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无意义的好电影
看完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心里堵得厉害,觉得浪费了票房钱。然后没多久,冯导就在微博上跟万达开撕,“阴阳怪气”,逻辑跟说辞都跟李雪莲一个样儿,根本是角色认同太过,干脆轴到一块儿去了。电影给人添堵不说,吃相还如此难看,真是浪费了好的摄影构图和BGM和一众影星的演技。
没有读过原著,单就电影本身说两句,疏导胸中闷气。
一、主控思想:勇气自然可嘉,奈何毫无价值
有人夸赞此作堪比官场现形记,敢把“喝茶”二字明目张胆写在屏幕上,把上访截访、官吏昏庸刻画得如此直白,冯导勇气可嘉。而很多人点评此作的长处,也基本有此一条。此话并非谬赞,能够如此写实地刻画阴暗,电影又能过审,冯导一定下了不少功夫。但其实说到底,也就只剩“勇气”了。
一部电影的主控思想应当包括“原因”和“价值”。这部电影的“原因”是社会丑态:民妇法盲,官吏昏庸,体制鸿沟……等等,这些正常人都能写出个十有八九;有经验者则能淋漓尽致,甚至如泣如诉。冯导所做,就是化成影像、通过审核、要来档期、搬上荧幕,然后站在上帝视角狠狠打某些人的脸而已。可是,又恰恰因为冯导“揭露和讽刺”的是冲突对立的所有层面,是整个社会体制,是从底层民妇到高位首长的各个阶层的人,亦即一整个社会现状,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的社会现状。而冯导并未、也无力给出任何解答。无回春之力,却非要掀开伤口,血淋淋地晾在那里给人看。最后,连结局都以“巧合”收尾,借上帝之手、而非凡人意志来终结这一闹剧,生生横死了李雪莲的告状根源——丈夫秦玉河,如同古希腊戏剧惯用的神仙桥段。因此这一“原因”的单纯描摹不存在任何“价值”,也因而看不到冯导的思想和坚守,看不到转变现状的可能和希望。看不到故事的意义。
我也因此认为,冯导如今已看不到昏暗中仍旧闪光的真善美,不相信《天下无贼》中的悲悯情怀,甚至不相信《唐山大地震》中的血脉亲情,他不相信任何人力可以改变丑陋的现状,只能等待上帝的临幸。
如此价值观,让人如何动容?
然而,不可否认,当今天朝观众,几乎都主动排除了主控思想和价值观的存在,只要有明星,有低俗的笑点、够炫酷的场景,就是好电影。因此,这部电影单有“揭露和讽刺”,再加上绝妙的构图和BGM,就已经能够刺激大多数观众的G点了:“天哪拍得真好,太讽刺现实了!这究竟是怎么过审的?”
哦,别说好莱坞,起码好莱坞一味追求光明结局,能够既讨好观众,又宣扬主旋律,比如努力就有回报、正义战胜邪恶、团结就是力量等等,也许演绎得很夸张,但是非常标准,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观众也确实需要这样轻松愉快、三观正确的爆米花电影来平复心情。反过来,再看看罗伯特麦基如何评价天朝电影(特别指出一步之遥、捉妖记、泰囧、夏洛特烦恼、解救吾先生、美人鱼等,而捉妖记国内捧得如此之高,在美国却遭遇难以想象的票房惨败,也是证明),指责这些片子:“故事复杂却不够深刻、情节太多导致重复、旁白解说太多不留余地、虚幻场景逃避现实、快镜头慢镜头太多、剪辑太多”等等,还有一条,太过情绪化:“爱就是最纯洁的爱,最高贵的事情就是自我牺牲,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为英雄。”主控思想全无,特别幼齿特别可笑。
黑色幽默的是,他的这段评论下面,不少键盘侠纷纷举旗捍卫天朝电影的尊严:这货是谁?!他看过几部中国电影?!他凭什么这么说?!
