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篇|高等教育教给我什么
【序】
写这篇(系列)文章的契机盖因这一阶段奔波于找工作,这个时候才发现生活会逼着你去总结过往的人生,逼着你去面对真实的自己。所以,这段时间,我回顾了过往的大学生涯,研究生生涯,想想在这些年头里,我究竟经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欠缺的又是什么。也就让我萌生了写这些文章的念头。
这些文章可以是宏观层次的探讨教育,也可以是微观层次的对专业的认知。我想,我自己是一个典型又非典型的代表。典型是因为我就是这些大学生里面最普通的一员,我身上一定带着某种大家的共性;非典型是因为我自己又会有一些个人特征。这样,就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纪实的案例,因在一个身上有着整个时代的烙印,有着一代人的缩影。
所以,我想通过这些文章让大家看到真实的高等教育。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吹嘘,而是客观真实。那么,好的地方自然该发扬光大,坏的地方是不是该不断改善,或许这样的工作毫无意义,但是它能够让一两个人,哪怕是我自己有前进的动力也是好的。
最后,我想在这里跟看到这条消息的每个人约稿。希望你们写下自己的故事,写下高等教育教给你什么。一方面是用客观真实的目光去审视过去,审视自己受到的教育;另一方面,你写下的文字也许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未知的某人可能有某种启发。一想到这样的意义,就让人生发出一种沉溺的幻觉。
今天在文章的最后会分享三位朋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
切入正题,第一点,我认为高等教育带给我的是学习的能力。
荀子在《劝学》里面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见从古至今,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这种学习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兽的重要区别之一,并不是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这是一种天赋。我也见识过真正的聪明人,我相信真正的聪明人是可以不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也一样能够快速学会某种技能的人。
那么,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学习能力又从何谈起?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人的除了先天因素,还有后天环境。从学前班到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我们不断的强化训练,让我们获得是一种能够学会的信心。这种信心比真正的能力还要重要。
拿我自己来说,特别坚定我自己有这种学习能力的是初中。初二开始学物理,我的成绩并不好,徘徊在80分左右。后来我下定决心要学好物理,买了一本厚厚的习题册,没有记错的话是荣德基的《剖析》,因为那本习题册里面的习题变态多,导致我几乎见过了所有的题型,当然毫无意外的期末考的时候的成绩几近满分。而且可以清楚的知道出题者的意图,并且能够用一种直觉判断自己有没有做对,那真是一段可以笑傲江湖的学霸岁月啊。
我相信很多的同学可能跟我有类似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可能更早,也可能要晚一些,总之,回想起来,都有一个这样的阶段吧。
当然这样的学霸岁月一去不复返,大学时代,更多的是考前的挑灯夜战,突击作业。
但是没有变的是从初中时代培养起来的能够学习下去的信心,就算现在让我从事另外一个行业,譬如从头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从头开始学习财务管理,我觉得我也有信心学好。我并不觉得自己的资质非常出挑,无关天赋,更多是高等教育带来的信心的培养。
【二】
第二点,价值观的塑造。
我从小到大,在学校里面见过的人,三观都是比较正的。
当然一度我们能够看到新闻的头条,各种投毒事件,各种“多谢室友不杀之恩”,但我想这里面更多的是个例,我们要通过理性的数字来分析。学校同样也是个小社会,如果学校的这种犯罪比例低于社会的平均比例的话,是不是就证明在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价值观取向比较正常的。
就我自己来看的话,基本的价值观还是学校教我的真善美,而且做事情有原则。我周围的一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当然我们现在还年轻,三观的弹性还很大,是很容易因为经历而改变的,所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就未为可知了。
虽然从小学开始学思想品德,一直到大学的马原、毛概和思修并不真正让我感到有趣,甚至这些课也是同学们经常逃课的必选科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会对你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
【三】
第三点,逻辑思考的能力。
区别于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是不同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学习理科出身,所以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特别强调逻辑性,虽然生而知之的直觉应该是思考的最高层,但是高等教育教给我们的是通过线索来逻辑推理原因。
这种能力让你能够去解决问题,拿最近找工作举例子的话,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特别忐忑。但是每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说:简历被刷掉了,就要去想,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简历的内容不符合单位的标准,也许是因为这家单位只要男生,也许是因为测评成绩太低,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后来发现,有些公司是分区域招聘的,如果没有投递来招聘的区域,不看简历的内容就会被直接刷掉。
知道了原因之后,下次避免掉这些雷区就好了。这世上最让人觉得艰难的不是赶路,而是无路可走。
