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七)
1. “哥,你咋还不结婚?”
“哥,你有没有女朋友?”
“哥,你一个人在城里过得好吗?”
这个做哥的一句话不说,只听着这个堂弟不停的问话。他们来到田野里,池塘边,季节是冬日的季节,稀稀落落的枯草,随着北风摇摆。最让人怀念的是眼前的这片芦苇,虽是枯黄,却越是乐得见到的颜色。踩着冰面,兄弟二人在这旷阔的土地里走着。一只老鸦从那芦苇丛里飞了远去又落在了某个地方消失了。这堂哥是寒假里回家过年的,便叫了自己的堂弟来这儿时玩耍过的地方。他能回想,那些个儿时的玩伴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命运,他近来常常讲命运这个词。他以为命运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你说是天注定的,可是人却又不能预测,只有天知道。人既不知道,那么通过自己的行为又可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命运如果当真是注定的话,那么为何却由人去改变?这是一个矛盾,他不懂,也许这人一生的所有行为也是天注定的吧。他想起自己的童年,小的时候一起玩耍,看不出分别,很多个人因为自己的父母远去他乡,再也没了联系。也有人去了城里做了不大不小的官,也有人依旧在这方土地上劳作,照料着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对于他这个单身的人来说,还不曾体会过婚姻里的快乐与辛酸。他又常常感叹,人啊,才过了几年啊,为何就有如此大的变化。变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体,还有自己的想法。身体发了福,改变了形状,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如今也没了共同语言。这当真是让人苦恼的一件事情。
走了一阵,转了去,回了家,婶子炖了汤冒着热气,堂兄弟二人坐了下来,婶子给这二兄弟各盛了满满的一大碗,堂弟忽闪着看着哥碗里的,嚷着“妈,你向着哥,他碗里全是好肉”。
“你哥几时回趟家,家里的好吃的你啥时不能吃,偏偏这个时候和你哥争抢吃的。”这是小叔家的亲婶子。
虽这么说,这堂哥给堂弟夹去了一块鸡腿肉。这堂弟听了妈的话,夹了一块鸡嗉子过来,说“哥,你吃,我在家常常能吃。”
“哥,你咋还不结婚?”这堂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在饭桌上又问了来。
“你哥是读书人,还不想这些。”婶子替这侄子答了话。
“哥,读书就能不结婚吗?书上都说了啥?”这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还不曾读过什么书。
“福生,你以后也得好好读书,读了书像你哥这样,有出息。也别像村里那些不上学的后生,整日里离不了女人。”
“哥,女人不好吗?”这福生的问话,当哥的回答不了,当娘的代为回答,福生不问娘,还是不停地问哥。还不曾得到回答,来了一个女子,提着一个热水瓶进来了。
“婶,借点水。家里来了亲戚,来不及烧了,先借点用着。”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黑黑的长发结成束,大眼珠子黑白分明,笑起来一个大酒窝子。这是孙兰香,孙永平的小女儿,如今也有了二十几岁的年纪。孙永平最疼这个小女儿,从小不曾吃过什么苦头。
“死丫头,以后不兴说借水。要用就来倒。”婶子说着就拿了一大壶水递给孙兰香。
“婶,为啥不兴说借水。”孙兰香不明白。
“回去问你妈去,看她骂你不骂你。”原来这村里的人是不兴说借水的,水哪里都有,不值钱,哪里都可以去取来。要是说去邻里家借水,就等于是邻里关系不和,或者意在骂邻居刻薄,居然是借水,还要还的。
福生和堂哥福根听着这娘俩说着话,这时也站了起来。兰香是一进门就看到福根也在的,一直和婶子在搭话,并没有抽出时间去和福根打声招呼。
“根哥,你回来啦?”
