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昨日刚读完魏小河的新书——《读在大好时光》,用小河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他将读书的场景分为“清晨”、“午后”、“深夜”、“在路上”四个方面,又以最后的“读在大好时光”收尾。在这不同的五个部分,小河分别讲述了自己所读之书的类型,并为在读的一本本书写了短小通俗的书评。譬如在“读在清晨”这一部分,他就提到这时适合读诗,例如《诗经》;也适合读轻盈短小的散文,然后开始新的一天。
其实,除了小河偏爱的清晨,我倒觉得读诗并无定时。以前与老友讨论“必读之书”时,老友回我“没有什么必读之书,只有某时某刻不得不读之书”。譬如初中读《红楼梦》,我并没有太多感触;后来本科毕业的那年夏天,因为家里变故较多,我在儿女私情、人情冷暖上也算开窍了,悲欢离合一比较,读《红楼梦》时竟然感触连连,顿生晚读悔恨之感。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也没有必要悔恨,因为对于这书,我早已读过,只是所领会的并没有这么深刻罢了。巴金的《家》我也是读过好几遍,每一遍对其中围绕着觉新、觉民、觉慧的一众人物,便生出许多感悟。
在读诗这件事上,在我看来倒也是“没有什么适合读诗的时刻,当你想读的时候就读”。我所说的读诗,与常人所言“人年轻的时候或初入文学境地的时候爱读诗”倒不同。在后者的预设里,诗因为其体裁的短小,似乎只能承载与表达一些相对轻盈的感情与故事,来得快去得也快;若要看更多的人生,且需向那长篇小说中去寻找。或许许多人都认为,诗是灵感顿生的产物,它抓住一种片段、一个瞬间,表达这一点上的所思所想。因为追求浓缩、意境、手法,有些诗大概只有诗人自己懂得,甚至在落笔之后让诗人自己也感到陌生。
然而,我却认为诗并不简单。首先,有些诗并不轻盈,即使轻盈也是其字数,内容却是相反地宽阔,这倒是一种颇见功力的浓缩。并且,我认为某些诗与长篇小说一样,在不同的年龄读来,完全是不同的感想。毕淑敏曾经写过一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记叙了在不同阶段读《人鱼公主》的所感所想;对于诗而言,在不同的年龄去读,感受也是不同。可惜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读诗的年龄多是接受应试教育的时刻,那时多年轻且不自由,所读的实在有限,等到真去社会上做了争取自由的人,因为诸多牵绊,离读诗的环境倒也远了许多。除非平日里就有在书堆里翻捡的习惯,才能记得偶尔读读诗。
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本科读书的经历,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诗,甚至自己也胡诌出不少的诗。本科的时候,在老友的启发下很喜欢《诗经》,于是买书来读。比如那时读到丁玲女士早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其中有一男主名为“凌吉士”。后来读《诗经》,才知其中便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于是猜测丁玲女士是化用了《诗经》来给故事中的人物命名;我也很喜欢《古诗十九首》,便找来资料一首一首读,我最喜欢的,大概是其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其中有属于个人的大悲痛,也有属于时代的大悲痛,让人心为之牵动,叹息不已。
那时候文学史的课上,老师讲课绕不开这些经典作品,于是在自我胡乱的探索之外,又多了一些点睛的意外之笔,个人的体悟便上了许多。古代文学史的课程常常从先秦文学正儿八经地讲起,沿着历史的河流一路向下,便到了晚清,再往后就要到近现代了。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古人的想象力不断丰富与发展,如此衍生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在这其中,诗歌、散文、词、曲、小说等的发展,自然可以捋出不同的发展脉络。充实这些脉络的,常常少不了源头的作者与代表作。在每个脉络演变与传承的过程中,便有更多的人与作品加入进来。所以,若真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去进行“人+作品”的了解,工程实在浩大无比。我们当时的老师,主张以研读作者原著的方式去学习文学史。现在想来也是,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理出来之后,若是不深入具体的人与作品,怎样都会觉得空虚。为了寻找一种平衡,老师常常会去挑其中的典型代表重点推介解读,而我们又去其中选一些必须的或自己实在感兴趣的。如此看来,尽管是一部文学史,落到每个学习者的身上,都变成了一些零碎的存在。
这篇文章的标题便取自一首诗中——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全诗为“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传唱最多的,大概便是其中的那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了,十个字,交待了一个特定的场景,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与感受。这里有清早的鸡鸣,有路边茅草搭就的房子,有黑漆漆天上的月亮,我也不知道是圆圆的饼还是弯弯的镰刀;这里有人迹,清早人寥寥,行人经过的脚步声窸窸窣窣,偶尔打个喷嚏,呼一口气暖暖手。一夜过来,桥上已经结了一层白霜。到这里,我们所知的,除了这场景的安静,静到寂寥;也知道这场景的荒凉,以及空气的冷。温庭筠绝不是在家,定是在途中,孤身一人,不知是在茅店向外张望,还是已经走在拂晓的山路间。这场景,也是让人寂寥的啊!
