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女性为何很难只属于自己|当我成为母亲之后:抵御一个不断“客体化”的过程
女性为何很难只属于自己|当我成为母亲之后:抵御一个不断“客体化”的过程
原创 2016-11-17 KY KnowYourself
每个女孩,都仿佛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主动被动、有意无意地开始了对“成为母亲”的准备。从第一次月经初潮到怀孕的这个女孩期(girlhood)里,我们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性都在酝酿母性期(motherhood)的到来。
我们不断从外界获取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对孩子有一生的影响”、“女人只有做过母亲,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母爱是最无私的”等等信息。我们甚至从女孩期以前,就在过家家等游戏中反复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但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却是被建构了的“母性”概念是如何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发展。
被“制度化”了的“母性”
诗人、女权主义者Adrienne Cecile Rich在1976年提出了“制度化的母性”(Institutionalized Motherhood)的概念。它指的是父权社会对母性赋予了一种期待。
母性,被建构为一种前话语的存在。也就是说,它被建构成了一种“无需讨论”的默认状态,一种绝对正义。这种建构的结果是,社会主流认为,作为一个女性,“有一天会成为母亲”是一件不存在“选择”的事,是女性身份天然具备、生而有之的重要方面。
具备女性的生理构造、受孕、在自己的身体里养育胚胎、生产、抚育孩子,被天然绑定在一起,形成一组不容置疑的固定搭配。这种固定搭配影响着我们对“血缘”的感受。举例来说,我们都了解遗传因素是由染色体承载的,但我们中很多人,仍然觉得代孕(在别人体内发育、生产)的孩子,“感觉上和(完全的)自己的孩子不一样”。
父权社会对于“母性”的第二层建构,在于把“母亲是子女的首要照料者”、以及“母性是始终把孩子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前的”,建构为前话语。尽管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出现了父亲作为首要照料者的情形,我们还是会觉得“母亲照顾孩子更多”是我们在看到一个陌生家庭时首先会做出的猜测。同样的,当我们听到那些母亲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故事,我们会感动但是不会意外;而听到那些母亲剥夺了孩子的利益的故事,我们会感叹“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
社会对于母性的这两重建构,都影响着女性是否成为母亲的选择,和如何去实践“母亲”这一身份的内容和标准。
她在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一书中总结道,“制度化的母性,让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觉,而不是智慧来做母亲;要用无私(selflessness),而不是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态度来做母亲……只要产下的儿女是‘合法的’,那么母性就是‘神圣的’。”
成为母亲的过程:
“主体之我”与“客体之我”的撕扯
成为母亲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像一个或几个他者让渡自己的过程。这个转变是猛烈而迅速的。
首先是身体,从怀孕开始,我们的身体不再只属于自己。我们一方面为自己补给养分,同时也为备胎补给营养。我的“自我利益”从这一刻开始走下神坛。
社会对女性苛刻的形体标准,会从怀孕这个生命事件开始发生迅猛的改变。“要吃胖一点”,“不要洗头”,“不要化妆”等等。即便是曾经对自己的外形最严苛的女性,也会因为体内的胚胎有所退让。我们的身体真的变成了土壤,功能性是它首要的考虑。
但作为母亲的女性,她们的主体性,并不会由于另一个主体的出现就完全泯灭。当她不是一个母亲时,她对自己的种种期待,也不会完全消失。女性依然会感到焦虑:
我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的身体变得陌生了,我的人生目标被我孩子的人生目标替换了……
被制度化了的“母性”,一方面造成了母性与女性身份的绑定,它影响了女性对于母性的选择权:母性是女性性征的一部分,它和女性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女性成长到一定阶段、到达法定可生育的年龄时,她需要选择生子,来证明自己的完整性,如果一个女性始终不生子的话,她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
在社会的观念中,是否生育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不是一种选择。而这种不完整,让女性感到失败、无价值、焦虑。很多大龄女性对于婚姻的焦虑,其实是因为,在目前的主流社会中,婚姻仍然是生育合法性的前提。人们说“结婚太晚了”的时候,其实下意识是认为“对生育来说太晚了”。错过生育年龄,是比起晚婚,女性更深层的恐惧。
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化的母性,会影响到一个女性养育孩子的过程。社会赋予了母亲一个充满爱的形象,认为母爱就是忘我、无私的,当一个女人在承担母亲的角色时,就应该每时每刻都在愉快地抚养孩子,用爱和包容去对待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完美的形象——这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而已经被建构了的女性,却因为无法达到这个标准而感到失败、内疚、焦虑。
Adrienne(1977)用自己的经历来讲述这种母性的制度化:她的孩子会在长大后告诉她,“感觉你好像始终都认为,‘你应该爱我们’。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时时刻刻、不间断地爱着另一个人。”
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Barbara Almond(2011)出版了一部颇具争议的著作 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提出“母性既包含正面情感,也包含负面情感” (Maternal Ambivalence)的事实,在当代社会仍然不被接受,还是一个不能够被谈论的罪恶,是房间里隐藏的怪兽。
她提出,母亲和孩子会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期待中。因此,在作为一个母亲的漫长过程中,很多人都会不断地在正面和负面的情感中挣扎。她们会体会到嫉妒、愤怒、失落、孤独,但与此同时,在产生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反射性地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应该出现,或者不应该被表达的。她们会不自觉地开始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尽量不对孩子表达。
“一个母亲似乎永远都在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她们下了如此大的决心,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正确’。”她们不能提高音量对孩子说话,不能表现出自己不舒服,不能在孩子面前哭泣,她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应该是永远都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的。当她们有时忍不住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开始困惑,产生自我怀疑、内疚、自责甚至抑郁。
对母性的制度化会使“做母亲”成为一种负担。它给女性一种“限制感”(sense of limits)。设定了种种在母亲这个角色上应有的内容和标准时,一个女性无法自然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也无法自由地做自己,及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她们被限制在母亲的身份中,无法去探索多种可能。
Adrienne(1977)认为,在母女关系中,“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个女性成为母亲的心理过程
事实上,作为一个母亲的身份实践,远比社会期待要更复杂。就像文章一开始的调查结果一样,成为一个母亲,可能对于女性来说都是最艰难和新奇的一课。
在生理上,在一个孩子出生前后,女性的大脑灰质会变得更加集中,控制同理心和社会互动的区域都会加速活跃。在怀孕期间和产后,她们的荷尔蒙会加速散发,增加她们与孩子之间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她们的大脑中与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相关的区域也会被激活。高度活跃的杏仁核区域,会使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变得极度敏感。大约六分之一的女性会经历产后抑郁,更多的人会出现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查看婴儿呼吸;脑海中会出现强迫性思维,比如不断地担忧婴儿的健康状况(Lafrance, A. , 2015)。
生育的体验,甚至会带来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些经历过生产期间的危机事件,比如羊水突然破裂、早产、孩子曾被送入特护病房的母亲,会在之后很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在夜里惊醒,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记忆的闪回,甚至可能看到其他婴儿的照片也会突然崩溃(Strauss, I. ,E. ,2015)。
Barclay (1997)分析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会经历的心理状态的改变特征,将其归纳为5类:
1. 准备不足与认清现实
大多数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前,都是准备不足的,她们对于如何做母亲的过程还很模糊。Jody Peltason形容说,在做母亲前,知道会很难,但以为只是“情景喜剧式的困难”,尽管不一定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在过程中总会有无数的“小高潮”时刻,让你觉得生活还是充满欢笑和美好。但只有在做了母亲后才发现,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欢乐,就是不断地与麻烦和挑战做斗争。
几乎所有成为母亲的女性,都会感受到自己原本的理解和现实的落差,这件事是如此全新和难以应对,和自己以往的经验完全不同。这种心理状态,会在她们离开医院、回到家中的最初几个月里频繁出现。
2. 被榨干
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倦,会同时困扰着成为母亲的女性。大量重复的劳动、缺乏完整的睡眠,会使她们感到精疲力尽、身体已被掏空。其中,比起照料孩子的事务性劳动来说,婴儿不间断的情感需求,甚至会给她们更大的压力。
3. 孤独
在绝大多数时候,成为母亲是一件需要独自承担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女性会感受到缺乏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伴侣的支持,并且即便在得到伴侣帮助的情况下(比如在出差期间,由丈夫照看孩子),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提起这段经历时,会表现出愧疚和矛盾的心理。在大多数时候,她们有一种“没有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
4. 丧失
丧失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时间和精力的丧失,朋友和社交圈的丧失,也包括过往的生活方式的丧失;以及,因为有了孩子而无暇顾及与丈夫的亲密关系。同时,她们还会遭遇自我感的丧失,感到自己生活的中心不再是自己,而是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孩子。很多人会突然发现,“这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人生了”。她们也会经常怀念那些生产前的自由自在的日子。
并且,在遭遇挫折时,她们容易怀疑自己作为一个尽职的母亲的能力,因而自尊、自信都会受到影响。
5. 正面的解决感
尽管有种种负面的感受和挑战,但事情终究会得到解决。一个女性会感受到,自己会逐渐发展出作为母亲的技能,她们还会和身边的其他母亲比较和交流各自的经历和照料技能,并不断确认这一点。这种的感受更多地是正面的:她们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拥有能够做好母亲的自信。但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母亲应该如何加强自我关怀
母亲不是万能的,母亲和儿女的关系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描述的那样单一,作为一个母亲,也会有种种正面和负面的情感,和孩子的复杂关系。在是否做母亲这件事上,女性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当选择成为母亲后,也不应该让社会期待成为束缚和负担。
如果你是一个母亲,请注意:孩子的健康很重要,他们需要被爱、被关怀;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母亲也都应该进行自我关怀。你可以注意以下几点(Tartakovsky, 2014):
1. 接受不完美,接受负面情绪。
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的母爱和教育。有时候,你需要允许自己犯错,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做母亲这件事并不是“天生就会”的技能。当我们进入一个母亲的角色,就像进入其他的生活角色(比如丈夫/妻子),或者成为一家公司的领导者一样,只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尝试中渐渐适应,变得更加成熟、尽责、游刃有余。
2. 不要让和孩子的关系过多地影响你和丈夫的关系。
要记住:一个良好的婚姻和亲密关系互动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而且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此有所记忆。因此,不要让孩子的出生过多地影响你和丈夫的关系,更不要盲目地将孩子的需求放在夫妻的需求之上。
3. 如果家务事占据了你绝大多数的时间,那么每天给自己一些自我关怀的时间。
比如每天抽15分钟出来,这段时间里绝对不要洗衣服、做饭或者工作。而是读一本书,洗个澡,或者闭目养神一会儿。
4. 学会求助,寻找支持系统。
不要总觉得“必须自己一个人扛”。你也可以寻找支持小组,和有相似经历的人在一起交流,不要害怕谈论在与子女交流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因为那并不意味着你不爱自己的孩子。
5. 仍然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
不要只想着自己孩子的未来;你依然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
而如果你是孩子的角色,那么不要把母亲的关心和爱理解为“理应如此”,认识到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也有优点和缺点,允许关系的复杂性存在;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母亲将太多的情感倾注在自己身上,可以尝试和母亲沟通这件事,鼓励母亲追求自主性和独立性;
观察自己,理解自己是否有一些行为和想法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突破和父母固化的交往模式,在和父母沟通的时候,避免情绪化,用成年人之间的方式去沟通。
以上。
以下又是广告时间啦:
记得前两年,有一则视频在美国获得了几千万的点击,它是一家礼品公司在母亲节制作的广告,叫做“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他们在网上和报纸上刊登了一项假的“运营总监”招聘需求,然后招募人进行视频面试。在面试中,面试官表示,这份工作在一个星期7天内都要工作,需要不断弯腰和进行体力劳动,需要出色的谈判和人际交往技巧,希望能够具有医学、金融和烹饪的专业技能,而所有假期的工作量都会更高,并且没有薪水。
所有面试者都表示惊奇:“有人愿意这样免费打工吗?”
