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寻一小说《偷渡者》
利用文学技巧来写科幻小说,是本文的一个巨大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对目前的读者来说,还是太过高深,以至于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导致读者的判断产生偏差。
纵观第三届征文的科幻作品,科幻元素并不是必然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在于故事本身。一个相对容易进入的故事,一个场面恢弘的故事,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自然能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更容易获得好评。
这就是说,要写好科幻小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而且拥有将这个好故事讲清楚的能力。《偷渡者》显然具备这些特点。而读者要发现这些特点,必然不能仅仅只是习惯了读网文,更应该看看纯文学的手法。
本届征文科幻组有两部提到了博尔赫斯,可惜这两部只是单纯地引用作品。与之相比,《偷渡者》在处理的技巧上更胜一筹,里面不少地方有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子,不仅仅只是形似,而是活用。相信很多读者根本不会发现。
“这片土地曾经生活着我们的先辈,原来我们都属于这里。”那个男人用手指着窗外雾气深沉的城市,仿佛他的双眼能够穿透一切的障碍,看到广阔的大地,以及那明亮的星辰。
这段就有两处化用了博尔赫斯的手法。
科幻设定
小说中三七进入蜃世界的那段长长的阶梯与《巴比伦塔》颇为相似,而评论里说与《北京折叠》的相似性,我却并没有看出来。在此,我觉得有必要详细说说《偷渡者》中所透露的科幻设定。
1、蜃世界。蜃世界的设定从原文里可以看出是通过空间分割所形成的环形城市,其概念很可能带来《环形废墟》(博尔赫斯)。这个环形城市与《巴比伦塔》描写的塔上面的小镇惊人相似。除了空间分割这个概念外,在蜃世界的设定上还利用到了光的原理,因为光,蜃世界并不能直接通过肉眼看到,它像海市蜃楼一样隐藏着。
2、环境的推演。这很好的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要建设蜃世界,因为环境的恶化。这里有对现实世界的第一个推演,即人类对资源的过渡利用,导致环境恶化,雾霾严重(《星际穿越》里有类似描写),整个天空灰蒙蒙,这便构成了最低层的生活环境。
3、时代的推演。这个推演文中只有一个简单的交待,并没有写得很细,但是可以从中推导出来。即信息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替。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因为信息时代的过渡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投入又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矛盾。自蒸汽机发明以来,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又让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但是信息时代终究会进入尾声。蜃世界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个交接处,所以才有小女孩所发现的那个被遗弃的机器人。
4、文明的推演。地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地理位置不会,它们会一直在存在下去。所以三七才能找到进入蜃世界的入口。整个故事发生在广州城的沙湾古镇,历史变迁,古镇风采依然存在。
5、生活的推演。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金钱”退出历史舞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所使用的是更实用的电池。电池成为全文贯穿的一个核心点,这里有几重象征。一是象征社会的黑暗,对光明的渴求。二是白天与黑夜没有分别,电池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源。
目前我仅仅只发现了这些设定,可以从这些推演中看出,在思考蜃世界的时候作者所下的工夫,无论在切题上,还是对近未来的延伸上都处理得非常到位。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为什么在读者之中的评分这么低呢?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不看好这部小说,包括即将拥有的读者评委也是。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作者的野心吧?
表现手法
如果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挖掘,相信可以从《偷渡者》里面挖出更多的信息和思考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采用了双主角的模式,这有点类似于《冰与火之歌》的视点写作手法,只是因为篇幅短,所以没有那么复杂。三七也好,石向楠也罢,他们的故事有交叉,却又彼此独立,石向楠是一个偷渡者,但是三七不是。三七利用了蜃世界的规则。
另个,作者把所有的背景和设定全部省略掉了。把背景和设定省略掉对于传统的科幻小说家来说是很致命的。这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白夜行》只是叙事线索的省略,以此达到悬疑的效果,主角的那条线完全需要读者从故事中去推演。而《偷渡者》却被整个故事背景省略掉了,读者需要从故事中去推演整个背景,这对读者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表达上,《偷渡者》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方式在《悲伤的物理》中有使用到,奇怪的是作者并没有读过《悲伤的物理》只是从乔伊斯、博尔赫斯、策兰、荷尔德林、芥川龙之介、尼采、高行健,甚至于马尔克斯,从中所思考到的全新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悲伤的物理》有殊途同归之妙。
作为有追求的诗人米粒将此定义为晶体结构,每一个版块都是晶体的组成部分,独立存在又相互牵制,呈现出不一样的光芒。同样的,这也是一种迷宫似的结构,每一个故事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有用意,只有从中去挖掘才能理清楚故事的意图。
里面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虽然作者没有交待,但是人物所留下来的东西却是值得深思的。里面每安排的一个场景,一个道具都会目的存在,所以导致这篇小说是高度压缩后的故事。只有用心的读者才能发现作者背后所潜藏的野心。
