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书评 持续更新
第一章 相对论的真相
对文章中的一个例子特别的感兴趣。是关于相亲的。说道:相亲的时候如果可以,最好带一个比自己要逊色那么一点点的同伴去,那样相中的几率可能会大大提高。为什么呢?文章中说到,相亲对象在相亲前,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了对比,然后就会知道,原来自己想要的是这样的。你带了一个比自己逊色一点的同伴去,那么对面的相亲对象就知道,哦,你看起来比那个你的同伴要好一点,就会有很大的概率去选择你。
文章中还列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当市面上只有一台面包机的,人们通常都不会去选择购买。当这一家公司,又推出了另外一台,更大更贵的面包机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去购买那一台相对小而且便宜的面包机。从此,那台面包机的销售情况一路向好。
第二章 供求关系的平衡
我们第一次购买某件商品的价格,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以后购买同类商品的参照。而以后我们就会按照这个价格来决定我们碰到的同类商品是贵还是。
有个小男孩做错事受到了惩罚,被叫去粉刷墙面。装作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在粉刷墙面,走过的小伙伴觉得刷墙可以真么开心,于是跟着他一起刷,见的人多了,刷的人也多了,墙也一下子就刷好了。把负面体验变成正面,过程完全不一样。
我家旁边有两家买板栗的小店,两者口味在我看来差不多,作为直男的我实在是品尝不出个一二。而这两家的生意却完全不一样,一家门前非常冷清,另一家则排起了长队。甚至是从早上到晚上。人们都倾向于去人多的地方去,认为人家都去那里了,我也去,这肯定没有错。羊群效应。
第三章 免费的代价
一个汽车说,只要你买了我们这款车,未来三年的换机油的费用,都给你免费,你愿意买吗?很多人可能冲着这个免费就把车给买了。事实上,三年内,你能够换机油的次数最多也就是三次,而换取机油的费用也不过是购车总额的0.5%,这显然能成为购买这款车的充分理由。
有两种买书的优惠券,一种是是十块钱的优惠券,另一种花费七块钱去购买二十块钱的优惠券,你会选择那种,不加以思考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那个免费的优惠券,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知道,用七块钱去购买二十块钱的优惠券得到的诱惑是十三块,大于免费的十块。
举个书中额外的,例子,现在网络很发达,各种种子资源满天飞,想看的电影随便一搜就可以出来下载,可未经检验的资源谁知道里面会有什么病毒,或是根本下错了资源,所以,能够去视频买的就不要去网上搜。毕竟大家的时间都这么值钱。
第四章 社会规范的成本
还有一种规范,叫做市场规范。
社会规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情,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说一个我很久听到的例子,某人要他朋友去翻译一个稿件,那人答应了,便将稿件翻译给了他。这个动作之前,叫做社会规范。接着,那人心里过意不去,说要给他一点钱,100快,那个翻译者心里不答应了,心想,我给你翻译稿件,是因为我们彼此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关系,而不是我想要你的这些,并且,我要收费的话,也不是你给的这个价。给钱的这个动作叫做市场规范。通常,市场规范出现之后,社会规范不复存在。
就关系程度来匹配社会规范还是市场规范。
每次在家里吃过饭后,你会跟自己的父母说,这顿饭食材多少钱,加工费,所以我应该为这一顿饭付多少钱?
