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空间分析
![]() |
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绢本淡设色 50×3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方闻在《心印》中提出,宋室南迁之后人们生活的环境,宽阔的江面和隔岸江景使得他们开始关心描摹绵长水岸的场景。同样的道理,北方的画家关心并描画巍峨的尖峰,深山中的枯松寒林,出生于南方的董源开创性地描画了南方开阔水面,绵延低矮的山景,层叠的山峦平铺在湿润的空气中。由于山之高,水之阔,而产生立轴或长卷的构图模式,自然与人心相互参照,对于自然中形式不断拣选和组织,画卷上的关系绝不是完全的自然,而是自然中绝美图景的抽象。同样地,如同“心印”一书的标题一样,无论是荆浩的山还是董源的水都是心之印象,包容宇宙的形式,想象中的图景,多种景深融于同一平面,满足多样的叙事,然而这样的组合却充溢着或崇高或冲和之美。
与匡庐图那以坡、崖、峰、峦等多种形态以山为主,北方山景水作为溪涧为山所构型,多高远深远之貌,显高峻。南方的江山是水作为图底,与天空共同为山峦所构型,多平远深远之态,显辽阔。《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的构图依然分为主次,左侧一角低矮的山峦作为补充,中间主图以四个几乎难以截然分开的形态组成,第一组,近景一组陂岸,中景一组纵向布置的S形山峦,远景一组由中景的山峦所连接并的横向山峦,最后一组几乎和天空所融合的模糊的山峦。这些南方的山峦起伏连绵,线条柔和甚至模糊,几乎没有特为高耸的尖峰。
最近一组陂陀位于画面中间稍左,其后左右分别错落布置形状近似的低矮的原型陂陀,它们以实现越远越向后退,左三右一,其后另一组陂陀又以略微平行的姿态,彷如被水面推移一般的从视线的空隙中露出,它们的体量更大了,后面这组向右推移的陂陀从视线和力量上看,联系着中景的山脊,也是画面中流砥柱的部分,它们的连接只是取势,。实际上陂陀凹下处都有一群错落的树木,作为连接和点缀,它们的画法细致逼真,三、四种几乎完全可以辨清种类的树木生长在一起,左岸最低处的柳树或三五一组,或独个偃仰照应十分优美。在右面陂陀背阴处,树丛下居然出现了一个亭子。
近景和中景几乎融合在一起,但是它们的连接并未明确交代,与近景的陂陀不同,中景为连绵起伏的许多个山峦组成,它们以短峦横-短峦竖-长峦横的形式组成。中景和远景中的山峦从质地上看是同一的,只是因为距离渐远,远方的山峦便以模糊、简淡的方式去描摹。如果说山就是堆土堆,从一个最简淡的三角形形状出发,到现在对于湿润的南方小土丘的描摹已经不仅仅是叠三角,它们的生长方式多种多样,也同样如此被细致的认识和抽取,以圆短、从淡到浓的皴点来表现。中景部分山的取势是纵向往后推,而后面远景横向的山又向前推动,看上去中景的山好像是远景的峦吐出的云团,而后面的山脊和中景中横向逐渐低矮的土丘,就好像是围拱的楔子,为了托住这气势并使之稳固。这表面柔和放松的山水之景,却蕴含着自然生长的力量。
尽管南方的山峦从来都不高,但是在视线中总是以横向连绵的景象出现,但是每一单独出现的山都有主次之分,主山的走向仍然是向上,两翼的山峦逐渐矮去,左右从不对称,连接远景的山脊彷如温顺的兽的脊背,山顶凹陷处以浓墨皴点写出,中景拖长的水岸以缀以飘弗的灌木。远山以水润和模糊,但是隐约和明暗并不矛盾,它们均用湿润的点子,层叠的交代出,山的接缝和凹陷处用浓的皴点交代。远山与更远处的山也是错落的次第低矮的山峦组成。坡岸以稍长的浓淡相间的皴线画出,线条起伏柔软,更造成了如此一致的气氛。
水几乎没有形状,天也几乎为模糊的淡淡山峦所占据,但这空间却在水天空阔的背景下,腾挪穿插着,几乎全都拖着长长的堤岸,从右往左叙述的符号低-高-低-稍低,从前往后的叙述符号低-稍高-高-更高,长短错落和非对称被运用得如此隐秘而又恰当。
一看再看,说不出奥妙。
《宣和画谱》山水二
▲董元
董元,江南人也。善畫,多作山石水龍。然龍雖無以考按其形似之是否,其降陞自如,出蟄離洞,戲珠吟月而自有喜怒變態之狀,使人可以遐想。蓋常人所以不識者,止以想像命意,得於冥漠不可考之中。大抵元所畫山水,下筆雄偉,有嶄絶峥嶸之勢,重巒絶壁,使人觀而壯之,故於龍亦然。又作《鍾馗氏》,尤見思致。然畫家止以著色山水譽之謂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風格。今考元所畫信然。蓋當時著色山水未多,能傚思訓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于時。至其出自胸臆,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岩萬壑,重汀絶岸,使鑒者得之,真若寓目於其處也。而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則有不可形容者。今御府所藏七十有八:
夏山圖二,江山髙隱圖二,設色春山圖二,羣峰霽雪圖一,夏景窠石圖二,夏山牧牛圖一,林峰圖三,夏山早行圖二,秋山圖一,江山漁艇圖一,山麓漁舟圖一,江山盪槳圖一,萬木奇峰圖一,著色山圖二,窠石人物圖一,水墨竹禽圖三,晴峰圖一,山居圖三,山彴圖一,松峰圖三,長夀真人像一,寫孫真人像一,江堤晚景圖一,重溪煙靄圖一,冬晴遠岫圖二,雪浦待渡圖二,密雪漁歸圖一,寒林重汀圖一,寒林鍾馗圖二,雪陂鍾馗圖二,寒江窠石圖一,寒林圖一,松檟平遠圖一,水石吟龍圖一,風雨出蟄龍圖二,山洞龍圖一,戲龍圖二,昇龍圖一,跨龍圖一,跨牛圖一,飲水牧牛圖一,鍾馗氏一,巖中羅漢像一,牧牛圖一,瀟湘圖一,漁舟圖一,漁父圖一,海岸圖一,採菱圖二,寒塘宿鴈圖三,夏景山口待渡圖一,水墨竹石栖禽圖二,孔子見虞丘子圖二。
© 本文版权归 vangoghsmoo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