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2016年11月18日,周五晚,保利剧院。 雾霾是橙色污染,就是在这种天气去看的这部以色列盖谢尔剧场力作《乡村》。看完了以后,明明是坐在剧院里,却觉得肺里全是雾霾。然而耳朵里还听着李宗盛的音乐,嘴上就这么挂着笑,像尤西一样傻乎乎的走了。开车回家的一路就是这样奇妙有震撼的感觉,一直挥之不去的不是他的剧情,是欣赏之后的余味久久难以散开。 最打动我的还要说是他的立意之深,讲着村里的家长里短,却叹着国家的胜败兴衰。点出出题的台词“牺牲了爱情,却换了一个国家,这个交易你太赚了。”出自一对儿偷情的配角,按说十分不抢眼,但就是在最合适的节点击中观众内心。对于这村里桃花源似的单纯生活,真的是赚了吗?我没有办法以当时二战后阿拉伯国家内部冲突的这种背景下来考虑这个问题,这对于我来说遥远陌生了。单就剧中传达给我的生活的质朴美丽来说,真的没有那么好权衡。说成这样会以为乡村生活多么和谐美好吧,恰恰相反,剧中除了男主角尤西的家庭,一个模范家庭都没有。然而就是这样劣迹斑斑的每个人、每段关系,让我感觉是那么真实、那么单纯。尤其是尤西这一角色,他是乡下永远都长不大的少年,单纯的去爱、单纯的去保护、单纯的去困惑、单纯的去绝望。尤西以傻瓜的形象贯穿了两个半小时的每一场戏,但他的出现一点都不突兀,因为他不会试图去影响任何人、任何情节的发展,他就像是那只羊、那只火鸡......对,他就是羊、就是火鸡,他是如此的纯粹所以他才能见到死去的羊和火鸡的拟人化身,因为他们是同类啊! 对这部剧最初的好感源于它的配乐,从墓地的一群死人的开场,转到琐碎平常的乡村生活,配乐到位且十分调动人的情绪。所以我就一直都在意着它的配乐的发展,到后面接近高潮的时候,那一行人唱的乡村小调简直抓人极了(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歌词的内容,也不知道是哪首歌,希望能找到),演员们不仅唱功了得,歌曲在情绪的调动和情节的发展上又至关重要。在圆盘上一遍遍转着、唱着,旁边的一幕幕戏被串联在一起,一点儿都不亚于电影的视听感受。 导演的创意也很让我震撼。最经典的当然要数圆盘舞台,看的最多的评论都会说那是一种时间的象征,戏剧上演着而时间也不可逆的在流逝。其实在大前半部的时候多半是只起到转换场景的功能,这种不拖沓流水般的转场一下带出节奏,使琐碎的生活片段更加紧凑,增加观看体验。体现出时间流逝这样的意义,是在最后尤西的哥哥艾米死的时候,尤西拼命的抓着尸体,可轮盘就这样带着尸体转走了。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轮盘在这个时候残忍的体现出了它的意义---生命的进程。台词也多次提到“我们最后都会死”,时间会把这些生命一个个带走,可纯真的尤西并不想接受。他试图挽回,试图与死了之后的动物保持联系,可家人的死还是到来了。尤西就这样穿梭在前墓地、后轮盘两幕的舞台,体会了绝望之后,尤西回到了开场的墓穴里,开始了解了死亡的意义。 编剧更是厉害,在并不出人意料的剧情中把节奏感掌握的相当合适,确切的知道观众什么时候想要什么样的剧情,用独特的呈现方式带给观众期待以上的表演。可以说剧情的发展全在观众的意料之中,包括哥哥的死在他出场时就有铺垫,扮演假死就是明显的暗示;女孩儿(实在是不记得名字...)父母的隔阂导致母亲和英国军人有染,而当英国军人这个象征性的角色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他俩的感情也会无疾而终;还有那个阿拉伯商人,虽然开始戒心很重,可与村里人包括两个意大利小伙子都相处得很好慢慢喜欢上意大利之后,以色列的独立、阿拉伯国家的内战使他不得不与大家告别...... 故事就是这么平平无奇,可它就像柴可夫斯基的歌剧,每一拍精准的重音、经典难忘的歌词,让这部剧彻底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善良的尤西最后站在坟墓里向他最亲近的羊问道:“昨天和明天,哪个更容易到达?”我想问出这种问题的人,今天的生活一定十分痛苦。尤西的痛苦都来自与他身边的生离死别,这也是整个犹太人民所经历的一切。昨天是居无定位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明天是无法预测硝烟弥漫的民族战争。不管是只想珍惜身边一切的村民尤西还是对一切没有把握也没有安全感的犹太民族,都身处两难的境地。这是这个民族呈现给我们的戏,呈现给我们的生活,呈现给我们的人性。
© 本文版权归 chocolat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