社会规范跟市场规范共存,且市场规范出现,社会规范将不复存在。
第五章 性兴奋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的包含一个黑暗的“本我”、一个“自我”和一种能不可预测地从“超我”哪里攥取控制权的兽性。
这一个章节作者用了实验来解释男人在不同的性兴奋的程度下面对相同问题的回答。
就拿其中的一个问题来说。你会与六十岁的女人性交吗?非兴奋程度下的实验者只有7%会选择,而在兴奋程度下的实验者有23%会选择,两者差别打到229%。
答案是肯定的,在性兴奋程度下的男人们,会更容去做出冲动的举动。
当然,文中还列举了,青少年开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于成年人,而当青少年的车上多了另外一个青少年的话,那么发生事故的概论又会大于一个青少年开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车上有三个青少年开车的时候发生概率的情况又会大于两个。
在车上听不同的音乐发生事故的概率也会不同。古典音乐发生概率的可能性会远远小于摇滚音乐。
第六章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相信很多人都有拖延症,不断透支的信用卡,工资一到手就马上就用光光,双11被我们不断透支的蚂蚁花呗,不到最后一秒不愿意交的任务。。大家都有。
实验:每个学期每个学生都要交三篇论文。第一组学生可以在开学的第一周叫的周记中写出自己交论文的时间,但必须要在学期结束之前,超过自己选定的时间后交扣分,提前交不加分。第二组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提交时间,必须要在学期结束之前交,逾期扣分,提前交不加分。第三组为强制组,分别要在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分别交一片论文。学期结束,猜猜那一组的成绩最好?
答案显然是第三组。被强制的那一组成家最好。
现在,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自制力,更强大的自我管理!
第七章 所有权的个性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第一种怪癖,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第二种怪癖,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第三种怪癖,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这三种在我们单位最近卖狗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单位的狗由于咬了人,所以需要处理掉,养了三年,有的同事会对它有感情,有的人只想处理掉这个狗。
第一种,养了三年,我们中的某些同时的确对着一只狗有了迷恋的感情,甚至不想处理这一只狗,就算它之前咬过人。
第二种,我们中的某些同时就会想以后没有人看家护院,陪她走夜路。而我们也不是不会去重新养一只狗,。
第三种,买狗的人出价400买我们这一只狗,而我们对它的目标的价格是600甚至更高,我们希望他们知道我们养了这一只狗三年,对他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要它这样的离开我们非常的舍不得。
第八章 多种选择的困境
人们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会变的更加果敢。
文章中举了项羽破釜沉舟的事情,后路断掉,只能向前,大破秦军,九战九胜。
文章中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人在只做一件事情的情况下,都不会获得太差
第九章 预期的效应为什么我们可以心想事成
其实这一章看懂之后就很贴近生活,讲的是偏见。
举个例子。两杯啤酒,一杯未添加任何东西,另一被添加了两滴香醋。在事先告诉品尝者的情况下,品尝者会认为,那杯纯的比加了香醋的好喝不少。另一种情况,在没有告诉品尝者两杯啤酒有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品尝者甚至会认为加了香醋的味道很特别。
想说的是,人们在知道这个东西怎样的情况下,会有一个预先的看法。在引申到生活中,包括面试官对于面试者第一面的看法,相亲时,相亲对象对于你第一眼的看法。
最后台湾那个很火《25岁的你,仍然一事无成》视频就抱有很深的偏见。为什么当封条被揭开之后,那些人说,哦,这个人我还是可以给一点机会,应该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一下,这很奇怪,这就是一种偏见。那他们身后的企业会同意吗,难道用最少的时间,最大概率筛选出适合企业里需要的人才不是他们最需要做的吗?
第十章 价格的魅力: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其实老实说,我很后悔看到了这一个章节,因为我最近在生病,时间去了很多,钱也去了很多,但一只没有把身上不好感觉的去除掉。
文中,举了一个安慰疗法的例子。
有两个人,需要做同样的胸廓动脉结扎的手术。医生个其中一个真真正正的做了手术,给另外一个人的胸部划开一道口子,然后用线给缠住,给人一种假装做过手术的感觉。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两个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心绞痛的感觉都没有了,而且在一年以后同时复发。是医生救了自己还是自己救了自己?
文中还提到作为顾客,用一美元买到的阿莫西林和用五十美分买到的阿莫西林的疗效不一样。总体来说就是,我用一美元买到的阿莫西林,这么贵,还不给我疗效好一点,然后心里给心里暗示,疗效就会好很多,用五十美分买到的则相反。
我看到这个,给我的感觉是,那我以后不要去医院了,不断的自己给自己心里暗示就好了,然后自己就病好了?老实说,看到这个我以前的很多思维都混乱了,明明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我觉得都有道理!
