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偏见】布拉格: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
朋友突然邀约我一起去布拉格时,我正在破旧大学城里拥挤狭小的房间内整理家当。
那是8年前,刚到巴黎2个月的时候。我们一群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们,还没来得及对浪漫法国的一切感到兴奋和惊奇,就已经被每天一个半小时的漫长上学路、繁多的语言课程和昂贵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
一边渐渐安顿好生活,一边慢慢开始期待寒假的旅行。
在绝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地讨论组团去西班牙时,突然QQ窗口弹出一句“我们要去东欧,你有兴趣吗”。我眼前一亮。
冷峻、神秘、素净、复古的东欧,我一秒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朋友做好了所有旅行攻略和安排,等我回过神来,已经是在机场前往布拉格城区的大巴上。我这才匆忙开始在脑海中翻查我关于布拉格的所有记忆和了解——无论二战中被纳粹铁蹄摧残迫害的恐怖布拉格,还是从布拉格之春到天鹅绒革命的动荡布拉格——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都是充满惨白色调的阴郁、沉闷和不安。就连歌里唱着的布拉格广场,都是不堪一击的忧伤。
我看了一眼散落在路边的朴素小楼房和诡异广告牌:难道布拉格真的就如此暗淡和脆弱,如一幅老屋墙上悬挂多年的褪色画卷?
可是到了GuestHouse放下行李,一出门转个弯站在伏尔塔瓦河边:湛蓝的天空和更加湛蓝的河水两相映照,查理大桥静静躺在河面上,接近傍晚时分,阳光有气无力地罩住风景,轻轻柔柔…… 光这一个画面就把我心中的布拉格印象推翻了一半。
有河流的城市就有生命力,灵动而生生不息。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黑山,南北纵穿捷克,将布拉格成一分为二。虽说欧洲的老城配上一条母亲河都是套路,而伏尔塔瓦河远比不上塞纳河、莱茵河的大名鼎鼎,但不能否认每条穿城而过的河流都随着城市流淌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比如塞纳河的娇美、莱茵河的壮美,而伏尔塔瓦河无疑是柔美,婉约又从容。它泛着粼粼波光流向我,似乎安静述说着一座老城洗尽铅华、治愈伤痛之后的淡然。河流是城市的新陈代谢担当,伏尔塔瓦河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蜿蜒流经新城、老城,穿过大桥,绕过小岛,冲走失落,载来希望,它反驳我:布拉格流淌着静谧的力量,不是沉闷。
是的,静谧。离开游客如织的景点,大部分的布拉格城区都宁静平和,却完全不是我预想的惨白色调,相反,还色彩斑斓呢。起伏的街道,宽窄不匀地高低延伸,暖色调为主的建筑顺着街道的地势,很努力地想要排好队形,却不得不参差不齐,可是因为呈现出了一副端正的态度,所以不让人感觉凌乱,反而在参差中形成了一种独特又安定的秩序。在高处眺望全城,这种不规则的秩序感更加明显。
此起彼伏的红色屋顶,错落有致的尖塔和圆顶塔,布拉格集合了最简朴和最繁复的建筑风格,城市中转角就是瑰宝,回头就是惊喜,难怪一整座城市都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尽管德军在二战中曾占领布拉格,但据说希特勒极爱这座城市,所以下令不许炮弹落入城中,保全了布拉格免受战火摧毁。
近距离欣赏布拉格,才发现这座城市极为丰富立体、充满层次,它跳脱出我想象中的平面画,跃然眼前,每一个街区都饱满生动,每一个剖面都细致精巧。城市的建造者一定是满怀对布拉格的热爱,才会如此用心细腻地搭建出一座360度无死角的绝美之城。这种美还不只是表面浮夸的华美,它是一种内在沉淀的醇美,温润至心,慢慢化解柔和了这座伤城的悲痛,留下大气包容的恬静,不一定金碧辉煌,却熠熠生辉。
从哥特式的圣维特大教堂,到罗马式的圣乔治大殿,和欧洲许多城市一样,布拉格遍布许多大小教堂。每一块精雕细琢的砖石,每一片精美绝伦的彩绘玻璃,每一座巍峨耸立的塔楼,每一弯圆润柔和的穹顶,都无不在将波西米亚王国几百年的坎坷历史和灿烂文明娓娓道来。有人说,欧洲的教堂看多了,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千篇一律的宏伟壮观,大同小异的美轮美奂。那么布拉格老城广场边的泰恩教堂一定是个别具一格的例外。泰恩广场矗立于老城广场的一角,黑色的哥特式双塔像两团熊熊火焰直冲苍穹,塔楼一胖一瘦,传说中代表亚当和夏娃。在一片红顶房屋的映衬下,顶着“黑色火焰”的泰恩教堂显得格外威严肃穆,像极了通话中的魔鬼城堡,所以它又被称作“魔鬼教堂”,成了布拉格的地标。
如果说欧洲老城都有着标配的三件套,那么一定就是城堡、教堂和广场。每个旅人都会根据自己对一座城市的认知和观察,给这个城市的大众主流景点们贴上自己的专属标签,来创建私人定制化的旅行记忆和感受。比如你的布拉格广场可能是有着魔鬼泰恩教堂的童话广场,他的布拉格广场或许有着古老自鸣钟的历史广场,方文山的布拉格广场大概就是在许愿池投下希望的文艺广场,虽然这里并没有许愿池,只有许愿墙……那我的布拉格广场又是什么呢?
