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要“度尾”,小说多“煞尾
汪曾祺有一次赞叹沈从文小说的结尾都很好,沈从文笑眯眯地表示同意,说:“我很会结尾。”他最为人熟知的结尾当然是《边城》了: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汪曾祺对此结尾的评价是:“七万字一齐收在这一句话上。故事完了,读者还要想半天。你会随小说里的人物对远人作无边的思念,随她一同盼望着,热情而迫切。 ”
在我看来,这最后的“也许……也许……”妙在精准地传递出无任何即时通信设备的漫长年月里,一切怀远人银牙咬碎的无望等待,以及仍从无望中寻找希望的不甘。大概因为自身毫无忍耐力,每当我试着去体味那种无 deadline而守候的心境,一种抓狂感便会很快袭来。
张爱玲的名篇《倾城之恋》与《金锁记》,也都是在末尾处遥遥地点题,增强了结构的美感。她在起名上花费了玲珑的心思,于是点题时仿佛解开了一个悬念,读者终于恍然大悟,免不了要在她新鲜而妥帖的语句上逗留一会,把小说的几大关节点再于心中播演一遍,回环往复之美由此而来。
《倾城之恋》结尾如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金锁记》: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
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金庸的中篇总体来说不如长篇精彩,大约老先生气象阔大,篇幅短了不够他施展。但中篇《白马啸西风》却收了个精彩无双的尾:
可是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有的《古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白马带着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金庸的文字始终饱含一股真挚热烈的少年气,感人至深。《白马》的主人公是个年轻小姑娘,理应如此,但其他小说中诸多人物,哪怕亮相时已为中年或老年,但他们那种丰沛的情感,无论单纯、执着、勇敢、冲动、偏狭、反叛,仍然是少年人的劲头。金庸根本就是一
个永不失赤子之心的老少年。
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论及戏曲的收尾,说“尾”有两种,一种是“度尾”,一种是“煞尾”。“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地来,过近地,又向远地去;“煞尾”如骏马收缰,忽然停住,寸步不移。
小说也是如此,精妙的结尾不外乎这两种。《边城》和《白马》的结尾就是典型的煞尾。其实这两个结尾当得上“异曲同工”一词,前后分句之间都是转折的关系,甚至在声音效果上也相似,前句皆舒展开去,后句则收束回来,戛然而止。
总的来说,小说里煞尾的数量多于度尾。散文则大多是度尾。
我翻了翻手边的一本《琦君散文》,发现几乎篇篇到最后都是悠长的、怅惘的、无限感怀的调子。而煞尾终究更明朗,更具节奏感和戏剧感,想想就知道小说家和剧作家会喜欢。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煞尾:
【北尾】[生]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旦]亏煞
你南枝挨暖俺北枝花。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
那么,精彩的小说度尾在哪里找去呢?心中推磨一般想了一圈,只想到汪曾祺的《受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
饶是汪老写得琳琅满目,色韵俱佳,在我眼里到底还是赶不上他另一篇小说《黄油烙饼》的煞尾,看来咱也是个重口味,喜欢骏马收缰胜过画舫笙歌: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汪曾祺的厉害之处是在于用一个细节做成了高潮和结尾,并且一点也不平淡,不令人觉得故事还没讲完,反而是把通篇中所有明明暗暗的情绪全部汇集到这个细节上来,最后以萧胜的一声“奶奶!”
戳破气球,产生情感爆炸效果。而结尾两句“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则又款款补上温柔一刀,再次令读者动容。
还有个压箱底的好结尾,最后呈献给大家。那是善于抓取描摹物态的川端康成在《雪国》里的末句: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而绝妙煞尾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不正是这般吗?
文/舒明月 选自《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汪曾祺对此结尾的评价是:“七万字一齐收在这一句话上。故事完了,读者还要想半天。你会随小说里的人物对远人作无边的思念,随她一同盼望着,热情而迫切。 ”
在我看来,这最后的“也许……也许……”妙在精准地传递出无任何即时通信设备的漫长年月里,一切怀远人银牙咬碎的无望等待,以及仍从无望中寻找希望的不甘。大概因为自身毫无忍耐力,每当我试着去体味那种无 deadline而守候的心境,一种抓狂感便会很快袭来。
张爱玲的名篇《倾城之恋》与《金锁记》,也都是在末尾处遥遥地点题,增强了结构的美感。她在起名上花费了玲珑的心思,于是点题时仿佛解开了一个悬念,读者终于恍然大悟,免不了要在她新鲜而妥帖的语句上逗留一会,把小说的几大关节点再于心中播演一遍,回环往复之美由此而来。
《倾城之恋》结尾如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金锁记》: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
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金庸的中篇总体来说不如长篇精彩,大约老先生气象阔大,篇幅短了不够他施展。但中篇《白马啸西风》却收了个精彩无双的尾:
可是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有的《古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白马带着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金庸的文字始终饱含一股真挚热烈的少年气,感人至深。《白马》的主人公是个年轻小姑娘,理应如此,但其他小说中诸多人物,哪怕亮相时已为中年或老年,但他们那种丰沛的情感,无论单纯、执着、勇敢、冲动、偏狭、反叛,仍然是少年人的劲头。金庸根本就是一
个永不失赤子之心的老少年。
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论及戏曲的收尾,说“尾”有两种,一种是“度尾”,一种是“煞尾”。“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地来,过近地,又向远地去;“煞尾”如骏马收缰,忽然停住,寸步不移。
小说也是如此,精妙的结尾不外乎这两种。《边城》和《白马》的结尾就是典型的煞尾。其实这两个结尾当得上“异曲同工”一词,前后分句之间都是转折的关系,甚至在声音效果上也相似,前句皆舒展开去,后句则收束回来,戛然而止。
总的来说,小说里煞尾的数量多于度尾。散文则大多是度尾。
我翻了翻手边的一本《琦君散文》,发现几乎篇篇到最后都是悠长的、怅惘的、无限感怀的调子。而煞尾终究更明朗,更具节奏感和戏剧感,想想就知道小说家和剧作家会喜欢。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煞尾:
【北尾】[生]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旦]亏煞
你南枝挨暖俺北枝花。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
那么,精彩的小说度尾在哪里找去呢?心中推磨一般想了一圈,只想到汪曾祺的《受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
饶是汪老写得琳琅满目,色韵俱佳,在我眼里到底还是赶不上他另一篇小说《黄油烙饼》的煞尾,看来咱也是个重口味,喜欢骏马收缰胜过画舫笙歌: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汪曾祺的厉害之处是在于用一个细节做成了高潮和结尾,并且一点也不平淡,不令人觉得故事还没讲完,反而是把通篇中所有明明暗暗的情绪全部汇集到这个细节上来,最后以萧胜的一声“奶奶!”
戳破气球,产生情感爆炸效果。而结尾两句“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则又款款补上温柔一刀,再次令读者动容。
还有个压箱底的好结尾,最后呈献给大家。那是善于抓取描摹物态的川端康成在《雪国》里的末句: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而绝妙煞尾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不正是这般吗?
文/舒明月 选自《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