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强:雅克·拉康之能指-享乐概念初探—— 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解读
原载于:«哲学动态» 2016年第四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 拉康 能指 享乐 质料 形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雅克·拉康所提出的能指与享乐概念的一个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论的解读,以厘清两者间存在的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关系,为进一步进行拉康主体拓扑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哲学基础。
在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奠基者、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的哲学参照中,谁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对此问题的回答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笔者来说,正是通过对拉康后期主体拓扑学(Topologie subjective)的研究,使得我更为赞同《拉康,亚里士多德阅读者》[1]一书的作者Pierre-Christophe Cathelineau的如下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其(拉康)延续了三十年的每周讨论班最恒定、最重要的哲学参照”。
在该书中,Pierre-Christophe从政治学、形而上学及逻辑学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则仅选取拉康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能指(Signifiant)与享乐(Jouissance),进行一个亚里士多德之质料-形式论[2]的解读,为进一步对拉康主体拓扑学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
一. 拉康之能指与享乐的概念
1. 关于能指
在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 1857-1913)那里,能指是和所指对立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心理要素。能指是“声音的心理印痕,我们的感觉给我们的心理表象”[3]的发音表象;所指是对应的概念的心理表象,例如我们关于树通常是一个三角形树冠加上一个直立树干的表象。两者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两面:能指是正面,所指就位于反面与之对立,但我们永远无法把一张纸的正面与其反面分开来。
结构语言学在索绪尔之后发展为影响二十世纪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结构主义。雅克·拉康正是在此基础上,在“重回弗洛伊德”的旗帜下,重释与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将之语言化、结构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将拉康思想按其结构化的参照系进行划分,可以区分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60,主要参照系为结构语言学;1960-1980,主要参照系为数学特别是拓扑学。
回到关于能指的讨论上。何谓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能指?拉康本人给出了一个定义,“能指就是为另一个能指代表着主体的东西[4]”。尽管他关于能指的概念经历过多次变化,但是对这一定义拉康却一直坚持到其生命的终点。不过这一定义对于本文的讨论来说过于简练,因此我选取《精神分析词典》上的定义来进行讨论。
“能指:(构成)辞说的元素,可以在意识及无意识层面进行定位。它代表着主体同时也决定着它”[5]。
显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能指与语言学意义上的能指已大为不同。首先,能指已与所指分离,可以单独存在并进而作为基本元素来构成不同的辞说。其次,这个能指可以位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即精神分析对主体精神空间的基本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层面。最后,这个能指的功能不再是如同索绪尔所定义的表达概念或者观念的音响形象,而是代表、决定着主体本身的精神要素。
2. 关于享乐
何为拉康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享乐?以下是《精神分析词典》给出的一个定义:
“享乐:与一个欲望的和言说的主体关于一个欲望对象之使用中可能期待的和感受的满足所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事实上,弗洛伊德或拉康派的精神分析,正是通过我们的欲望是建构在我们与词语的关系上这一事实,而提出关于享乐概念的新颖之处”[6]。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享乐,与日常用语中由直接的对象满足带来的快感、满足感等感官享受不同, 而是一种与词、与能指有关的精神过程。而词,能指,却是“物的谋杀”[7]。那么享乐与普通的满足快感之不同,就在于或者它的满足物是词或能指,或者其满足必须通过词与能指的中介。后者因为是对其自身所代表的物的谋杀,而成为缺失的代表,其引发的满足即是一种不可能性、一种禁止所带来的满足,或者用拉康的术语来说,是一种与欲望有关的满足:
“享乐涉及到欲望,更精确地说,是无意识欲望;这显示出此概念在多大程度上超出所有关于情感、情绪与感情的考虑,并提出了关于通过无意识能指而建立的一个与客体关系的问题[8]”。
二.亚里士多德质料-形式概念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质料首先是自然物或人造物所由之构成的东西,但,作为可以接受某些相互对立的规定性的、潜在的现实,它也是为所有变化提供基础的基质。[9]”亚里士多德经常使用两个例子:对于一张床来说,它的质料是木头;对于一个雕塑来说,它的质料是青铜。
那么,是否质料就是某种存在(Être)的独特的规定性呢?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回答:“决不是载体自身造成自身的变化。我说的意思是,例如不论木料还是青铜都不能成为自身变化的原因,木料不能自成床榻,青铜不能自成雕像。而某种其他东西才是变化的原因[10]”。
这某种其他的东西及变化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将之命名为形式。它“既是那个使得载体成为自身所是并能引致其变化的东西,也是关于什么是具体载体的组织原理[11]”。由此,在亚里士多德的上述两个例子中,床的本质在于木工所赋予其的形式,而非木头本身;雕像的本质在于雕刻家赋予其的形式,而非青铜。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在形式和质料之间存在着比上述对立关系更为复杂的关系:质料与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且任一方都无法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除了在如下两种极端情况:纯质料与纯形式)。“例如泥土是砖瓦的质料,砖瓦是泥土的形式;但砖瓦本身又是房屋的质料,房屋则是砖瓦的形式;而房屋对于街道来说又是质料,如此等等”[12]。
这一转化关系,被微分拓扑学专家勒内•托姆(Rene Thom,1923-2002) 与拓扑学相联结,解读为亚里士多德对连续-离散这一矛盾提供的解决方法。上述例子中的每一步我们都区分出了不同的形式与质料,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区分正组成了一个连续的序列。
此外,托姆还将拓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边界,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概念相连接:“对亚里士多德,一个存在,整体上说,就是那个在那里的、与它物相区分的东西。它有一个自己的、与周围空间相区别的边界。一言以蔽之,事物的边界,就是它的形式”[13]。这样,形式对应于离散,质料对应于连续。
那么,何以在此要提及连续-离散及质料-形式这些矛盾对立关系呢?因为这些是所有科学中最普遍的矛盾和最根本的问题。在哲学中如此,在数学中如此,在精神分析中亦如此。本文的讨论正是立足于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关系,结合连续-离散这一基本矛盾对立,分析在主体精神空间中,何为连续性,何为离散?何为形式,何为质料?
三.能指:质料;享乐:形式
讨论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发。
在讨论语言的具体实体时,索绪尔指出了定义语言单位的不可能性。因而他建议说:“我们可以把全部语言事实,即语言,设想为一系列相连接的小区分,同时画在模模糊糊的观念的无限平面(A)和声音的同样不确定的平面(B)上面。”如下图示[14]。
在此图示中,流动A代表着所指过程,流动B代表着能指过程。虚线描绘着能指与所指的联合以及将它们相结合的一一对应关系。
接下来,为了解释这两个流动是如何产生出语言的单位,索绪尔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语言是在这两个无定形的浑然之物间形成时制定它的单位的。我们试设想空气和水面发生接触:如果大气的压力发生变化,水的表面就会分解成一系列的小区分,即波浪;这些波浪起伏将会使人想起思想和声音物质的结合,或者也可以说交配”[15]。
在精神分析领域拉康“批评了索绪尔在两个流动中试图建立的、通过图示中的虚线来说明的这个一一对应性[16]”,但他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作为无定性的浑然之物的观点。在其关于《精神病》(1955-1956)的讨论班中,拉康重提了这一观点:
“这就是从我们这一方面来说暂时称为辞说过程中的情感之浑然之物。在这一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中浮现出了一些单元,几个岛屿,一个图像,某个物体,某种情感,一声哭喊,一个呼叫。这是某种连续性,与此同时,在其下,能指作为纯粹的辞说的链条和词的系列,在其所在之处是没有什么可以孤立区分开的” [17]。
如果我们暂时把所指放到一边,就可以说,对于拉康而言,如同对于索绪尔,能指是连续的,因而对应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质料。事实上,拉康自己也在不同的地方多次谈及这个观点。例如在其《对某些哲学系学生的答复》一文中,他明确指出“能指就是超越自身做为语言的质料”[18]。
