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无聊到写了篇文章记录一下自己的无聊
今天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真不用读书多,读书多就想得多,想得多就难取悦。这句话估计也是一位书读的很多的豆友的自谦之辞,我们也别太当真。这里的读书大概有两种理解:我们通常认为的上学和读书,对,读“闲”书。。
其实想想无论the former or the latter 放在这个context(刚刚背到的单词sorry啦)中都说的很有道理,我自己不算是个书读的多的人,两种都是(所以我的haha point一直很。。。奇妙?);但是我知道自己就是一直想读书,也算两种都是:我每天尽力学习(?!),我每天睡前必读半小时“闲书”。我甚至奇怪的觉得"bookworm"是对学生的最高评价,我有一位朋友就被她舍友授予了如此光荣的称号,说白了我其实很羡慕。我耿直且保守的认为还剩下不到几年的学生生涯如果不读书和条咸鱼也啥没什么区别。我就是一直秉持着,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堂有路我不走,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邪念活到现在。(当然,人艰不拆,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大家都生活在海边都必须靠“浪”是吧。我也没有质疑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必要)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最先想起的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大成哥。他的口头禅差不多就是:你们有空多读书啊。我还尤记一次在他的鼓动下全班一起在当当上“买买买”,我现在想想很感激他,我在很早之前并不是位有阅读习惯的甚至连规定的书目都懒得花心思读的“小女生”,而且我的记性出了名的差,但我到现在还可以随口报出我当时买的书目: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李汉荣的《李汉荣散文集》、龙应台的《目送》《野火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我们当时还在大成哥的带领下搞了个前方读书社,还有那个据说全校都发的小报,以我被别人称为“夕阳红”的记性我实在是记不清小报的名字了,但是我还记得自己荣幸的在上面发表过几篇文章,好像有一篇叫《有意思的老头》写的我们当时化学老师林尤宏老师,现在我还留在家里“珍藏”。现在想想当时读的都是些生涩的散文,现在读的就杂太多,我最近居然有读四书五经的冲动,我去瞅了一下价格不禁感叹道:知识不便宜呐!还是图书馆借吧。以后逢年过生日送我书吧,哈哈。或许很多事情只有突然再回忆起来才会产生那种去感激别人的冲动,我现在觉得特别谢谢李老师(大成哥)一直和我们一群无知的高中生强调着多读书。他还说过一句在我看来特别经典的话:笑点低,容易被骗。我们以前总是一起在一起用这句金句互相调侃。虽然现在周围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我还是喜欢对哈哈大笑的别人说这么一句话:笑点低,容易被骗的你们。
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书读起来还是很有快感的,我之前花4个小时刚读完的《摆渡人》真的超级有快感,晚上我躺床上在剧透狗(我舍友!)的干扰之下我强行堵住自己的耳朵踽踽独行。
现在想想从一方面来说,其实这句摘自豆友的话不无道理。好比我最近在学习逻辑,我就会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或者是在听到别人说的一些话时就会想到:这话有没有逻辑错误,学的走火入魔了。我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忽略了一些get到我笑点的话,换句话来说是不是“被难取悦到了”(呀!我这句话有逻辑错误嘛)而且书读的多了确实会想的多,不存在的假想敌恐怕也是蹭蹭往上涨,这恐怕是造成难取悦到的原因之一,但是我知道也始终坚信书读的多了很多事情就会突然看开看淡,思维也会逆转,很多在以前看来会很烦心的事现在一点都不care。这世界天大地大,想通以后,你会发现现在自己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由而轻盈。读书无论是我之前所说的第一种还是第二种真的会开阔眼界,我有的时候看着看着就会想一想“小小年纪”的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儿,会反思会三省吾身。是呀,正如在统计学课上自我介绍时我自己以“无趣”评价自己。现在想想自己可不无趣,毕竟我们可是天天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天天细嗅知识芬芳的研狗,怎么会生活无趣呢!
之前有看到一段不错的话与大家共勉:希望每个人死后尸体都能自动变成一本书,书的内容就是死者的生平。这样一来,有人成了名著,有人成了禁书,有人变成菜谱,有人变成地图,有人是美图秀秀使用手册,有人是小旅馆的登记簿……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我们读着别人,做着自己,等着被读。
大学时代就这么过去2年多了,有时候想想自己高中的老师同学有些许时刻甚至是场景还是记忆犹新的,甚至也还会想念,想念我们一下课走廊上站满男生女生“吹风约厕”。今年早几个月前还在公交车站遇到以前的数学课代表小明,你们还记得嘛?我们俩聊一路,也不知道聊些什么却什么都聊,他还是那么的瘦(长高了)我还是那么的“魁梧”。
最后自己很久没写文章了,在图书馆的闭馆音乐下写完了这篇杂记,不知道自己在写啥,最后词穷到以我最喜欢的歌。。之一Coldplay的Everglow的歌词结尾(不知用在此处是否合适):
They say people come ,they say people go.
This particular diamond was extra special
And though you might be gone
And the world may not know.