所以判断、决策对于人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倚靠的就是逻辑思考的能力,我们换一个词语,叫做“有主见”。就是不轻易的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做自己的选择,过自己的人生。
【四】
第四点,说说高等教育带给我的资源。
我有一些朋友工作之后给我的反馈是,没有在学校的视野开阔。因为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在学校的时候,有很多种可能。可以遇见很多有趣的人,可以有一些出去交流的活动,学校图书馆超级大的馆藏,渊博丰富的老师……总之,只要愿意去尝试,总会有各种可能性。虽然我的母校不比清华北大,但是我同样非常爱她,也怀有感恩之心。我们都在吐槽应试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教育上还是花了很多钱的。我们能够享受的这一切,都是教育经费的投入。
【五】
第五点,说说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弊端。
我观察我自己,确实没有创新精神。我的高三班主任曾经给大家说过一句话,“如果经过高考,你们还特别爱学习,真是一个可塑之才。”应试教育让本该比较有意思的学科变的遥远了。我想其实物理是很有意思的吧,可惜我们做实验比较少,而且做实验要评分,都得一板一眼,试题消磨了大多数人的爱好和从心底热爱的激情。
论起学习形式,我最擅长的是划了重点之后的突击背诵,这些年独立在外学习稍微培养起来的还有出现问题之后的解决之道,我自己的天性里面的好奇也能让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唯独没有的是创造问题,孜孜不倦钻研的决心和能力,我们着急、慌张,想急着享受生活,从小老师和家长跟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上了大学就不累了,现在辛苦没什么”,然而这种引导是不对的。
我想高等教育在鼓励个人的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上是不足的,它也过早地扼杀了我们的热爱和激情。或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就不单纯了。
当然关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大概还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大量普通人才还是精英人才,高等教育的功利化……上面的一小段姑且抛砖引玉,大家可以深入思考。
最后,我想表达的观点是: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虽被叫做应试教育,却仍旧值得感念。未来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在学校的经历快要结束,但是自我教育却不能放松。现在的自己年轻、充满活力,但也懵懂、一无所知,我只希望到白发苍苍的那一天,会像一颗果子一样,虽然马上要落地归根,却沉甸甸,也甜美饱满。
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让我明白自己真是一无所知,而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往前、往前的旅程。
写这篇(系列)文章的契机盖因这一阶段奔波于找工作,这个时候才发现生活会逼着你去总结过往的人生,逼着你去面对真实的自己。所以,这段时间,我回顾了过往的大学生涯,研究生生涯,想想在这些年头里,我究竟经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欠缺的又是什么。也就让我萌生了写这些文章的念头。
这些文章可以是宏观层次的探讨教育,也可以是微观层次的对专业的认知。我想,我自己是一个典型又非典型的代表。典型是因为我就是这些大学生里面最普通的一员,我身上一定带着某种大家的共性;非典型是因为我自己又会有一些个人特征。这样,就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纪实的案例,因在一个身上有着整个时代的烙印,有着一代人的缩影。
所以,我想通过这些文章让大家看到真实的高等教育。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吹嘘,而是客观真实。那么,好的地方自然该发扬光大,坏的地方是不是该不断改善,或许这样的工作毫无意义,但是它能够让一两个人,哪怕是我自己有前进的动力也是好的。
最后,我想在这里跟看到这条消息的每个人约稿。希望你们写下自己的故事,写下高等教育教给你什么。一方面是用客观真实的目光去审视过去,审视自己受到的教育;另一方面,你写下的文字也许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未知的某人可能有某种启发。一想到这样的意义,就让人生发出一种沉溺的幻觉。
今天在文章的最后会分享三位朋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
切入正题,第一点,我认为高等教育带给我的是学习的能力。
荀子在《劝学》里面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见从古至今,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这种学习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兽的重要区别之一,并不是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这是一种天赋。我也见识过真正的聪明人,我相信真正的聪明人是可以不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也一样能够快速学会某种技能的人。
那么,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学习能力又从何谈起?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人的除了先天因素,还有后天环境。从学前班到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我们不断的强化训练,让我们获得是一种能够学会的信心。这种信心比真正的能力还要重要。
拿我自己来说,特别坚定我自己有这种学习能力的是初中。初二开始学物理,我的成绩并不好,徘徊在80分左右。后来我下定决心要学好物理,买了一本厚厚的习题册,没有记错的话是荣德基的《剖析》,因为那本习题册里面的习题变态多,导致我几乎见过了所有的题型,当然毫无意外的期末考的时候的成绩几近满分。而且可以清楚的知道出题者的意图,并且能够用一种直觉判断自己有没有做对,那真是一段可以笑傲江湖的学霸岁月啊。