二、人物设计:上有贪官庸吏,下有泼妇刁民
出场人物,没有谁带着一丝一毫的正面价值;情节转承,没有体现一丝一毫的人性亮点。从首长到李雪莲,每个人物完全扁平,比赛似的露尽丑态,看谁比谁更虚伪、更自私、更势力、更贪婪、更卑鄙、更庸俗。
李雪莲所谓的冤案其实根本不冤,正常人都知道她是抱着欺骗别人的心思,结果被人欺骗;她讨的说法也不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她的案子也根本没有判错;她纯粹只是痛恨自己的愚昧无知遇人不淑,因而想要折腾别人来缓和被欺骗的不适,想要一个官方说法来抵消自我否定。层层告状,层层折腾,秦玉河不倒,折腾不止;秦玉河一死,人生也就没了意义。而其他官吏自不用说,各层有各层的鸡贼,就连首长看似正义的发声,也无非是怕惹民愤的权谋。(有人说因为首长的此番大论才能加分过审,私以为此处只是更绝妙的反讽而已。)
按理说,观众在观影中的移情,应该是对主人公的某种价值认同:“这个人物有点像我,或者,我希望成为这样的人物”。移情控制着观众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观影效果。主人公设计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是“移情”,而不是“同情”。不仅电影,小说也是。传统的潘金莲的故事,价值认同的对象是武松,甚至是武大郎,而绝不会移情到西门庆和潘金莲身上。而李雪莲的故事,价值认同的对象应该是李雪莲,可在场观众应该不会有谁觉得这个愚昧固执、逻辑不通的法盲农妇,会在哪个方面像自己。而其他人物则更不会有了。这直接导致观众抗拒进入角色。就像初读麦克尤恩的《蝴蝶》,强烈的不适就是因为主人公是一个恋童癖、杀人犯、自闭症,你找不到任何可以“移情”的地方。
唯一有些许动容的场景,是李雪莲发现被骗之后的愤然离去。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对背叛该有的态度,同时又生出了些许悲哀;这也是全片唯一不是直接因为她的“作死”而发生的转折。这片刻的移情,倒更近乎同情。
也仅此而已。
当然,也许很多人会说,人物的性格并不影响电影的效果,这部没有丝毫人性亮点的电影也同样传达出了讽喻现实的功效,莫如说,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贬低,来描写现实的荒诞。当然有道理,没人规定主人公一定是绝对正面的形象,黑暗到底的好电影多了去了。如果这么解释,那只能说明,冲突对立的弱势一方、一直引导着观众聚焦的一方、应该得到人们体谅的一方,都是不值得怜悯和体谅的,遑论那强势而霸道的一方呢?于是回到最初的价值定位:你看,这个世界没救了。洗洗睡吧。
三、摄影构图:方圆乃成规矩,黑屏更需演技
有人猜测冯导方圆构图的用心:方,用在北京,昭彰威严帝都,理性和规矩;圆,用在乡村,显露烟雨山水,浪漫与无序。说实话,被此用心震撼到了,可以说每一帧都是反复设计的结果,每一幅随意的截屏都能成为构图的教材。电影伊始,左侧老树倾盖,中间河水潺潺,李雪莲一身透明雨衣,头戴蓑笠,站在木排之上,由右侧缓缓驶入圆内,那一瞬,真恍若碧纱仙子,也奠定了她“人有金莲之貌”的基调。而乡村期间的构图是古典写意的美,小桥流水,窗棂佳人。之后由乡野进城镇再入京,火车驶出隧道口,顺势由圆转方,由浑沌转为光明,由无序进入有序。帝都的一切都方方正正,北湖宾馆的大门,人代会的会议室,连茶杯和座椅都要在一条直线,明喻了帝都的规矩与理性。李雪莲带着一身乡野的粗鄙无知,闯入这威严圣地,搅和整个画面的和谐,真是对剧情最好的注解了。
但是,方圆构图切掉了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还要多,很多人物的表演都在镜头之外、黑屏之中展开。例如,对焦一盏台灯就描画了一场情事,长拍一座桥就刻画了一次截访,这固然有琵琶遮面的功效,愈发引人遐思。而且因为画面更小,人物不能频繁充塞屏幕,便以远景构图居多;但是在无可避免地对准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时候,范爷的演技还是彻底暴露无遗。乡野农妇该有什么样的姿态?范爷诠释为身体僵硬、眼皮耷拉、走路侧身,这恐怕是她对农妇最为深刻的理解了。范爷有很多好作品,比如《观音山》,现代女子的倔强和自我,尽在举手投足,那同性间的一吻看得我都心潮澎湃。但演一个农妇?不是范爷功力不够,实在是功课和经验不足。所以大幅的黑屏,虽然能抹掉一些场景,但是更为聚焦人物的演技,而一众男演员刻画出的生动的鄙陋嘴脸,与范爷的身心不协调,演技就高下立判了。
至于最后恢复到正常的电影宽屏,像是彻底讲完了一个事不关己的故事,十年前的李雪莲一脸风霜,与初登场时一样的装扮,与初登场时相反的方向,不知在看着什么。美则美矣,但是仍旧想问,这段被人当笑话来讲的故事,这段无理取闹、撒泼耍赖、毁掉太多人的人生,她到底有没有一丝反省?
何况,她还有个活着的儿子呢!那个为了讽刺生育政策就活在一句台词里的大儿子!