今天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真不用读书多,读书多就想得多,想得多就难取悦。这句话估计也是一位书读的很多的豆友的自谦之辞,我们也别太当真。这里的读书大概有两种理解:我们通常认为的上学和读书,对,读“闲”书。。
其实想想无论the former or the latter 放在这个context(刚刚背到的单词sorry啦)中都说的很有道理,我自己不算是个书读的多的人,两种都是(所以我的haha point一直很。。。奇妙?);但是我知道自己就是一直想读书,也算两种都是:我每天尽力学习(?!),我每天睡前必读半小时“闲书”。我甚至奇怪的觉得"bookworm"是对学生的最高评价,我有一位朋友就被她舍友授予了如此光荣的称号,说白了我其实很羡慕。我耿直且保守的认为还剩下不到几年的学生生涯如果不读书和条咸鱼也啥没什么区别。我就是一直秉持着,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堂有路我不走,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邪念活到现在。(当然,人艰不拆,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大家都生活在海边都必须靠“浪”是吧。我也没有质疑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必要)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最先想起的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大成哥。他的口头禅差不多就是:你们有空多读书啊。我还尤记一次在他的鼓动下全班一起在当当上“买买买”,我现在想想很感激他,我在很早之前并不是位有阅读习惯的甚至连规定的书目都懒得花心思读的“小女生”,而且我的记性出了名的差,但我到现在还可以随口报出我当时买的书目: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李汉荣的《李汉荣散文集》、龙应台的《目送》《野火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我们当时还在大成哥的带领下搞了个前方读书社,还有那个据说全校都发的小报,以我被别人称为“夕阳红”的记性我实在是记不清小报的名字了,但是我还记得自己荣幸的在上面发表过几篇文章,好像有一篇叫《有意思的老头》写的我们当时化学老师林尤宏老师,现在我还留在家里“珍藏”。现在想想当时读的都是些生涩的散文,现在读的就杂太多,我最近居然有读四书五经的冲动,我去瞅了一下价格不禁感叹道:知识不便宜呐!还是图书馆借吧。以后逢年过生日送我书吧,哈哈。或许很多事情只有突然再回忆起来才会产生那种去感激别人的冲动,我现在觉得特别谢谢李老师(大成哥)一直和我们一群无知的高中生强调着多读书。他还说过一句在我看来特别经典的话:笑点低,容易被骗。我们以前总是一起在一起用这句金句互相调侃。虽然现在周围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我还是喜欢对哈哈大笑的别人说这么一句话:笑点低,容易被骗的你们。
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书读起来还是很有快感的,我之前花4个小时刚读完的《摆渡人》真的超级有快感,晚上我躺床上在剧透狗(我舍友!)的干扰之下我强行堵住自己的耳朵踽踽独行。
现在想想从一方面来说,其实这句摘自豆友的话不无道理。好比我最近在学习逻辑,我就会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或者是在听到别人说的一些话时就会想到:这话有没有逻辑错误,学的走火入魔了。我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忽略了一些get到我笑点的话,换句话来说是不是“被难取悦到了”(呀!我这句话有逻辑错误嘛)而且书读的多了确实会想的多,不存在的假想敌恐怕也是蹭蹭往上涨,这恐怕是造成难取悦到的原因之一,但是我知道也始终坚信书读的多了很多事情就会突然看开看淡,思维也会逆转,很多在以前看来会很烦心的事现在一点都不care。这世界天大地大,想通以后,你会发现现在自己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由而轻盈。读书无论是我之前所说的第一种还是第二种真的会开阔眼界,我有的时候看着看着就会想一想“小小年纪”的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儿,会反思会三省吾身。是呀,正如在统计学课上自我介绍时我自己以“无趣”评价自己。现在想想自己可不无趣,毕竟我们可是天天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天天细嗅知识芬芳的研狗,怎么会生活无趣呢!
之前有看到一段不错的话与大家共勉:希望每个人死后尸体都能自动变成一本书,书的内容就是死者的生平。这样一来,有人成了名著,有人成了禁书,有人变成菜谱,有人变成地图,有人是美图秀秀使用手册,有人是小旅馆的登记簿……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我们读着别人,做着自己,等着被读。
大学时代就这么过去2年多了,有时候想想自己高中的老师同学有些许时刻甚至是场景还是记忆犹新的,甚至也还会想念,想念我们一下课走廊上站满男生女生“吹风约厕”。今年早几个月前还在公交车站遇到以前的数学课代表小明,你们还记得嘛?我们俩聊一路,也不知道聊些什么却什么都聊,他还是那么的瘦(长高了)我还是那么的“魁梧”。
最后自己很久没写文章了,在图书馆的闭馆音乐下写完了这篇杂记,不知道自己在写啥,最后词穷到以我最喜欢的歌。。之一Coldplay的Everglow的歌词结尾(不知用在此处是否合适):
They say people come ,they say people go.
This particular diamond was extra special
And though you might be gone
And the world may not know.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