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省和反思
自己有内省的习惯,对自己产生的所有念头和主观的感受,心情,有时都会问一个为什么。
想起M的一些事情。过去上学路上也经常同走,相处下来觉得确实思维独立见解不同。他没什么大志向,完美贯彻了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要求啃老。这种价值观我不能理解更多了,但最终我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啃老的可能性。他也有想过去看心理医生等等,他跟我讲起过自己就是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做什么事情动机都不很强,也没什么决心;一股劲随时间自然消灭就灭了。
我想了想,自己大学里头,学了点数学学了点心理学了点物理学了点经济,我学的可不止这些,还学了点哲学,学了点德语甚至学了点工程,业余看书呢,从来不看本专业的书,看的是历史,文学,社科。我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呢?我做什么事情动机特别强呢?我也没什么决心,我是个很惫懒的人。
但我心中毕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有明确的是非,觉得打游戏是净损失。这种是非是我主观赋予的价值观,在享乐主义的框架下它并无法被justify,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我也说不出来。
我认为应该说除了享乐以外对我整个的生命我有一种期待,就是说,我希望我仅有的一生应该以一种而不是另一种的方式体现出来。我可以玩一辈子游戏也很快乐,但在我觉得这种人生的形式让我感到痛苦。我想这也许是因为我被社会价值观影响太大了。我还觉得,自己应该与众不同,而游戏,说到底,谁都能玩的,没什么与众不同。什么东西最与众不同呢?钱,钱没什么与众不同的,谁都能赚,有了钱,谁都会买,金钱也好,游戏也好,任何的死物,消费品,一切的一切,它们都是中性的,不带有我的标签的,我无法在追求这一切的事情上找到一种自我性。我有无比强大的动机要确立自我,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自己必须与众不同,所谓与众不同,就是在芸芸众生之中确立出一种自我的defining characteritc,我可以回答什么东西定义了我,只有我能做到,只有我能想到。
只有主观的思维才带有如此明确的标签,只有鲜活的自由意志,和死物不一样。,难怪我对工程的实验完全看不出任何意义的所在,难怪我对聊天中甚至使用表情都产生反感,难怪我会对“居然所有人都穿着一样的裤子和喜欢喝可口可乐”这个事实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惊异性。对套路也有反感,极度强调真诚。
是的,面具不过是一样的死物,只有活的灵魂和自由意志才配称得上个体。所谓的真诚,就是赤裸裸地表现出你的个体性,脱掉一样的面具,由两个真正鲜明的个体互相交流。我所珍视的就是这种个体性。死物,金钱,面具,表情,太多了,规则,繁文缛节,难怪了,难怪了,难怪我最讨厌的不是我父母对我强加的这些要求的结果,我厌恶的是那种背后的逻辑,一种把一切东西溶化成一团大杂烩的逻辑,一种可以适用于一切人的逻辑,不希望你读5年或者休学的真正逻辑可能并不是”没有这个必要“,而是普通人都没那么做,你这么做得拿出些真正的理由出来。也就是说,普通本身就是一个理由,占有一些weight.在我心目中,它不仅不占weight,也许还是一种负分。
所以我毕竟有一种强烈的目的,这是我一切价值观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会有这种目的,没错,自我12岁起无数个不眠之夜对死亡的思考开始,我就必须得到一种答案。对哲学的兴趣无非是一种理智上的兴趣,就像,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 一种纸笔上的游戏罢了。理解和感受是两码事,脑子里明白的东西和那种切身体会的会心也是两种境界,我一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灰飞烟灭尸骨扬在风里一切的记忆也好痕迹也好不复存在我就有一种切骨的冰凉。