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不白说,也白说。
读完了白岩松的《白说》,还是想说些什么的,不敢叫读后感,只能叫读后印象吧,正如这本书作者自己在代序中的“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我也来一个“不说白不说”。
通过看这本书,对白岩松有了立体的认识,边看书的时候,总感觉他戴着眼镜,端坐在那里,时不时地用手扶一下他的眼镜。书的风格,或许真是文如其人,有电视中的那种简单、直接、犀利、一点点调侃、针砭时弊,但又比电视中的他更加丰富、多元和真实,仿佛是走出媒体聚光灯后一位生活在身边的相识或邻居,而这些特点,在电视屏幕上是不可能看到的。
书中透出一点点苦闷:“中国的男人很惨,没有宗教作依托,有没有一个外在的所谓“更年期”,只有独自悄悄地“中年危机”了。”一丝丝无奈:“全世界没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亿,大部分在中国。中国人里有信仰的,一亿多人信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一亿多信共产主义,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币了。”还有些愤青:“在一个“爱拼才会赢”的国度里,有几个人愿意有那个闲工夫躺到苹果树下去?......只有钱才有吸引力,哪有人类有关的万有引力?”
而有些观点也有点牵强:“道字,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动和步伐。知行合一,缺一不可,顺序也不能错。”这种拆字游戏,在一些培训师的讲课中经常能见到,这种强行的解释,说服力显得很苍白;还有些标新立异:“哀莫大于心不死”、“相当多的时候,“坚持就是失败”,因为坚持往往意味着你不好奇了,不从中享受乐趣了。为了坚持而坚持,怎么可能带来胜利呢?......什么事业一旦要“坚持”,也就离进博物馆不远了。”这些成语或惯用语的应用,也应该有其特别的场景,如此改动,不免有些断章取义。而当只用一种表象的东西来说明一个观点的时候,有些偏颇:“跳高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
有些话又显得武断和绝对:“有人说“半步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国家治理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即使是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美国,现在也正遇到很大的问题,而没有当政经验的人下此断语,难道不是武断?而作为曾经高铁事故,作者评价“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居然让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出面,他摆得平吗?应该出面的是铁道部部长。”又有些显得事后诸葛,也或许是因为现在铁道部不存在了才有此说法吧,而其中的“摆平”字眼,我不知道是内蒙人血液里流淌的那种不羁所致还是其它原因,总觉得这不应该出自一个“知识分子”甚至“智识分子”之口。而对于人才又三六九等地定义,有失偏颇:“可能相当多的一流人次,不愿再进入这个行业当中。将来,难道我们不得不接受二三流的人才,来为我们保障健康吗?”在作者眼里,考入了名校的就是一流人才,而其它的就是二三流人次,太简单和绝对了,这分明戴的是有色眼镜!
书中涉及到关于“成功”、“有用”、“无用”的内容,想必作者自己并没参透,或者也难以逃脱社会标准,也或者自己就认为自己是位世俗标准的“成功者”在指点江山。关于成功或不成功,他举了很多人的例子,包括岳飞、项羽、林则徐、南唐后主、莫扎特、贝多芬、苏轼、邓小平、巴萨、褚时健、李安、六小龄童、马寅初、梁漱溟、张志新、袁崇焕、老舍,其实拿“成功”来定义人生,本就太狭隘,多元化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书中也有一段关于“有用”和“无用”的一段话:“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富春山居图),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文化的“无用之有用”。”其实重点还是说的功名富贵和声名利益,都是世俗眼里的“有用”之物,并未能逃脱现实的局限。
书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或许是因为演讲稿历时太久(跨度十多年的讲稿),人的思想和观点本来就会变化;也或许因为要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不同的观点;更或许作者本人的理论体系也并不太成熟,在书的第一篇谈“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但在后头的其它文章中又提出了“智商决定你有资格与谁竞争,而情商决定最终谁能赢。”的观点,而他举的自己的例子“那时我们为什么敢跟领导吵?因为我们心目中有比生存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真理,就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们不能不为之较真儿。”不知作者到底是智商高还是情商高,或者赢和输应该怎么定义。
或许也是个真实的白岩松,一个真实的媒体人:敢说,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用直白和简单的平民式的话来表达;而作为身处中央台这样的平台,且被贴上“成功”标签,不得不被请到各种场合做演讲,包括大学、部委、文化传媒、团体等。但其实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观点,也有自己的局限,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或许想通过出书、讲座、甚至一些听着让人眼前一亮但经不起推敲的只言片语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呢?其实这正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正常的想法。
