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皮记
我03年来六院工作,那时住在单身绿楼,每天早上上班从厂门口路过,那时有浩浩荡荡摩托车大军,厂门口十字有数家凉皮车,骑车小伙买袋凉皮挂车把手上绝尘而去。我不能接受,在我的老家,凉皮摊位中午11点以后才出摊的,也不分什么干调水调,凉皮里放豆芽但绝对不会有土豆丝,而且早上吃凉皮简直是疯了,太惊诧了。我的惊诧和唾弃保持一天,第二天马上愉快加入凉皮当早餐队伍,我还给这群人起名叫:凉皮早餐党。
秦镇有米皮,岐山有擀面皮,汉中有热米皮,安康有蒸面,彬县有御面,六院的凉皮已经自成一派,比如干调和水调,水调真的是倒水进去的,纯净水单独装一瓶放旁边,调面皮的嫂子手脚麻利,哐淌倒进凉皮里,不多也不少。
我还是最喜欢吃我老家兴平的面皮,郝家巷口,长条案,长条凳,吃面皮人排排坐,如果只有两人坐两边,一边吃完起身,另外一边的人会被板凳怒马一样放倒,我自小吃本县城凉皮都是这样的装备,郝家巷这家依然保存数年来的习惯,细长的面皮切好放在圆形大红喜字搪瓷浅盘里,食客吃面皮的盘子小一些,也是搪瓷浅盘,很想孩子玩的飞盘,而且不套塑料袋的,面皮是自己蒸的,颜色乳黄是加了一点点碱,面的香味因为家里碱更突出了,调料相当多,瓶瓶罐罐十来个,有黄芥末,盐醋,味精,还有甜面酱,红艳的辣椒油,据说他家的面皮有神秘配方,而且传男不传女,摊主的姐姐在另外一个不远的市场也摆摊卖凉皮,但是与弟弟的味道相差许多。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郝家巷报到,吃个两份才过瘾,还要再带走十几分送给身边的朋友,摊主有惊人的记忆力,告诉我带回西安的凉皮不能过夜,只能当天吃掉,还能记住我上次是什么时候来的。我们兴平的凉皮,里头芥末不多不少刚刚好,能尝到味道但不是呛人,辣椒和芥末是凉皮的灵魂,兴平有个地方叫桑镇,盛产辣椒叫线线辣子,品质相当好,用来做面皮的辣椒油,不同四川的红油也不同岐山擀面皮的油辣子,兴平的面皮辣椒是后味发甜鲜的。蔡澜先生说的古早味应该就是如此,一代代传承,历经数年不变,能舒缓我们浓郁的乡愁。仿佛我坐在那长条凳上,时间倒回,我只有六七岁,在集会上拿着我仅有的1元逛会钱,5毛钱买份面皮,另外5毛钱买碗和凉皮配套的汤叫煳(四声)汤,豌豆炒熟磨粉煮的有点像胡辣汤但是强过胡辣汤数倍,熟豌豆有浓烈的诱人香气。如果再加一份醪糟鸡蛋鸡蛋就几乎圆满完美,修成正果,这三样吃食就是我的梦幻组合。我是一个多么爱吃的孩子,我依然记得我幼时食量惊人,直到大学毕业数年慢慢食欲下降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秦镇有米皮,岐山有擀面皮,汉中有热米皮,安康有蒸面,彬县有御面,六院的凉皮已经自成一派,比如干调和水调,水调真的是倒水进去的,纯净水单独装一瓶放旁边,调面皮的嫂子手脚麻利,哐淌倒进凉皮里,不多也不少。
我还是最喜欢吃我老家兴平的面皮,郝家巷口,长条案,长条凳,吃面皮人排排坐,如果只有两人坐两边,一边吃完起身,另外一边的人会被板凳怒马一样放倒,我自小吃本县城凉皮都是这样的装备,郝家巷这家依然保存数年来的习惯,细长的面皮切好放在圆形大红喜字搪瓷浅盘里,食客吃面皮的盘子小一些,也是搪瓷浅盘,很想孩子玩的飞盘,而且不套塑料袋的,面皮是自己蒸的,颜色乳黄是加了一点点碱,面的香味因为家里碱更突出了,调料相当多,瓶瓶罐罐十来个,有黄芥末,盐醋,味精,还有甜面酱,红艳的辣椒油,据说他家的面皮有神秘配方,而且传男不传女,摊主的姐姐在另外一个不远的市场也摆摊卖凉皮,但是与弟弟的味道相差许多。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郝家巷报到,吃个两份才过瘾,还要再带走十几分送给身边的朋友,摊主有惊人的记忆力,告诉我带回西安的凉皮不能过夜,只能当天吃掉,还能记住我上次是什么时候来的。我们兴平的凉皮,里头芥末不多不少刚刚好,能尝到味道但不是呛人,辣椒和芥末是凉皮的灵魂,兴平有个地方叫桑镇,盛产辣椒叫线线辣子,品质相当好,用来做面皮的辣椒油,不同四川的红油也不同岐山擀面皮的油辣子,兴平的面皮辣椒是后味发甜鲜的。蔡澜先生说的古早味应该就是如此,一代代传承,历经数年不变,能舒缓我们浓郁的乡愁。仿佛我坐在那长条凳上,时间倒回,我只有六七岁,在集会上拿着我仅有的1元逛会钱,5毛钱买份面皮,另外5毛钱买碗和凉皮配套的汤叫煳(四声)汤,豌豆炒熟磨粉煮的有点像胡辣汤但是强过胡辣汤数倍,熟豌豆有浓烈的诱人香气。如果再加一份醪糟鸡蛋鸡蛋就几乎圆满完美,修成正果,这三样吃食就是我的梦幻组合。我是一个多么爱吃的孩子,我依然记得我幼时食量惊人,直到大学毕业数年慢慢食欲下降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