所以我终究得到了一个答案,一个会于心但也许无法在理智上展现出完整逻辑链的答案:我现在活着,我要让这个事实最大化地表现出来,是我,是我现在活着,我,我是什么,和别人不一样,才能够让我正在活着这个事实如此耀眼,当一个人从外星球看这个世界,看到这芸芸众生中有,且只有一个生灵,特别的异质,和别人特别的不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不必比别的人优秀或者糟糕,但他就是他妈的不一样,他走路都走的很不正常,能不穿横道线就不穿横道线,夜深无车的时候不走人行道,在十字路口正中央停半晌然后走在大马路正中间,等到有车过来时才灰溜溜跑到人行道上,就是这种感觉,在一切对自己利益无伤的条件下做异常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这是表达自己的自由感,对,自己的个体性,对我来讲这是基于生死的大问题的自然推理。逻辑链无法明确表述,这是一种长期思考后的直觉,这就是我的那种切身体会的会心,尽管我无法在脑子里明确地给出那种逻辑链,为什么死亡就会给出人要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个自然推理,也许对某些人一辈子都无法理解,也许对某些人则心有灵犀。
创作诚然是一种个体性很浓厚的活动,但这种活动本身仍有个体性的多少之分。
诸如有两个人胡言乱语一番,比较他们的作品形式,也一样是完全不同,也可以说含有他们的个体性。但是他们的作品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那就是胡言乱语或完全随机。这种创作逻辑非常容易掌握,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胡言乱语。如此的创作仍然无法强调出个体性。
相反一个人写出战争与和平,他除了写出了形式上与众不同的一种创作物以外,他背后的创作逻辑也与众不同,为常人所难以达到,这样的创作才强调除了个体性。
总而言之,一种被多数人认可但多数人做不到的规律的掌握,以及运用这种规律创作表达出只有自己才可以做到的东西。
归结起来正好就是我曾经写过的对我这辈子到底想做什么的一个粗浅答案
究天人之际
穷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这种话人人听过,把这种话放在自己这辈子想要干什么身上,看上去不像是随机性质的。我觉得自己的这种对个体性的强烈诉求可以说一以贯之,不少证据都能证明这个hypothesis。
总而言之,掌握一种被多数人认可但多数人做不到的规律或技巧,以及运用这种规律或技巧创作表达出只有自己才可以创造和表达出来的东西。
这需要经年之功,大量刻苦,以及独立的思考,
人生一辈子,经年之功和大量刻苦说到底就是一个单位时间的效率问题。
这样子,目的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达成目的,也就是技术手段。
于是乎以下的策略也就是这种技术手段,于是本文的逻辑终于达到了完善
当下此刻的一些策略和缘由:
因为皮肤尚有提升空间,这个空间应该是随着青春期的过去自然提升的。
加上对正常的同龄人的行为逻辑和对话逻辑的理解,过去非常幼稚,现在正慢慢地变成熟。这是交流技巧上的提升空间
做一件事情凭冲动,动机的涨落很快,没办法把社交动机平均分配。这种个人特点使得在和其他社交动机平均分配的正常人交流的时候产生了效率上的净损失。这是交流动机控制上的提升。
这些提升除了需要锻炼以外,其实我认为最大的变量是时间本身。首先,青春期的脑部神经进行trim,至21岁左右停止。我怀疑自己的脑子着实没有发育好;从16岁到今天的19岁,皮肤的提升,交流技巧的提升,交流动机控制的提升,自以为是相当明显。显然我并没有刻意去做什么社交,有些时候单纯的被动的经验接收也足以使得情商提升了。
综上的意思是指,现在去追寻恋爱,社交圈子,或者需要社交技能的项目,比如旅游和实习,终究效率有限。是的,今天模拟了一下恋爱的情形,凭我现在完全不受控制的社交动机,如果果真谈恋爱了,将会不由自主地将几乎全部的心思精力时间投入到上面去,结果将什么都做不成,成绩一塌糊涂。太旺盛了。
最近对感情的理解也有变化,不再以为感情只是性欲的隐晦表达,可以理解细水长流。但可以理解和可以做到也完全是两码事。过去也许是感情的欲望上,(首先天生特别强烈),其次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巨大的压抑,导致闸门打开洪水泛滥。同样,在社交的欲望上,首先天生特别强烈,其次受到主观的刻意的强力压抑,导致这种欲望始终非常旺盛,一旦社交起来就不可抑制,而且一个人时经常思考这方面。完全没有办法正确地把精力平均分配到社交和学习上。
同理游戏也是一样,天生欲望似乎特别强烈,然后主观的抑制。