对于一些非社会性的论题,他参得更透一些,感触和体会也是一惯的,
关于名著:“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因为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
关于音乐:“音乐不是让你“懂”的,只需要你去感受。音乐带给人的首先是一种生理反应,它的旋律让你的身体和神经慢慢松弛下来,然后生理再演变成心理,我们感到愉悦、感动、欢快和忧伤种种。”
“当音乐被过分地标题化,过分地凸显“意义”时,“懂”是“懂”了,但反而会出现另一种距离。”
“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
“今天的新闻未必能够为明天提供准确的历史,或者扭曲,或者留白。而音乐却是回忆中不可磨灭的纪念碑。”
关于新闻和传媒:
“报纸可以重复阅读;电视则如同人生,单行线,直奔终点而去,不可逆。第二个区别,报纸在相当大成都上是公众属性的媒体,供人在公共空间阅读;电视却是纯粹的家庭媒体。”
“对于新闻人,真正的考验就是你在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些什么。”
关于人性:
“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
“如果环境激活了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每个人都形成自我约束,展现出更多的道德感,集合在一起就是正能量。”
关于机制:
“医院,不应该是一个卖药挣钱的单位,而应该是一个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服务的地方,而且是不局限于救治肉体的高层次的服务。”
“尊重是另一种约束。”
“建立起非常良性的机制,使腐败行为的实施者由“不想”转变成“不敢”和“不能”......“不敢”是很大的觉悟,“不能”才会让人真的放心。”
“我们培训的目的,是要让规划化于无形之中,这才是最高境界。”
这本书应该有其独有的读者定位,书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在各大学的讲座稿,想必在校学生或工作时间不长的人能从书中得到很多启发,但年龄大一些和阅历多一些的人,会对其中很多地方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所以《白说》,不白说,也白说!
通过看这本书,对白岩松有了立体的认识,边看书的时候,总感觉他戴着眼镜,端坐在那里,时不时地用手扶一下他的眼镜。书的风格,或许真是文如其人,有电视中的那种简单、直接、犀利、一点点调侃、针砭时弊,但又比电视中的他更加丰富、多元和真实,仿佛是走出媒体聚光灯后一位生活在身边的相识或邻居,而这些特点,在电视屏幕上是不可能看到的。
书中透出一点点苦闷:“中国的男人很惨,没有宗教作依托,有没有一个外在的所谓“更年期”,只有独自悄悄地“中年危机”了。”一丝丝无奈:“全世界没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亿,大部分在中国。中国人里有信仰的,一亿多人信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一亿多信共产主义,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币了。”还有些愤青:“在一个“爱拼才会赢”的国度里,有几个人愿意有那个闲工夫躺到苹果树下去?......只有钱才有吸引力,哪有人类有关的万有引力?”
而有些观点也有点牵强:“道字,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动和步伐。知行合一,缺一不可,顺序也不能错。”这种拆字游戏,在一些培训师的讲课中经常能见到,这种强行的解释,说服力显得很苍白;还有些标新立异:“哀莫大于心不死”、“相当多的时候,“坚持就是失败”,因为坚持往往意味着你不好奇了,不从中享受乐趣了。为了坚持而坚持,怎么可能带来胜利呢?......什么事业一旦要“坚持”,也就离进博物馆不远了。”这些成语或惯用语的应用,也应该有其特别的场景,如此改动,不免有些断章取义。而当只用一种表象的东西来说明一个观点的时候,有些偏颇:“跳高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
有些话又显得武断和绝对:“有人说“半步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国家治理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即使是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美国,现在也正遇到很大的问题,而没有当政经验的人下此断语,难道不是武断?而作为曾经高铁事故,作者评价“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居然让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出面,他摆得平吗?应该出面的是铁道部部长。”又有些显得事后诸葛,也或许是因为现在铁道部不存在了才有此说法吧,而其中的“摆平”字眼,我不知道是内蒙人血液里流淌的那种不羁所致还是其它原因,总觉得这不应该出自一个“知识分子”甚至“智识分子”之口。而对于人才又三六九等地定义,有失偏颇:“可能相当多的一流人次,不愿再进入这个行业当中。将来,难道我们不得不接受二三流的人才,来为我们保障健康吗?”在作者眼里,考入了名校的就是一流人才,而其它的就是二三流人次,太简单和绝对了,这分明戴的是有色眼镜!
