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失传近千年的中国乐器

某一夜晚,百无聊赖之际,无意中听到一曲《子之星》,顿时惊为天音。 往昔,我一直以为,吹奏类的乐器,最动听的是箫。欢愉也罢,悲伤也罢,平静也罢,总是不失温雅,处处都显现着中国文化的况味。然而,到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竟还有一种声音,苍凉、旷远、辽阔、荒寒、孤峭、深邃,仿佛纵深万丈红尘,又仿佛超尘脱俗,直指人心,甚至直接击中灵魂。 奏出这种声音的乐器,就是尺八。 一、山城重庆的佳翁尺八 知道尺八,得听其音,缘于山城重庆的一个人——佳翁易佳林。 那一晚,我本在网络上寻一把合适的箫,但淘宝上货物素来良莠不齐,找了好一阵子都不是很满意,无聊之际也就往下乱翻。翻着翻着,眼帘中忽然出现了一种似箫非箫的乐器,隐约知道此物在东瀛大为通行,但不知与神州有何渊源,只是每每看到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一时好奇之下,翻开页面一看知道了此物名为尺八,但店铺页面只有只言片语的介绍,于是便在网上搜索之际,这才了解到原来此物本为中国所有,在唐朝的时候流行的程度不亚于今日的箫,后来因蒙元统治中原之地时,使得文化断层,以致于失传。 再往下,无意中知道山城重庆有个吹尺八的人名叫易佳林。他原本是山城重庆的一个大学老师,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日子似乎不坏但又老觉得缺了些什么。有一晚上,机缘凑巧听到了一首叫《子之星》的曲子,顿时觉得吹进了灵魂,那一刻忽然间明白自己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不久,他便辞去了教务,四处去找尺八来吹。但是跑遍山城,竟然没有一家乐器店有尺八的存在,有的店主说听不明白,还有的人彬彬有礼说:你找的是糍粑吧,那建议你去菜市场。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也不知道易佳林当时是什么样的心境。 国内没有,就走代购的路吧,但上网一看,顿时咂舌。原来在东瀛买一支尺八,需要花费一个普通工薪阶层两个月的工资,但几十万的日元,换算成人民币,也要好几万元,而这却仅仅只是一支普普通通的尺八而已。 无奈之下,还是他的父亲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你会做笛子,干脆做一支得了。于是,易佳林,就去山林中找竹子,但因不得其法,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最后还是在国际友人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学习到制作之法,艰难的制造而成。当时国内连这样乐器都没有,更别论教材了,后来佳翁学习的艰辛也可想而知。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一次不经意之举,让他后来成为中国尺八第一人。 看到这里,心中不禁感动,我便去寻了那首《子之星》来听,当乐音方响起的时候,我就知道佳翁所言不虚,这乐音确实能吹进人的灵魂。 二、护国仁王寺大雪纷飞时的东瀛来客 因着喜爱,便作了更深的了解。当翻到一张与护国仁王寺有关的图片时,不禁怔住了。 这个地方是在杭州曙光路黄龙吐翠的边上,这个地方离浙大图书馆也不太远,但无论是我从黄龙洞后山经过,还是到浙大图书馆借书,路径此地时都极少驻足。当时我只是搞不懂,为什么石碑会穿着一个乐器,而且此乐器似非中土所有,此时我才恍然明白这尺八无数次都是相见不相识。 也就是在此时,我在杭州日报上知道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故事。 据说,当时全国很多省市外事部门都收到东瀛一位叫斋藤孝介的老人的来信,在信中老人一直在询问尺八发源地护国仁王寺在什么地方。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本来一座寺庙不可能是查询不到的,但是文革以来,古代文物几乎摧毁殆尽,几十年间华夏大地早已经是物换星移。 后来,杭州的历史会长,通过多方查询,几经周折才找到了护国仁王寺的最后一位当家人释常明法师,通过法师才找到了早已不复存在的寺庙所在之地。 那位老人得知找到了文化的根源后,专程赶来一观。当时是春节时分,大雪纷飞,这位老人竟虔诚跪在雪地上,从包中取出一支尺八,吹奏了一曲又一曲…… 往事如烟,那一刻,他的思绪必然是回到了七百多年前的那次听曲闻道。 三、七百年多年前心地觉心的吹禅 七百多年前的时候,是中国有宋一朝。当时的南宋,虽然偏安于临安一偶,但是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乃至于三百六十行都十分繁荣。东瀛人自唐朝时就派遣遣唐使,到宋朝时依然仰慕华夏文化,不时有使者前来求学,其中一位叫心地觉心的人,就在其中之列。 这位禅师,才学过人,然而当时遍历东瀛,却还是没有悟道,想到禅宗一脉是从中土传来,便只身前往南宋临安。来到护国寺后,拜在当时闻名天下的慧开禅师门下。然而佛法一事,讲求机缘,时机未到,难以开悟。这位心地觉心倒也心意坚决,虽然未曾悟道,但却相信在中土一定能够找到那样的机缘。 终于,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早晨,他听到了一种非笛非箫的旷远深邃的声音,感受到一种大彻大悟的静寂,大叹: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美妙的乐曲。