游戏毕竟是可替代物,过去多少年人类没有电脑也一样过来了。但社交不然,人是动物人必须要社交;如果社交的欲望如此强烈,和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确实导致效率和效果上的糟糕,那也许用这种策略比较好:
1,等待皮肤进一步变好,同时使得衣着发型进一步进步(应注意已有很大的提升!),至于减肥嘛还是算了,本来也不很肥。在C认为达到6分的时候我就满意了,现在兴许是5分。
2,以随性的态度对待社交,并且静待社交技能随时间自然提升。
最后,在感情问题上终究应该会更,怎么说,合适一些吧。、
发现自己的幽默感似乎还在,但是幽默的动机完全不存在了。不知道一个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严肃,对玩笑打不起精神,顾念C,19岁时仿佛也很严肃,彼时逗比的似乎是我。我只能认为幽默动机是个涨落的东西,以后它终归会回来。
那在社交动机合适,社交能力提升,皮肤外貌提升,对感情的态度也成熟的情况下, 再去考虑男女问题,似乎更好一些。
在此之前,没有办法。伤悲是没有意义的。人是在成熟吧,成熟是不是好不是我能解答的。在一个幼稚的年代终究没有体会过感情的滋味,是不是遗憾,这恐怕也不是我能解答的。我有太多的弱点,这个世界又已然有这样的价值评价体系,我觉得这种结果其实很合理,实在合乎情理。虽然这种合乎情理的机制达成的结果对我不利,但我也不能说什么。我并没有比别人好出太多的运气,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撇开我展现出来的太多的弱点(幼稚,粗鄙,矮,谈不上吸引人,漫无条理,原始人式的生活方式),然后去理解我难以观测到的优点(金子般的心,浪漫,深思的习惯,博识,原创性,智慧)。如果这种女子(前提是我还得喜欢,而我的评价体系起码在过去偏偏只基于颜值一条,而这类bias的人群,评价体系上相对于完全随机抽样的女性,应该更难接受我外显出来的如此明显的无数缺点)存在,那对其他人就不公平。
有时经常觉得自己只有一辈子,很多事情理所应该有最好的结果,好像自己的运气就应该比别人好一些,自己的人生也理所应该比别人的好。这种自我中心论实际上是中二的本质,而中二的缘由往往是因为涉世不深(对外界的抽样的稀少导致对外界的理解的缺乏,使得更容易自我中心)和过去过度幸福(所以自己的人生理所应当比别人的“好”)。
很多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由于大学在一些关键因素上受到过挫折,导致中二的程度降低;对外界的抽样一定随着时间持续性地增长,从这种角度上来说随着年纪变大人们的中二一般会变好;另一方面自己过去的过度幸福也回归平均,甚至,在不少程度上比平均更差,导致了中二的背面。很多事情上不自信,内心经常给自己打气,文中经常有“所以我毕竟还并不那么差”类似的意思。
近来社交生趣上升以后,又开始偏向中二一波。
很多事情就是一个导数,涨落涨落是一个波形的震动,中间有一条基准。这条基准就是现实。主观心情的涨落首先基于现实。自负和自卑这个震动基于现实意义上的生趣多少涨落,而中二程度,幼稚病,随着时间上持续性地增长变弱。在t1时刻生趣忽然增加,自负程度加深的现实条件下;和t0时刻的可怜的情状比较,主观性的中二度自然显得变高了。但是和t0‘的那种自负而且对现实理解很少的那种情况相比,中二度实则是更低了。
最后毕竟也有一个天花板和地板,人的社交圈子也有一个上限下限。再少,也比三五个人多,碰到这个下限,现实已经不能再坏,触底了,自然只能往上反弹;同理上限也如此。在上下限之间,也有一个弹簧的模型,毕竟如果圈子已经有200号人,再想扩大这个圈子消耗的边际精力就更大了,大概是这个意思,marginal成本的一个u型曲线吧印象中
效率高起来就开始一点点步向抑郁状态。实践证明社交似乎是关键变量。
社交真是能涨心情,人毕竟首先是动物,心理规律毕竟比自由意志强。
不少事情还是没想清楚,
前些天觉得心情只是一种随机涨落,然后在心情不好以后,预后性地把这种心情不好归结到一种或者一些因素上。实际上这些因素对心情并没有影响。
这种想法基于认为尽管负面因素和心情经常相伴产生,但因果性有一个direction的问题。也许是心情不好导致负面因素的念头出现。
但根据这些天对这个hypothesis的判断,在经常性地断绝手机使用以后,时间确实多了不少,但心情也随之变得糟糕。有效利用的时间越多,娱乐(含社交)的时间越少,心情就越糟糕。而且这个顺序性是明显的。不可能心情越糟糕导致有效利用时间变多娱乐时间变少。
因为没什么其他的变量的存在,所以有效利用的时间变多,娱乐的时间变少(两者是一码事),心情就会变糟糕。