因此我们可以接受这一假设,即在主体空间中,作为质料/连续性的,是能指。接下来则需回答,在这个空间中何为形式/离散维度?对于笔者来说,这对应着拉康意义上的享乐。为阐明这一假设,我首先引述索绪尔关于空气与水面相互作用的类比,以便说明能指与享乐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对这一假设进行论证。
如果我们将索绪尔空气与水面的类比转用于主体空间,则享乐(形式)对应于空气,能指(质料)对应于水。空气自然可以转换为水,水也同样能转换为空气:这正是质料与形式的相互转化关系。此外,质料与形式总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后者总是赋予、决定着前者的形式。在空气与水的例子中, 总是空气赋予水面以形式:波浪。
相应的,在精神分析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享乐可以转化为能指,能指也可以转化为享乐。这是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此外,能指与享乐总是结合在一起,且总是享乐决定着能指的选择,决定着句子的构造,决定着言说的表达。概而言之,总是享乐产生着言说的形式。由于拉康定义主体为言在(parlêtre),我们可以推论说正是享乐决定着每一个作为主体的存在的形式,即享乐规定了主体性。
进一步,在空气与水面之类比的基础上,索绪尔明确指出“语言学是在这两类要素相结合的边缘地区进行工作的;这种结合产生的是形式(forme),而不是实质(substance)[19]”。我们可以同样说精神分析是在能指获得其不同形式的享乐的边缘地区,即在言说的行动中,进行工作。这个能指,拉康命名为S2,它为另一个能指S1代表着主体。这个S1,作为一个被压抑的能指,指示着已经丢失的原初融合。主体处在永恒的、对这个原初融合的寻找中。幸运的是,主体至少可以在某些条件下暂时地现身在形成言说过程中的这些“波浪”中。
然而这个边缘地区——或者用勒内·托姆的术语来说,边界,边缘——“这是一个分离表面,一个突变的地点”[20]。因为在波浪的叠痕和褶纹中,我们总可以观察到一些位于边缘和边界的抵抗和连续形变[21]。对于精神分析也可以同样说,语言和言说也是产生在一个突变的地点:主体和大彼者(Autre)的分离面上。享乐,作为能指的形式,正是对这个分离的抵抗。
这就是笔者对主体空间中能指-享乐概念的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解读。尽管拉康本人很少提及两者间的关系,但在其为数不多的几次偶然提及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本文类似的观点。
例如,对于这种关系最清楚的提及出现在其讨论班《精神分析的反面》(1969)中,在那里拉康明确指出“知识是享乐的手段”[22]和“能指是享乐的装置”[23]。在此拉康指出了能指作为质料和手段、享乐作为目的之维度。三年之后名为《继续》(1972-1973)的讨论班中,拉康指出“思想即享乐。精神分析发现的,是在关于存在的哲学中已经开启研究的:存在着存在的享乐”[24]。
能指每一次的连接与结合,都会有享乐作为其效果而实现。这就是为何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论适合于说明能指-享乐关系的原因。
为更进一步阐明这个精神分析领域的质料/形式假设,下面我将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潜能(en puissance)与现实(en acte)”关系,分析说明“能指是潜在的享乐,享乐是能指的实现”。
四.能指,潜在的享乐;享乐,能指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给出了质料-形式的“潜能与现实”关系:“质料与形式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一个是潜在的,另一个是现实的”[25]。对于能指与享乐,我们可以首先做如下三点推论:
1. 能指与享乐是同一个东西:主体空间的物质基础。只是,前者取其符号(Symbolique)方面,后者取其实在(Réel)的方面。
2. 能指与享乐总是成对出现。其中任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存,双方又可以相互转化。
3. 能指是享乐的潜能,享乐是能指的现实。换句话说,能指是潜在的享乐,享乐是能指的(运动,功能等)实现。
上述的第三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第二点,即为何一方可以转化为另一方。需要考虑能指总是以两种状态出现:一种是静止的状态,一种是运动的状态。当它处于静止时,就是一个作为质料的能指。但是一旦它开始运动,它就变成某一种类的享乐,或者更为确切的说,某一种类的享乐给它赋予了形式。
因此,当母亲对她的孩子说话的时候,这更多是大彼者享乐(Jouissance de l’Autre)决定着她选择“宝贝”、“小乖乖”、“小心肝”这样的能指而非别的。而这些能指就在被她讲出的那一刻改变了状态,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变为在母亲和婴儿那里的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大彼者享乐被某些能指所携带,这些能指因而变成了对母亲和婴儿而言极大的享乐。此后,这个极大的享乐在婴儿的主体空间中作为携带享乐的潜在能指的方式登录,而正是这些能指构成了主体的“呀呀言语(La lalangue)”。一旦婴儿这个主体开始说话,他就会说个不停以便重新找回已经丢失的至上的享乐,尽管后者只能通过某些能指而部分的找到。
在无限长的能指链中的这个寻找最终使孩子找到了另外一种享乐,即被缺失所特征化的石祖享乐(Jouissance phallique)。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主体在其父母那里定位的大彼者享乐或者石祖享乐建立了他习得语言中的个人选择。