我相信很多的同学可能跟我有类似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可能更早,也可能要晚一些,总之,回想起来,都有一个这样的阶段吧。
当然这样的学霸岁月一去不复返,大学时代,更多的是考前的挑灯夜战,突击作业。
但是没有变的是从初中时代培养起来的能够学习下去的信心,就算现在让我从事另外一个行业,譬如从头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从头开始学习财务管理,我觉得我也有信心学好。我并不觉得自己的资质非常出挑,无关天赋,更多是高等教育带来的信心的培养。
【二】
第二点,价值观的塑造。
我从小到大,在学校里面见过的人,三观都是比较正的。
当然一度我们能够看到新闻的头条,各种投毒事件,各种“多谢室友不杀之恩”,但我想这里面更多的是个例,我们要通过理性的数字来分析。学校同样也是个小社会,如果学校的这种犯罪比例低于社会的平均比例的话,是不是就证明在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价值观取向比较正常的。
就我自己来看的话,基本的价值观还是学校教我的真善美,而且做事情有原则。我周围的一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当然我们现在还年轻,三观的弹性还很大,是很容易因为经历而改变的,所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就未为可知了。
虽然从小学开始学思想品德,一直到大学的马原、毛概和思修并不真正让我感到有趣,甚至这些课也是同学们经常逃课的必选科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会对你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
【三】
第三点,逻辑思考的能力。
区别于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是不同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学习理科出身,所以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特别强调逻辑性,虽然生而知之的直觉应该是思考的最高层,但是高等教育教给我们的是通过线索来逻辑推理原因。
这种能力让你能够去解决问题,拿最近找工作举例子的话,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特别忐忑。但是每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说:简历被刷掉了,就要去想,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简历的内容不符合单位的标准,也许是因为这家单位只要男生,也许是因为测评成绩太低,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后来发现,有些公司是分区域招聘的,如果没有投递来招聘的区域,不看简历的内容就会被直接刷掉。
知道了原因之后,下次避免掉这些雷区就好了。这世上最让人觉得艰难的不是赶路,而是无路可走。
所以判断、决策对于人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倚靠的就是逻辑思考的能力,我们换一个词语,叫做“有主见”。就是不轻易的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做自己的选择,过自己的人生。
【四】
第四点,说说高等教育带给我的资源。
我有一些朋友工作之后给我的反馈是,没有在学校的视野开阔。因为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在学校的时候,有很多种可能。可以遇见很多有趣的人,可以有一些出去交流的活动,学校图书馆超级大的馆藏,渊博丰富的老师……总之,只要愿意去尝试,总会有各种可能性。虽然我的母校不比清华北大,但是我同样非常爱她,也怀有感恩之心。我们都在吐槽应试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教育上还是花了很多钱的。我们能够享受的这一切,都是教育经费的投入。
【五】
第五点,说说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弊端。
我观察我自己,确实没有创新精神。我的高三班主任曾经给大家说过一句话,“如果经过高考,你们还特别爱学习,真是一个可塑之才。”应试教育让本该比较有意思的学科变的遥远了。我想其实物理是很有意思的吧,可惜我们做实验比较少,而且做实验要评分,都得一板一眼,试题消磨了大多数人的爱好和从心底热爱的激情。
论起学习形式,我最擅长的是划了重点之后的突击背诵,这些年独立在外学习稍微培养起来的还有出现问题之后的解决之道,我自己的天性里面的好奇也能让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唯独没有的是创造问题,孜孜不倦钻研的决心和能力,我们着急、慌张,想急着享受生活,从小老师和家长跟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上了大学就不累了,现在辛苦没什么”,然而这种引导是不对的。
我想高等教育在鼓励个人的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上是不足的,它也过早地扼杀了我们的热爱和激情。或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就不单纯了。
当然关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大概还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大量普通人才还是精英人才,高等教育的功利化……上面的一小段姑且抛砖引玉,大家可以深入思考。
最后,我想表达的观点是: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虽被叫做应试教育,却仍旧值得感念。未来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在学校的经历快要结束,但是自我教育却不能放松。现在的自己年轻、充满活力,但也懵懂、一无所知,我只希望到白发苍苍的那一天,会像一颗果子一样,虽然马上要落地归根,却沉甸甸,也甜美饱满。
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让我明白自己真是一无所知,而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往前、往前的旅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