而最后,答案揭晓了:这份工作就是母亲。很多孩子在知道真相后,先是惊讶,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母亲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我却视而不见。
而在最近,我又看到一则新的品牌视频。视频的制作方是方太,讲的也是一个母亲的故事。它从一个更小的角度,吸烟,来作为切入点。视频中奚美娟饰演的母亲,时时刻刻都在担忧自己儿子抽烟的习惯,但却忽略了关心自己在做饭时,扩散的油烟所造成的伤害。
方太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视频,让更多的母亲能够关心自己的健康,也让更多的孩子关心到自己母亲的健康——选择一台好的油烟机,帮助妈妈一起“戒烟”。
所以,你可以考虑给自己的妈妈买一台方太智能云魔方,这款油烟机带有蝶翼环吸功能,四面八方不跑烟*,保护妈妈的美丽与健康。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
*四面八方不跑烟:在方太实验室规定条件下测试,肉眼未见明显油烟逃逸。
References:
Adrienne, R. (1977).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WWNorton.
Barclay, L., Everitt, L.,Rogan, F., Schmied, V., & Wyllie, A. (1997). Becoming a mother—an analysis of women's experience of earlymotherhood.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4), 719-728.
Lafrance. A. (2015). What Happens to aWoman's Brain When She Becomes a Mother. The Atlantic.
Strauss, I. ,E. (2015). The Mothers WhoCan't Escape the Trauma of Childbirth. The Atlantic.
Tartakovsky, M. (2014). Self-CareStrategies for Busy Moms. Psychcentral.
Thompson, D. (2013). How Motherhood IsChanging Dramatically—in 11 Graphs. The Atlantic.
赞赏
38人赞赏
阅读原文阅读 88732529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561
ME
与其买个好油烟机不如让父亲这个角色更多的参与到家务中来,国内少一点丧偶式育儿用实际行动来说话比什么都强🙂
9小时前
544
:|👽
所以,并不想成为母亲。感觉好像没有那么多的爱啊
9小时前
407
蔡Jw
这篇文章真的说出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我很怕结婚生子之后,称呼变成了x太太,xx妈妈。我好想一直做我自己,虽然很自私,但我希望我自己的世界永远以自己为中心。我一度产生了“”孩子就是寄生虫,宿主一生将为其劳动生活”的偏激想法。最近一直在犹豫,将来做了母亲之后我还能是我嘛,是不是变成了另一个人活了下来?
9小时前
308
Lindlar Cat.
我妈妈常说:为了你,我周末不能去参加同学聚会,不能逛街,不能出游。我心里觉得无辜,这些事我都没有要求,从没说过。如果我说你可以去啊,我没让你周末一定在家啊,她一定会气结,觉得自己女儿怎么这么不体谅。
9小时前
280
智障吃藕girl董小枚👣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我才不会想要成为一个母亲。学过心理学,知道母亲的形象对于幼儿心理的塑造有着无比重大的影响,觉得自己也许不能承担得起
9小时前
57
所谓伊人
并不认为女性的母性是制度化的过程,繁殖与孕育更多的是动物性的一部分,是所有动物的天性,自然界由此才生生不息。也许父性才是制度化的过程。或者可以这样说是工业化的结果压抑了女性的生殖与繁衍的欲望。当女性被社会化的那一刻,母性便被压抑了。
8小时前
269
作者回复
人之所以为人 因为我们有超越动物性的人性。科技之所以发展,也是为了让人更自由地脱离动物性。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相信的。唯一不能接受的是有些人在面对“同性恋是自然人,动物中也有同性恋”时会说人比动物高级因为人“道德”,而在面对女性的繁殖和孕育时就说,动物就是这样,人也应该
8小时前
258
木木✨
本来想转发这文章的,但很不巧,我是做华帝烟机的
8小时前
68
作者回复
哈哈哈哈哈哈哈
8小时前
237
Dracarys
楼上说不应该抗拒本来自然过程的那个,你告诉我在人类身上什么叫自然,同性恋算不算,独身主义算不算,那丁克呢,女人一定要生孩子分明是是你给自己定义的自然过程,这篇文章你也是白看了。有句话用来反驳女人不结婚人生就不幸福这种观点,叫我找不到对象是不是会不幸福我不知道,谁跟傻逼睡一张床谁自己心里清楚。同样的,女人不生孩子是不是会不幸福我不知道,谁自己耗费半辈子青春累成狗结果培养出个啥也不是的孩子谁自己心里清楚。
8小时前
227
Ying
以前的我,只觉得小孩子很吵闹。后来意外怀孕,却突然心生怜悯没有去打掉。女儿刚出生那会,我产后抑郁,甚至想过抱着她从楼上一同跳下去。女儿八个月时我跟前夫离婚,回来以后抱着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只觉得解脱。现在女儿快两岁了,每天早上总是比我先醒,然后骑在我身上嗲嗲地说妈妈我爱你,亲亲你。这样,我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天堂的阳光。 我不知道哪种生活才是更好的,是单身的自由,还是有孩子的安心,因为我不可能同时拥有。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我一直在逃避亲密关系,因为深知自己会搞砸一切。可是对我女儿,我可以全心投入,因为她也是这样全心地爱着我。 我终于找到了那个完完全全爱我的人,我终于有了疗伤和自我救赎的机会,我终于有了呵护那个小小天使的机会。谢谢女儿给我的恩赐。
8小时前
195
🍬文静
道理我都懂,广告也很巧妙,但是为什么不是让爸爸也加入厨房?爸爸的责任不仅仅是买一个油烟机,妈妈也可以买油烟机,爸爸也应该做饭。
8小时前
45
作者回复
说的对!
8小时前
164
Jingjing✨
女性扮演的社会和家庭的角色越少,就越容易只属于自己。婚姻关系和生育会给女性附加很多家庭角色。我个人是拒绝生养下一代,也是一个婚姻无所谓主义者,我很爱我的男朋友,但他是一个需要婚姻的人,他承诺不会逼迫我承担来自他的家庭的任何人际压力,其实我还是很害怕和矛盾,不敢进入婚姻。我28岁。
9小时前
141
Razor
我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的妈妈。我觉得文章中提到的被制度化的母性在这里已经并不多见。这里很多产前班育儿专家都提倡"mother's happiness is most important of all" 并且有提供许多预防产后忧郁的帮助。我深深的希望国内的对新妈妈的关怀也会不断受到重视。
8小时前
34
作者回复
希望会这样
8小时前
114
心痛2016
这篇真是及时。一直找不到言语和身边催婚催生子的人描述,我所担心的畏惧的丧失感...从未想过自己当母亲是什么滋味,在没有做好心理建设之前,我希望自己先成熟了,心理与物质条件和有人一起照顾孩子的前提下,我才能去对一个新生命负责...而且会伴随一生..而现在更多的是恐婚
9小时前
24
晓笛
豹子为何很难没有斑点? 人为何很难永远活着? 要知道,不是我们想怎样就怎样的,抗拒本来自然的过程,才会让我们更不知所措。
9小时前
109
作者回复
这 本文想说的是 “成为母亲”是被社会建构成一种“自然”的
8小时前
96
王宇焱
面对我女儿和我妈对我的双重情感索取和外界压力…一言难尽…不能说… 不好说… 不知道该怎么说
9小时前
93
Liu Xuanchi
说养儿防老那位,祝您孩子好运。。
8小时前
86
Grace Stark
还好我妈想得开,虽然买断了在家照顾我,但是自己兴趣一个没落下,养狗养花跳舞乒乓好友聚会!上大学以后还经常和我爸去自驾游,我挺羡慕这样子的人生态度的,我知道她爱我也知道她有自己的世界,就像她也知道我有自己的世界所以会让我自己做决定。朋友圈里大家都以为她是我姐姐,得母如此,还有何求?一开始我是不想要孩子的,因为怕疼,但是学了心理学之后感觉养育真是个奇妙的过程。这篇文章应该很大原因是来自于中国的社会背景,宗族观念等等。其实要孩子不过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人生发展阶段,如果没有这个阶段,中年后期会出现很多危机,借此提醒下评论里的好多丁克族~不管要不要孩子,都要做好独自面对这世界的准备。
8小时前
83
加油!大天使
世上只有妈妈好,不是世上只有成为妈妈好,我是打死都不会成为母亲的,不仅仅是怀孕,生育的痛苦,而是我明白作为母亲的重大责任,我无心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我的孩子的一生。成为母亲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我很敬佩那些选择去承担责任的女孩子,但我做不到。
9小时前
79
段嘉懿
“我们一方面为自己补给养分,同时也为备胎补给营养。”我猜是胚胎
9小时前
53
作者回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真的是胚胎!!这笔误
9小时前
76
XinXin
想对我先生说声抱歉和谢谢一一我还没做好成为母亲的心理准备,而他充分尊重我的意愿一一前天刚陪我做完孕13W+6D的引产手术,谢谢
8小时前
14
作者回复
祝福
8小时前
73
又牙痛不再牙痛
看到标题就想起日剧《失去名字的女神》
9小时前
72
Siusuet
在中国,大家好像都不太关心个体的状态,尤其是女性个体的状态,经期的疼痛、孕期的难挨以及带小孩过程中的种种情绪,似乎都抱着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态度,默认了女性的付出是应当的,而且强调一定要经历(生产繁衍)的过程才是完整的女性。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有条新闻,女博士迟迟未婚被家人责怪书读多了,这个女博士被文编称为剩女,并在文中也有指责之意,没有在国人需要的年龄和男人结婚生子就被称为剩女,多少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对女性的定位还停留在为宗族繁衍后代的认知层面。后遂把文章发给我妈,没得到的评论是:现在的孩子都被惯坏了。
8小时前
69
totoro
说出了好多妇女的心声,随着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人生规划其实更加重要
8小时前
67
Qun
愿我们都成为自己,做真正自己喜欢的事
9小时前
63
🐻熊爆熊🐻
虽然到最后是广告但还是无疑说出了我的心声。对,我推迟婚姻,推迟生育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我无法确认我会无私地爱这个将在我肚子里孕育十个月、所谓与我最爱的人爱情的结晶---我的孩子。当他剥夺了我的时间、我的空间、我的自由、我的一部分本来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资金的时候,我是否真是依然会愿意为他牺牲。
8小时前
61
老万thumb-sucker
觉得应更宽容,主动帮老婆分担更多的家政工作!