神经症患者就是那些不同程度上仍然被抓捕在大彼者享乐中的人。这种享乐给予他们的所说所做,给予他们的生活以形式,或者简单的说,给予他们个人的风格。相反,被称为正常的人是那些或多或少脱离了这种大彼者享乐之支配的主体。但是,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大彼者享乐[26]。
由此,每一次主体说话时,其言说总是被享乐所决定:要么被大彼者享乐所决定,要么被石祖享乐所决定。但是更经常是由两种享乐某种程度的混合所共同决定。这解释了何以某个主体改变了他的言说,他的观点,他的习惯,等等,但是别人仍然能够辨认出他的风格,也即,他的不可改变的享乐的模式。只有通过精神分析的分析历程,神经症主体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其相对于享乐的位置。
从能指和享乐相互转化的角度,我们可以说,一方面,当母亲对她的孩子说话时,某些潜在的能指,作为享乐之携带者,转变为享乐;另一方面,婴儿接收了这种享乐并试图通过能指这个载体保留全部的享乐。用数学的术语来讲,我们可以说他试图通过有限子覆盖来覆盖作为一个整体的、可考虑为无限的全集[27]。通过这个过程,享乐转变为能指而得以在婴儿的主体空间中登录。如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往返过程:从能指到享乐,再从享乐到能指。
这个过程最终构成了日常交流的内核:每个人都追随着允许其享乐通过言说而实现的回路。这也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个与精神分析有关的有趣的问题:为何需要一个分析家的在场,作为分析者言说之目的地与接收方? 为何一堵墙无法执行这一功能?因为对于能指来说需要一个身体的存在,作为享乐的地点,以便继续这个享乐的游戏。而分析的空间就是在这样一个地点,拉康称为大彼者的地点,而展开的。
【 注 释 】
[1] Cathelineau, Pierre-Christophe,Lacan, lecteur d'Aristote : Politique, métaphysique, logique,Paris, Association freudienne,2001, p. 11.
[2] 该假设的提出来自于巴黎拉康派精神分析学家让-热哈赫-比尔斯坦(Jean-Gérard Bursztein)先生,他对本文的写作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特此表示感谢!
[3] [14] [15] [19]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01页; 第157页;第128页;第158页。
[4] Jacques Lacan,«Subversion du sujet et dialectique du désir», in Écrits,Paris,Seuil,1966,p.819.
[5] [6] [8] Roland Chemama, Bernard Vandermersch, Dictionnaire de la psychanalyse, Paris, Larousse, 2009, p.530;p.294-295;p.295.
[7] Jacques Lacan, « Fonction et champ de la parole et du langage en psychanalyse», i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p.319.
[9] [11] Pierre Pellegrin, Dictionnaire Aristote, Paris, Ellipses, 2007, p.137;p.100.
[10]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卷,1993年,第35页。
[12] 参见邓晓芒,《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初探》,北京大学《哲学门》第2期,叶朗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 [20] [21] René Thom, Prédire n’est pas expliquer, Paris, Eshel, p.80;p.28;p.23.
[16] Marc Darmon, Essais sur la topologie lacanienne, Paris, Éditions de l‟Association Lacanienne Internationale, 2004, p. 49.
[17]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III, Les Psychoses (1955-1956), Paris, Seuil, 1981, p. 296.
[18] Jacques Lacan, «Réponses à des étudiants en philosophie», in Autres écrits, Paris, Seuil, 2001, p. 209.
[22] [23]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XVII, L’envers de la psychanalyse (1969-1970),Paris, Seuil, 1991, p.54;p.57.
[24]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XX, Encore(1972-1973), Paris, Seuil, 1975, p. 66.
[25] Aristote, Métaphysique, Tome 2, Livres H-N, traduction et notes par J. Tricot, Paris, Vrin, 2000, p. 37.
