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般的忧愁 ——小评秦观词风
唐诗曼妙,宋词多彩,每位文人都独具风格。对于中华两千年文明,秦观的诗词显得如此渺小却璀璨夺目。正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不同的词人有不同的词风,对于秦少游,他的词风是怎样的呢?以下是我的简析。
一、影响词风的因素
一个人的词不仅和自身造诣有关,还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人身经历密切相关。作为婉约派的一员,秦观的词摆脱不了婉约词普遍性。在取材上多写儿女私情,抑或是离别之绪,含蓄蕴藉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秦少游的尽管遇到苏轼这样的伯乐,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几番科举考试终于如愿以偿,曾经仕途广阔,可人生的后半部分似乎都在贬谪中度过,最后客死滕州。人生在变化,他的作品也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二、似花非花
在创作上,秦少游是个贤才。“斜阳外,寒鸦数点,绿水绕孤村”,如此美好的句子,仿佛一幅中国水墨画,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无穷的意境,伴随着流水奏出的美妙音乐,确是如画的意境。这是出自秦少游的《满庭芳》。作为一首离别诗,他将爱情方面的伤感与功名上的失意掺合在一起,写得缠绵悲伤。宋人写词善于营造境界,秦观也不例外。无论是“微云”、“衰草”,还是“斜阳”“寒鸦”“流水”“孤村”,都意在构造一个凄清的境界,而后将铺天盖地的情感倾注其中。同样是写离别,婉约派的另一位此人柳永的《雨霖铃》有几分相似了。从“兰舟催发”写到“此去经年”,着墨不多,也极尽别情。不同的是,柳永的词更矫情了些,秦观的在炼字上更深得人意。譬如,开篇“山抹微云,天粘地草”中的“抹”与“粘”,化静为动,更将大自然之山水天地赋予生命力,使天地相辉映,万物相勾连。仅仅几个字便雕琢出一片不凡。
三、经典的“愁”
“愁”就像一剂苦药,众人都不愿提但必要时必须饮。词人写愁就如喝药,每一口都苦入心底。“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的愁是侵入到骨髓的,“飞花”和“丝雨”是实写的物,而“梦”和“愁”是虚写的心境,虚虚实实之间让读者感受到词人无法言语的愁,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格调清幽,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愁苦,丝丝缕缕。宋朝还有位善于写愁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武陵春》里,要么直抒愁苦之情还是细写内心微妙变化,都是强烈的。尾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更加突出愁之深切。她在《声声慢》中的表达是更深得悲切。辛弃疾有言“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不同于秦李的借意象渲染,他对比渲染了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这种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少游词风沉郁多见于被贬之后。这在其《踏莎行(雾失楼台)》中表现得很透彻。本词曾作题“郴州旅舍”,是词人被贬郴州时抒发孤独、迷茫、凄凉的典型。“孤馆”、“杜鹃”等悲愁意象以及“失、迷、望断”这些动词的推敲就注定这是首极哀的词。词人屡受贬谪深感身心疲惫,内心苦楚压抑堆积,愈显沉重,对比人生前半段的辉煌,地位、财富已成为过眼云烟,爱情虽在,爱的人却不在身边,这时候的他对生活失去乐趣,没了激情。同是被贬之人,辛弃疾却常会自我解嘲,自排己愁。他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志不得伸,归隐乡村,那是便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之类的小令,写农村和平安静、朴素安适,恰如写自己内心波澜不惊。 被贬后的秦观意志消沉,他无法像辛弃疾那般旷达乐观,所以作品中流露着凄厉婉转,让人不忍卒读。
四、独具慧眼
爱情是人类永久的主题,它是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也是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因素。牛郎织女的故事经久不衰,是文人骚客笔下的常客,世人能了然于心的也不在少数。来自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总在或有或无是想起在我们耳边。为何它会得到如此多的认可?可能是词人另辟新境,提出感情上的忠贞和默契胜过世俗的朝暮厮守,这就是词人的高明之处,避开众人皆谈的“愁”,转向一片豁达。范成大也曾著《鹊桥仙·七夕》,他也写牛郎织女如何相会,羡煞旁人的场景,只是末了还慨叹着“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如此,两首词就千差万别天各一方。所以,在婉约中透露出些许豁达,会让情感丰富,文字更活跃,正如万绿丛中的一点猩红,煞是抢眼。仅以这首诗为证,秦观的确特立不凡。
五、文之结语
秦观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这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知一二。往往是言语悲怆,愁字当头。北去的鸿雁让他伤悲,南来的新燕让他惆怅。即使是就别重逢也被他渲染的有几分失落悲伤。他的性格里面有着柔弱的女性气质,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温婉得不像出自男儿之手。他擅长借景抒情,而在选择物象时偏好于微微伤感的,例如前面提到的“寒鸦”、“孤村”、“丝雨”······
他的悲观源于他执着于过去,通读他的词作,极悲之作常是怀旧题材,写得比较多的是怀想被贬之前或追忆他的爱情。这种对旧情的失落感、眷念感太过强烈,让读者不由得沾染上几分凝重。