8小时前
16
作者回复
好!
8小时前
55
银河中心来客
有些人没看懂,这个文章是说母亲角色的制度化对自然本性的钳制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步步紧逼的,是难以在被彻底社会化前告知的,而且不断被美化和掩盖,所以作者希望告知一些有参考意义的事实。年轻女人以为不过是跨过一道坎的事,其实隐藏了很多负面的东西。
8小时前
54
唐好甜🍭
我想起我妈妈,经常会觉得心疼,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大半的自己。陪爸爸走过化疗走过手术,教我说话走路给我无尽的包容理解。我的愿望清单里,第一个是经济独立,第二个就是自己赚钱,带妈妈满世界跑。就在今年,我带她在美国玩了一圈。我爱她。
8小时前
48
Lucy le Professeur 🤓
我算是一个年轻的高知妈妈,经历过身份转换的心理危机,当过全职妈妈,投入过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辅助家族事业,现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过着非常充实的生活。从一开始,我就不希望老了以后说出来“我为了你,当年放弃了xxx”这样的话,我想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然后越发意识到绝对不能牺牲自己。我可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是鞭策着我要成为a better me,不然也真不知道该凭什么去教导他。
8小时前
47
喵哒哒~灵
不禁想到前几天看娱乐新闻看到杨幂刘恺威的新闻时底下有条评论:讨厌杨幂,不带孩子,天天忙工作…
8小时前
46
me7o
看了这篇文章,更加有点害怕成为一名母亲,或许从来都没做好准备去接受婚姻接受生育,从来都没做好准备迎接更成熟的自己。🙁
9小时前
44
Stefan
不是女性,可能永遠無法理解那種感覺吧。但我知道,作為男性的我們應該多點關愛。晚安~
8小时前
10
作者回复
so sweet
8小时前
44
大夏
妈妈过分的紧张关心让我喘不动气,看着她失落无助的身影也很难过。其实,妈妈,你应该多爱自己一点,我知道你有多爱我。
9小时前
44
骆炼杰
我爱我妈妈,尽管她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有小小的坏习惯,有时候我们不和,但是我能够成长成现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人三观正的人,有很大很大程度是妈妈的栽培。所以现在我也很乐意跟妈妈探讨这些有关教育小孩的方面。立志成为一名好的家长和朋友。
9小时前
43
塽
孩子是礼物但不是生命的全部
9小时前
42
Jane😛
幼年丧父,从那以后,母亲和我之间有着一种说不清的奇异默契。我们若即若离,我们亲密无间,我们保护彼此即便意见不合。在她看来,我是那么的不完美但又无比可爱。在我看来,她自在乐观坚强勇敢却偶尔也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她对我说,很庆幸30岁生下我,因为之前她不懂母爱二字,而立之年,有我之后,她才明白何为母亲👩我会永远爱她,努力奋斗,让她有机会去追求她的自由!
9小时前
40
梵兮🎋
一切没有那么的难,“平衡”这件事难道不是任何阶段都随时在做的吗?成为母亲后的确很难属于自己,但是总要放权和面向分离,一点一点去做就好。(比如我就周末抛下全家自己去海岛放年假去了.......
8小时前
10
作者回复
棒棒的
8小时前
39
NANA🌻LINLIN
任何一种爱都不应该被标榜为无私,无私本身就是对人一种掠夺。一直认为,无论在社会中担任怎样的角色,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自我实现。为其中一方过度牺牲,不仅会给对方带来压力感,到最后还会陷入自我怀疑。
7小时前
39
Tting
我是一个10个月baby的母亲,孩子的降临总让我强迫自己变得更完美,既要做一个有爱有耐性有智慧的母亲,又要照顾丈夫的各种感受。吃不好睡不好让我情绪十分不稳定,我可以说甚至有的时候我连孩子都爱不起来,这很糟糕,并且不敢对任何人说,因为这会让人觉得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可事实就是这样,我觉得我已经不是我自己了。
8小时前
35
七子
太多的牵绊了,所以很难成为自己,晚安,可怜的女孩。
9小时前
32
月亮
视角很棒,社会建构和重新解构的部分有力度,新手妈妈和自我照顾的部分很实用,但这种“实用”也有吊诡的一面:过来人才能懂,还没当妈的看了可能更近担忧恐惧成为母亲。文章还可以在成为母亲后也拥有自由意志的部分走得更深,比如母亲的自我探索,透过母亲的经验进行内在疗愈与和解,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方式的进化。问题的呈现,分析,解构,本身就很有意义,如果还能进一步扬升到生命的高度和感悟,或许更能打动人心。或许小编里面真正有母亲经验的人还不太多,我猜,KY已经很棒,但不能止步于妥妥的写论文的调调,仅仅是信息的整合搬运,意义有限。
7小时前
31
歪歪
我总是告诉我妈妈,不要在身体学业工作伴侣孩子事事都要替我把关操心,不要只为了孩子而活,要把钱和精力留给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了自己活一回。
9小时前
26
木木嘻
总是觉得妈妈为我们做了太多,放弃自己的事业,来到新的城市,甘心埋没一身本领,踏实地洗衣做饭,做一个家庭主妇。感觉她的生活都是附着在我们的生活之上的,完完全全就忽略了自身的其他需求,这其实有时会让我内疚,是因为我们妈妈才这么辛苦。讲真,我理解不了为什么母亲可以那么伟大?
8小时前
26
- 邢可 -
每次都忍不住拉到最下面看评论 高手在民间
9小时前
24
蚊子
看完全文看完评论想起一件事,早前我约了朋友短途旅行,跟家里时说才知道我妈妈也刚好在那个时间约了朋友出行,交通住宿都订好了。因为我俩总要有一个人看铺,于是我就被迫取消行程(我这边除了日期什么都没订好)。那时竟然有一下觉得很生气,觉得妈妈怎么可以老是出去玩,丢下家不管(她在这之前不久刚玩完一趟回来)。而后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我也有被“母亲(女性)要为家庭全心全意付出”的思想洗脑。枉我还自认为是女权支持者呢!后来跟朋友说起这事,她说我是刚好不能出去玩迁怒而已。。唉,反正感觉挺不好的。。我妈是退休后这几年才这么到处玩,如果换成我爸的话大概就会觉得这也没啥,休息一下很好。。 语无伦次。。ky君请见谅啊
8小时前
15
作者回复
不要道歉啊 谢谢你的分享
8小时前
24
水星
为啥有这么多担心自己没达到成为母亲的能力而犹豫害怕或拒绝怀孕的女粉? 那么,加我一个
8小时前
24
心痛2016
生孩子对于现在的我感觉太沉重,孩子的出生伴随的是对一个生命的责任,不但是养育,还有教育,和失去未当母亲前的自由,又会忍不住寄托希望。很矛盾。因为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妈妈带大我和哥哥,经历了太多辛酸。因此带来一个新生命之前,一定要慎重...