[26] 笔者注:主体永远无法完全摆脱大彼者享乐,即每个人都是始终处在大彼者享乐与石祖享乐的交替中。但神经症患者是被大彼者享乐控制与抓捕, 这和前者是不一样的。
[27] 在此涉及到了拓扑学中关于紧致性的定义。读者可以查阅任一本拓扑学教科书来了解。
关键词:精神分析 拉康 能指 享乐 质料 形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雅克·拉康所提出的能指与享乐概念的一个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论的解读,以厘清两者间存在的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关系,为进一步进行拉康主体拓扑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哲学基础。
在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奠基者、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的哲学参照中,谁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对此问题的回答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笔者来说,正是通过对拉康后期主体拓扑学(Topologie subjective)的研究,使得我更为赞同《拉康,亚里士多德阅读者》[1]一书的作者Pierre-Christophe Cathelineau的如下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其(拉康)延续了三十年的每周讨论班最恒定、最重要的哲学参照”。
在该书中,Pierre-Christophe从政治学、形而上学及逻辑学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则仅选取拉康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能指(Signifiant)与享乐(Jouissance),进行一个亚里士多德之质料-形式论[2]的解读,为进一步对拉康主体拓扑学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
一. 拉康之能指与享乐的概念
1. 关于能指
在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 1857-1913)那里,能指是和所指对立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心理要素。能指是“声音的心理印痕,我们的感觉给我们的心理表象”[3]的发音表象;所指是对应的概念的心理表象,例如我们关于树通常是一个三角形树冠加上一个直立树干的表象。两者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两面:能指是正面,所指就位于反面与之对立,但我们永远无法把一张纸的正面与其反面分开来。
结构语言学在索绪尔之后发展为影响二十世纪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结构主义。雅克·拉康正是在此基础上,在“重回弗洛伊德”的旗帜下,重释与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将之语言化、结构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将拉康思想按其结构化的参照系进行划分,可以区分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60,主要参照系为结构语言学;1960-1980,主要参照系为数学特别是拓扑学。
回到关于能指的讨论上。何谓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能指?拉康本人给出了一个定义,“能指就是为另一个能指代表着主体的东西[4]”。尽管他关于能指的概念经历过多次变化,但是对这一定义拉康却一直坚持到其生命的终点。不过这一定义对于本文的讨论来说过于简练,因此我选取《精神分析词典》上的定义来进行讨论。
“能指:(构成)辞说的元素,可以在意识及无意识层面进行定位。它代表着主体同时也决定着它”[5]。
显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能指与语言学意义上的能指已大为不同。首先,能指已与所指分离,可以单独存在并进而作为基本元素来构成不同的辞说。其次,这个能指可以位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即精神分析对主体精神空间的基本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层面。最后,这个能指的功能不再是如同索绪尔所定义的表达概念或者观念的音响形象,而是代表、决定着主体本身的精神要素。
2. 关于享乐
何为拉康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享乐?以下是《精神分析词典》给出的一个定义:
“享乐:与一个欲望的和言说的主体关于一个欲望对象之使用中可能期待的和感受的满足所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事实上,弗洛伊德或拉康派的精神分析,正是通过我们的欲望是建构在我们与词语的关系上这一事实,而提出关于享乐概念的新颖之处”[6]。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享乐,与日常用语中由直接的对象满足带来的快感、满足感等感官享受不同, 而是一种与词、与能指有关的精神过程。而词,能指,却是“物的谋杀”[7]。那么享乐与普通的满足快感之不同,就在于或者它的满足物是词或能指,或者其满足必须通过词与能指的中介。后者因为是对其自身所代表的物的谋杀,而成为缺失的代表,其引发的满足即是一种不可能性、一种禁止所带来的满足,或者用拉康的术语来说,是一种与欲望有关的满足:
“享乐涉及到欲望,更精确地说,是无意识欲望;这显示出此概念在多大程度上超出所有关于情感、情绪与感情的考虑,并提出了关于通过无意识能指而建立的一个与客体关系的问题[8]”。
二.亚里士多德质料-形式概念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质料首先是自然物或人造物所由之构成的东西,但,作为可以接受某些相互对立的规定性的、潜在的现实,它也是为所有变化提供基础的基质。[9]”亚里士多德经常使用两个例子:对于一张床来说,它的质料是木头;对于一个雕塑来说,它的质料是青铜。
那么,是否质料就是某种存在(Être)的独特的规定性呢?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回答:“决不是载体自身造成自身的变化。我说的意思是,例如不论木料还是青铜都不能成为自身变化的原因,木料不能自成床榻,青铜不能自成雕像。而某种其他东西才是变化的原因[10]”。
这某种其他的东西及变化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将之命名为形式。它“既是那个使得载体成为自身所是并能引致其变化的东西,也是关于什么是具体载体的组织原理[11]”。由此,在亚里士多德的上述两个例子中,床的本质在于木工所赋予其的形式,而非木头本身;雕像的本质在于雕刻家赋予其的形式,而非青铜。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在形式和质料之间存在着比上述对立关系更为复杂的关系:质料与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且任一方都无法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除了在如下两种极端情况:纯质料与纯形式)。“例如泥土是砖瓦的质料,砖瓦是泥土的形式;但砖瓦本身又是房屋的质料,房屋则是砖瓦的形式;而房屋对于街道来说又是质料,如此等等”[12]。
这一转化关系,被微分拓扑学专家勒内•托姆(Rene Thom,1923-2002) 与拓扑学相联结,解读为亚里士多德对连续-离散这一矛盾提供的解决方法。上述例子中的每一步我们都区分出了不同的形式与质料,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区分正组成了一个连续的序列。
此外,托姆还将拓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边界,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概念相连接:“对亚里士多德,一个存在,整体上说,就是那个在那里的、与它物相区分的东西。它有一个自己的、与周围空间相区别的边界。一言以蔽之,事物的边界,就是它的形式”[13]。这样,形式对应于离散,质料对应于连续。
那么,何以在此要提及连续-离散及质料-形式这些矛盾对立关系呢?因为这些是所有科学中最普遍的矛盾和最根本的问题。在哲学中如此,在数学中如此,在精神分析中亦如此。本文的讨论正是立足于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关系,结合连续-离散这一基本矛盾对立,分析在主体精神空间中,何为连续性,何为离散?何为形式,何为质料?
三.能指:质料;享乐:形式
讨论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发。
在讨论语言的具体实体时,索绪尔指出了定义语言单位的不可能性。因而他建议说:“我们可以把全部语言事实,即语言,设想为一系列相连接的小区分,同时画在模模糊糊的观念的无限平面(A)和声音的同样不确定的平面(B)上面。”如下图示[14]。
![]() |
在此图示中,流动A代表着所指过程,流动B代表着能指过程。虚线描绘着能指与所指的联合以及将它们相结合的一一对应关系。
接下来,为了解释这两个流动是如何产生出语言的单位,索绪尔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语言是在这两个无定形的浑然之物间形成时制定它的单位的。我们试设想空气和水面发生接触:如果大气的压力发生变化,水的表面就会分解成一系列的小区分,即波浪;这些波浪起伏将会使人想起思想和声音物质的结合,或者也可以说交配”[15]。
在精神分析领域拉康“批评了索绪尔在两个流动中试图建立的、通过图示中的虚线来说明的这个一一对应性[16]”,但他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作为无定性的浑然之物的观点。在其关于《精神病》(1955-1956)的讨论班中,拉康重提了这一观点:
“这就是从我们这一方面来说暂时称为辞说过程中的情感之浑然之物。在这一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中浮现出了一些单元,几个岛屿,一个图像,某个物体,某种情感,一声哭喊,一个呼叫。这是某种连续性,与此同时,在其下,能指作为纯粹的辞说的链条和词的系列,在其所在之处是没有什么可以孤立区分开的” [17]。
如果我们暂时把所指放到一边,就可以说,对于拉康而言,如同对于索绪尔,能指是连续的,因而对应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质料。事实上,拉康自己也在不同的地方多次谈及这个观点。例如在其《对某些哲学系学生的答复》一文中,他明确指出“能指就是超越自身做为语言的质料”[18]。
因此我们可以接受这一假设,即在主体空间中,作为质料/连续性的,是能指。接下来则需回答,在这个空间中何为形式/离散维度?对于笔者来说,这对应着拉康意义上的享乐。为阐明这一假设,我首先引述索绪尔关于空气与水面相互作用的类比,以便说明能指与享乐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对这一假设进行论证。