但生活毕竟要继续,即使道路用不平坦,所以对于观者来说,秦观的作品更适合小酌,不宜深饮。
一、影响词风的因素
一个人的词不仅和自身造诣有关,还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人身经历密切相关。作为婉约派的一员,秦观的词摆脱不了婉约词普遍性。在取材上多写儿女私情,抑或是离别之绪,含蓄蕴藉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秦少游的尽管遇到苏轼这样的伯乐,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几番科举考试终于如愿以偿,曾经仕途广阔,可人生的后半部分似乎都在贬谪中度过,最后客死滕州。人生在变化,他的作品也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二、似花非花
在创作上,秦少游是个贤才。“斜阳外,寒鸦数点,绿水绕孤村”,如此美好的句子,仿佛一幅中国水墨画,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无穷的意境,伴随着流水奏出的美妙音乐,确是如画的意境。这是出自秦少游的《满庭芳》。作为一首离别诗,他将爱情方面的伤感与功名上的失意掺合在一起,写得缠绵悲伤。宋人写词善于营造境界,秦观也不例外。无论是“微云”、“衰草”,还是“斜阳”“寒鸦”“流水”“孤村”,都意在构造一个凄清的境界,而后将铺天盖地的情感倾注其中。同样是写离别,婉约派的另一位此人柳永的《雨霖铃》有几分相似了。从“兰舟催发”写到“此去经年”,着墨不多,也极尽别情。不同的是,柳永的词更矫情了些,秦观的在炼字上更深得人意。譬如,开篇“山抹微云,天粘地草”中的“抹”与“粘”,化静为动,更将大自然之山水天地赋予生命力,使天地相辉映,万物相勾连。仅仅几个字便雕琢出一片不凡。
三、经典的“愁”
“愁”就像一剂苦药,众人都不愿提但必要时必须饮。词人写愁就如喝药,每一口都苦入心底。“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的愁是侵入到骨髓的,“飞花”和“丝雨”是实写的物,而“梦”和“愁”是虚写的心境,虚虚实实之间让读者感受到词人无法言语的愁,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格调清幽,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愁苦,丝丝缕缕。宋朝还有位善于写愁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武陵春》里,要么直抒愁苦之情还是细写内心微妙变化,都是强烈的。尾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更加突出愁之深切。她在《声声慢》中的表达是更深得悲切。辛弃疾有言“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不同于秦李的借意象渲染,他对比渲染了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这种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少游词风沉郁多见于被贬之后。这在其《踏莎行(雾失楼台)》中表现得很透彻。本词曾作题“郴州旅舍”,是词人被贬郴州时抒发孤独、迷茫、凄凉的典型。“孤馆”、“杜鹃”等悲愁意象以及“失、迷、望断”这些动词的推敲就注定这是首极哀的词。词人屡受贬谪深感身心疲惫,内心苦楚压抑堆积,愈显沉重,对比人生前半段的辉煌,地位、财富已成为过眼云烟,爱情虽在,爱的人却不在身边,这时候的他对生活失去乐趣,没了激情。同是被贬之人,辛弃疾却常会自我解嘲,自排己愁。他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志不得伸,归隐乡村,那是便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之类的小令,写农村和平安静、朴素安适,恰如写自己内心波澜不惊。 被贬后的秦观意志消沉,他无法像辛弃疾那般旷达乐观,所以作品中流露着凄厉婉转,让人不忍卒读。
四、独具慧眼
爱情是人类永久的主题,它是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也是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因素。牛郎织女的故事经久不衰,是文人骚客笔下的常客,世人能了然于心的也不在少数。来自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总在或有或无是想起在我们耳边。为何它会得到如此多的认可?可能是词人另辟新境,提出感情上的忠贞和默契胜过世俗的朝暮厮守,这就是词人的高明之处,避开众人皆谈的“愁”,转向一片豁达。范成大也曾著《鹊桥仙·七夕》,他也写牛郎织女如何相会,羡煞旁人的场景,只是末了还慨叹着“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如此,两首词就千差万别天各一方。所以,在婉约中透露出些许豁达,会让情感丰富,文字更活跃,正如万绿丛中的一点猩红,煞是抢眼。仅以这首诗为证,秦观的确特立不凡。
五、文之结语
秦观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这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知一二。往往是言语悲怆,愁字当头。北去的鸿雁让他伤悲,南来的新燕让他惆怅。即使是就别重逢也被他渲染的有几分失落悲伤。他的性格里面有着柔弱的女性气质,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温婉得不像出自男儿之手。他擅长借景抒情,而在选择物象时偏好于微微伤感的,例如前面提到的“寒鸦”、“孤村”、“丝雨”······
他的悲观源于他执着于过去,通读他的词作,极悲之作常是怀旧题材,写得比较多的是怀想被贬之前或追忆他的爱情。这种对旧情的失落感、眷念感太过强烈,让读者不由得沾染上几分凝重。
但生活毕竟要继续,即使道路用不平坦,所以对于观者来说,秦观的作品更适合小酌,不宜深饮。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