8小时前
23
北极的笨熊
我想成为一个好母亲,但是不是像我妈一样的母亲。在她心里,她永远是对的。她的强盗逻辑,我只能接受,不能反抗。如果反抗了,就是不孝,就是人品差,就是忘恩负义。我问她,我们能协商和交流吗?她说不能。因为,她是那个给我经济支持的人,她是领导者,是我的救世主。我没有那个资格 和救世主唱反调。 这就是母亲?我理解她为了我,牺牲了多少。但是,我真的好受吗?这些都是强迫在我身上的。不要说 母亲有多伟大,如果“伟大”的过度了,极端了,只能让小孩一辈子蒙上阴影,一辈子有心理压力。 这不是孝不孝的问题,是母亲,在极端的爱的时候,已经把自己当作死,把孩子当作生。
7小时前
23
Emily Prentiss
现在想要成为一个不婚不育的人。只谈自己的话不婚不育意味着为自己去争取更多的选择,我选择成为这两个角色或者选择不成为。舆论下好像女性的生命中这两个角色必然出现一样。但其实我自己想干什么关别人什么事… ( ´◔ ‸◔')
8小时前
22
夕茗🍥🍥🍥
在我身心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不让他出生,是我对将来的孩子的第一个承诺。不排除一辈子都准备不好的可能。
8小时前
22
ポッポ Poppo
我现在想想自己太不孝了啊。。。
9小时前
21
纤舞
成为母亲后,孩子在怀里那种全神贯注注视我的眼神,让我欢喜而又担忧,喜的是从未有人像如此这般,忧的是自己沉浸下去出不来,会不会舍不得他长大,长大后舍不得放手让他自己走向家庭以外的方向。以至于现在他还是两个月的时候我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一场最终会分离的相遇和陪伴
8小时前
21
迟 老
尽管我并不富裕。 到孩子三岁前,都选择请保姆,一来专业,二来一定程度上让自己休息。特别是新生儿时,护理是门技术,一时半会学不会。感觉非常有效的缓解了压力。也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顾。尽管如此,除了保姆上岗的八小时之外都是自己带。也不轻松也偶尔情绪低落或烦躁不安。 随着孩子长大点,做妈妈也开始有点经验了,感觉越来越好。 不必恐慌,接受自己。丈夫的帮助的确是必须的。两个人一起养,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8小时前
19
翔二
原来我对妈妈的很多不满,是来源于对她过分完美的要求,希望她总是能关注我,时刻在意我,理解我,比我更有智慧和远见起码在人生经验上。。。但实际上,她也是个从被自己妈妈宠爱长大的孩子,即便再成长成熟,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程度。这样,让我更体谅和愿意耐心反教育和关怀我的妈妈乃至爸爸,但同时也会更焦虑自己未来是否愿意和能够去做一个更好的母亲。
8小时前
18
Doris☘🕊👒🕶🎶
没有生育前,我一直是很讨厌孩子,认为他们很自私,如果你知道孩子星球这篇。当我怀孕的时候,我是很痛恨自己的丈夫的,因为没有任何准备,我还不能够完全放下自己,就开始新的生活。当我和他相处了几个月后,特别是哺乳期,我才明白人生中不可能再有如此亲密美好的关系,爱是走向世界的动力,不是激情,而是为他能吞下现实种种的委屈,看到他累感顿消。
8小时前
17
Gabby 李盈🐣
看到评论里那么多人都抗拒结婚和成为一个母亲,好像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单亲家庭出来的没责任感没安全感的小孩,害怕重蹈我父母覆辙,害怕身上承担别的生命的责任,抗拒结婚。现在我是一个两岁baby的妈,还在读书,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过得很幸福,不过幸福的前提当然需要一个给力的孩子他爸。结婚和成为母亲不会让你牺牲你的理想和事业,问题只是你愿不愿意努力而已。所以不要去抗拒你并不了解的事情,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他的意义,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不要被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阻挡了本应该属于你的幸福。
7小时前
17
IAMSHINY
妈妈用错误的方式过度付出没有让我感觉到太多的爱只是觉得压力很大,可能因为付出很多没有得到回应,现在又处于一种类似于“辞职”的完全撒手的状态
8小时前
16
Ci 楚君💎
看了评论,得到启发:我也不愿意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未来计划和时间。我的妈妈也是一个,从来没有放弃事业的女人,这也成了我一直控诉她的理由。这样的矛盾想想有趣,我作为女人不愿意为孩子付出,作为孩子却一直指责我的母亲不为我付出。其实,一个母亲能力有限的,能给孩子永远有限,我妈就是给钱,聊事业,鼓励我出去出去出去。自信一点,告诉孩子就很好了,我也靠朋友,父亲,老师把该学会的都学了。我妈,就是被指责后不自信。反而,影响我很多。那又有正确的母亲嘛
8小时前
15
Zland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妈妈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抑郁期,现在已经逐渐开朗走出来了,妈妈越来越萌了,我也越来越喜欢妈妈了,但她带着我们兄妹真的很艰难啊,她从前依靠着我爸,现在我鼓励她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和崭新的生活,不再只想着我们儿女为我们操心,真的很爱妈妈呀!
9小时前
14
夭。
这篇真及时,最近一直在思考婚姻与生育。感觉不能被这个社会推着按部就班的去接受,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那样太可悲了。
8小时前
14
吕诗睿
看到上面有些评论说因为担心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而不敢轻易生育。 我的父母并不完美,他们的有些言行也曾让我非常痛苦,但是哪怕是最难过的时候,我依然非常感激我父母,感谢他们让我出生,让我认识这个世界。
8小时前
12
So菲iee
这个广告我给💯
9小时前
10
小爱
感觉妈妈直到这几年才开始活出自己——每天广场舞,和着自己的老姐妹们K歌,短途旅行,打麻将,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包揽了家务的绝大多数,白天忙工作,晚上带我们,辛辛苦苦养育我们姐妹三个,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终于能自由地愉快地玩耍,也就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她,已经68了。妈妈,我看到你现在这样充实、洒脱,打心眼里觉得开心
8小时前
10
Carrie
突然想起妈妈说过的一句话,“你的生命不是你一个人的,你有爸爸,有妈妈,有姐姐,有妹妹,……”现在想来,终其一生,妈妈都在为她的长辈,丈夫,孩子操劳,未曾有过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别说人生规划和方向,或许这也有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原因。当自己过得不好的时候,妈妈总会如此挂念,但是孩子长大了,该承受的苦难总会来的,不然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好想对妈妈说放宽心吧,如果这就是我的路,我人生必经的苦难挫折,我愿意学着去承受。PS:我妈妈也很会唱歌的。
8小时前
10
鱼
一觉醒来,ky来了,抢个沙发! 我有个四岁的女儿,作为母亲,这五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成长最多的五年,没要孩子前也是很不喜欢孩子,感觉自己会被绑架,现在的我,更多的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激,是她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自我。
8小时前
9
gxx
男人也一样
8小时前
9
🌴四果冰🌴
我好像就是母性泛滥,对狗狗,对朋友,对男朋友,特别是对男朋友,我觉得男朋友把我当妈了,总是无限原谅他。
9小时前
9
江洛迪
想妈妈🙃
9小时前
8
sky
文章很喜欢。职场妈妈的伟大与付出不是用道德传统就可以评价和绑架的。在工作、家庭中游走,孩子睡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加班码字至天微亮,即使个人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7成,仍然可以在做饭中找到极大的快乐。识得自我的需求,要老公,要孩子,要工作有价值感,得空更要健身馆健健身。看似矛盾,毫无章法。最初几年也抑郁不能救赎,在艰难中前行,偶也有夫妻对战之时,伤心痨肺,痛心疾首。现下想来,仍感恩老天赐予我一宝贝,缓终离世之焦虑。统计显示女性寿命长于男性,老天有眼,一世辛劳终见
7小时前
8
言丁丁
我就要离开北京,回老家去带娃了,心里充满不安与恐惧,离开精神家园的悲伤,对全职妈妈生涯的抗拒,对跟一直分居两地的伴侣一起生活的忧虑。但是,我不得不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因为不愿意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也希望自己的家庭比原生家庭更和谐。未来会怎样,无法预料,只能往前走。一向是个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人,不管啦。
8小时前
8
RSY
留言区有好多不想成为母亲的人,我只想说在中国是需要养儿防老的,没有后代老了会很惨的
8小时前
7
Isobel
是想要成为一名母亲的,因为小生命的出现和养育以及教导是我人生计划中的一部分。我所经历过的温暖和快乐,希望让他/她体会;我所没有得到的温柔和欣喜,希望能够努力让他感受。只能时刻的提醒自己我们双方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相互陪伴是一种幸运。
8小时前
7
OuYs.
当自己的角色由“我本是”向“我应该”转变的时候,即自我认知与社会期待相抗衡之时,而大多数情况下,个体的力量是很难战胜普世价值观的。这便是生而为人,为母,为各种角色的艰难之处。不过终归到底,我们依旧是在和曾经的自己,和潜在的自我对抗——一场处于群体之间,属于个人之内的永恒的对抗狂欢。 另外,我也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时时刻刻、不间断地爱着另一个人..母爱也不例外。
8小时前
7
涧溪
这几条,条条都中我心,怎么办!太对症了啊!KY有深度啊!广告真是神切入啊!
9小时前
6
Yani09✨艺妮
我挺喜欢小孩,也觉得养育生命很有意义,却排斥生育,不想当母亲。一方面如文中所讲,了解越多关于十月怀胎到生娩的科普内容,越发认为这对身心都是一场考验,以及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双方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受当下主流文化影响,对普遍男性对家庭投入程度无法信任,理想的男性伴侣与理想的孩子父亲两种形象未必吻合。我害怕做母亲,害怕失去自我,也害怕毁了孩子。
7小时前
6
聪
生孩子之前把带孩子想得太简单,结果产后抑郁,还好丈夫和婆婆(对,是婆婆,妈妈给了我很多压力)一直宽慰我开导我,让我回复正常的生活。多个小生命生活变化太多,有N次想离家出走让他一个人在床上哭个痛快,但有N+1次想用生命去呵护他看他一点点长大。折磨并快乐着,好在快乐总比折磨多一点,才足以熬过哄睡的日日夜夜。
8小时前
6
小叶子
这软文写的我给100分
8小时前
5
w.
准备睡了看到推送 不管角色是姑娘还是母亲 自己都是个个体 一定得松快 不然活得多累 ky的小姐姐们晚安
8小时前
2
作者回复
晚安呢大宝贝
8小时前
5
要啥自行车
我喜欢看我妈做自己,出去玩装修自己的房子,很棒棒,我不希望她为我剥夺自己的时间,但对过去她的付出很感谢,老妈单身十多年啦,也不打算二婚的样子,自由自在的也不错。不过我妈也挺宅的~以后我要多努力挣钱给她好日子XD
7小时前
5
南夜婆婆
我在做母亲,也在做自己,母亲是自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要求自己做一个更好更好更好的母亲,不是因为社会或别人要求我这样,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也是自我成就的一部分。同样,在别的方面也是如此。
8小时前
5
tangyeong
长大后才知道,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本就不用围着自己转。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8小时前
4
小鹿
做为母亲我有文章中提到的种种累,付出和失去自我,现在孩子5岁了,虽然很难但我也依然在努力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现在可以和朋友们短途旅行,喝咖啡聊天去听交响乐,下一步就是经济建设,好让自己有更高的自由度,活得没有怨言
7小时前
4
可嘉呀!!!