讲真,这是全片唯一惹我发笑的地方。
这么一说,全片最悲剧的角色,才不是李雪莲,而应该是这个被强行有了继母、强行死了亲弟、生母十年只管上访不管亲儿、亲父死于非命、继母强行掉线、生母又跟表弟帝都开店吃香喝辣继续不管亲儿、自己还要背负生母笑话的大儿子才对。
没有读过原著,单就电影本身说两句,疏导胸中闷气。
一、主控思想:勇气自然可嘉,奈何毫无价值
有人夸赞此作堪比官场现形记,敢把“喝茶”二字明目张胆写在屏幕上,把上访截访、官吏昏庸刻画得如此直白,冯导勇气可嘉。而很多人点评此作的长处,也基本有此一条。此话并非谬赞,能够如此写实地刻画阴暗,电影又能过审,冯导一定下了不少功夫。但其实说到底,也就只剩“勇气”了。
一部电影的主控思想应当包括“原因”和“价值”。这部电影的“原因”是社会丑态:民妇法盲,官吏昏庸,体制鸿沟……等等,这些正常人都能写出个十有八九;有经验者则能淋漓尽致,甚至如泣如诉。冯导所做,就是化成影像、通过审核、要来档期、搬上荧幕,然后站在上帝视角狠狠打某些人的脸而已。可是,又恰恰因为冯导“揭露和讽刺”的是冲突对立的所有层面,是整个社会体制,是从底层民妇到高位首长的各个阶层的人,亦即一整个社会现状,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的社会现状。而冯导并未、也无力给出任何解答。无回春之力,却非要掀开伤口,血淋淋地晾在那里给人看。最后,连结局都以“巧合”收尾,借上帝之手、而非凡人意志来终结这一闹剧,生生横死了李雪莲的告状根源——丈夫秦玉河,如同古希腊戏剧惯用的神仙桥段。因此这一“原因”的单纯描摹不存在任何“价值”,也因而看不到冯导的思想和坚守,看不到转变现状的可能和希望。看不到故事的意义。
我也因此认为,冯导如今已看不到昏暗中仍旧闪光的真善美,不相信《天下无贼》中的悲悯情怀,甚至不相信《唐山大地震》中的血脉亲情,他不相信任何人力可以改变丑陋的现状,只能等待上帝的临幸。
如此价值观,让人如何动容?
然而,不可否认,当今天朝观众,几乎都主动排除了主控思想和价值观的存在,只要有明星,有低俗的笑点、够炫酷的场景,就是好电影。因此,这部电影单有“揭露和讽刺”,再加上绝妙的构图和BGM,就已经能够刺激大多数观众的G点了:“天哪拍得真好,太讽刺现实了!这究竟是怎么过审的?”
哦,别说好莱坞,起码好莱坞一味追求光明结局,能够既讨好观众,又宣扬主旋律,比如努力就有回报、正义战胜邪恶、团结就是力量等等,也许演绎得很夸张,但是非常标准,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观众也确实需要这样轻松愉快、三观正确的爆米花电影来平复心情。反过来,再看看罗伯特麦基如何评价天朝电影(特别指出一步之遥、捉妖记、泰囧、夏洛特烦恼、解救吾先生、美人鱼等,而捉妖记国内捧得如此之高,在美国却遭遇难以想象的票房惨败,也是证明),指责这些片子:“故事复杂却不够深刻、情节太多导致重复、旁白解说太多不留余地、虚幻场景逃避现实、快镜头慢镜头太多、剪辑太多”等等,还有一条,太过情绪化:“爱就是最纯洁的爱,最高贵的事情就是自我牺牲,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为英雄。”主控思想全无,特别幼齿特别可笑。
黑色幽默的是,他的这段评论下面,不少键盘侠纷纷举旗捍卫天朝电影的尊严:这货是谁?!他看过几部中国电影?!他凭什么这么说?!