“嗯,昨儿才回来的。”看着站在眼前的兰香,福根倒有些不自在,他只觉得哪里热。
“哥,有空来我家玩,我先回去,家里有客人等着要喝水。”兰香就一溜烟跑了出去。
看着兰香的背影,福根朝大门呆呆地望着。这是一个不加掩饰的女子,他在城里待得久,反而不曾见过这么天然的女子。人说人心隔肚皮,看不透。这城里人的心思福根不但不懂,就连城里人长啥样,他至今都没看得明白。如今的兰香,让他看到了一个女人,却被他藏在了心里。
“哥,兰香姐真漂亮,你也娶个这样的媳妇。”福生又说话了。
“福生,你今天话真多,你哥是读书人,怎么会…”还不待婶子把话说完,福根问道:
“婶,兰香可曾许了人家?”
2. 这是一个憨厚本分的男人,却在自己的老婆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老婆在他面前发脾气说难听的话,他只是一句话也不说,甚至头也不敢抬起。外人串门逢此景也都会默默地走开,由着这个女人发脾气。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是一个鼎没用的男人。在那个时节里,有哪个男人会不为着自己的尊严扇自己的老婆几个耳光,然而他却不敢,仿佛越骂他越受用似的。说起他的老婆也不是什么不讲理的人,他的老婆是一个勤恳的妇人,每日里都为这这个家操劳,料理家务井井有条,照顾老人毫无怨言,对待街坊邻居也都和和气气,恰恰是自己的男人却没了耐心,动辄就发脾气没好脸色。这是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一对儿女也都成了家,原本也该是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却永远也不可能在这对老夫妻身上发生了。我想这其中必是有什么原委的。
在这个男人年轻的时候,这对夫妻也和睦恩爱过,男人每天都要外出赚钱,早起晚归,这妇人也是在田里劳作。男人赚来的钱,买些生活用品,针头线脑了,锅碗瓢盆了,油盐酱醋茶了,还有随搭人情的份子。这妇人在田里收货来的粮食,一部分交给了公家,剩下一些就是全家人的口粮,种的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拿到压棉厂做了被子,或者卖给收棉人,换来的钱贴补家用,还有些余钱就存在了银行。农村人吃穿全来自土地,这就是农人的本钱,所以这存在银行里的往往就是长期的存着,不遇着什么事,兴许还把这存款给忘记了。日头久了,这对夫妻也都有了儿女,是先有了女儿再有了儿子,也不用罚钱,儿女双全,是人生一大幸事,这在全村算起来也算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有人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幸福的当口,男人出了轨,染了病,一并把这病传染给了自己的老婆。直到后来,病虽是治好了,但是在这夫妻之间却生了嫌隙。日子是照例要过的,这妇人一腔的怨气也只能撒在自己这个不争气的男人身上,她没有理由不孝敬老人,也没有理由不养育自己的儿女。要说这男人,除了这点点过错之外,也无其他可指责的地方。他照例是每日里劳动,每日里吸烟,每日里喝酒,只是对自己的老婆更生爱恋。是的,他是更爱自己的老婆了,可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那份自责与愧疚,在这爱的面前却似乎隔了一层东西。他由着自己的老婆,当真是他自己做错了,这也是一个男人应当承担的,他也算得上是一个男人。至于这个男人是如何出轨的,这必定会牵涉出另外一个妇人。
这原本也是一个勤恳能干的妇人,外加自己天生的那份美丽,却折去了自己另外的一份幸福,她的男人出车祸死了。这原本就是一个单薄的家庭,算是外来户,周边没得亲人,还有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女人原本是要有一个男人才能过活的,死了男人的女人日子是越发的艰难。像大多数失足妇女一样,在道德上不该走的路却在现实中发生了,有些个男人常常会在夜里来到这个妇人家里,这个妇人的生活也算有了着落。那一日,一个男人外出做生意来到这个村庄,逢着这个妇人,魂就被勾走了。往后的一些日子里,这个男人来得更勤快了,直到发现自己染了病。这就是前面那个出轨的男人的故事。一个在老婆面前抬不起头来的男人的故事。我们无需指责,道德常常是盲目而又残忍的,他用一生的负疚救赎自己犯过的错。
“哥,你有没有女朋友?”