忽然间心有所悟。 循声而往,找到了吹奏乐曲者。此人是居士张参,告诉他曲名为《虚铎》(后世又称《虚铃》),作曲者是河南府的张伯。当时唐宣宗年前,普化禅师佯狂简放,居无定所,时而悲号,时而欢喜,喜欢振铎唱偈(拿着铃铛唱着佛教开悟的诗句):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面八方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张伯欲拜其为师被拒绝之后,便模范禅师的铎音,从而作此曲。 心地觉心先听《虚铎》,又闻普化禅师的言行,当下竟忽然间悟了道。于是,便虔诚地向张参求教吹奏之法。 数年之后,心地觉心返回东瀛,召集门人兴建兴国寺,弘扬普化宗。更将吹奏尺八和佛法联系起来,是为吹禅。 再而后若干年后,尺八由僧侣的吹禅,走向民间大众,《虚铎》一曲,更衍生出无数曲目。终于,尺八,这个原本属于中国的乐器,竟在异国他乡百花齐放。而在它的发源之地——中国,竟然慢慢消失,以至于湮没。 四、塚本竹仙与赵松庭的承诺 然而历史,似乎总有那么一根幽微玄妙的琴弦,弹拨出让人悲欣交集的琴音。 在斋藤孝介老人到来之后,另一位尺八传承者塚本竹仙又来了。 据闻这一位原本也是个中高手,当时斋藤回国,给尺八认祖归宗以后,他自然也知道了张参的故事。抑或是更早前他也曾知道这样一个人。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不重要了,关键在于他得知张参走在街上吹尺八,可以接连过几条街而声音不绝,于是更激发了精益求精更上一层的念头。 但是,艺术这东西,越往上进境越难,想达到张参的境界,又谈何容易,虽然他日日苦练,却难以寸进。这时候,大概是心地觉心的事情启发了他,想到尺八既然发源于中国,来中国就一定能够得到答案。于是他便也走上了七百多年前前辈走过的道路。 或许历史真的是存在巧合吧,机缘凑巧之下,他到杭州结实的当时名扬天下的赵松庭先生。老先生用竹笛吹奏了一段很长很长的乐曲,让他目瞪口呆,惊佩万分,以为张参在世。详谈之下,方才知道老先生能在如此长的时间保持乐音不断,是因其独创的循环换气法。当下虔诚的拜师学艺,当晚更是以老先生送的竹笛运用其法门,吹了一夜。 数年之后,塚本竹仙终成一代大家,而赵松庭老先生也仙去了。然在老师去世之后,塚本竹仙每年依然会来到中国,并住下一段时间,给喜欢尺八的人传下尺八之艺。 却原来,老先生当年一见塚本竹仙,知道其来意之时,想到国内尺八失传了七百余年无人为继,故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希望塚本竹仙日后能将失传的中国尺八回传中国。欣慰的是,所托已达。 后来,除了对师恩的反哺之外,后来塚本竹仙还曾说了另外一番话,他说:古时候,中国人给了日本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应该一点一点地还礼,这是礼尚往来。我不是凡事阴谋论者,我相信塚本竹仙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必定也是非常诚恳的,但不知道为何心里却有些难受。 我忽然想起东瀛人出品的《真三国无双7》的赤壁之战的视频中,关云长义释曹操之时说:我放丞相,除了念及昔日之情,更重要的是因为自信,我相信此战之后,大哥有我等与军师辅佐,并能与你争雄天下。 自信?是的。一个说还礼的人,必定是心中是有底气的。但他的底气,却是原本属于我们而后又缺失的。 五、百年前苏曼殊的《本事诗》 一时怅然之际,忽然想到了一首诗,竟然也与尺八有关。 这首诗是苏曼殊的《本事诗》中的一首,原文是: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又踏樱花第几桥? 诗中的意思是: 在一个春雨迷蒙的日子,独自一人倚坐在东瀛民居的小楼上,忽然听到不知何处吹起的《春雨》,声音旷远深邃,似箫又非箫,听着听着,忽然想到了这竟然中国失传了许久的尺八,一时间情难自禁地想念远隔千里的故国,只不知风起云涌的革命以及家乡的故人们现在情况怎么样了,一身芒鞋破钵的自己,走在异国他乡的路上,看到绚美的樱花一片片地洒下,想起自己的人生犹如断鸿零雁,心中尽是怅惘。 这是很久以前读到的一首诗了,当时虽不求甚解,但也能感受到一种惆怅之情。而等到略知民国年间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以及后来了解到失传千年的中国尺八,方才知道苏曼殊当时的心境是何等的凄惘了。 但可惜这么久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如同土家野夫所言:几乎还在伤痕累累蹒跚前行,甚至都还未开始疗伤。不知道碧落之上的他,知道这些又作何感想。 往事已矣,“今日的中国,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井残垣”。一曲尺八,见人心,见传承,见信仰,见开悟,见友谊,见文化,见历史,见兴衰,见天地,见众生……但此刻的我,却也只能以文字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曾有这样一个东西存在而已。 文:听潮,公众号:听潮论剑
-
风君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3 09: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