由此可见心情确实受到一些因素的因果性影响而不是随机涨落。
想起M的一些事情。过去上学路上也经常同走,相处下来觉得确实思维独立见解不同。他没什么大志向,完美贯彻了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要求啃老。这种价值观我不能理解更多了,但最终我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啃老的可能性。他也有想过去看心理医生等等,他跟我讲起过自己就是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做什么事情动机都不很强,也没什么决心;一股劲随时间自然消灭就灭了。
我想了想,自己大学里头,学了点数学学了点心理学了点物理学了点经济,我学的可不止这些,还学了点哲学,学了点德语甚至学了点工程,业余看书呢,从来不看本专业的书,看的是历史,文学,社科。我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呢?我做什么事情动机特别强呢?我也没什么决心,我是个很惫懒的人。
但我心中毕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有明确的是非,觉得打游戏是净损失。这种是非是我主观赋予的价值观,在享乐主义的框架下它并无法被justify,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我也说不出来。
我认为应该说除了享乐以外对我整个的生命我有一种期待,就是说,我希望我仅有的一生应该以一种而不是另一种的方式体现出来。我可以玩一辈子游戏也很快乐,但在我觉得这种人生的形式让我感到痛苦。我想这也许是因为我被社会价值观影响太大了。我还觉得,自己应该与众不同,而游戏,说到底,谁都能玩的,没什么与众不同。什么东西最与众不同呢?钱,钱没什么与众不同的,谁都能赚,有了钱,谁都会买,金钱也好,游戏也好,任何的死物,消费品,一切的一切,它们都是中性的,不带有我的标签的,我无法在追求这一切的事情上找到一种自我性。我有无比强大的动机要确立自我,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自己必须与众不同,所谓与众不同,就是在芸芸众生之中确立出一种自我的defining characteritc,我可以回答什么东西定义了我,只有我能做到,只有我能想到。
只有主观的思维才带有如此明确的标签,只有鲜活的自由意志,和死物不一样。,难怪我对工程的实验完全看不出任何意义的所在,难怪我对聊天中甚至使用表情都产生反感,难怪我会对“居然所有人都穿着一样的裤子和喜欢喝可口可乐”这个事实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惊异性。对套路也有反感,极度强调真诚。
是的,面具不过是一样的死物,只有活的灵魂和自由意志才配称得上个体。所谓的真诚,就是赤裸裸地表现出你的个体性,脱掉一样的面具,由两个真正鲜明的个体互相交流。我所珍视的就是这种个体性。死物,金钱,面具,表情,太多了,规则,繁文缛节,难怪了,难怪了,难怪我最讨厌的不是我父母对我强加的这些要求的结果,我厌恶的是那种背后的逻辑,一种把一切东西溶化成一团大杂烩的逻辑,一种可以适用于一切人的逻辑,不希望你读5年或者休学的真正逻辑可能并不是”没有这个必要“,而是普通人都没那么做,你这么做得拿出些真正的理由出来。也就是说,普通本身就是一个理由,占有一些weight.在我心目中,它不仅不占weight,也许还是一种负分。
所以我毕竟有一种强烈的目的,这是我一切价值观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会有这种目的,没错,自我12岁起无数个不眠之夜对死亡的思考开始,我就必须得到一种答案。对哲学的兴趣无非是一种理智上的兴趣,就像,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 一种纸笔上的游戏罢了。理解和感受是两码事,脑子里明白的东西和那种切身体会的会心也是两种境界,我一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灰飞烟灭尸骨扬在风里一切的记忆也好痕迹也好不复存在我就有一种切骨的冰凉。