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少年的歌

1 一直在想着要写一下自己听的歌,一直拖。拖了几个月直到现在,才痛下决心。 从我记事起是1998年,在新闻上看的洪水救援的直播,有一段很激昂的背景音乐,那是我出生以来记得的第一件事,是我思维意识的起点。

小时候我家里阁楼有几个大喇叭,是我爷爷装的,他在听歌的时候会放的很大声,让外面的人都可以听到。听得除了电子琴的纯音乐之外,都是邓丽君、刘德华、张国荣的歌,应该是我爸爸买回来的。大人的歌我在那个年纪一句都听不懂,整天挂在嘴边是班里教的歌还有自学的“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的欢快的儿歌。 2 2008-2011年,我初中的时候,非主流大行其道。那会儿我也留着较长的头发,穿着改过裤腿的牛仔,用几块钱的耳机听着dj、慢摇、串烧......那个时候还不会自己下歌,要去电脑店里,一毛钱一首,还是压缩音质的,没有手机,用MP3,里面都是dj,还有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郑源、欢子、至上励合、黑涩会美眉,还有一个似乎叫模范棒棒糖?多年来时过境迁,有的名字我早已经记不清了,只还记得一段旋律。

初三的时候网络热潮终于波及到我那个小地方,那个时期诸如许嵩、徐良、小贱、汪苏泷等一批人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学校广播也开始能听到黄家驹的声音,上自习课总是有人没关铃声,能听到几句“你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或“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嘴里也会哼几句《偏爱》或者《爱的供养》。少年不识愁滋味,在情窦未开但以为已经开了的年纪,总是容易在歌词里爱的死去活来,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唯一相同的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下载,跟别人用蓝牙传歌,但1G的内存卡总是放不满,所以那个时候我听到别人用2G内存还会很震惊,好像大的可以放进一个世界。

陈奕迅的歌好听,张国荣的歌很有味道,刘德华还是那么帅,张学友痞性十足,邓丽君知性温柔,黄家驹是里程碑。网络热曲可以释放情感,纯音乐安抚焦躁的心灵,钢琴曲能洗涤灵魂......这是我整个高中无所事事的三年下来唯一的感悟。 3 大一的时候,有位同学经常用我电脑听《斑马斑马》,莫名其妙把我带上了车。从宋东野、陈粒、张悬的“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我拒绝更好更圆的月亮,拒绝未知的疯狂,拒绝声色的张扬,不拒绝你”、“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色里,我最喜欢你。”到尧十三、李志、万青、草东、筠子、谢春花和程璧。简单的旋律和比较粗糙的制作,但塞着耳机走在路上,那些歌词却都是真实的。听得越来越多,都像是有旋律的故事,有旋律的诗歌。

4 前几天跟朋友去了学校附近一家奶茶店,英伦风格,墙壁上摆着埃菲尔铁塔模型,米字旗的沙发。十九世纪的壁画,唯一不协调的是背景音乐切了一首dj,我竟有些无言以对,但不屑一顾的同时又悚然一惊,我已经将以前喜欢的东西完全抛弃了,就像我扔掉了自己一样干脆、利落。那个留着长发、穿着改过裤脚的牛仔、用着九块耳机听dj、慢摇、串烧的孩子。 我还记得有一首DJ的歌词:“如果我是dj你会爱我吗,你会爱我吗,你会爱我吗?” 不会。

尽管一如往前不回头,也许今后我也会喜欢上别的,喜欢上秦腔、京剧、美国乡村音乐......无论是被追求的还是被厌恶的,在音乐面前的灵魂永远都是一样的年轻,都是会一样的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