害怕成为一个母亲:一方面由于觉得做好母亲太难、责任太重;一方面由于眼睁睁地看着身边即便是最独立最自我的好友在成为母亲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彻底告别过去生活。可是也期待:因为原生态家庭并不那么让自己满意,自己是否可以和丈夫塑造一个新的、和谐的、幸福的亲子关系?虽然丧失了所谓的自我,可是成为母亲的人更多的是不后悔、是满足,未尝不是我们这些未为人母难以理解的欢乐?最近在看美剧【this is us】,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又多了一种审视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已不再那么抗拒成为一个母亲了,虽然我知道目前我还没有准备好,但会有那么一天的。祝所有的女性都能随心而活,成为一个母亲,或者不成为。
7小时前
4
✔️
以后有孩子绝对我来带,母上大人辛苦了
8小时前
3
問學茶道
方太这个油烟机的广告有好几个系列,我全部找来看过,每一个都很经典,很有意思。
8小时前
3
帅美
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 感觉全围绕孩子 没有自由 没有自己的事情 我情绪很差不稳定
8小时前
3
聂敏
今天广告写的太赞
8小时前
3
三牙虫
这个广告我给满分
8小时前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原创 2016-11-17 KY KnowYourself
每个女孩,都仿佛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主动被动、有意无意地开始了对“成为母亲”的准备。从第一次月经初潮到怀孕的这个女孩期(girlhood)里,我们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性都在酝酿母性期(motherhood)的到来。
我们不断从外界获取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对孩子有一生的影响”、“女人只有做过母亲,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母爱是最无私的”等等信息。我们甚至从女孩期以前,就在过家家等游戏中反复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但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却是被建构了的“母性”概念是如何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发展。
被“制度化”了的“母性”
诗人、女权主义者Adrienne Cecile Rich在1976年提出了“制度化的母性”(Institutionalized Motherhood)的概念。它指的是父权社会对母性赋予了一种期待。
母性,被建构为一种前话语的存在。也就是说,它被建构成了一种“无需讨论”的默认状态,一种绝对正义。这种建构的结果是,社会主流认为,作为一个女性,“有一天会成为母亲”是一件不存在“选择”的事,是女性身份天然具备、生而有之的重要方面。
具备女性的生理构造、受孕、在自己的身体里养育胚胎、生产、抚育孩子,被天然绑定在一起,形成一组不容置疑的固定搭配。这种固定搭配影响着我们对“血缘”的感受。举例来说,我们都了解遗传因素是由染色体承载的,但我们中很多人,仍然觉得代孕(在别人体内发育、生产)的孩子,“感觉上和(完全的)自己的孩子不一样”。
父权社会对于“母性”的第二层建构,在于把“母亲是子女的首要照料者”、以及“母性是始终把孩子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前的”,建构为前话语。尽管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出现了父亲作为首要照料者的情形,我们还是会觉得“母亲照顾孩子更多”是我们在看到一个陌生家庭时首先会做出的猜测。同样的,当我们听到那些母亲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故事,我们会感动但是不会意外;而听到那些母亲剥夺了孩子的利益的故事,我们会感叹“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
社会对于母性的这两重建构,都影响着女性是否成为母亲的选择,和如何去实践“母亲”这一身份的内容和标准。
她在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一书中总结道,“制度化的母性,让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觉,而不是智慧来做母亲;要用无私(selflessness),而不是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态度来做母亲……只要产下的儿女是‘合法的’,那么母性就是‘神圣的’。”
成为母亲的过程:
“主体之我”与“客体之我”的撕扯
成为母亲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像一个或几个他者让渡自己的过程。这个转变是猛烈而迅速的。
首先是身体,从怀孕开始,我们的身体不再只属于自己。我们一方面为自己补给养分,同时也为备胎补给营养。我的“自我利益”从这一刻开始走下神坛。
社会对女性苛刻的形体标准,会从怀孕这个生命事件开始发生迅猛的改变。“要吃胖一点”,“不要洗头”,“不要化妆”等等。即便是曾经对自己的外形最严苛的女性,也会因为体内的胚胎有所退让。我们的身体真的变成了土壤,功能性是它首要的考虑。
但作为母亲的女性,她们的主体性,并不会由于另一个主体的出现就完全泯灭。当她不是一个母亲时,她对自己的种种期待,也不会完全消失。女性依然会感到焦虑:
我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的身体变得陌生了,我的人生目标被我孩子的人生目标替换了……
被制度化了的“母性”,一方面造成了母性与女性身份的绑定,它影响了女性对于母性的选择权:母性是女性性征的一部分,它和女性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女性成长到一定阶段、到达法定可生育的年龄时,她需要选择生子,来证明自己的完整性,如果一个女性始终不生子的话,她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
在社会的观念中,是否生育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不是一种选择。而这种不完整,让女性感到失败、无价值、焦虑。很多大龄女性对于婚姻的焦虑,其实是因为,在目前的主流社会中,婚姻仍然是生育合法性的前提。人们说“结婚太晚了”的时候,其实下意识是认为“对生育来说太晚了”。错过生育年龄,是比起晚婚,女性更深层的恐惧。
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化的母性,会影响到一个女性养育孩子的过程。社会赋予了母亲一个充满爱的形象,认为母爱就是忘我、无私的,当一个女人在承担母亲的角色时,就应该每时每刻都在愉快地抚养孩子,用爱和包容去对待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完美的形象——这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而已经被建构了的女性,却因为无法达到这个标准而感到失败、内疚、焦虑。
Adrienne(1977)用自己的经历来讲述这种母性的制度化:她的孩子会在长大后告诉她,“感觉你好像始终都认为,‘你应该爱我们’。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时时刻刻、不间断地爱着另一个人。”
耶鲁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Barbara Almond(2011)出版了一部颇具争议的著作 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提出“母性既包含正面情感,也包含负面情感” (Maternal Ambivalence)的事实,在当代社会仍然不被接受,还是一个不能够被谈论的罪恶,是房间里隐藏的怪兽。
她提出,母亲和孩子会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期待中。因此,在作为一个母亲的漫长过程中,很多人都会不断地在正面和负面的情感中挣扎。她们会体会到嫉妒、愤怒、失落、孤独,但与此同时,在产生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反射性地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应该出现,或者不应该被表达的。她们会不自觉地开始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尽量不对孩子表达。
“一个母亲似乎永远都在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她们下了如此大的决心,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正确’。”她们不能提高音量对孩子说话,不能表现出自己不舒服,不能在孩子面前哭泣,她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应该是永远都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的。当她们有时忍不住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开始困惑,产生自我怀疑、内疚、自责甚至抑郁。
对母性的制度化会使“做母亲”成为一种负担。它给女性一种“限制感”(sense of limits)。设定了种种在母亲这个角色上应有的内容和标准时,一个女性无法自然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也无法自由地做自己,及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她们被限制在母亲的身份中,无法去探索多种可能。
Adrienne(1977)认为,在母女关系中,“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个女性成为母亲的心理过程
事实上,作为一个母亲的身份实践,远比社会期待要更复杂。就像文章一开始的调查结果一样,成为一个母亲,可能对于女性来说都是最艰难和新奇的一课。
在生理上,在一个孩子出生前后,女性的大脑灰质会变得更加集中,控制同理心和社会互动的区域都会加速活跃。在怀孕期间和产后,她们的荷尔蒙会加速散发,增加她们与孩子之间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她们的大脑中与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相关的区域也会被激活。高度活跃的杏仁核区域,会使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变得极度敏感。大约六分之一的女性会经历产后抑郁,更多的人会出现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查看婴儿呼吸;脑海中会出现强迫性思维,比如不断地担忧婴儿的健康状况(Lafrance, A. , 2015)。
生育的体验,甚至会带来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些经历过生产期间的危机事件,比如羊水突然破裂、早产、孩子曾被送入特护病房的母亲,会在之后很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在夜里惊醒,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记忆的闪回,甚至可能看到其他婴儿的照片也会突然崩溃(Strauss, I. ,E. ,2015)。
Barclay (1997)分析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会经历的心理状态的改变特征,将其归纳为5类:
1. 准备不足与认清现实
大多数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前,都是准备不足的,她们对于如何做母亲的过程还很模糊。Jody Peltason形容说,在做母亲前,知道会很难,但以为只是“情景喜剧式的困难”,尽管不一定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在过程中总会有无数的“小高潮”时刻,让你觉得生活还是充满欢笑和美好。但只有在做了母亲后才发现,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欢乐,就是不断地与麻烦和挑战做斗争。
几乎所有成为母亲的女性,都会感受到自己原本的理解和现实的落差,这件事是如此全新和难以应对,和自己以往的经验完全不同。这种心理状态,会在她们离开医院、回到家中的最初几个月里频繁出现。
2. 被榨干
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倦,会同时困扰着成为母亲的女性。大量重复的劳动、缺乏完整的睡眠,会使她们感到精疲力尽、身体已被掏空。其中,比起照料孩子的事务性劳动来说,婴儿不间断的情感需求,甚至会给她们更大的压力。
3. 孤独
在绝大多数时候,成为母亲是一件需要独自承担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女性会感受到缺乏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伴侣的支持,并且即便在得到伴侣帮助的情况下(比如在出差期间,由丈夫照看孩子),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提起这段经历时,会表现出愧疚和矛盾的心理。在大多数时候,她们有一种“没有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
4. 丧失
丧失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时间和精力的丧失,朋友和社交圈的丧失,也包括过往的生活方式的丧失;以及,因为有了孩子而无暇顾及与丈夫的亲密关系。同时,她们还会遭遇自我感的丧失,感到自己生活的中心不再是自己,而是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孩子。很多人会突然发现,“这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人生了”。她们也会经常怀念那些生产前的自由自在的日子。
并且,在遭遇挫折时,她们容易怀疑自己作为一个尽职的母亲的能力,因而自尊、自信都会受到影响。
5. 正面的解决感
尽管有种种负面的感受和挑战,但事情终究会得到解决。一个女性会感受到,自己会逐渐发展出作为母亲的技能,她们还会和身边的其他母亲比较和交流各自的经历和照料技能,并不断确认这一点。这种的感受更多地是正面的:她们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拥有能够做好母亲的自信。但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母亲应该如何加强自我关怀
母亲不是万能的,母亲和儿女的关系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描述的那样单一,作为一个母亲,也会有种种正面和负面的情感,和孩子的复杂关系。在是否做母亲这件事上,女性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当选择成为母亲后,也不应该让社会期待成为束缚和负担。
如果你是一个母亲,请注意:孩子的健康很重要,他们需要被爱、被关怀;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母亲也都应该进行自我关怀。你可以注意以下几点(Tartakovsky, 2014):
1. 接受不完美,接受负面情绪。
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的母爱和教育。有时候,你需要允许自己犯错,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做母亲这件事并不是“天生就会”的技能。当我们进入一个母亲的角色,就像进入其他的生活角色(比如丈夫/妻子),或者成为一家公司的领导者一样,只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尝试中渐渐适应,变得更加成熟、尽责、游刃有余。
2. 不要让和孩子的关系过多地影响你和丈夫的关系。
要记住:一个良好的婚姻和亲密关系互动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而且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此有所记忆。因此,不要让孩子的出生过多地影响你和丈夫的关系,更不要盲目地将孩子的需求放在夫妻的需求之上。
3. 如果家务事占据了你绝大多数的时间,那么每天给自己一些自我关怀的时间。
比如每天抽15分钟出来,这段时间里绝对不要洗衣服、做饭或者工作。而是读一本书,洗个澡,或者闭目养神一会儿。
4. 学会求助,寻找支持系统。
不要总觉得“必须自己一个人扛”。你也可以寻找支持小组,和有相似经历的人在一起交流,不要害怕谈论在与子女交流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因为那并不意味着你不爱自己的孩子。
5. 仍然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
不要只想着自己孩子的未来;你依然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
而如果你是孩子的角色,那么不要把母亲的关心和爱理解为“理应如此”,认识到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也有优点和缺点,允许关系的复杂性存在;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母亲将太多的情感倾注在自己身上,可以尝试和母亲沟通这件事,鼓励母亲追求自主性和独立性;
观察自己,理解自己是否有一些行为和想法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突破和父母固化的交往模式,在和父母沟通的时候,避免情绪化,用成年人之间的方式去沟通。
以上。
以下又是广告时间啦:
记得前两年,有一则视频在美国获得了几千万的点击,它是一家礼品公司在母亲节制作的广告,叫做“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他们在网上和报纸上刊登了一项假的“运营总监”招聘需求,然后招募人进行视频面试。在面试中,面试官表示,这份工作在一个星期7天内都要工作,需要不断弯腰和进行体力劳动,需要出色的谈判和人际交往技巧,希望能够具有医学、金融和烹饪的专业技能,而所有假期的工作量都会更高,并且没有薪水。
所有面试者都表示惊奇:“有人愿意这样免费打工吗?”