对文章中的一个例子特别的感兴趣。是关于相亲的。说道:相亲的时候如果可以,最好带一个比自己要逊色那么一点点的同伴去,那样相中的几率可能会大大提高。为什么呢?文章中说到,相亲对象在相亲前,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了对比,然后就会知道,原来自己想要的是这样的。你带了一个比自己逊色一点的同伴去,那么对面的相亲对象就知道,哦,你看起来比那个你的同伴要好一点,就会有很大的概率去选择你。
文章中还列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当市面上只有一台面包机的,人们通常都不会去选择购买。当这一家公司,又推出了另外一台,更大更贵的面包机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去购买那一台相对小而且便宜的面包机。从此,那台面包机的销售情况一路向好。
第二章 供求关系的平衡
我们第一次购买某件商品的价格,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以后购买同类商品的参照。而以后我们就会按照这个价格来决定我们碰到的同类商品是贵还是。
有个小男孩做错事受到了惩罚,被叫去粉刷墙面。装作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在粉刷墙面,走过的小伙伴觉得刷墙可以真么开心,于是跟着他一起刷,见的人多了,刷的人也多了,墙也一下子就刷好了。把负面体验变成正面,过程完全不一样。
我家旁边有两家买板栗的小店,两者口味在我看来差不多,作为直男的我实在是品尝不出个一二。而这两家的生意却完全不一样,一家门前非常冷清,另一家则排起了长队。甚至是从早上到晚上。人们都倾向于去人多的地方去,认为人家都去那里了,我也去,这肯定没有错。羊群效应。
第三章 免费的代价
一个汽车说,只要你买了我们这款车,未来三年的换机油的费用,都给你免费,你愿意买吗?很多人可能冲着这个免费就把车给买了。事实上,三年内,你能够换机油的次数最多也就是三次,而换取机油的费用也不过是购车总额的0.5%,这显然能成为购买这款车的充分理由。
有两种买书的优惠券,一种是是十块钱的优惠券,另一种花费七块钱去购买二十块钱的优惠券,你会选择那种,不加以思考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那个免费的优惠券,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知道,用七块钱去购买二十块钱的优惠券得到的诱惑是十三块,大于免费的十块。
举个书中额外的,例子,现在网络很发达,各种种子资源满天飞,想看的电影随便一搜就可以出来下载,可未经检验的资源谁知道里面会有什么病毒,或是根本下错了资源,所以,能够去视频买的就不要去网上搜。毕竟大家的时间都这么值钱。
第四章 社会规范的成本
还有一种规范,叫做市场规范。
社会规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情,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说一个我很久听到的例子,某人要他朋友去翻译一个稿件,那人答应了,便将稿件翻译给了他。这个动作之前,叫做社会规范。接着,那人心里过意不去,说要给他一点钱,100快,那个翻译者心里不答应了,心想,我给你翻译稿件,是因为我们彼此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关系,而不是我想要你的这些,并且,我要收费的话,也不是你给的这个价。给钱的这个动作叫做市场规范。通常,市场规范出现之后,社会规范不复存在。
就关系程度来匹配社会规范还是市场规范。
每次在家里吃过饭后,你会跟自己的父母说,这顿饭食材多少钱,加工费,所以我应该为这一顿饭付多少钱?