如果我们将索绪尔空气与水面的类比转用于主体空间,则享乐(形式)对应于空气,能指(质料)对应于水。空气自然可以转换为水,水也同样能转换为空气:这正是质料与形式的相互转化关系。此外,质料与形式总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后者总是赋予、决定着前者的形式。在空气与水的例子中, 总是空气赋予水面以形式:波浪。
相应的,在精神分析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享乐可以转化为能指,能指也可以转化为享乐。这是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此外,能指与享乐总是结合在一起,且总是享乐决定着能指的选择,决定着句子的构造,决定着言说的表达。概而言之,总是享乐产生着言说的形式。由于拉康定义主体为言在(parlêtre),我们可以推论说正是享乐决定着每一个作为主体的存在的形式,即享乐规定了主体性。
进一步,在空气与水面之类比的基础上,索绪尔明确指出“语言学是在这两类要素相结合的边缘地区进行工作的;这种结合产生的是形式(forme),而不是实质(substance)[19]”。我们可以同样说精神分析是在能指获得其不同形式的享乐的边缘地区,即在言说的行动中,进行工作。这个能指,拉康命名为S2,它为另一个能指S1代表着主体。这个S1,作为一个被压抑的能指,指示着已经丢失的原初融合。主体处在永恒的、对这个原初融合的寻找中。幸运的是,主体至少可以在某些条件下暂时地现身在形成言说过程中的这些“波浪”中。
然而这个边缘地区——或者用勒内·托姆的术语来说,边界,边缘——“这是一个分离表面,一个突变的地点”[20]。因为在波浪的叠痕和褶纹中,我们总可以观察到一些位于边缘和边界的抵抗和连续形变[21]。对于精神分析也可以同样说,语言和言说也是产生在一个突变的地点:主体和大彼者(Autre)的分离面上。享乐,作为能指的形式,正是对这个分离的抵抗。
这就是笔者对主体空间中能指-享乐概念的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解读。尽管拉康本人很少提及两者间的关系,但在其为数不多的几次偶然提及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本文类似的观点。
例如,对于这种关系最清楚的提及出现在其讨论班《精神分析的反面》(1969)中,在那里拉康明确指出“知识是享乐的手段”[22]和“能指是享乐的装置”[23]。在此拉康指出了能指作为质料和手段、享乐作为目的之维度。三年之后名为《继续》(1972-1973)的讨论班中,拉康指出“思想即享乐。精神分析发现的,是在关于存在的哲学中已经开启研究的:存在着存在的享乐”[24]。
能指每一次的连接与结合,都会有享乐作为其效果而实现。这就是为何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论适合于说明能指-享乐关系的原因。
为更进一步阐明这个精神分析领域的质料/形式假设,下面我将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潜能(en puissance)与现实(en acte)”关系,分析说明“能指是潜在的享乐,享乐是能指的实现”。
四.能指,潜在的享乐;享乐,能指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给出了质料-形式的“潜能与现实”关系:“质料与形式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一个是潜在的,另一个是现实的”[25]。对于能指与享乐,我们可以首先做如下三点推论:
1. 能指与享乐是同一个东西:主体空间的物质基础。只是,前者取其符号(Symbolique)方面,后者取其实在(Réel)的方面。
2. 能指与享乐总是成对出现。其中任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存,双方又可以相互转化。
3. 能指是享乐的潜能,享乐是能指的现实。换句话说,能指是潜在的享乐,享乐是能指的(运动,功能等)实现。
上述的第三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第二点,即为何一方可以转化为另一方。需要考虑能指总是以两种状态出现:一种是静止的状态,一种是运动的状态。当它处于静止时,就是一个作为质料的能指。但是一旦它开始运动,它就变成某一种类的享乐,或者更为确切的说,某一种类的享乐给它赋予了形式。
因此,当母亲对她的孩子说话的时候,这更多是大彼者享乐(Jouissance de l’Autre)决定着她选择“宝贝”、“小乖乖”、“小心肝”这样的能指而非别的。而这些能指就在被她讲出的那一刻改变了状态,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变为在母亲和婴儿那里的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大彼者享乐被某些能指所携带,这些能指因而变成了对母亲和婴儿而言极大的享乐。此后,这个极大的享乐在婴儿的主体空间中作为携带享乐的潜在能指的方式登录,而正是这些能指构成了主体的“呀呀言语(La lalangue)”。一旦婴儿这个主体开始说话,他就会说个不停以便重新找回已经丢失的至上的享乐,尽管后者只能通过某些能指而部分的找到。
在无限长的能指链中的这个寻找最终使孩子找到了另外一种享乐,即被缺失所特征化的石祖享乐(Jouissance phallique)。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主体在其父母那里定位的大彼者享乐或者石祖享乐建立了他习得语言中的个人选择。
神经症患者就是那些不同程度上仍然被抓捕在大彼者享乐中的人。这种享乐给予他们的所说所做,给予他们的生活以形式,或者简单的说,给予他们个人的风格。相反,被称为正常的人是那些或多或少脱离了这种大彼者享乐之支配的主体。但是,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大彼者享乐[26]。