而最后,答案揭晓了:这份工作就是母亲。很多孩子在知道真相后,先是惊讶,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母亲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我却视而不见。
而在最近,我又看到一则新的品牌视频。视频的制作方是方太,讲的也是一个母亲的故事。它从一个更小的角度,吸烟,来作为切入点。视频中奚美娟饰演的母亲,时时刻刻都在担忧自己儿子抽烟的习惯,但却忽略了关心自己在做饭时,扩散的油烟所造成的伤害。
方太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视频,让更多的母亲能够关心自己的健康,也让更多的孩子关心到自己母亲的健康——选择一台好的油烟机,帮助妈妈一起“戒烟”。
所以,你可以考虑给自己的妈妈买一台方太智能云魔方,这款油烟机带有蝶翼环吸功能,四面八方不跑烟*,保护妈妈的美丽与健康。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
*四面八方不跑烟:在方太实验室规定条件下测试,肉眼未见明显油烟逃逸。
References:
Adrienne, R. (1977).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WWNorton.
Barclay, L., Everitt, L.,Rogan, F., Schmied, V., & Wyllie, A. (1997). Becoming a mother—an analysis of women's experience of earlymotherhood.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4), 719-728.
Lafrance. A. (2015). What Happens to aWoman's Brain When She Becomes a Mother. The Atlantic.
Strauss, I. ,E. (2015). The Mothers WhoCan't Escape the Trauma of Childbirth. The Atlantic.
Tartakovsky, M. (2014). Self-CareStrategies for Busy Moms. Psychcentral.
Thompson, D. (2013). How Motherhood IsChanging Dramatically—in 11 Graphs. The Atlantic.
赞赏
38人赞赏
阅读原文阅读 88732529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561
ME
与其买个好油烟机不如让父亲这个角色更多的参与到家务中来,国内少一点丧偶式育儿用实际行动来说话比什么都强🙂
9小时前
544
:|👽
所以,并不想成为母亲。感觉好像没有那么多的爱啊
9小时前
407
蔡Jw
这篇文章真的说出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我很怕结婚生子之后,称呼变成了x太太,xx妈妈。我好想一直做我自己,虽然很自私,但我希望我自己的世界永远以自己为中心。我一度产生了“”孩子就是寄生虫,宿主一生将为其劳动生活”的偏激想法。最近一直在犹豫,将来做了母亲之后我还能是我嘛,是不是变成了另一个人活了下来?
9小时前
308
Lindlar Cat.
我妈妈常说:为了你,我周末不能去参加同学聚会,不能逛街,不能出游。我心里觉得无辜,这些事我都没有要求,从没说过。如果我说你可以去啊,我没让你周末一定在家啊,她一定会气结,觉得自己女儿怎么这么不体谅。
9小时前
280
智障吃藕girl董小枚👣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我才不会想要成为一个母亲。学过心理学,知道母亲的形象对于幼儿心理的塑造有着无比重大的影响,觉得自己也许不能承担得起
9小时前
57
所谓伊人
并不认为女性的母性是制度化的过程,繁殖与孕育更多的是动物性的一部分,是所有动物的天性,自然界由此才生生不息。也许父性才是制度化的过程。或者可以这样说是工业化的结果压抑了女性的生殖与繁衍的欲望。当女性被社会化的那一刻,母性便被压抑了。
8小时前
269
作者回复
人之所以为人 因为我们有超越动物性的人性。科技之所以发展,也是为了让人更自由地脱离动物性。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相信的。唯一不能接受的是有些人在面对“同性恋是自然人,动物中也有同性恋”时会说人比动物高级因为人“道德”,而在面对女性的繁殖和孕育时就说,动物就是这样,人也应该
8小时前
258
木木✨
本来想转发这文章的,但很不巧,我是做华帝烟机的
8小时前
68
作者回复
哈哈哈哈哈哈哈
8小时前
237
Dracarys
楼上说不应该抗拒本来自然过程的那个,你告诉我在人类身上什么叫自然,同性恋算不算,独身主义算不算,那丁克呢,女人一定要生孩子分明是是你给自己定义的自然过程,这篇文章你也是白看了。有句话用来反驳女人不结婚人生就不幸福这种观点,叫我找不到对象是不是会不幸福我不知道,谁跟傻逼睡一张床谁自己心里清楚。同样的,女人不生孩子是不是会不幸福我不知道,谁自己耗费半辈子青春累成狗结果培养出个啥也不是的孩子谁自己心里清楚。
8小时前
227
Ying
以前的我,只觉得小孩子很吵闹。后来意外怀孕,却突然心生怜悯没有去打掉。女儿刚出生那会,我产后抑郁,甚至想过抱着她从楼上一同跳下去。女儿八个月时我跟前夫离婚,回来以后抱着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只觉得解脱。现在女儿快两岁了,每天早上总是比我先醒,然后骑在我身上嗲嗲地说妈妈我爱你,亲亲你。这样,我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天堂的阳光。 我不知道哪种生活才是更好的,是单身的自由,还是有孩子的安心,因为我不可能同时拥有。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我一直在逃避亲密关系,因为深知自己会搞砸一切。可是对我女儿,我可以全心投入,因为她也是这样全心地爱着我。 我终于找到了那个完完全全爱我的人,我终于有了疗伤和自我救赎的机会,我终于有了呵护那个小小天使的机会。谢谢女儿给我的恩赐。
8小时前
195
🍬文静
道理我都懂,广告也很巧妙,但是为什么不是让爸爸也加入厨房?爸爸的责任不仅仅是买一个油烟机,妈妈也可以买油烟机,爸爸也应该做饭。
8小时前
45
作者回复
说的对!
8小时前
164
Jingjing✨
女性扮演的社会和家庭的角色越少,就越容易只属于自己。婚姻关系和生育会给女性附加很多家庭角色。我个人是拒绝生养下一代,也是一个婚姻无所谓主义者,我很爱我的男朋友,但他是一个需要婚姻的人,他承诺不会逼迫我承担来自他的家庭的任何人际压力,其实我还是很害怕和矛盾,不敢进入婚姻。我28岁。
9小时前
141
Razor
我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的妈妈。我觉得文章中提到的被制度化的母性在这里已经并不多见。这里很多产前班育儿专家都提倡"mother's happiness is most important of all" 并且有提供许多预防产后忧郁的帮助。我深深的希望国内的对新妈妈的关怀也会不断受到重视。
8小时前
34
作者回复
希望会这样
8小时前
114
心痛2016
这篇真是及时。一直找不到言语和身边催婚催生子的人描述,我所担心的畏惧的丧失感...从未想过自己当母亲是什么滋味,在没有做好心理建设之前,我希望自己先成熟了,心理与物质条件和有人一起照顾孩子的前提下,我才能去对一个新生命负责...而且会伴随一生..而现在更多的是恐婚
9小时前
24
晓笛
豹子为何很难没有斑点? 人为何很难永远活着? 要知道,不是我们想怎样就怎样的,抗拒本来自然的过程,才会让我们更不知所措。
9小时前
109
作者回复
这 本文想说的是 “成为母亲”是被社会建构成一种“自然”的
8小时前
96
王宇焱
面对我女儿和我妈对我的双重情感索取和外界压力…一言难尽…不能说… 不好说… 不知道该怎么说
9小时前
93
Liu Xuanchi
说养儿防老那位,祝您孩子好运。。
8小时前
86
Grace Stark
还好我妈想得开,虽然买断了在家照顾我,但是自己兴趣一个没落下,养狗养花跳舞乒乓好友聚会!上大学以后还经常和我爸去自驾游,我挺羡慕这样子的人生态度的,我知道她爱我也知道她有自己的世界,就像她也知道我有自己的世界所以会让我自己做决定。朋友圈里大家都以为她是我姐姐,得母如此,还有何求?一开始我是不想要孩子的,因为怕疼,但是学了心理学之后感觉养育真是个奇妙的过程。这篇文章应该很大原因是来自于中国的社会背景,宗族观念等等。其实要孩子不过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人生发展阶段,如果没有这个阶段,中年后期会出现很多危机,借此提醒下评论里的好多丁克族~不管要不要孩子,都要做好独自面对这世界的准备。
8小时前
83
加油!大天使
世上只有妈妈好,不是世上只有成为妈妈好,我是打死都不会成为母亲的,不仅仅是怀孕,生育的痛苦,而是我明白作为母亲的重大责任,我无心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我的孩子的一生。成为母亲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我很敬佩那些选择去承担责任的女孩子,但我做不到。
9小时前
79
段嘉懿
“我们一方面为自己补给养分,同时也为备胎补给营养。”我猜是胚胎
9小时前
53
作者回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真的是胚胎!!这笔误
9小时前
76
XinXin
想对我先生说声抱歉和谢谢一一我还没做好成为母亲的心理准备,而他充分尊重我的意愿一一前天刚陪我做完孕13W+6D的引产手术,谢谢
8小时前
14
作者回复
祝福
8小时前
73
又牙痛不再牙痛
看到标题就想起日剧《失去名字的女神》
9小时前
72
Siusuet
在中国,大家好像都不太关心个体的状态,尤其是女性个体的状态,经期的疼痛、孕期的难挨以及带小孩过程中的种种情绪,似乎都抱着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态度,默认了女性的付出是应当的,而且强调一定要经历(生产繁衍)的过程才是完整的女性。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有条新闻,女博士迟迟未婚被家人责怪书读多了,这个女博士被文编称为剩女,并在文中也有指责之意,没有在国人需要的年龄和男人结婚生子就被称为剩女,多少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对女性的定位还停留在为宗族繁衍后代的认知层面。后遂把文章发给我妈,没得到的评论是:现在的孩子都被惯坏了。
8小时前
69
totoro
说出了好多妇女的心声,随着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人生规划其实更加重要
8小时前
67
Qun
愿我们都成为自己,做真正自己喜欢的事
9小时前
63
🐻熊爆熊🐻
虽然到最后是广告但还是无疑说出了我的心声。对,我推迟婚姻,推迟生育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我无法确认我会无私地爱这个将在我肚子里孕育十个月、所谓与我最爱的人爱情的结晶---我的孩子。当他剥夺了我的时间、我的空间、我的自由、我的一部分本来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资金的时候,我是否真是依然会愿意为他牺牲。
8小时前
61
老万thumb-sucker
觉得应更宽容,主动帮老婆分担更多的家政工作!
