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孩真乖
爸妈来美,带他们去听了一场交响音乐会。
不同的座次票价差了大概五倍。买票前征求意见,他们说就是去感受一下,以听为主,买最便宜的就好啦。我想了想音乐厅的布置,觉得也确实差别不大,就买了一层大厅靠右后的座位。
听到一半中场休息时,老爸说,提琴都能看见,吹管的看不见。老妈说,能听就好啦。老爸说,咱们听也听不懂,主要是看,以看为主。
以看为主... excuse me???买票的时候你还说以听为主来着。我顿时觉得好懊恼,接下来的下半场也完全没心思听了。
想想我亲爱的爸妈,这二十几年他们一直如此,从来都是为我着想,不说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即使带他们出去吃顿饭,也经常推三阻四,哎呀别老花你的钱啦,在家吃吧。同时呢,他们心里总还是抱着挺大的期待,希望他们不说我也能做到。然而,儿女们总不如父母心啊。
想想我小的时候,受这种影响太深了,也因此人人都夸,这小孩真乖。我小的时候从来不问大人要吃的,只是有两次在生病住院输液的时候,一次说想吃西瓜,一次说想吃红薯。就这,已经在家里亲戚里七七八八传唱二十年了。到如今回家坐在一起吃饭,老爸老妈或者姥爷还是会时不时提起,这在他们心中似乎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看我们培养的小孩多乖,从来不像别的熊孩子乱要东西。
于是在我有印象的儿童时代,没要过好吃的,没要过玩具,没要过好看的衣服好看的文具。我觉得开口要是一件特别羞愧特别“不乖”的事情,而且在万不得已开口前,会自己掂量要买的东西是不是符合“好孩子”的标准。学校推荐订的报纸杂志,我敢开口。美术课教水粉画的时候,我想中午偷偷溜出去自己买,被姥爷发现了才被带着去买了水粉颜料和画笔。也许当时朦朦胧胧觉得,搞艺术的都是不务正业吧。兄妹三个每人一件雨衣,我明明喜欢绿色和黄色的,却觉得好看的应该让给别人,就拿了自己那时觉得好俗的大红色。别人给我和姐姐两顶时髦的小圆帽,家人让我先挑,我却选了自己不喜欢的那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本科时拿了奖学金,心理上觉得这是自己赚的钱了是不是可以花花看,才开始偶尔自己买衣服鞋子,但那种深深的负罪感和不敢声张的愧疚,总像个鬼影子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再后来,遇到现在的老公,每天在耳边说遇到喜欢的东西就要买下来啊,才好像能慢慢放下这种负担。但这种啊这个东西好喜欢好想买的感觉,往往又矫枉过正,好像村上的《再劫面包店》里,一定一定要回去抢一次面包店才能安心一样。听说过的例子也有不少,小的时候不让打游戏,长大后拼命打游戏,等等等等,童年时期自我压抑造成的匮乏感,在长大后变成无底洞,好像无论如何都填不满。
有时在想,我以后有了小孩子,希望他/她没有那么乖,会说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当然,鉴于经济状况或教育需要,我可能需要解释,我们今天只能买这个,但是人总有欲望,这不是你的错。
不同的座次票价差了大概五倍。买票前征求意见,他们说就是去感受一下,以听为主,买最便宜的就好啦。我想了想音乐厅的布置,觉得也确实差别不大,就买了一层大厅靠右后的座位。
听到一半中场休息时,老爸说,提琴都能看见,吹管的看不见。老妈说,能听就好啦。老爸说,咱们听也听不懂,主要是看,以看为主。
以看为主... excuse me???买票的时候你还说以听为主来着。我顿时觉得好懊恼,接下来的下半场也完全没心思听了。
想想我亲爱的爸妈,这二十几年他们一直如此,从来都是为我着想,不说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即使带他们出去吃顿饭,也经常推三阻四,哎呀别老花你的钱啦,在家吃吧。同时呢,他们心里总还是抱着挺大的期待,希望他们不说我也能做到。然而,儿女们总不如父母心啊。
想想我小的时候,受这种影响太深了,也因此人人都夸,这小孩真乖。我小的时候从来不问大人要吃的,只是有两次在生病住院输液的时候,一次说想吃西瓜,一次说想吃红薯。就这,已经在家里亲戚里七七八八传唱二十年了。到如今回家坐在一起吃饭,老爸老妈或者姥爷还是会时不时提起,这在他们心中似乎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看我们培养的小孩多乖,从来不像别的熊孩子乱要东西。
于是在我有印象的儿童时代,没要过好吃的,没要过玩具,没要过好看的衣服好看的文具。我觉得开口要是一件特别羞愧特别“不乖”的事情,而且在万不得已开口前,会自己掂量要买的东西是不是符合“好孩子”的标准。学校推荐订的报纸杂志,我敢开口。美术课教水粉画的时候,我想中午偷偷溜出去自己买,被姥爷发现了才被带着去买了水粉颜料和画笔。也许当时朦朦胧胧觉得,搞艺术的都是不务正业吧。兄妹三个每人一件雨衣,我明明喜欢绿色和黄色的,却觉得好看的应该让给别人,就拿了自己那时觉得好俗的大红色。别人给我和姐姐两顶时髦的小圆帽,家人让我先挑,我却选了自己不喜欢的那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本科时拿了奖学金,心理上觉得这是自己赚的钱了是不是可以花花看,才开始偶尔自己买衣服鞋子,但那种深深的负罪感和不敢声张的愧疚,总像个鬼影子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再后来,遇到现在的老公,每天在耳边说遇到喜欢的东西就要买下来啊,才好像能慢慢放下这种负担。但这种啊这个东西好喜欢好想买的感觉,往往又矫枉过正,好像村上的《再劫面包店》里,一定一定要回去抢一次面包店才能安心一样。听说过的例子也有不少,小的时候不让打游戏,长大后拼命打游戏,等等等等,童年时期自我压抑造成的匮乏感,在长大后变成无底洞,好像无论如何都填不满。
有时在想,我以后有了小孩子,希望他/她没有那么乖,会说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当然,鉴于经济状况或教育需要,我可能需要解释,我们今天只能买这个,但是人总有欲望,这不是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