静静欣赏完天文钟的整点奇幻报时之后,我爬上市政厅的塔楼,俯瞰午后的布拉格城,祥和中有一丝丝慵懒。广场上,人们悠闲自得地喝着咖啡,或是不疾不徐地踩着自己的步子来来往往,慢节奏,小轻快。天空上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乌云密布,红屋顶的老城温柔地怀抱着宁静的广场,处变不惊。那年刚满20岁的我,才刚刚踏出去看花花世界的第一步,秒懂了巴黎的浪漫繁华,却一时想不明白布拉格的沉静低调,于是擅自误解它是阴郁的、脆弱的。可真实的布拉格,却既没有方文山歌词里的流浪和忧伤,也不像卡夫卡书里的孤立与绝望。
2月的布拉格,还很阴冷,老城广场上少了些嬉戏喧嚣,多了些冷静从容。面对眼前的平和安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被坦克和枪炮占领,战事一触即发。玩笑话里听到,捷克是最会投降的,每次遇到外敌入侵,都不会强硬地坚持抵抗到底,只求自保,所以才会免于战火摧毁。可是没有残垣断壁的捷克,伤痕累累都长在心底,看一看特莱津集中营里小朋友的画作就知道,每一笔色彩都饱含泪水,尽是刺痛。并非只有誓死的顽强抵抗才是勇敢,有时候隐忍也是一种坚强,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带着活下去的美好希望。
这样的布拉格不是脆弱得不堪一击,反而强大得坚不可摧。
我从视野里屏蔽了泰恩教堂、胡斯塑像、许愿墙,把画面切换成黑白色,问自己这样还能辨别出布拉格广场吗?毫无疑问,抹去一切地标之后的布拉格广场“颜值”骤降,却在凛冽之中更凸显出它独有的沉静冷艳气质。每一扇窗口都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用静静沉默诉说满满心事——这就是我的布拉格广场。
黄昏时分的查理大桥是最美的。这座被欧洲人成为“欧洲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的古老石桥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横跨伏尔塔瓦河,连接布拉格的城堡区和旧城区,桥上有30尊天主教圣徒雕像,都出自17、18世纪捷克巴洛克艺术大师之手。似乎游客们都约好了结束一天的行程之后来到这里集体大汇合,这时的查理大桥总是格外拥挤喧嚣,大概包揽了布拉格全城的活力和元气。在雕像们和蔼的注视下,商贩、手工艺者、街头艺人各显本领,游人川流往来,或驻足拍照,或与陌生人愉快交谈,伏尔塔瓦河的河水缓缓流过,流水声、叫卖声、琴声、歌声和快门声,交织融汇在一起,热闹喧嚣中愈发轻快愉悦。
登上桥头塔楼,能俯瞰和远眺查理大桥及城堡区,看查理大桥上攒动的人潮(仿佛雕塑们也加入了这场聚会)在夕阳的光辉中尽情燃烧余温,布拉格在这一刻争分夺秒地、不遗余力地活泼、欢乐。这幅生动的画面突然让我有点感动,像是看到劫后余生的人努力忘记伤口,更加倍地珍惜和享受生命的样子。我甚至舍不得用相机定格这个瞬间,希望它一直生机勃勃地喧闹下去,立体地,永恒地。
夕阳悄然落下,四周的熙攘喧嚣开始消散,白鸽惊起。冷色调重新笼罩布拉格,冷而不哀,是我对自己的纠正。仅用文艺浪漫形容布拉格似乎不太准确,人都是寂寞悲伤太久而渐渐变温柔,城市也一样,伤城的悲愤和绝望统统随时间内化成了坦然和希望,以外柔内刚的隽美之城重生——这才是布拉格,厚重又灵动,深远又清新,坚强而温柔。
那是8年前,刚到巴黎2个月的时候。我们一群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们,还没来得及对浪漫法国的一切感到兴奋和惊奇,就已经被每天一个半小时的漫长上学路、繁多的语言课程和昂贵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
一边渐渐安顿好生活,一边慢慢开始期待寒假的旅行。
在绝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地讨论组团去西班牙时,突然QQ窗口弹出一句“我们要去东欧,你有兴趣吗”。我眼前一亮。