由此,每一次主体说话时,其言说总是被享乐所决定:要么被大彼者享乐所决定,要么被石祖享乐所决定。但是更经常是由两种享乐某种程度的混合所共同决定。这解释了何以某个主体改变了他的言说,他的观点,他的习惯,等等,但是别人仍然能够辨认出他的风格,也即,他的不可改变的享乐的模式。只有通过精神分析的分析历程,神经症主体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其相对于享乐的位置。
从能指和享乐相互转化的角度,我们可以说,一方面,当母亲对她的孩子说话时,某些潜在的能指,作为享乐之携带者,转变为享乐;另一方面,婴儿接收了这种享乐并试图通过能指这个载体保留全部的享乐。用数学的术语来讲,我们可以说他试图通过有限子覆盖来覆盖作为一个整体的、可考虑为无限的全集[27]。通过这个过程,享乐转变为能指而得以在婴儿的主体空间中登录。如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往返过程:从能指到享乐,再从享乐到能指。
这个过程最终构成了日常交流的内核:每个人都追随着允许其享乐通过言说而实现的回路。这也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个与精神分析有关的有趣的问题:为何需要一个分析家的在场,作为分析者言说之目的地与接收方? 为何一堵墙无法执行这一功能?因为对于能指来说需要一个身体的存在,作为享乐的地点,以便继续这个享乐的游戏。而分析的空间就是在这样一个地点,拉康称为大彼者的地点,而展开的。
【 注 释 】
[1] Cathelineau, Pierre-Christophe,Lacan, lecteur d'Aristote : Politique, métaphysique, logique,Paris, Association freudienne,2001, p. 11.
[2] 该假设的提出来自于巴黎拉康派精神分析学家让-热哈赫-比尔斯坦(Jean-Gérard Bursztein)先生,他对本文的写作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特此表示感谢!
[3] [14] [15] [19]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01页; 第157页;第128页;第158页。
[4] Jacques Lacan,«Subversion du sujet et dialectique du désir», in Écrits,Paris,Seuil,1966,p.819.
[5] [6] [8] Roland Chemama, Bernard Vandermersch, Dictionnaire de la psychanalyse, Paris, Larousse, 2009, p.530;p.294-295;p.295.
[7] Jacques Lacan, « Fonction et champ de la parole et du langage en psychanalyse», in Écrits, Paris, Seuil, 1966, p.319.
[9] [11] Pierre Pellegrin, Dictionnaire Aristote, Paris, Ellipses, 2007, p.137;p.100.
[10]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卷,1993年,第35页。
[12] 参见邓晓芒,《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初探》,北京大学《哲学门》第2期,叶朗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 [20] [21] René Thom, Prédire n’est pas expliquer, Paris, Eshel, p.80;p.28;p.23.
[16] Marc Darmon, Essais sur la topologie lacanienne, Paris, Éditions de l‟Association Lacanienne Internationale, 2004, p. 49.
[17]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III, Les Psychoses (1955-1956), Paris, Seuil, 1981, p. 296.
[18] Jacques Lacan, «Réponses à des étudiants en philosophie», in Autres écrits, Paris, Seuil, 2001, p. 209.
[22] [23]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XVII, L’envers de la psychanalyse (1969-1970),Paris, Seuil, 1991, p.54;p.57.
[24]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XX, Encore(1972-1973), Paris, Seuil, 1975, p. 66.
[25] Aristote, Métaphysique, Tome 2, Livres H-N, traduction et notes par J. Tricot, Paris, Vrin, 2000, p. 37.
[26] 笔者注:主体永远无法完全摆脱大彼者享乐,即每个人都是始终处在大彼者享乐与石祖享乐的交替中。但神经症患者是被大彼者享乐控制与抓捕, 这和前者是不一样的。
[27] 在此涉及到了拓扑学中关于紧致性的定义。读者可以查阅任一本拓扑学教科书来了解。
老垓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面对即将去世的来访,分析师能做什么 (7人喜欢)
- 阿尔瓦雷斯的一个临床片断 (2人喜欢)
- 厌食—贪食症:临床、逻辑与治疗 (7人喜欢)
- 克里斯蒂娃:言语的生与死(抑郁与忧郁) (2人喜欢)
- 父之名or父之姓?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