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项目案例研究
——台企在行业内名声并不好,通常同事对他们的评价为:“吃喝嫖赌,样样都来;除非签字盖章,否则说过的话答应的事都不认账”。
矛盾: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利旧”二字。
台方IE在招标前书上表示为“能利用尽量利用”,我方在报价单上明确利旧率为80%。
甲方老板本意为环保回收,节约成本,可是就是在具体执行时遇到重重阻隔。
我方人员真正拆除的时候,又被业主告知板材有变形、凹痕、划痕都不能用,这样墙板基本无法利用,本以为上层板完好,应该能用,结果又发现上层板为泡沫板,不满足岩棉防火板要求,需要全部更换。这样,实际上八成的利旧率几乎都不能用。所以要增加费用。
台方对此的说法是:“你们看了现场,能用不能用你们自己报价要评估”。既然签了字,就得认。
对于墙板,他们给出了利旧要求,但又缺乏利旧的具体可行的标准。
对于上层板,他们知道是泡沫板,但又不明确告知。
最后的结果是,开了一场争辩会,各自陈述了观点,最后写一份互相签字的会议纪要,交由大老板决定。
预测:认可变更费用,但是会提高验收要求,卡尾款。
分析:虽然同事都认为大老板不会认可此费用,然后我们停工退场,如果时间充裕,他们肯定会另寻承包商,但工期如此紧张,他们没有选择,延误工期可能造成影响更大。
教训:对于主材,主要设备,价格占比大的,一定不能含糊不清留尾巴,在报价前一定要问清楚,或者充分考虑风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