8小时前
16
作者回复
好!
8小时前
55
银河中心来客
有些人没看懂,这个文章是说母亲角色的制度化对自然本性的钳制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步步紧逼的,是难以在被彻底社会化前告知的,而且不断被美化和掩盖,所以作者希望告知一些有参考意义的事实。年轻女人以为不过是跨过一道坎的事,其实隐藏了很多负面的东西。
8小时前
54
唐好甜🍭
我想起我妈妈,经常会觉得心疼,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大半的自己。陪爸爸走过化疗走过手术,教我说话走路给我无尽的包容理解。我的愿望清单里,第一个是经济独立,第二个就是自己赚钱,带妈妈满世界跑。就在今年,我带她在美国玩了一圈。我爱她。
8小时前
48
Lucy le Professeur 🤓
我算是一个年轻的高知妈妈,经历过身份转换的心理危机,当过全职妈妈,投入过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辅助家族事业,现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过着非常充实的生活。从一开始,我就不希望老了以后说出来“我为了你,当年放弃了xxx”这样的话,我想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然后越发意识到绝对不能牺牲自己。我可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是鞭策着我要成为a better me,不然也真不知道该凭什么去教导他。
8小时前
47
喵哒哒~灵
不禁想到前几天看娱乐新闻看到杨幂刘恺威的新闻时底下有条评论:讨厌杨幂,不带孩子,天天忙工作…
8小时前
46
me7o
看了这篇文章,更加有点害怕成为一名母亲,或许从来都没做好准备去接受婚姻接受生育,从来都没做好准备迎接更成熟的自己。🙁
9小时前
44
Stefan
不是女性,可能永遠無法理解那種感覺吧。但我知道,作為男性的我們應該多點關愛。晚安~
8小时前
10
作者回复
so sweet
8小时前
44
大夏
妈妈过分的紧张关心让我喘不动气,看着她失落无助的身影也很难过。其实,妈妈,你应该多爱自己一点,我知道你有多爱我。
9小时前
44
骆炼杰
我爱我妈妈,尽管她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有小小的坏习惯,有时候我们不和,但是我能够成长成现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人三观正的人,有很大很大程度是妈妈的栽培。所以现在我也很乐意跟妈妈探讨这些有关教育小孩的方面。立志成为一名好的家长和朋友。
9小时前
43
塽
孩子是礼物但不是生命的全部
9小时前
42
Jane😛
幼年丧父,从那以后,母亲和我之间有着一种说不清的奇异默契。我们若即若离,我们亲密无间,我们保护彼此即便意见不合。在她看来,我是那么的不完美但又无比可爱。在我看来,她自在乐观坚强勇敢却偶尔也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她对我说,很庆幸30岁生下我,因为之前她不懂母爱二字,而立之年,有我之后,她才明白何为母亲👩我会永远爱她,努力奋斗,让她有机会去追求她的自由!
9小时前
40
梵兮🎋
一切没有那么的难,“平衡”这件事难道不是任何阶段都随时在做的吗?成为母亲后的确很难属于自己,但是总要放权和面向分离,一点一点去做就好。(比如我就周末抛下全家自己去海岛放年假去了.......
8小时前
10
作者回复
棒棒的
8小时前
39
NANA🌻LINLIN
任何一种爱都不应该被标榜为无私,无私本身就是对人一种掠夺。一直认为,无论在社会中担任怎样的角色,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自我实现。为其中一方过度牺牲,不仅会给对方带来压力感,到最后还会陷入自我怀疑。
7小时前
39
Tting
我是一个10个月baby的母亲,孩子的降临总让我强迫自己变得更完美,既要做一个有爱有耐性有智慧的母亲,又要照顾丈夫的各种感受。吃不好睡不好让我情绪十分不稳定,我可以说甚至有的时候我连孩子都爱不起来,这很糟糕,并且不敢对任何人说,因为这会让人觉得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可事实就是这样,我觉得我已经不是我自己了。
8小时前
35
七子
太多的牵绊了,所以很难成为自己,晚安,可怜的女孩。
9小时前
32
月亮
视角很棒,社会建构和重新解构的部分有力度,新手妈妈和自我照顾的部分很实用,但这种“实用”也有吊诡的一面:过来人才能懂,还没当妈的看了可能更近担忧恐惧成为母亲。文章还可以在成为母亲后也拥有自由意志的部分走得更深,比如母亲的自我探索,透过母亲的经验进行内在疗愈与和解,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方式的进化。问题的呈现,分析,解构,本身就很有意义,如果还能进一步扬升到生命的高度和感悟,或许更能打动人心。或许小编里面真正有母亲经验的人还不太多,我猜,KY已经很棒,但不能止步于妥妥的写论文的调调,仅仅是信息的整合搬运,意义有限。
7小时前
31
歪歪
我总是告诉我妈妈,不要在身体学业工作伴侣孩子事事都要替我把关操心,不要只为了孩子而活,要把钱和精力留给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了自己活一回。
9小时前
26
木木嘻
总是觉得妈妈为我们做了太多,放弃自己的事业,来到新的城市,甘心埋没一身本领,踏实地洗衣做饭,做一个家庭主妇。感觉她的生活都是附着在我们的生活之上的,完完全全就忽略了自身的其他需求,这其实有时会让我内疚,是因为我们妈妈才这么辛苦。讲真,我理解不了为什么母亲可以那么伟大?
8小时前
26
- 邢可 -
每次都忍不住拉到最下面看评论 高手在民间
9小时前
24
蚊子
看完全文看完评论想起一件事,早前我约了朋友短途旅行,跟家里时说才知道我妈妈也刚好在那个时间约了朋友出行,交通住宿都订好了。因为我俩总要有一个人看铺,于是我就被迫取消行程(我这边除了日期什么都没订好)。那时竟然有一下觉得很生气,觉得妈妈怎么可以老是出去玩,丢下家不管(她在这之前不久刚玩完一趟回来)。而后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我也有被“母亲(女性)要为家庭全心全意付出”的思想洗脑。枉我还自认为是女权支持者呢!后来跟朋友说起这事,她说我是刚好不能出去玩迁怒而已。。唉,反正感觉挺不好的。。我妈是退休后这几年才这么到处玩,如果换成我爸的话大概就会觉得这也没啥,休息一下很好。。 语无伦次。。ky君请见谅啊
8小时前
15
作者回复
不要道歉啊 谢谢你的分享
8小时前
24
水星
为啥有这么多担心自己没达到成为母亲的能力而犹豫害怕或拒绝怀孕的女粉? 那么,加我一个
8小时前
24
心痛2016
生孩子对于现在的我感觉太沉重,孩子的出生伴随的是对一个生命的责任,不但是养育,还有教育,和失去未当母亲前的自由,又会忍不住寄托希望。很矛盾。因为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妈妈带大我和哥哥,经历了太多辛酸。因此带来一个新生命之前,一定要慎重...