“哥,你一个人在城里过得好吗?”
这个做哥的一句话不说,只听着这个堂弟不停的问话。他们来到田野里,池塘边,季节是冬日的季节,稀稀落落的枯草,随着北风摇摆。最让人怀念的是眼前的这片芦苇,虽是枯黄,却越是乐得见到的颜色。踩着冰面,兄弟二人在这旷阔的土地里走着。一只老鸦从那芦苇丛里飞了远去又落在了某个地方消失了。这堂哥是寒假里回家过年的,便叫了自己的堂弟来这儿时玩耍过的地方。他能回想,那些个儿时的玩伴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命运,他近来常常讲命运这个词。他以为命运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你说是天注定的,可是人却又不能预测,只有天知道。人既不知道,那么通过自己的行为又可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命运如果当真是注定的话,那么为何却由人去改变?这是一个矛盾,他不懂,也许这人一生的所有行为也是天注定的吧。他想起自己的童年,小的时候一起玩耍,看不出分别,很多个人因为自己的父母远去他乡,再也没了联系。也有人去了城里做了不大不小的官,也有人依旧在这方土地上劳作,照料着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对于他这个单身的人来说,还不曾体会过婚姻里的快乐与辛酸。他又常常感叹,人啊,才过了几年啊,为何就有如此大的变化。变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体,还有自己的想法。身体发了福,改变了形状,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如今也没了共同语言。这当真是让人苦恼的一件事情。
走了一阵,转了去,回了家,婶子炖了汤冒着热气,堂兄弟二人坐了下来,婶子给这二兄弟各盛了满满的一大碗,堂弟忽闪着看着哥碗里的,嚷着“妈,你向着哥,他碗里全是好肉”。
“你哥几时回趟家,家里的好吃的你啥时不能吃,偏偏这个时候和你哥争抢吃的。”这是小叔家的亲婶子。
虽这么说,这堂哥给堂弟夹去了一块鸡腿肉。这堂弟听了妈的话,夹了一块鸡嗉子过来,说“哥,你吃,我在家常常能吃。”
“哥,你咋还不结婚?”这堂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在饭桌上又问了来。
“你哥是读书人,还不想这些。”婶子替这侄子答了话。
“哥,读书就能不结婚吗?书上都说了啥?”这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还不曾读过什么书。
“福生,你以后也得好好读书,读了书像你哥这样,有出息。也别像村里那些不上学的后生,整日里离不了女人。”
“哥,女人不好吗?”这福生的问话,当哥的回答不了,当娘的代为回答,福生不问娘,还是不停地问哥。还不曾得到回答,来了一个女子,提着一个热水瓶进来了。
“婶,借点水。家里来了亲戚,来不及烧了,先借点用着。”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黑黑的长发结成束,大眼珠子黑白分明,笑起来一个大酒窝子。这是孙兰香,孙永平的小女儿,如今也有了二十几岁的年纪。孙永平最疼这个小女儿,从小不曾吃过什么苦头。
“死丫头,以后不兴说借水。要用就来倒。”婶子说着就拿了一大壶水递给孙兰香。
“婶,为啥不兴说借水。”孙兰香不明白。
“回去问你妈去,看她骂你不骂你。”原来这村里的人是不兴说借水的,水哪里都有,不值钱,哪里都可以去取来。要是说去邻里家借水,就等于是邻里关系不和,或者意在骂邻居刻薄,居然是借水,还要还的。
福生和堂哥福根听着这娘俩说着话,这时也站了起来。兰香是一进门就看到福根也在的,一直和婶子在搭话,并没有抽出时间去和福根打声招呼。
“根哥,你回来啦?”
