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最新电影,对不起我睡过了一半
故事叙述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饰),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与其他七名的突击小队成员,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他和战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机缘巧合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比利·林恩与战友一起被召回美国进行巡回宣传,被邀请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比利·林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但比利的内心却充满了抑郁和挣扎,战争场景更成为了他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在电影上映前,最让人关注和期待的就是120帧/3d/4k技术。光是首次运用,史无前例的最新技术,女星养肤三个月素颜上场,对影院要求苛刻。120帧/3d/4k这项技术暂称“immersive digital”未来3d。以至于在看电影前都不是很明白这本电影的梗概,还误以为是一本战争片。朋友圈的转发,什么看后不适应,少了电影的距离感,所有的焦点都在了拍摄手法和技术上。今天临时发现歇脚的amc竟然有上映,缘分来了当然要看啊!
电影刚上来,缓慢的节奏,第一视角的特写镜头,连毛细血管都一清二楚的清晰度,对不起,我困了。好不害臊的说,我睡着了。模糊的记忆停留在比利和啦啦队美女调戏的那里,然后彻底睡着了,醒过来,电影开始交代那场让他们红起来的战事,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了困意,认认真真的看到了结尾。曲终人散,不得不说是真的好看。感慨完,朋友一个白眼,“睡的舒服吗”。
看完整场电影,好想说,真不能怪我睡着,看第二遍我也一样会睡着。整场电影是比利的第一视角,不光光是从比利的位置看周围人,事和物,它更是代入了比利的个人感官。什么感官,从战场回到美利坚共和国,从生死肉搏回到人心的博弈,要你你能缓过来么。从一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比利的角色,你的所看所感就是比利的所听所想。他和周围是隔离的,他没有战友的兴奋,没有回到家的熟悉感,他的周围设起了一个结界,你进不去,他出不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懵b。
为什么会睡着,因为晕啊,所有人和他对话的镜头都是特写,周围的事情默默的被放大了,其实比利的感官也被放大了。在我们看来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比利的感官里,都像是隔着屏幕看故事。一个仿佛与比利有关又无关的事情,似乎自己还停留在了伊拉克。节奏慢,剧情无聊是真的,因为这就是比利电影刚开始的状态。起床集合,去录制现场,见家人,一切都走了过场。遇见喜欢的女孩,调戏下,但那一句“i dont want to lose her”。 excuse me???你们才见了多久?1分钟的对视有吗??就不想失去她了?但如果你是比利,你就会明白那种感受。这个世界他是格格不入的,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别人口中吹捧的hero英雄,他只是个士兵,这里的一切和他无关。但这个女生就这样出现了,遇见了,好像从那一刻开始他有点回到了状态。那句i dont want to lose her, 他不想失去当下的真实。这个女生的出现,代表着这个美利坚社会,他感受到了,他想要抓住,但是他知道他没办法,他已经不适应或者说不属于这里。
真正的感受被外放就是在走上舞台的那一刻,一切也被放大了。
比利的战友刚开始适应良好,好像只是出门旅游了一圈回来,旅途中见义勇为,现在只是回家接受表扬来了。但在去舞台的路上,放的炮,烟花,他们战场上的本能反应带回了他们被兴奋所掩盖的真实感受。战场上的经历,战争中的生活带给他们的是不可磨灭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创伤还是什么,谁都无法下结论。当比利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他回到的是战场,他感受到的所有一切,他的世界,他的认知,他的感官都在那里。 他不明白这里怎么了,是陌生还是.....我们不知道,那是一种脱离感。
即使有想要帮他留下的妹妹,那个他不想失去的女孩,他还是选择了回去。他说他是一个士兵。在我看来,那里是他的生活,他能够感受到的真实,那种感官叫做feel alive。
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冲突,球迷说他们是基佬,原本用几万刀要买他们故事后来变成5千刀的老板,将他们当作表演者的工作人员等等,是主人物遇到的障碍吗?不是,这是每个角色本有的立场和观念,而我的感受就是,谁的世界都与别人无关。
回到我们一直聊的技术,120帧/3d/4k更好的服务了这个故事,这个人物。少了原有电影的距离感,人物更直接的感官代入,我们所感受到的不适感是技术带来的还是人物本身自带的情感?
