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放斋放书-24重人格
我坐在公寓的马桶位上,合上书,将它移驾到盥洗台边,然后不紧不慢地完成剩下的日常清理工作。累积了整天的污秽在嗖的一声之后消失于我的视线中。脑子像一间刚刚给腾空的屋子,因为很难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原本带着窥探奇异病人病例的好奇心,从方所带走了这本关于多重人格识别障碍的经典书籍,结果既没有【致命ID】的那种反转情节,也没有【24个比利】那么极端分化的人物,有的只是一个不肯承认自己有DID(多重人格识别障碍)后来通过一卷录影带幡然醒悟的中年男子的自白。不过总算通过一本书清楚了精神分裂跟多重人格是两个不同概念。简而言之,精神分裂的人是无法察觉自己分裂出来的人格,而DID可以。 尽管主人公卡姆以自己的视角详尽地讲述着自己的遭遇,但笔法真的无法引人入胜,过于详实的环境描写每每削弱故事真实度,难道得了DID会让观察力和记忆力都变得超人? 好在轮到人格转换的部分,作者写出了自己当时迷离的矛盾的生动的反应。他怕家人觉得他是疯子,怕人们评论他的反常,但归根结底,他怕的是有过童年阴影却耻于承认的自己。 书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不同的人格,他们会在不同情境下主导你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人们对不同的人事会有不同的反应,则他们并不是虚伪或者乔装,而更可能是任何转换的作用。我同意这个说法,大部分人的人格是和谐的,在个人认知范围内的,所以我们并没有觉得这样不正常。而DID患者,则会出现人格明显剥离的现象,在自己不自控的情况表现出异常的人格,顾叫做多重人格识别障碍。 人的本我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自我认可看似轻而易举,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也会发呆,也会神游,而那段时间自己的躯体到底被何种思想支配,本来就是一个薛定谔的悖论。我庆幸,自己大部分时候清醒,但有时也会因为自我认知而陷入疑惑与惶恐。我怕自己不正常。 所以,正常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得暴食症的一群人,被送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众人暴食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的因为失恋,有的因为绝食反弹,有的也是焦虑症诱发。有时候,一小块蛋糕都会成为洪水猛兽,击溃他们花好几个月筑起的防线。除开这个部分,他们统统与正常人无异。从传统的观点总是很难理解这些不正常,但是【24重人格】告诉我们,这是人的正常心里防卫应激机制,用激烈的方式换取暂时的安稳,所以一旦脱缰,便无法收拾。当代社会施加给人的压力太多,老板的督促,父母的催婚,房价的居高不下,种种种种都是带着火星的爆竹,稍有靠近,便会自爆。狭隘的讲,社会人不正常的不占少数,中国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又十分保守,常常讳莫如深,就连生物课的特定章节也会故意不向学生教授,反而滋生甚至扭曲了小孩对一些正常事物和心理的认知。想想自己曾经就经历过这些,眉毛就会不自主地一蹙。装的很正常,内心却照不进充足的阳光,无法真正快乐起来。 也许正因为这样,我开始让自己露出一些古怪的苗头,关注一些古怪的事物,甚至把自己逐渐鉴定为一个怪咖。我有好一些朋友,我总是会被他们不一样的气质所吸引。初次见到他们时,就能格外感受到他们主动向外界散发的孤僻的磁场,而令我着迷的是他们毫不介意一个人,甚至享受一个人的行走,吃饭,读书和发呆。他们就像是一本插着诡异书签的非畅销书,让我忍不住好奇折起来的内容到底讲的是什么。就在认识很久以后,我和一个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秘密,他很客气的作为交换,分享了他的一个秘密,那就是他有sm倾向。他一说出来,我怔了一下,因为丝毫看不出来这个倾向,然后才发现自己以为天大的秘密还不如别人好心回馈的,才明白自己有多么的正常。可是,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对别人区别对待,反而我更加欣赏这位朋友的坦诚与豁达。他让我认识到接受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人当形成了成熟的三观体系,势必不会像在孩童时代把自己贴上简单的标签,拍着胸脯立志做个老师,警察种种,而是会迫切地想成为某一个具象的有血有肉的模样。有些模样,后天努力可以达到,属完美的结局,而有些穷其一生也难成正果,此时负面情绪如期而至,如影随形,成为卡姆心中思威奇的存在。虽实感人生之不如意十去八九,却也凭着那十分之一的小幸运坚强活到了现在。
本就发非我之发,肤非我之肤,躯体困顿,灵魂饥饿,一把干柴立于镜前,笑乃侈奢。Queen B唱着are you happy with yourself,我没有能够附和yes,但心却诚实地向着彼岸痴痴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