可是,勾起我情思的却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一句。槲叶与枳花都是温庭筠途中所见,幸运的是这些物事千年之后我都见过,并且一直埋在记忆里。正是温庭筠的这句诗,唤起了我对这些物事的记忆。槲叶大概是我们那里的橡叶,所结的果子被家乡人称为橡子果果,果实还未完全老去变黄的时候,摘下来可以做成小陀螺,剥开吃却是苦涩;果实成熟了就落在地上,也没见过什么松鼠去拾,倒是小孩子捡起来装在兜里,打弹弓的时候可以用作坚实的子弹。槲叶倒是很大片,枯黄之后也会堆积在林子里,冬日里起火倒是好材料。至于枳花,名字倒是文雅,外观却是“攻击”的——枝丫都是刺,结出来的果子像紧实的柑橘,个头儿小,味甚酸,不可做水果食用,倒可以入药。在我盛产柑橘的家乡,枳的地位倒是会边缘许多。既然不能取食,倒能种在房前屋后做那天然的篱笆,一个个像持着铁戟的卫士。所以,我也有幸见过它们。在故乡那好几里的范围内,会拔火罐的老秦头屋后,便沿着小路种着这么一排枳。这么多年过去,也不知道那条小路是什么样子了。“橘生淮北为枳”,所幸我在南方两种倒都见过。
2016/11/17
其实,除了小河偏爱的清晨,我倒觉得读诗并无定时。以前与老友讨论“必读之书”时,老友回我“没有什么必读之书,只有某时某刻不得不读之书”。譬如初中读《红楼梦》,我并没有太多感触;后来本科毕业的那年夏天,因为家里变故较多,我在儿女私情、人情冷暖上也算开窍了,悲欢离合一比较,读《红楼梦》时竟然感触连连,顿生晚读悔恨之感。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也没有必要悔恨,因为对于这书,我早已读过,只是所领会的并没有这么深刻罢了。巴金的《家》我也是读过好几遍,每一遍对其中围绕着觉新、觉民、觉慧的一众人物,便生出许多感悟。
在读诗这件事上,在我看来倒也是“没有什么适合读诗的时刻,当你想读的时候就读”。我所说的读诗,与常人所言“人年轻的时候或初入文学境地的时候爱读诗”倒不同。在后者的预设里,诗因为其体裁的短小,似乎只能承载与表达一些相对轻盈的感情与故事,来得快去得也快;若要看更多的人生,且需向那长篇小说中去寻找。或许许多人都认为,诗是灵感顿生的产物,它抓住一种片段、一个瞬间,表达这一点上的所思所想。因为追求浓缩、意境、手法,有些诗大概只有诗人自己懂得,甚至在落笔之后让诗人自己也感到陌生。
然而,我却认为诗并不简单。首先,有些诗并不轻盈,即使轻盈也是其字数,内容却是相反地宽阔,这倒是一种颇见功力的浓缩。并且,我认为某些诗与长篇小说一样,在不同的年龄读来,完全是不同的感想。毕淑敏曾经写过一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记叙了在不同阶段读《人鱼公主》的所感所想;对于诗而言,在不同的年龄去读,感受也是不同。可惜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读诗的年龄多是接受应试教育的时刻,那时多年轻且不自由,所读的实在有限,等到真去社会上做了争取自由的人,因为诸多牵绊,离读诗的环境倒也远了许多。除非平日里就有在书堆里翻捡的习惯,才能记得偶尔读读诗。
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本科读书的经历,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诗,甚至自己也胡诌出不少的诗。本科的时候,在老友的启发下很喜欢《诗经》,于是买书来读。比如那时读到丁玲女士早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其中有一男主名为“凌吉士”。后来读《诗经》,才知其中便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于是猜测丁玲女士是化用了《诗经》来给故事中的人物命名;我也很喜欢《古诗十九首》,便找来资料一首一首读,我最喜欢的,大概是其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其中有属于个人的大悲痛,也有属于时代的大悲痛,让人心为之牵动,叹息不已。