所以我终究得到了一个答案,一个会于心但也许无法在理智上展现出完整逻辑链的答案:我现在活着,我要让这个事实最大化地表现出来,是我,是我现在活着,我,我是什么,和别人不一样,才能够让我正在活着这个事实如此耀眼,当一个人从外星球看这个世界,看到这芸芸众生中有,且只有一个生灵,特别的异质,和别人特别的不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不必比别的人优秀或者糟糕,但他就是他妈的不一样,他走路都走的很不正常,能不穿横道线就不穿横道线,夜深无车的时候不走人行道,在十字路口正中央停半晌然后走在大马路正中间,等到有车过来时才灰溜溜跑到人行道上,就是这种感觉,在一切对自己利益无伤的条件下做异常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这是表达自己的自由感,对,自己的个体性,对我来讲这是基于生死的大问题的自然推理。逻辑链无法明确表述,这是一种长期思考后的直觉,这就是我的那种切身体会的会心,尽管我无法在脑子里明确地给出那种逻辑链,为什么死亡就会给出人要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个自然推理,也许对某些人一辈子都无法理解,也许对某些人则心有灵犀。
创作诚然是一种个体性很浓厚的活动,但这种活动本身仍有个体性的多少之分。
诸如有两个人胡言乱语一番,比较他们的作品形式,也一样是完全不同,也可以说含有他们的个体性。但是他们的作品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那就是胡言乱语或完全随机。这种创作逻辑非常容易掌握,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胡言乱语。如此的创作仍然无法强调出个体性。
相反一个人写出战争与和平,他除了写出了形式上与众不同的一种创作物以外,他背后的创作逻辑也与众不同,为常人所难以达到,这样的创作才强调除了个体性。
总而言之,一种被多数人认可但多数人做不到的规律的掌握,以及运用这种规律创作表达出只有自己才可以做到的东西。
归结起来正好就是我曾经写过的对我这辈子到底想做什么的一个粗浅答案
究天人之际
穷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这种话人人听过,把这种话放在自己这辈子想要干什么身上,看上去不像是随机性质的。我觉得自己的这种对个体性的强烈诉求可以说一以贯之,不少证据都能证明这个hypothesis。
总而言之,掌握一种被多数人认可但多数人做不到的规律或技巧,以及运用这种规律或技巧创作表达出只有自己才可以创造和表达出来的东西。
这需要经年之功,大量刻苦,以及独立的思考,
人生一辈子,经年之功和大量刻苦说到底就是一个单位时间的效率问题。
这样子,目的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达成目的,也就是技术手段。
于是乎以下的策略也就是这种技术手段,于是本文的逻辑终于达到了完善
当下此刻的一些策略和缘由:
因为皮肤尚有提升空间,这个空间应该是随着青春期的过去自然提升的。
加上对正常的同龄人的行为逻辑和对话逻辑的理解,过去非常幼稚,现在正慢慢地变成熟。这是交流技巧上的提升空间
做一件事情凭冲动,动机的涨落很快,没办法把社交动机平均分配。这种个人特点使得在和其他社交动机平均分配的正常人交流的时候产生了效率上的净损失。这是交流动机控制上的提升。
这些提升除了需要锻炼以外,其实我认为最大的变量是时间本身。首先,青春期的脑部神经进行trim,至21岁左右停止。我怀疑自己的脑子着实没有发育好;从16岁到今天的19岁,皮肤的提升,交流技巧的提升,交流动机控制的提升,自以为是相当明显。显然我并没有刻意去做什么社交,有些时候单纯的被动的经验接收也足以使得情商提升了。
综上的意思是指,现在去追寻恋爱,社交圈子,或者需要社交技能的项目,比如旅游和实习,终究效率有限。是的,今天模拟了一下恋爱的情形,凭我现在完全不受控制的社交动机,如果果真谈恋爱了,将会不由自主地将几乎全部的心思精力时间投入到上面去,结果将什么都做不成,成绩一塌糊涂。太旺盛了。
最近对感情的理解也有变化,不再以为感情只是性欲的隐晦表达,可以理解细水长流。但可以理解和可以做到也完全是两码事。过去也许是感情的欲望上,(首先天生特别强烈),其次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巨大的压抑,导致闸门打开洪水泛滥。同样,在社交的欲望上,首先天生特别强烈,其次受到主观的刻意的强力压抑,导致这种欲望始终非常旺盛,一旦社交起来就不可抑制,而且一个人时经常思考这方面。完全没有办法正确地把精力平均分配到社交和学习上。
同理游戏也是一样,天生欲望似乎特别强烈,然后主观的抑制。
游戏毕竟是可替代物,过去多少年人类没有电脑也一样过来了。但社交不然,人是动物人必须要社交;如果社交的欲望如此强烈,和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确实导致效率和效果上的糟糕,那也许用这种策略比较好:
