930—)历时四十多年创作的一部诗集。诗集分为四个部分,除第一部分包含九首诗其它三部分各包含十首诗。
这本诗集的创作动机与三个影响斯奈德的东方文化作品有关:第一是宋人的山水画《溪山无尽图》,第二是日本的能剧《山姥》,第三是佛教禅宗典籍日本道元禅师《正眼法藏》中的“山水经”。
斯奈德通过艰苦的“创作-修行”将这三者的精神、三十九首诗和自己四十年的人生融为一体,并将其称为一篇有关度母(观世音菩萨)的诗意的、哲理的、神秘的长篇叙事诗。
画在卷轴上的《溪山无尽图》带给喜爱野外行走的斯奈德创作的灵感,作为《达摩流浪者》中贾菲的原型,他曾在其中说到:“我打算写一首名为《山河无尽》的诗。我要把它写在卷轴上,不停地写,每遇惊喜就立刻记录,它会像一条河一样,不绝如缕。”
日本能剧《山姥》让斯奈德非常痴迷,其中的舞台布置策略也被他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将能剧看成一种“通过舞蹈和嗓音唤起心之秘境的高雅艺术”,而揭示“心之秘境”恰好是他将诗和禅结合起来的通道。
道元禅师的《山水经》之所以打动他则是因为书中论证了山与水之“运步”与人之“运步”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通过观山涉水“转境转心”的修行之法,而且这本书使他对“山”、“河”之间蕴含的瑜伽似的神秘关联更加深信不疑。
2
如果仅仅从诗学的角度来看,斯奈德的诗包含两种最基本的内容:一种是运动中的意象,一种是静态的意象。
这里所谓的意象,指的是人感知(包括观看、聆听、触摸、品尝和嗅闻)和反省时出现在意识中的幻象。斯奈德曾披露过自己写诗的秘诀:“每当我大脑中闪现一个意象,我就明白整首诗的内容将会怎么样。”
所以意象在他的诗中占据着主宰性的地位。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他与庞德等意象派诗人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也可以将他定义为“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的后意象派诗人”。而禅宗文化帮助他将这些“意象”凝聚成优美深邃的“意境”。
从斯奈德对意象的领悟、甄别、遴选之中,我们大概也能看到他在这方面所经历的精神旅程。他早期的诗作多由繁琐的、碎片化的静态的意象串缀而成,比如《山河无尽》的第一首描写中国山水卷轴的诗《溪山无尽》(1956)中的一个片断:
“……林木峭壁,渐渐隐现,
远山高处,幽幽峰顶。
驼背村夫,静坐一木
上方另立一人,高举一杖,
还有一人,手执卷席或琵琶,极目远眺:
近岸两人乘舟而去……”
其后一段时期诗里这两种意象都存在。比如长诗《夜行九十九号公路》(1962):
“……五十名印第安人,疲惫不堪
昏睡在公交站
草莓采摘工操着夸扣特尔语
在伯灵顿拐弯,前往斯卡吉特与洛斯大桥
在河岩的苹果树下
有成排的废弃汽车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车主们,自愿搭载路人……”
到了长诗《三世、三界与六道》(1966),斯奈德就仅仅对运动的意象着迷了:
“听着电线杆嗡嗡作响
捕捉花纹蛇。弄断蜥蜴尾巴;
骑单车去华盛顿湖,捕捉鲜红的新树皮
擦去手上的冷杉树脂
在大学城善意旧货让后面看书。
在铁轨下的普吉特湾游泳
挖捞蛤蜊……”
这首长诗写了诗人在多个地方生活的记忆,几近九成的诗句都如上述每行描写一个运动中的意象,或者用道元禅师的词汇,每一句诗都是一次“运步”。
在读了道元禅师的《山水经》之后,斯奈德对山河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后创作出从“静止意象”中体会到大自然“运步”的诗,他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和聆听。
这一类诗因静谧显得更加深邃。比如《启示》、《新月私语》。
《新月私语》这就是一幅关于新月的静物画,仿佛一个帮助禅修者入定的画面:
“弯弯新月,如弓是卷,
又上西梢,幽蓝夜光,
鹿动近黄昏。
植物王国里,倩影萌紫——
百万年轻嗅,
舔舐,唇触
舌吻至深处。
这里并不是说斯奈德的诗可通过其使用的意象来分期,而是指出斯奈德在运用这两种意象时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反省体会到心境与物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的和静态的),最终体会到禅宗文化中“五蕴皆空”的大智慧。
3
仅仅体会到这种大智慧还不够,还要利用它来“转心转境”,这样才真正达到修行的目标。佛教中有言:“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又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对普通人来说,人心总是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当现实发生变化时,常常带来许多痛苦。因为新境遇的转变总是带来诸多不适。而佛教则教人们通过禅修学习“境随心转”之法,即在任何新的境遇之中都能通过调理心境而从现实中获得融洽、愉悦的禅意,这一点恰好与现代诗的作用相似。
现代诗的意义也早已超越内容带来的点滴启示,诗人示范出来的创造性生活才更具感染力。这种生活唤醒了读者的创造性,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和陌生的现实。并能过创造性的发现重新理解现实和自我的陌生关系,这样自然也可以达到“境随心转”的效果。
斯奈德具体的做法是在运用“动”和“静”两种意象时制造双重意境叠加的效果。比如将山河的意境与人类的性行为意境叠加的诗,本书中有一首是诗人献给妻子的《盘腿双修情》,其中将性爱与藏传佛教密勒日巴尊者四次修葺石塔叠加:
“每次好似初始
我们的爱,浑然天成
岩石溪水,天地交媾
心跳呼吸,四目凝视
眩晕旋涡中,爱巢升起
古老幽谧处,情深自溢
——咝咝灰烬,徐徐情熄……
斯奈德关于性和禅之间关系的探索,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中有精彩的描述,因此阅读这本诗集之前先看凯鲁亚克的那本书会有很大补益,就像品尝一种新水果之前先认识它的树。
《山河无尽》的创意丰富而独特,但这些创意最终的目的是呈现一种严谨的生活方式。而且正是从示范了一种新生活方式方面来说,才可将斯奈德看作是垮掉派不可缺少的成员。因为垮掉派文学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创新,他们的诗学风格却是复古了西方和东方的浪漫主义。
凯鲁亚克的成就在于他用两本小说向世人提供了两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即《在路上》中尼尔•卡萨迪的生活方式,《达摩流浪者》中加里•斯奈德的生活方式。
这两种生活方式恰好处于世俗生活的两端。前者体现了人性自由、率真的一面,后者则体现人性自律、刚毅的一面。这两种新的生活方式都对麻木消极、随波逐流的灵魂造成冲击,并唤醒了其中的勇敢者,为新时代注入了新的精神能量,因此这本诗集就是献给勇敢无畏的年轻人的天赐吗哪——就是精神食粮的意思。
-
与英雄为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2-21 20:42:34
-
Adiósardou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2-21 14:04:17
-
赤豆年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2-18 00:15:23
-
行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2-06 08:28:33
-
HFlsE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2-03 04:37:25
-
沧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25 13:41:04
-
八千里路风和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23 12:09:40
-
从过去到未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21 08:43:20
-
与英雄为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16 20:36:49
NULLAN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生活中并不存在守望者 (21人喜欢)
- 2024 年终总结 | 书和电影 (7人喜欢)
- 《商贩》| 【英】A·E·科伯德短篇小说推荐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