冷峻、神秘、素净、复古的东欧,我一秒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朋友做好了所有旅行攻略和安排,等我回过神来,已经是在机场前往布拉格城区的大巴上。我这才匆忙开始在脑海中翻查我关于布拉格的所有记忆和了解——无论二战中被纳粹铁蹄摧残迫害的恐怖布拉格,还是从布拉格之春到天鹅绒革命的动荡布拉格——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都是充满惨白色调的阴郁、沉闷和不安。就连歌里唱着的布拉格广场,都是不堪一击的忧伤。
我看了一眼散落在路边的朴素小楼房和诡异广告牌:难道布拉格真的就如此暗淡和脆弱,如一幅老屋墙上悬挂多年的褪色画卷?
可是到了GuestHouse放下行李,一出门转个弯站在伏尔塔瓦河边:湛蓝的天空和更加湛蓝的河水两相映照,查理大桥静静躺在河面上,接近傍晚时分,阳光有气无力地罩住风景,轻轻柔柔…… 光这一个画面就把我心中的布拉格印象推翻了一半。
有河流的城市就有生命力,灵动而生生不息。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黑山,南北纵穿捷克,将布拉格成一分为二。虽说欧洲的老城配上一条母亲河都是套路,而伏尔塔瓦河远比不上塞纳河、莱茵河的大名鼎鼎,但不能否认每条穿城而过的河流都随着城市流淌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比如塞纳河的娇美、莱茵河的壮美,而伏尔塔瓦河无疑是柔美,婉约又从容。它泛着粼粼波光流向我,似乎安静述说着一座老城洗尽铅华、治愈伤痛之后的淡然。河流是城市的新陈代谢担当,伏尔塔瓦河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蜿蜒流经新城、老城,穿过大桥,绕过小岛,冲走失落,载来希望,它反驳我:布拉格流淌着静谧的力量,不是沉闷。
是的,静谧。离开游客如织的景点,大部分的布拉格城区都宁静平和,却完全不是我预想的惨白色调,相反,还色彩斑斓呢。起伏的街道,宽窄不匀地高低延伸,暖色调为主的建筑顺着街道的地势,很努力地想要排好队形,却不得不参差不齐,可是因为呈现出了一副端正的态度,所以不让人感觉凌乱,反而在参差中形成了一种独特又安定的秩序。在高处眺望全城,这种不规则的秩序感更加明显。
此起彼伏的红色屋顶,错落有致的尖塔和圆顶塔,布拉格集合了最简朴和最繁复的建筑风格,城市中转角就是瑰宝,回头就是惊喜,难怪一整座城市都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尽管德军在二战中曾占领布拉格,但据说希特勒极爱这座城市,所以下令不许炮弹落入城中,保全了布拉格免受战火摧毁。
近距离欣赏布拉格,才发现这座城市极为丰富立体、充满层次,它跳脱出我想象中的平面画,跃然眼前,每一个街区都饱满生动,每一个剖面都细致精巧。城市的建造者一定是满怀对布拉格的热爱,才会如此用心细腻地搭建出一座360度无死角的绝美之城。这种美还不只是表面浮夸的华美,它是一种内在沉淀的醇美,温润至心,慢慢化解柔和了这座伤城的悲痛,留下大气包容的恬静,不一定金碧辉煌,却熠熠生辉。
从哥特式的圣维特大教堂,到罗马式的圣乔治大殿,和欧洲许多城市一样,布拉格遍布许多大小教堂。每一块精雕细琢的砖石,每一片精美绝伦的彩绘玻璃,每一座巍峨耸立的塔楼,每一弯圆润柔和的穹顶,都无不在将波西米亚王国几百年的坎坷历史和灿烂文明娓娓道来。有人说,欧洲的教堂看多了,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千篇一律的宏伟壮观,大同小异的美轮美奂。那么布拉格老城广场边的泰恩教堂一定是个别具一格的例外。泰恩广场矗立于老城广场的一角,黑色的哥特式双塔像两团熊熊火焰直冲苍穹,塔楼一胖一瘦,传说中代表亚当和夏娃。在一片红顶房屋的映衬下,顶着“黑色火焰”的泰恩教堂显得格外威严肃穆,像极了通话中的魔鬼城堡,所以它又被称作“魔鬼教堂”,成了布拉格的地标。
如果说欧洲老城都有着标配的三件套,那么一定就是城堡、教堂和广场。每个旅人都会根据自己对一座城市的认知和观察,给这个城市的大众主流景点们贴上自己的专属标签,来创建私人定制化的旅行记忆和感受。比如你的布拉格广场可能是有着魔鬼泰恩教堂的童话广场,他的布拉格广场或许有着古老自鸣钟的历史广场,方文山的布拉格广场大概就是在许愿池投下希望的文艺广场,虽然这里并没有许愿池,只有许愿墙……那我的布拉格广场又是什么呢?