“嗯,昨儿才回来的。”看着站在眼前的兰香,福根倒有些不自在,他只觉得哪里热。
“哥,有空来我家玩,我先回去,家里有客人等着要喝水。”兰香就一溜烟跑了出去。
看着兰香的背影,福根朝大门呆呆地望着。这是一个不加掩饰的女子,他在城里待得久,反而不曾见过这么天然的女子。人说人心隔肚皮,看不透。这城里人的心思福根不但不懂,就连城里人长啥样,他至今都没看得明白。如今的兰香,让他看到了一个女人,却被他藏在了心里。
“哥,兰香姐真漂亮,你也娶个这样的媳妇。”福生又说话了。
“福生,你今天话真多,你哥是读书人,怎么会…”还不待婶子把话说完,福根问道:
“婶,兰香可曾许了人家?”
2. 这是一个憨厚本分的男人,却在自己的老婆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老婆在他面前发脾气说难听的话,他只是一句话也不说,甚至头也不敢抬起。外人串门逢此景也都会默默地走开,由着这个女人发脾气。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是一个鼎没用的男人。在那个时节里,有哪个男人会不为着自己的尊严扇自己的老婆几个耳光,然而他却不敢,仿佛越骂他越受用似的。说起他的老婆也不是什么不讲理的人,他的老婆是一个勤恳的妇人,每日里都为这这个家操劳,料理家务井井有条,照顾老人毫无怨言,对待街坊邻居也都和和气气,恰恰是自己的男人却没了耐心,动辄就发脾气没好脸色。这是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一对儿女也都成了家,原本也该是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却永远也不可能在这对老夫妻身上发生了。我想这其中必是有什么原委的。
在这个男人年轻的时候,这对夫妻也和睦恩爱过,男人每天都要外出赚钱,早起晚归,这妇人也是在田里劳作。男人赚来的钱,买些生活用品,针头线脑了,锅碗瓢盆了,油盐酱醋茶了,还有随搭人情的份子。这妇人在田里收货来的粮食,一部分交给了公家,剩下一些就是全家人的口粮,种的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拿到压棉厂做了被子,或者卖给收棉人,换来的钱贴补家用,还有些余钱就存在了银行。农村人吃穿全来自土地,这就是农人的本钱,所以这存在银行里的往往就是长期的存着,不遇着什么事,兴许还把这存款给忘记了。日头久了,这对夫妻也都有了儿女,是先有了女儿再有了儿子,也不用罚钱,儿女双全,是人生一大幸事,这在全村算起来也算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有人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幸福的当口,男人出了轨,染了病,一并把这病传染给了自己的老婆。直到后来,病虽是治好了,但是在这夫妻之间却生了嫌隙。日子是照例要过的,这妇人一腔的怨气也只能撒在自己这个不争气的男人身上,她没有理由不孝敬老人,也没有理由不养育自己的儿女。要说这男人,除了这点点过错之外,也无其他可指责的地方。他照例是每日里劳动,每日里吸烟,每日里喝酒,只是对自己的老婆更生爱恋。是的,他是更爱自己的老婆了,可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那份自责与愧疚,在这爱的面前却似乎隔了一层东西。他由着自己的老婆,当真是他自己做错了,这也是一个男人应当承担的,他也算得上是一个男人。至于这个男人是如何出轨的,这必定会牵涉出另外一个妇人。
这原本也是一个勤恳能干的妇人,外加自己天生的那份美丽,却折去了自己另外的一份幸福,她的男人出车祸死了。这原本就是一个单薄的家庭,算是外来户,周边没得亲人,还有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女人原本是要有一个男人才能过活的,死了男人的女人日子是越发的艰难。像大多数失足妇女一样,在道德上不该走的路却在现实中发生了,有些个男人常常会在夜里来到这个妇人家里,这个妇人的生活也算有了着落。那一日,一个男人外出做生意来到这个村庄,逢着这个妇人,魂就被勾走了。往后的一些日子里,这个男人来得更勤快了,直到发现自己染了病。这就是前面那个出轨的男人的故事。一个在老婆面前抬不起头来的男人的故事。我们无需指责,道德常常是盲目而又残忍的,他用一生的负疚救赎自己犯过的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