社会规范跟市场规范共存,且市场规范出现,社会规范将不复存在。
第五章 性兴奋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的包含一个黑暗的“本我”、一个“自我”和一种能不可预测地从“超我”哪里攥取控制权的兽性。
这一个章节作者用了实验来解释男人在不同的性兴奋的程度下面对相同问题的回答。
就拿其中的一个问题来说。你会与六十岁的女人性交吗?非兴奋程度下的实验者只有7%会选择,而在兴奋程度下的实验者有23%会选择,两者差别打到229%。
答案是肯定的,在性兴奋程度下的男人们,会更容去做出冲动的举动。
当然,文中还列举了,青少年开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于成年人,而当青少年的车上多了另外一个青少年的话,那么发生事故的概论又会大于一个青少年开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车上有三个青少年开车的时候发生概率的情况又会大于两个。
在车上听不同的音乐发生事故的概率也会不同。古典音乐发生概率的可能性会远远小于摇滚音乐。
第六章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相信很多人都有拖延症,不断透支的信用卡,工资一到手就马上就用光光,双11被我们不断透支的蚂蚁花呗,不到最后一秒不愿意交的任务。。大家都有。
实验:每个学期每个学生都要交三篇论文。第一组学生可以在开学的第一周叫的周记中写出自己交论文的时间,但必须要在学期结束之前,超过自己选定的时间后交扣分,提前交不加分。第二组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提交时间,必须要在学期结束之前交,逾期扣分,提前交不加分。第三组为强制组,分别要在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分别交一片论文。学期结束,猜猜那一组的成绩最好?
答案显然是第三组。被强制的那一组成家最好。
现在,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自制力,更强大的自我管理!
第七章 所有权的个性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第一种怪癖,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第二种怪癖,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第三种怪癖,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这三种在我们单位最近卖狗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单位的狗由于咬了人,所以需要处理掉,养了三年,有的同事会对它有感情,有的人只想处理掉这个狗。
第一种,养了三年,我们中的某些同时的确对着一只狗有了迷恋的感情,甚至不想处理这一只狗,就算它之前咬过人。
第二种,我们中的某些同时就会想以后没有人看家护院,陪她走夜路。而我们也不是不会去重新养一只狗,。
第三种,买狗的人出价400买我们这一只狗,而我们对它的目标的价格是600甚至更高,我们希望他们知道我们养了这一只狗三年,对他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要它这样的离开我们非常的舍不得。
第八章 多种选择的困境
人们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会变的更加果敢。
文章中举了项羽破釜沉舟的事情,后路断掉,只能向前,大破秦军,九战九胜。
文章中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人在只做一件事情的情况下,都不会获得太差
第九章 预期的效应为什么我们可以心想事成
其实这一章看懂之后就很贴近生活,讲的是偏见。
举个例子。两杯啤酒,一杯未添加任何东西,另一被添加了两滴香醋。在事先告诉品尝者的情况下,品尝者会认为,那杯纯的比加了香醋的好喝不少。另一种情况,在没有告诉品尝者两杯啤酒有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品尝者甚至会认为加了香醋的味道很特别。
想说的是,人们在知道这个东西怎样的情况下,会有一个预先的看法。在引申到生活中,包括面试官对于面试者第一面的看法,相亲时,相亲对象对于你第一眼的看法。
最后台湾那个很火《25岁的你,仍然一事无成》视频就抱有很深的偏见。为什么当封条被揭开之后,那些人说,哦,这个人我还是可以给一点机会,应该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一下,这很奇怪,这就是一种偏见。那他们身后的企业会同意吗,难道用最少的时间,最大概率筛选出适合企业里需要的人才不是他们最需要做的吗?
第十章 价格的魅力: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其实老实说,我很后悔看到了这一个章节,因为我最近在生病,时间去了很多,钱也去了很多,但一只没有把身上不好感觉的去除掉。
文中,举了一个安慰疗法的例子。
有两个人,需要做同样的胸廓动脉结扎的手术。医生个其中一个真真正正的做了手术,给另外一个人的胸部划开一道口子,然后用线给缠住,给人一种假装做过手术的感觉。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两个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心绞痛的感觉都没有了,而且在一年以后同时复发。是医生救了自己还是自己救了自己?
文中还提到作为顾客,用一美元买到的阿莫西林和用五十美分买到的阿莫西林的疗效不一样。总体来说就是,我用一美元买到的阿莫西林,这么贵,还不给我疗效好一点,然后心里给心里暗示,疗效就会好很多,用五十美分买到的则相反。
我看到这个,给我的感觉是,那我以后不要去医院了,不断的自己给自己心里暗示就好了,然后自己就病好了?老实说,看到这个我以前的很多思维都混乱了,明明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我觉得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