书中涉及到关于“成功”、“有用”、“无用”的内容,想必作者自己并没参透,或者也难以逃脱社会标准,也或者自己就认为自己是位世俗标准的“成功者”在指点江山。关于成功或不成功,他举了很多人的例子,包括岳飞、项羽、林则徐、南唐后主、莫扎特、贝多芬、苏轼、邓小平、巴萨、褚时健、李安、六小龄童、马寅初、梁漱溟、张志新、袁崇焕、老舍,其实拿“成功”来定义人生,本就太狭隘,多元化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书中也有一段关于“有用”和“无用”的一段话:“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富春山居图),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文化的“无用之有用”。”其实重点还是说的功名富贵和声名利益,都是世俗眼里的“有用”之物,并未能逃脱现实的局限。
书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或许是因为演讲稿历时太久(跨度十多年的讲稿),人的思想和观点本来就会变化;也或许因为要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不同的观点;更或许作者本人的理论体系也并不太成熟,在书的第一篇谈“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但在后头的其它文章中又提出了“智商决定你有资格与谁竞争,而情商决定最终谁能赢。”的观点,而他举的自己的例子“那时我们为什么敢跟领导吵?因为我们心目中有比生存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真理,就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们不能不为之较真儿。”不知作者到底是智商高还是情商高,或者赢和输应该怎么定义。
或许也是个真实的白岩松,一个真实的媒体人:敢说,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用直白和简单的平民式的话来表达;而作为身处中央台这样的平台,且被贴上“成功”标签,不得不被请到各种场合做演讲,包括大学、部委、文化传媒、团体等。但其实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观点,也有自己的局限,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或许想通过出书、讲座、甚至一些听着让人眼前一亮但经不起推敲的只言片语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呢?其实这正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正常的想法。
对于一些非社会性的论题,他参得更透一些,感触和体会也是一惯的,
关于名著:“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因为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
关于音乐:“音乐不是让你“懂”的,只需要你去感受。音乐带给人的首先是一种生理反应,它的旋律让你的身体和神经慢慢松弛下来,然后生理再演变成心理,我们感到愉悦、感动、欢快和忧伤种种。”
“当音乐被过分地标题化,过分地凸显“意义”时,“懂”是“懂”了,但反而会出现另一种距离。”
“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
“今天的新闻未必能够为明天提供准确的历史,或者扭曲,或者留白。而音乐却是回忆中不可磨灭的纪念碑。”
关于新闻和传媒:
“报纸可以重复阅读;电视则如同人生,单行线,直奔终点而去,不可逆。第二个区别,报纸在相当大成都上是公众属性的媒体,供人在公共空间阅读;电视却是纯粹的家庭媒体。”
“对于新闻人,真正的考验就是你在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些什么。”
关于人性:
“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
“如果环境激活了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每个人都形成自我约束,展现出更多的道德感,集合在一起就是正能量。”
关于机制:
“医院,不应该是一个卖药挣钱的单位,而应该是一个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服务的地方,而且是不局限于救治肉体的高层次的服务。”
“尊重是另一种约束。”
“建立起非常良性的机制,使腐败行为的实施者由“不想”转变成“不敢”和“不能”......“不敢”是很大的觉悟,“不能”才会让人真的放心。”
“我们培训的目的,是要让规划化于无形之中,这才是最高境界。”
这本书应该有其独有的读者定位,书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在各大学的讲座稿,想必在校学生或工作时间不长的人能从书中得到很多启发,但年龄大一些和阅历多一些的人,会对其中很多地方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所以《白说》,不白说,也白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