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胜于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无胜于有
——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11-18 金
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小镇,海伦凯勒在出生19个月后,便因高烧而彻底失去了听觉和视觉,后来不久连说话的能力也失去了。然而,在莎莉文老师等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能够开口。圆了大学梦,完成在拉德克里夫学院的四年学业,成为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
海伦凯勒写作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为著名。假如可以有三天能看见的能力,凯勒选择第一天仔细注视那些曾经给过她帮助的人,第二天待在戏院看戏剧,第三天则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她极尽词语来描绘世间的美景。尽管她看不到,可她“看到”的又远远超过一般人。
有视觉的人,他们的眼睛不久便习惯了周围事物的常规,他们实际上仅仅注意令人惊奇的和壮观的事物。然而,即使他们观看最壮丽的景观,眼睛都是懒洋洋的。法庭的记录每天都透露出“目击者”看得多么不准确。某一事件会被几个见证人以几种不同的方式“看见”。有的人比别的人看得更多,但没几个人看见他们视线以内一切事物。(摘自p352)
身为常人,我们比凯勒应该看得更多,也应该更能体会这世间美景之妙味。大到奇特景观,如长城、金字塔,镌刻着人类巧夺天工的魅力,小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透露着宇宙造物的智慧,皆应如是。
然则,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远不足凯勒看得多、看的细腻、看得深远。因着视觉的便利,我们很快接受了周围事物的存在形态,认识事物的“好奇”显得尤为短暂。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外界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没有停驻一分去体验其中之美。因着这便利,我们似乎多了些遗憾。如此,有视力的人是赶不上无视力的人,即是“无胜于有”。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性失明、失聪,正如道德经所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很多时候,都是如此吧。
记得小时候,父母上街带回来的5毛钱的一个圆饼干,大概双手合围成圆的大小,将其和妹妹各分一半,只觉得美味至极,至今想来仍旧念念不忘。现在,想吃饼干,就能马上如愿,而且口味众多,形状各异,不只眼花缭乱,味蕾也会觉得五彩缤纷。可是纵然有着“饼干在手,天下我有”的幸福,却再也找不回当年5毛钱饼干所带来的悸动。正也许是“少胜于多”吧。
同样,人生路上,“身外是雨,心中为晴”,“身外是雨”盖不过“心中为晴”。“雨”是现实的现实,却也是心中的虚无;“晴”是现实的虚无,却也是虚无的现实。这是否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不得而知。众人看到苹果下落,不过是拾起来吃掉,或置之不理,只有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下落,因而发现“万有引力”。苹果下落是为表面,为何下落是其本质。我们执着于表象,就容易失了本质。因此,“无胜于有”罢。
私以为“无胜于有”,然而,“有无相生”,孰重孰轻,孰高孰低,实在难断。不失本心,用心体察,方为上策。
——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11-18 金
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小镇,海伦凯勒在出生19个月后,便因高烧而彻底失去了听觉和视觉,后来不久连说话的能力也失去了。然而,在莎莉文老师等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能够开口。圆了大学梦,完成在拉德克里夫学院的四年学业,成为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
海伦凯勒写作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为著名。假如可以有三天能看见的能力,凯勒选择第一天仔细注视那些曾经给过她帮助的人,第二天待在戏院看戏剧,第三天则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她极尽词语来描绘世间的美景。尽管她看不到,可她“看到”的又远远超过一般人。
有视觉的人,他们的眼睛不久便习惯了周围事物的常规,他们实际上仅仅注意令人惊奇的和壮观的事物。然而,即使他们观看最壮丽的景观,眼睛都是懒洋洋的。法庭的记录每天都透露出“目击者”看得多么不准确。某一事件会被几个见证人以几种不同的方式“看见”。有的人比别的人看得更多,但没几个人看见他们视线以内一切事物。(摘自p352)
身为常人,我们比凯勒应该看得更多,也应该更能体会这世间美景之妙味。大到奇特景观,如长城、金字塔,镌刻着人类巧夺天工的魅力,小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透露着宇宙造物的智慧,皆应如是。
然则,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远不足凯勒看得多、看的细腻、看得深远。因着视觉的便利,我们很快接受了周围事物的存在形态,认识事物的“好奇”显得尤为短暂。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外界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没有停驻一分去体验其中之美。因着这便利,我们似乎多了些遗憾。如此,有视力的人是赶不上无视力的人,即是“无胜于有”。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性失明、失聪,正如道德经所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很多时候,都是如此吧。
记得小时候,父母上街带回来的5毛钱的一个圆饼干,大概双手合围成圆的大小,将其和妹妹各分一半,只觉得美味至极,至今想来仍旧念念不忘。现在,想吃饼干,就能马上如愿,而且口味众多,形状各异,不只眼花缭乱,味蕾也会觉得五彩缤纷。可是纵然有着“饼干在手,天下我有”的幸福,却再也找不回当年5毛钱饼干所带来的悸动。正也许是“少胜于多”吧。
同样,人生路上,“身外是雨,心中为晴”,“身外是雨”盖不过“心中为晴”。“雨”是现实的现实,却也是心中的虚无;“晴”是现实的虚无,却也是虚无的现实。这是否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不得而知。众人看到苹果下落,不过是拾起来吃掉,或置之不理,只有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下落,因而发现“万有引力”。苹果下落是为表面,为何下落是其本质。我们执着于表象,就容易失了本质。因此,“无胜于有”罢。
私以为“无胜于有”,然而,“有无相生”,孰重孰轻,孰高孰低,实在难断。不失本心,用心体察,方为上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