二、人物设计:上有贪官庸吏,下有泼妇刁民
出场人物,没有谁带着一丝一毫的正面价值;情节转承,没有体现一丝一毫的人性亮点。从首长到李雪莲,每个人物完全扁平,比赛似的露尽丑态,看谁比谁更虚伪、更自私、更势力、更贪婪、更卑鄙、更庸俗。
李雪莲所谓的冤案其实根本不冤,正常人都知道她是抱着欺骗别人的心思,结果被人欺骗;她讨的说法也不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她的案子也根本没有判错;她纯粹只是痛恨自己的愚昧无知遇人不淑,因而想要折腾别人来缓和被欺骗的不适,想要一个官方说法来抵消自我否定。层层告状,层层折腾,秦玉河不倒,折腾不止;秦玉河一死,人生也就没了意义。而其他官吏自不用说,各层有各层的鸡贼,就连首长看似正义的发声,也无非是怕惹民愤的权谋。(有人说因为首长的此番大论才能加分过审,私以为此处只是更绝妙的反讽而已。)
按理说,观众在观影中的移情,应该是对主人公的某种价值认同:“这个人物有点像我,或者,我希望成为这样的人物”。移情控制着观众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观影效果。主人公设计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是“移情”,而不是“同情”。不仅电影,小说也是。传统的潘金莲的故事,价值认同的对象是武松,甚至是武大郎,而绝不会移情到西门庆和潘金莲身上。而李雪莲的故事,价值认同的对象应该是李雪莲,可在场观众应该不会有谁觉得这个愚昧固执、逻辑不通的法盲农妇,会在哪个方面像自己。而其他人物则更不会有了。这直接导致观众抗拒进入角色。就像初读麦克尤恩的《蝴蝶》,强烈的不适就是因为主人公是一个恋童癖、杀人犯、自闭症,你找不到任何可以“移情”的地方。
唯一有些许动容的场景,是李雪莲发现被骗之后的愤然离去。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对背叛该有的态度,同时又生出了些许悲哀;这也是全片唯一不是直接因为她的“作死”而发生的转折。这片刻的移情,倒更近乎同情。
也仅此而已。
当然,也许很多人会说,人物的性格并不影响电影的效果,这部没有丝毫人性亮点的电影也同样传达出了讽喻现实的功效,莫如说,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贬低,来描写现实的荒诞。当然有道理,没人规定主人公一定是绝对正面的形象,黑暗到底的好电影多了去了。如果这么解释,那只能说明,冲突对立的弱势一方、一直引导着观众聚焦的一方、应该得到人们体谅的一方,都是不值得怜悯和体谅的,遑论那强势而霸道的一方呢?于是回到最初的价值定位:你看,这个世界没救了。洗洗睡吧。
三、摄影构图:方圆乃成规矩,黑屏更需演技
有人猜测冯导方圆构图的用心:方,用在北京,昭彰威严帝都,理性和规矩;圆,用在乡村,显露烟雨山水,浪漫与无序。说实话,被此用心震撼到了,可以说每一帧都是反复设计的结果,每一幅随意的截屏都能成为构图的教材。电影伊始,左侧老树倾盖,中间河水潺潺,李雪莲一身透明雨衣,头戴蓑笠,站在木排之上,由右侧缓缓驶入圆内,那一瞬,真恍若碧纱仙子,也奠定了她“人有金莲之貌”的基调。而乡村期间的构图是古典写意的美,小桥流水,窗棂佳人。之后由乡野进城镇再入京,火车驶出隧道口,顺势由圆转方,由浑沌转为光明,由无序进入有序。帝都的一切都方方正正,北湖宾馆的大门,人代会的会议室,连茶杯和座椅都要在一条直线,明喻了帝都的规矩与理性。李雪莲带着一身乡野的粗鄙无知,闯入这威严圣地,搅和整个画面的和谐,真是对剧情最好的注解了。
但是,方圆构图切掉了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还要多,很多人物的表演都在镜头之外、黑屏之中展开。例如,对焦一盏台灯就描画了一场情事,长拍一座桥就刻画了一次截访,这固然有琵琶遮面的功效,愈发引人遐思。而且因为画面更小,人物不能频繁充塞屏幕,便以远景构图居多;但是在无可避免地对准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时候,范爷的演技还是彻底暴露无遗。乡野农妇该有什么样的姿态?范爷诠释为身体僵硬、眼皮耷拉、走路侧身,这恐怕是她对农妇最为深刻的理解了。范爷有很多好作品,比如《观音山》,现代女子的倔强和自我,尽在举手投足,那同性间的一吻看得我都心潮澎湃。但演一个农妇?不是范爷功力不够,实在是功课和经验不足。所以大幅的黑屏,虽然能抹掉一些场景,但是更为聚焦人物的演技,而一众男演员刻画出的生动的鄙陋嘴脸,与范爷的身心不协调,演技就高下立判了。
至于最后恢复到正常的电影宽屏,像是彻底讲完了一个事不关己的故事,十年前的李雪莲一脸风霜,与初登场时一样的装扮,与初登场时相反的方向,不知在看着什么。美则美矣,但是仍旧想问,这段被人当笑话来讲的故事,这段无理取闹、撒泼耍赖、毁掉太多人的人生,她到底有没有一丝反省?
何况,她还有个活着的儿子呢!那个为了讽刺生育政策就活在一句台词里的大儿子!
讲真,这是全片唯一惹我发笑的地方。
这么一说,全片最悲剧的角色,才不是李雪莲,而应该是这个被强行有了继母、强行死了亲弟、生母十年只管上访不管亲儿、亲父死于非命、继母强行掉线、生母又跟表弟帝都开店吃香喝辣继续不管亲儿、自己还要背负生母笑话的大儿子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