8小时前
23
北极的笨熊
我想成为一个好母亲,但是不是像我妈一样的母亲。在她心里,她永远是对的。她的强盗逻辑,我只能接受,不能反抗。如果反抗了,就是不孝,就是人品差,就是忘恩负义。我问她,我们能协商和交流吗?她说不能。因为,她是那个给我经济支持的人,她是领导者,是我的救世主。我没有那个资格 和救世主唱反调。 这就是母亲?我理解她为了我,牺牲了多少。但是,我真的好受吗?这些都是强迫在我身上的。不要说 母亲有多伟大,如果“伟大”的过度了,极端了,只能让小孩一辈子蒙上阴影,一辈子有心理压力。 这不是孝不孝的问题,是母亲,在极端的爱的时候,已经把自己当作死,把孩子当作生。
7小时前
23
Emily Prentiss
现在想要成为一个不婚不育的人。只谈自己的话不婚不育意味着为自己去争取更多的选择,我选择成为这两个角色或者选择不成为。舆论下好像女性的生命中这两个角色必然出现一样。但其实我自己想干什么关别人什么事… ( ´◔ ‸◔')
8小时前
22
夕茗🍥🍥🍥
在我身心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不让他出生,是我对将来的孩子的第一个承诺。不排除一辈子都准备不好的可能。
8小时前
22
ポッポ Poppo
我现在想想自己太不孝了啊。。。
9小时前
21
纤舞
成为母亲后,孩子在怀里那种全神贯注注视我的眼神,让我欢喜而又担忧,喜的是从未有人像如此这般,忧的是自己沉浸下去出不来,会不会舍不得他长大,长大后舍不得放手让他自己走向家庭以外的方向。以至于现在他还是两个月的时候我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一场最终会分离的相遇和陪伴
8小时前
21
迟 老
尽管我并不富裕。 到孩子三岁前,都选择请保姆,一来专业,二来一定程度上让自己休息。特别是新生儿时,护理是门技术,一时半会学不会。感觉非常有效的缓解了压力。也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顾。尽管如此,除了保姆上岗的八小时之外都是自己带。也不轻松也偶尔情绪低落或烦躁不安。 随着孩子长大点,做妈妈也开始有点经验了,感觉越来越好。 不必恐慌,接受自己。丈夫的帮助的确是必须的。两个人一起养,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8小时前
19
翔二
原来我对妈妈的很多不满,是来源于对她过分完美的要求,希望她总是能关注我,时刻在意我,理解我,比我更有智慧和远见起码在人生经验上。。。但实际上,她也是个从被自己妈妈宠爱长大的孩子,即便再成长成熟,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程度。这样,让我更体谅和愿意耐心反教育和关怀我的妈妈乃至爸爸,但同时也会更焦虑自己未来是否愿意和能够去做一个更好的母亲。
8小时前
18
Doris☘🕊👒🕶🎶
没有生育前,我一直是很讨厌孩子,认为他们很自私,如果你知道孩子星球这篇。当我怀孕的时候,我是很痛恨自己的丈夫的,因为没有任何准备,我还不能够完全放下自己,就开始新的生活。当我和他相处了几个月后,特别是哺乳期,我才明白人生中不可能再有如此亲密美好的关系,爱是走向世界的动力,不是激情,而是为他能吞下现实种种的委屈,看到他累感顿消。
8小时前
17
Gabby 李盈🐣
看到评论里那么多人都抗拒结婚和成为一个母亲,好像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单亲家庭出来的没责任感没安全感的小孩,害怕重蹈我父母覆辙,害怕身上承担别的生命的责任,抗拒结婚。现在我是一个两岁baby的妈,还在读书,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过得很幸福,不过幸福的前提当然需要一个给力的孩子他爸。结婚和成为母亲不会让你牺牲你的理想和事业,问题只是你愿不愿意努力而已。所以不要去抗拒你并不了解的事情,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他的意义,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不要被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阻挡了本应该属于你的幸福。
7小时前
17
IAMSHINY
妈妈用错误的方式过度付出没有让我感觉到太多的爱只是觉得压力很大,可能因为付出很多没有得到回应,现在又处于一种类似于“辞职”的完全撒手的状态
8小时前
16
Ci 楚君💎
看了评论,得到启发:我也不愿意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未来计划和时间。我的妈妈也是一个,从来没有放弃事业的女人,这也成了我一直控诉她的理由。这样的矛盾想想有趣,我作为女人不愿意为孩子付出,作为孩子却一直指责我的母亲不为我付出。其实,一个母亲能力有限的,能给孩子永远有限,我妈就是给钱,聊事业,鼓励我出去出去出去。自信一点,告诉孩子就很好了,我也靠朋友,父亲,老师把该学会的都学了。我妈,就是被指责后不自信。反而,影响我很多。那又有正确的母亲嘛
8小时前
15
Zland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妈妈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抑郁期,现在已经逐渐开朗走出来了,妈妈越来越萌了,我也越来越喜欢妈妈了,但她带着我们兄妹真的很艰难啊,她从前依靠着我爸,现在我鼓励她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和崭新的生活,不再只想着我们儿女为我们操心,真的很爱妈妈呀!
9小时前
14
夭。
这篇真及时,最近一直在思考婚姻与生育。感觉不能被这个社会推着按部就班的去接受,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那样太可悲了。
8小时前
14
吕诗睿
看到上面有些评论说因为担心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而不敢轻易生育。 我的父母并不完美,他们的有些言行也曾让我非常痛苦,但是哪怕是最难过的时候,我依然非常感激我父母,感谢他们让我出生,让我认识这个世界。
8小时前
12
So菲iee
这个广告我给💯
9小时前
10
小爱
感觉妈妈直到这几年才开始活出自己——每天广场舞,和着自己的老姐妹们K歌,短途旅行,打麻将,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包揽了家务的绝大多数,白天忙工作,晚上带我们,辛辛苦苦养育我们姐妹三个,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终于能自由地愉快地玩耍,也就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她,已经68了。妈妈,我看到你现在这样充实、洒脱,打心眼里觉得开心
8小时前
10
Carrie
突然想起妈妈说过的一句话,“你的生命不是你一个人的,你有爸爸,有妈妈,有姐姐,有妹妹,……”现在想来,终其一生,妈妈都在为她的长辈,丈夫,孩子操劳,未曾有过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别说人生规划和方向,或许这也有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原因。当自己过得不好的时候,妈妈总会如此挂念,但是孩子长大了,该承受的苦难总会来的,不然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好想对妈妈说放宽心吧,如果这就是我的路,我人生必经的苦难挫折,我愿意学着去承受。PS:我妈妈也很会唱歌的。
8小时前
10
鱼
一觉醒来,ky来了,抢个沙发! 我有个四岁的女儿,作为母亲,这五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成长最多的五年,没要孩子前也是很不喜欢孩子,感觉自己会被绑架,现在的我,更多的是感恩,对孩子的感激,是她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自我。
8小时前
9
gxx
男人也一样
8小时前
9
🌴四果冰🌴
我好像就是母性泛滥,对狗狗,对朋友,对男朋友,特别是对男朋友,我觉得男朋友把我当妈了,总是无限原谅他。
9小时前
9
江洛迪
想妈妈🙃
9小时前
8
sky
文章很喜欢。职场妈妈的伟大与付出不是用道德传统就可以评价和绑架的。在工作、家庭中游走,孩子睡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加班码字至天微亮,即使个人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7成,仍然可以在做饭中找到极大的快乐。识得自我的需求,要老公,要孩子,要工作有价值感,得空更要健身馆健健身。看似矛盾,毫无章法。最初几年也抑郁不能救赎,在艰难中前行,偶也有夫妻对战之时,伤心痨肺,痛心疾首。现下想来,仍感恩老天赐予我一宝贝,缓终离世之焦虑。统计显示女性寿命长于男性,老天有眼,一世辛劳终见
7小时前
8
言丁丁
我就要离开北京,回老家去带娃了,心里充满不安与恐惧,离开精神家园的悲伤,对全职妈妈生涯的抗拒,对跟一直分居两地的伴侣一起生活的忧虑。但是,我不得不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因为不愿意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也希望自己的家庭比原生家庭更和谐。未来会怎样,无法预料,只能往前走。一向是个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人,不管啦。
8小时前
8
RSY
留言区有好多不想成为母亲的人,我只想说在中国是需要养儿防老的,没有后代老了会很惨的
8小时前
7
Isobel
是想要成为一名母亲的,因为小生命的出现和养育以及教导是我人生计划中的一部分。我所经历过的温暖和快乐,希望让他/她体会;我所没有得到的温柔和欣喜,希望能够努力让他感受。只能时刻的提醒自己我们双方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相互陪伴是一种幸运。
8小时前
7
OuYs.
当自己的角色由“我本是”向“我应该”转变的时候,即自我认知与社会期待相抗衡之时,而大多数情况下,个体的力量是很难战胜普世价值观的。这便是生而为人,为母,为各种角色的艰难之处。不过终归到底,我们依旧是在和曾经的自己,和潜在的自我对抗——一场处于群体之间,属于个人之内的永恒的对抗狂欢。 另外,我也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时时刻刻、不间断地爱着另一个人..母爱也不例外。
8小时前
7
涧溪
这几条,条条都中我心,怎么办!太对症了啊!KY有深度啊!广告真是神切入啊!
9小时前
6
Yani09✨艺妮
我挺喜欢小孩,也觉得养育生命很有意义,却排斥生育,不想当母亲。一方面如文中所讲,了解越多关于十月怀胎到生娩的科普内容,越发认为这对身心都是一场考验,以及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双方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受当下主流文化影响,对普遍男性对家庭投入程度无法信任,理想的男性伴侣与理想的孩子父亲两种形象未必吻合。我害怕做母亲,害怕失去自我,也害怕毁了孩子。
7小时前
6
聪
生孩子之前把带孩子想得太简单,结果产后抑郁,还好丈夫和婆婆(对,是婆婆,妈妈给了我很多压力)一直宽慰我开导我,让我回复正常的生活。多个小生命生活变化太多,有N次想离家出走让他一个人在床上哭个痛快,但有N+1次想用生命去呵护他看他一点点长大。折磨并快乐着,好在快乐总比折磨多一点,才足以熬过哄睡的日日夜夜。
8小时前
6
小叶子
这软文写的我给100分
8小时前
5
w.
准备睡了看到推送 不管角色是姑娘还是母亲 自己都是个个体 一定得松快 不然活得多累 ky的小姐姐们晚安
8小时前
2
作者回复
晚安呢大宝贝
8小时前
5
要啥自行车
我喜欢看我妈做自己,出去玩装修自己的房子,很棒棒,我不希望她为我剥夺自己的时间,但对过去她的付出很感谢,老妈单身十多年啦,也不打算二婚的样子,自由自在的也不错。不过我妈也挺宅的~以后我要多努力挣钱给她好日子XD
7小时前
5
南夜婆婆
我在做母亲,也在做自己,母亲是自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要求自己做一个更好更好更好的母亲,不是因为社会或别人要求我这样,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也是自我成就的一部分。同样,在别的方面也是如此。
8小时前
5
tangyeong
长大后才知道,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本就不用围着自己转。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8小时前
4
小鹿
做为母亲我有文章中提到的种种累,付出和失去自我,现在孩子5岁了,虽然很难但我也依然在努力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现在可以和朋友们短途旅行,喝咖啡聊天去听交响乐,下一步就是经济建设,好让自己有更高的自由度,活得没有怨言
7小时前
4
可嘉呀!!!
害怕成为一个母亲:一方面由于觉得做好母亲太难、责任太重;一方面由于眼睁睁地看着身边即便是最独立最自我的好友在成为母亲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彻底告别过去生活。可是也期待:因为原生态家庭并不那么让自己满意,自己是否可以和丈夫塑造一个新的、和谐的、幸福的亲子关系?虽然丧失了所谓的自我,可是成为母亲的人更多的是不后悔、是满足,未尝不是我们这些未为人母难以理解的欢乐?最近在看美剧【this is us】,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又多了一种审视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已不再那么抗拒成为一个母亲了,虽然我知道目前我还没有准备好,但会有那么一天的。祝所有的女性都能随心而活,成为一个母亲,或者不成为。
7小时前
4
✔️
以后有孩子绝对我来带,母上大人辛苦了
8小时前
3
問學茶道
方太这个油烟机的广告有好几个系列,我全部找来看过,每一个都很经典,很有意思。
8小时前
3
帅美
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 感觉全围绕孩子 没有自由 没有自己的事情 我情绪很差不稳定
8小时前
3
聂敏
今天广告写的太赞
8小时前
3
三牙虫
这个广告我给满分
8小时前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来自 豆瓣App
-
焦小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28 0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