1,等待皮肤进一步变好,同时使得衣着发型进一步进步(应注意已有很大的提升!),至于减肥嘛还是算了,本来也不很肥。在C认为达到6分的时候我就满意了,现在兴许是5分。
2,以随性的态度对待社交,并且静待社交技能随时间自然提升。
最后,在感情问题上终究应该会更,怎么说,合适一些吧。、
发现自己的幽默感似乎还在,但是幽默的动机完全不存在了。不知道一个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严肃,对玩笑打不起精神,顾念C,19岁时仿佛也很严肃,彼时逗比的似乎是我。我只能认为幽默动机是个涨落的东西,以后它终归会回来。
那在社交动机合适,社交能力提升,皮肤外貌提升,对感情的态度也成熟的情况下, 再去考虑男女问题,似乎更好一些。
在此之前,没有办法。伤悲是没有意义的。人是在成熟吧,成熟是不是好不是我能解答的。在一个幼稚的年代终究没有体会过感情的滋味,是不是遗憾,这恐怕也不是我能解答的。我有太多的弱点,这个世界又已然有这样的价值评价体系,我觉得这种结果其实很合理,实在合乎情理。虽然这种合乎情理的机制达成的结果对我不利,但我也不能说什么。我并没有比别人好出太多的运气,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撇开我展现出来的太多的弱点(幼稚,粗鄙,矮,谈不上吸引人,漫无条理,原始人式的生活方式),然后去理解我难以观测到的优点(金子般的心,浪漫,深思的习惯,博识,原创性,智慧)。如果这种女子(前提是我还得喜欢,而我的评价体系起码在过去偏偏只基于颜值一条,而这类bias的人群,评价体系上相对于完全随机抽样的女性,应该更难接受我外显出来的如此明显的无数缺点)存在,那对其他人就不公平。
有时经常觉得自己只有一辈子,很多事情理所应该有最好的结果,好像自己的运气就应该比别人好一些,自己的人生也理所应该比别人的好。这种自我中心论实际上是中二的本质,而中二的缘由往往是因为涉世不深(对外界的抽样的稀少导致对外界的理解的缺乏,使得更容易自我中心)和过去过度幸福(所以自己的人生理所应当比别人的“好”)。
很多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由于大学在一些关键因素上受到过挫折,导致中二的程度降低;对外界的抽样一定随着时间持续性地增长,从这种角度上来说随着年纪变大人们的中二一般会变好;另一方面自己过去的过度幸福也回归平均,甚至,在不少程度上比平均更差,导致了中二的背面。很多事情上不自信,内心经常给自己打气,文中经常有“所以我毕竟还并不那么差”类似的意思。
近来社交生趣上升以后,又开始偏向中二一波。
很多事情就是一个导数,涨落涨落是一个波形的震动,中间有一条基准。这条基准就是现实。主观心情的涨落首先基于现实。自负和自卑这个震动基于现实意义上的生趣多少涨落,而中二程度,幼稚病,随着时间上持续性地增长变弱。在t1时刻生趣忽然增加,自负程度加深的现实条件下;和t0时刻的可怜的情状比较,主观性的中二度自然显得变高了。但是和t0‘的那种自负而且对现实理解很少的那种情况相比,中二度实则是更低了。
最后毕竟也有一个天花板和地板,人的社交圈子也有一个上限下限。再少,也比三五个人多,碰到这个下限,现实已经不能再坏,触底了,自然只能往上反弹;同理上限也如此。在上下限之间,也有一个弹簧的模型,毕竟如果圈子已经有200号人,再想扩大这个圈子消耗的边际精力就更大了,大概是这个意思,marginal成本的一个u型曲线吧印象中
效率高起来就开始一点点步向抑郁状态。实践证明社交似乎是关键变量。
社交真是能涨心情,人毕竟首先是动物,心理规律毕竟比自由意志强。
不少事情还是没想清楚,
前些天觉得心情只是一种随机涨落,然后在心情不好以后,预后性地把这种心情不好归结到一种或者一些因素上。实际上这些因素对心情并没有影响。
这种想法基于认为尽管负面因素和心情经常相伴产生,但因果性有一个direction的问题。也许是心情不好导致负面因素的念头出现。
但根据这些天对这个hypothesis的判断,在经常性地断绝手机使用以后,时间确实多了不少,但心情也随之变得糟糕。有效利用的时间越多,娱乐(含社交)的时间越少,心情就越糟糕。而且这个顺序性是明显的。不可能心情越糟糕导致有效利用时间变多娱乐时间变少。
因为没什么其他的变量的存在,所以有效利用的时间变多,娱乐的时间变少(两者是一码事),心情就会变糟糕。
由此可见心情确实受到一些因素的因果性影响而不是随机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