在电影上映前,最让人关注和期待的就是120帧/3d/4k技术。光是首次运用,史无前例的最新技术,女星养肤三个月素颜上场,对影院要求苛刻。120帧/3d/4k这项技术暂称“immersive digital”未来3d。以至于在看电影前都不是很明白这本电影的梗概,还误以为是一本战争片。朋友圈的转发,什么看后不适应,少了电影的距离感,所有的焦点都在了拍摄手法和技术上。今天临时发现歇脚的amc竟然有上映,缘分来了当然要看啊!
电影刚上来,缓慢的节奏,第一视角的特写镜头,连毛细血管都一清二楚的清晰度,对不起,我困了。好不害臊的说,我睡着了。模糊的记忆停留在比利和啦啦队美女调戏的那里,然后彻底睡着了,醒过来,电影开始交代那场让他们红起来的战事,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了困意,认认真真的看到了结尾。曲终人散,不得不说是真的好看。感慨完,朋友一个白眼,“睡的舒服吗”。
看完整场电影,好想说,真不能怪我睡着,看第二遍我也一样会睡着。整场电影是比利的第一视角,不光光是从比利的位置看周围人,事和物,它更是代入了比利的个人感官。什么感官,从战场回到美利坚共和国,从生死肉搏回到人心的博弈,要你你能缓过来么。从一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比利的角色,你的所看所感就是比利的所听所想。他和周围是隔离的,他没有战友的兴奋,没有回到家的熟悉感,他的周围设起了一个结界,你进不去,他出不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懵b。
为什么会睡着,因为晕啊,所有人和他对话的镜头都是特写,周围的事情默默的被放大了,其实比利的感官也被放大了。在我们看来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比利的感官里,都像是隔着屏幕看故事。一个仿佛与比利有关又无关的事情,似乎自己还停留在了伊拉克。节奏慢,剧情无聊是真的,因为这就是比利电影刚开始的状态。起床集合,去录制现场,见家人,一切都走了过场。遇见喜欢的女孩,调戏下,但那一句“i dont want to lose her”。 excuse me???你们才见了多久?1分钟的对视有吗??就不想失去她了?但如果你是比利,你就会明白那种感受。这个世界他是格格不入的,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别人口中吹捧的hero英雄,他只是个士兵,这里的一切和他无关。但这个女生就这样出现了,遇见了,好像从那一刻开始他有点回到了状态。那句i dont want to lose her, 他不想失去当下的真实。这个女生的出现,代表着这个美利坚社会,他感受到了,他想要抓住,但是他知道他没办法,他已经不适应或者说不属于这里。
真正的感受被外放就是在走上舞台的那一刻,一切也被放大了。
比利的战友刚开始适应良好,好像只是出门旅游了一圈回来,旅途中见义勇为,现在只是回家接受表扬来了。但在去舞台的路上,放的炮,烟花,他们战场上的本能反应带回了他们被兴奋所掩盖的真实感受。战场上的经历,战争中的生活带给他们的是不可磨灭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创伤还是什么,谁都无法下结论。当比利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他回到的是战场,他感受到的所有一切,他的世界,他的认知,他的感官都在那里。 他不明白这里怎么了,是陌生还是.....我们不知道,那是一种脱离感。
即使有想要帮他留下的妹妹,那个他不想失去的女孩,他还是选择了回去。他说他是一个士兵。在我看来,那里是他的生活,他能够感受到的真实,那种感官叫做feel alive。
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冲突,球迷说他们是基佬,原本用几万刀要买他们故事后来变成5千刀的老板,将他们当作表演者的工作人员等等,是主人物遇到的障碍吗?不是,这是每个角色本有的立场和观念,而我的感受就是,谁的世界都与别人无关。
回到我们一直聊的技术,120帧/3d/4k更好的服务了这个故事,这个人物。少了原有电影的距离感,人物更直接的感官代入,我们所感受到的不适感是技术带来的还是人物本身自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