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脚的正确使用方式
我一直认为当代的建筑处于十分糟糕的境地,而从线脚的使用上更是可见一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多数人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线脚,更不用说如何正确使用了。
2017年5月15日更新:《线脚的方向》 2017年3月10日更新:《线脚与建筑的功能词》 2017年2月12日更新:《线脚与建筑的字母》

第一部分:线脚是什么?
线脚(Moulding,也可能翻译成线条),是一种横截面由直线和曲线构成、并根据此截面进行线性延伸的建筑元素。它们可以在构成建筑的各部分之间找到;比如,墙壁与地板的接合处往往有线脚,一个门框也是一个线脚。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线脚,就必须知道它们的起源。 由于造型别致,线脚常被误认为是建筑的装饰;然而这仅仅是它们的衍生功能。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建筑几乎都是木造的,而不同部件的接合处自然会有缝隙;如果任由缝隙存在,那么风雨便会乘虚而入,这样不但建筑无法起到作为庇护的作用,其本身的木结构也会被很快侵蚀。于是人们便用一些小木条——后来演化成多种多样的线脚——来遮盖住缝隙,自此才有了"室外"这个概念。这也是线脚的最原始功能——保护。顺便一提,屋檐本身就是一个大线脚。 后来人类学会了运用其他建筑材料——砖和石,线脚的使用也被继承了下来。(关于这一点我也写过一段文字) 上述的简短历史便是古典建筑线脚——本文的侧重点——的起源。在这里,我可以顺便一提哥特建筑线脚的起源:和古典建筑不同,哥特建筑没有经过木结构,而是直接从石结构起源的;因此它的线脚产生了另一种发展方式——为了使光线更多地透过厚重的石墙,或是减轻穹顶的质量,人们将多余的石料切去。也就是说,古典线脚起源于加法,而哥特线脚起源于减法。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也讲讲其他建筑形式呢?因为其他建筑形式,尽管也一同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但是却还没有发展出如同古典建筑般的系统性。这一点似乎和人类的语言文字发展的轨迹也十分相似,其中采用拉丁字母的语言有着一套清晰的系统性(语法)。当然我的说法并不一定充分,同时尽管我个人十分关心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历程,但是因为篇幅有限,还是让我们回到正题吧。 也许有人还会问,既然今天的材料加工技术已经能做到无缝接合了,那为什么还需要线脚呢?我先说一个词——热胀冷缩;接着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1,停顿与衔接。不妨将建筑立面想象成一段文字,而线脚就是这段文字的标点符号以及连词;没有或是误用它们,一段文字将会变得难读甚至产生歧义。 2,营造光与影的效果。建筑是最大的视觉艺术形式,而视觉艺术的基础便建立在对光与影之原理的掌握之上。 更不用说我们还可以在屋檐下避雨了。 第二部分:线脚有哪些? 一些当代建筑理论简直是谈线脚色变,似乎只有它们的盒子才是先进的。在我看来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就好像有人会选择淡而无味的生食而放弃精心烹饪的美食一样。另一方面,我认为当代画虎类犬地模仿古典建筑,结果却怪异而丑陋的室内装修反而证明了,人们不喜欢光秃秃的盒子;后者的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线脚。 线脚对于建筑就好像盐对于食物,不能没有,也不能乱放。 线脚有室外和室内之分,两者十分相近。尽管当代的建筑已经不再于外部使用线脚(有也是错误的),但是至少人们至少还保有装修室内的权利(尽管很多线脚的使用也是错误的)。为了那些打算好好打理居住环境的人,我也将重点放在室内的线脚上。本文中对线脚的阐述都建立在古典建筑上,因此为了进行接下来的讨论,我们必须对古典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我先前提到过古典建筑的系统性;这一点具体指什么呢?那就是比例系统。该系统下有五种比例,即五种柱式——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以及复合柱式(五种柱式的历史也十分有趣,但是由于篇幅有限便不赘述了)。简单来说,我们能够以每种圆柱的底直径(因为收分曲线的关系,顶直径是底直径的5/6)为单位,分割出各个部分的尺寸;也能够通过一个高度计算出相应的底直径。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一个参考;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今天生产的线脚大多是错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设计者对比例的无知。


每一种柱又由三个部分组成——横楣(Entablature,也译作柱顶)、柱(Column)以及基座(Pedestal,并不是必要的);另外横楣之上还可能有矮墙(Attic)。接下来,每个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横楣的上楣(Cornice,也译作檐口)、中楣(Frieze)、下楣(Architrave,也就是主梁);柱的柱头(Capital)、柱身(Shaft)、柱基(Base);基座的帽(Cap)、墩(Die)、基(Base)。当然这些部分又可以继续细分,不过目前阶段先省略吧。 那么这些柱子和室内的线脚又有什么关系呢?见下图:

没错,室内线脚与柱的各部分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墙面与天花板之间的线脚就是上楣的衍生;门框(窗框以及其他框也一样)其实是一个下楣(这里要注意一点,门框的最下面应该与墙面处于同一平面,而今天不难见到"贴在"墙面上的门框,那是错误的;图8);俗话说的护墙板其实就是基座的衍生。

第三部分:线脚的形状(横截面) 对线脚的位置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就可以讨论细节问题了;今天生产的线脚大多是错的,另一个原因便是设计者对细节的无知。 上文中提到,线脚的其中一个功能是营造光与影的效果;线脚的各部分处于不同的平面,光照会在它们之间留下数道平行的阴影。但是如果线脚的横截面皆由直线组成,那充其量不过是几道粗细不同的影子而已,并没有什么趣味。因此其横截面除直线之外,更多的是曲线(圆锥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一部分),后者可以营造出渐变的阴影。

也许乍看之下线脚的种类十分繁琐,其实不然。简单来说,由曲线构成的线脚又可以分成两种——凹曲面和凸曲面;前者显得精致,后者显得粗旷。为了避免混乱,我不打算将上图中各个形状的名称翻译成中文了——知道了中文名也意义不大,反正那些设计者和生产商又听不懂。 接下来我会简单说一说,如何组合这些形状才能得出正确的线脚(不正确的意思是难看)。 第四部分:线脚的一些语法

•根据房间的高度用最适合的柱式计算出个部分的尺寸; •如果一个线脚由多个曲面组成,那么曲面必须有主次之分(参考图5、6、7); •避免重复使用同样的形状,不然会造成单调; •曲面和直面交界处必须由 fillet 或者 bead 分开,不然曲面形成的阴影会逃逸(参考图5、6、7); •三个及以上的曲面之间必须由 fillet 分开,不然会造成混乱(参考图5、6、7); •同属一个线脚的多个曲面必须与竖直面或水平面(即墙面、天花板或地面)处于同一个夹角(参考图5); •上述的夹角和人的视角有直接关系,尽管这一点在室内并不是那么重要;

•起支撑作用的曲面的延长线一般指向竖直方向(参考图7); •起终止作用的曲面(比如上楣的最上方的曲面)的延长线一般指向水平方向(参考图7); •避免在室内使用斜面作为线脚的设计,不然会显得呆板; •尽量简洁明了(比如图10就展示了一种简单却不失优雅的设计)。 第五部分:总结 可能有人注意到,目前为止我的文字都没有涉及装饰。这是因为不用装饰,仅仅靠恰当的比例和线脚就能够造出优雅的建筑,正是古典建筑的精神所在;而且只有在上述的条件满足之后,装饰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我的这篇文字仅仅是以最笼统的方式介绍了线脚的原理,还剩下了许多为探讨的方面。如果想要深谙其艺术,那么不参考实例多学习多思考,仅仅套公式是不行的(当然当代中国的案例就不必过目了,辣眼睛)。 也许有人认为古典建筑的这种设计方法束缚了创造的自由,然而这样想是错的;因为正是其不断演化的规则赋予了建造者们无限的自由,造就了人类文明中的无数杰作;盲目背离规则,其结果就只能是一盘散沙。我相信今天各大城市糟糕的精神面目已经能证明这一点了。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熟练掌握了线脚的运用方式,那么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在家具设计乃至工业设计领域都能得心应手。

最后当然是关于实践(装修)前的一个建议,那就是不要买现成的线脚,它们的问题我已经指出了;更好的做法是找到能根据客户的图纸加工的服务,这样才是保证结果圆满的第一步。 话说回来,以前那些赏心悦目的线脚都是木工用线脚刨(图9)来制作的,可惜现在在中国是没有了。 希望这段文字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具体细节的比例因为篇幅有限省略了,欢迎好奇的读者给我留言。
以下图片展示了建筑师 Peter Pennoyer 及其团队的设计






-
一只麻辣兔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16 02:58:30
-
厚切西红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14:32:01
-
Holbe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04 21:40:03
-
霄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01 01:16:36
-
小麋鹿儿卧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18 19:08:19
-
夏迎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17 10:59:23
-
小p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17 09:56:22
-
hah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13 22:03:46
-
w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2-08 11:42:13
-
黄枪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8 23:55:48
-
Blu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8 22:52:06
-
DecEmb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8 17:52:28
-
绳子一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23:54:30
-
Phil.S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22:38:33
-
Cather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21:17:11
-
山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9:02:45
-
n 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8:37:46
-
Crescend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7:47:47
-
嗖一个滑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7:35:20
-
隆咚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5:14:51
-
Submar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4:42:12
-
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4:24:47
-
Levin L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4:17:11
-
I******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4:13:30
-
陈小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4-23 00:55:11
水田英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阿斯图里亚斯掉了一盆沙姜 (9人喜欢)
- 二〇二五年五月四日 梦
- 二〇二五年五月三日 梦 (1人喜欢)
- 二〇二五年四月廿九日 梦 (1人喜欢)
- 二〇二五年四月廿八日 梦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