那时候文学史的课上,老师讲课绕不开这些经典作品,于是在自我胡乱的探索之外,又多了一些点睛的意外之笔,个人的体悟便上了许多。古代文学史的课程常常从先秦文学正儿八经地讲起,沿着历史的河流一路向下,便到了晚清,再往后就要到近现代了。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古人的想象力不断丰富与发展,如此衍生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在这其中,诗歌、散文、词、曲、小说等的发展,自然可以捋出不同的发展脉络。充实这些脉络的,常常少不了源头的作者与代表作。在每个脉络演变与传承的过程中,便有更多的人与作品加入进来。所以,若真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去进行“人+作品”的了解,工程实在浩大无比。我们当时的老师,主张以研读作者原著的方式去学习文学史。现在想来也是,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理出来之后,若是不深入具体的人与作品,怎样都会觉得空虚。为了寻找一种平衡,老师常常会去挑其中的典型代表重点推介解读,而我们又去其中选一些必须的或自己实在感兴趣的。如此看来,尽管是一部文学史,落到每个学习者的身上,都变成了一些零碎的存在。
这篇文章的标题便取自一首诗中——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全诗为“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传唱最多的,大概便是其中的那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了,十个字,交待了一个特定的场景,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与感受。这里有清早的鸡鸣,有路边茅草搭就的房子,有黑漆漆天上的月亮,我也不知道是圆圆的饼还是弯弯的镰刀;这里有人迹,清早人寥寥,行人经过的脚步声窸窸窣窣,偶尔打个喷嚏,呼一口气暖暖手。一夜过来,桥上已经结了一层白霜。到这里,我们所知的,除了这场景的安静,静到寂寥;也知道这场景的荒凉,以及空气的冷。温庭筠绝不是在家,定是在途中,孤身一人,不知是在茅店向外张望,还是已经走在拂晓的山路间。这场景,也是让人寂寥的啊!
可是,勾起我情思的却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一句。槲叶与枳花都是温庭筠途中所见,幸运的是这些物事千年之后我都见过,并且一直埋在记忆里。正是温庭筠的这句诗,唤起了我对这些物事的记忆。槲叶大概是我们那里的橡叶,所结的果子被家乡人称为橡子果果,果实还未完全老去变黄的时候,摘下来可以做成小陀螺,剥开吃却是苦涩;果实成熟了就落在地上,也没见过什么松鼠去拾,倒是小孩子捡起来装在兜里,打弹弓的时候可以用作坚实的子弹。槲叶倒是很大片,枯黄之后也会堆积在林子里,冬日里起火倒是好材料。至于枳花,名字倒是文雅,外观却是“攻击”的——枝丫都是刺,结出来的果子像紧实的柑橘,个头儿小,味甚酸,不可做水果食用,倒可以入药。在我盛产柑橘的家乡,枳的地位倒是会边缘许多。既然不能取食,倒能种在房前屋后做那天然的篱笆,一个个像持着铁戟的卫士。所以,我也有幸见过它们。在故乡那好几里的范围内,会拔火罐的老秦头屋后,便沿着小路种着这么一排枳。这么多年过去,也不知道那条小路是什么样子了。“橘生淮北为枳”,所幸我在南方两种倒都见过。
2016/11/17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