纵观第三届征文的科幻作品,科幻元素并不是必然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在于故事本身。一个相对容易进入的故事,一个场面恢弘的故事,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自然能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更容易获得好评。
这就是说,要写好科幻小说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而且拥有将这个好故事讲清楚的能力。《偷渡者》显然具备这些特点。而读者要发现这些特点,必然不能仅仅只是习惯了读网文,更应该看看纯文学的手法。
本届征文科幻组有两部提到了博尔赫斯,可惜这两部只是单纯地引用作品。与之相比,《偷渡者》在处理的技巧上更胜一筹,里面不少地方有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子,不仅仅只是形似,而是活用。相信很多读者根本不会发现。
“这片土地曾经生活着我们的先辈,原来我们都属于这里。”那个男人用手指着窗外雾气深沉的城市,仿佛他的双眼能够穿透一切的障碍,看到广阔的大地,以及那明亮的星辰。
这段就有两处化用了博尔赫斯的手法。
科幻设定
小说中三七进入蜃世界的那段长长的阶梯与《巴比伦塔》颇为相似,而评论里说与《北京折叠》的相似性,我却并没有看出来。在此,我觉得有必要详细说说《偷渡者》中所透露的科幻设定。
1、蜃世界。蜃世界的设定从原文里可以看出是通过空间分割所形成的环形城市,其概念很可能带来《环形废墟》(博尔赫斯)。这个环形城市与《巴比伦塔》描写的塔上面的小镇惊人相似。除了空间分割这个概念外,在蜃世界的设定上还利用到了光的原理,因为光,蜃世界并不能直接通过肉眼看到,它像海市蜃楼一样隐藏着。
2、环境的推演。这很好的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要建设蜃世界,因为环境的恶化。这里有对现实世界的第一个推演,即人类对资源的过渡利用,导致环境恶化,雾霾严重(《星际穿越》里有类似描写),整个天空灰蒙蒙,这便构成了最低层的生活环境。
3、时代的推演。这个推演文中只有一个简单的交待,并没有写得很细,但是可以从中推导出来。即信息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替。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因为信息时代的过渡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投入又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矛盾。自蒸汽机发明以来,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又让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但是信息时代终究会进入尾声。蜃世界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个交接处,所以才有小女孩所发现的那个被遗弃的机器人。
4、文明的推演。地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地理位置不会,它们会一直在存在下去。所以三七才能找到进入蜃世界的入口。整个故事发生在广州城的沙湾古镇,历史变迁,古镇风采依然存在。
5、生活的推演。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金钱”退出历史舞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所使用的是更实用的电池。电池成为全文贯穿的一个核心点,这里有几重象征。一是象征社会的黑暗,对光明的渴求。二是白天与黑夜没有分别,电池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源。
目前我仅仅只发现了这些设定,可以从这些推演中看出,在思考蜃世界的时候作者所下的工夫,无论在切题上,还是对近未来的延伸上都处理得非常到位。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为什么在读者之中的评分这么低呢?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不看好这部小说,包括即将拥有的读者评委也是。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作者的野心吧?
表现手法
如果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挖掘,相信可以从《偷渡者》里面挖出更多的信息和思考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采用了双主角的模式,这有点类似于《冰与火之歌》的视点写作手法,只是因为篇幅短,所以没有那么复杂。三七也好,石向楠也罢,他们的故事有交叉,却又彼此独立,石向楠是一个偷渡者,但是三七不是。三七利用了蜃世界的规则。
另个,作者把所有的背景和设定全部省略掉了。把背景和设定省略掉对于传统的科幻小说家来说是很致命的。这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白夜行》只是叙事线索的省略,以此达到悬疑的效果,主角的那条线完全需要读者从故事中去推演。而《偷渡者》却被整个故事背景省略掉了,读者需要从故事中去推演整个背景,这对读者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表达上,《偷渡者》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方式在《悲伤的物理》中有使用到,奇怪的是作者并没有读过《悲伤的物理》只是从乔伊斯、博尔赫斯、策兰、荷尔德林、芥川龙之介、尼采、高行健,甚至于马尔克斯,从中所思考到的全新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悲伤的物理》有殊途同归之妙。
作为有追求的诗人米粒将此定义为晶体结构,每一个版块都是晶体的组成部分,独立存在又相互牵制,呈现出不一样的光芒。同样的,这也是一种迷宫似的结构,每一个故事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有用意,只有从中去挖掘才能理清楚故事的意图。
里面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虽然作者没有交待,但是人物所留下来的东西却是值得深思的。里面每安排的一个场景,一个道具都会目的存在,所以导致这篇小说是高度压缩后的故事。只有用心的读者才能发现作者背后所潜藏的野心。
-
沐东辰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2 16: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