静静欣赏完天文钟的整点奇幻报时之后,我爬上市政厅的塔楼,俯瞰午后的布拉格城,祥和中有一丝丝慵懒。广场上,人们悠闲自得地喝着咖啡,或是不疾不徐地踩着自己的步子来来往往,慢节奏,小轻快。天空上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乌云密布,红屋顶的老城温柔地怀抱着宁静的广场,处变不惊。那年刚满20岁的我,才刚刚踏出去看花花世界的第一步,秒懂了巴黎的浪漫繁华,却一时想不明白布拉格的沉静低调,于是擅自误解它是阴郁的、脆弱的。可真实的布拉格,却既没有方文山歌词里的流浪和忧伤,也不像卡夫卡书里的孤立与绝望。
2月的布拉格,还很阴冷,老城广场上少了些嬉戏喧嚣,多了些冷静从容。面对眼前的平和安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被坦克和枪炮占领,战事一触即发。玩笑话里听到,捷克是最会投降的,每次遇到外敌入侵,都不会强硬地坚持抵抗到底,只求自保,所以才会免于战火摧毁。可是没有残垣断壁的捷克,伤痕累累都长在心底,看一看特莱津集中营里小朋友的画作就知道,每一笔色彩都饱含泪水,尽是刺痛。并非只有誓死的顽强抵抗才是勇敢,有时候隐忍也是一种坚强,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带着活下去的美好希望。
这样的布拉格不是脆弱得不堪一击,反而强大得坚不可摧。
我从视野里屏蔽了泰恩教堂、胡斯塑像、许愿墙,把画面切换成黑白色,问自己这样还能辨别出布拉格广场吗?毫无疑问,抹去一切地标之后的布拉格广场“颜值”骤降,却在凛冽之中更凸显出它独有的沉静冷艳气质。每一扇窗口都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用静静沉默诉说满满心事——这就是我的布拉格广场。
黄昏时分的查理大桥是最美的。这座被欧洲人成为“欧洲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的古老石桥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横跨伏尔塔瓦河,连接布拉格的城堡区和旧城区,桥上有30尊天主教圣徒雕像,都出自17、18世纪捷克巴洛克艺术大师之手。似乎游客们都约好了结束一天的行程之后来到这里集体大汇合,这时的查理大桥总是格外拥挤喧嚣,大概包揽了布拉格全城的活力和元气。在雕像们和蔼的注视下,商贩、手工艺者、街头艺人各显本领,游人川流往来,或驻足拍照,或与陌生人愉快交谈,伏尔塔瓦河的河水缓缓流过,流水声、叫卖声、琴声、歌声和快门声,交织融汇在一起,热闹喧嚣中愈发轻快愉悦。
登上桥头塔楼,能俯瞰和远眺查理大桥及城堡区,看查理大桥上攒动的人潮(仿佛雕塑们也加入了这场聚会)在夕阳的光辉中尽情燃烧余温,布拉格在这一刻争分夺秒地、不遗余力地活泼、欢乐。这幅生动的画面突然让我有点感动,像是看到劫后余生的人努力忘记伤口,更加倍地珍惜和享受生命的样子。我甚至舍不得用相机定格这个瞬间,希望它一直生机勃勃地喧闹下去,立体地,永恒地。
夕阳悄然落下,四周的熙攘喧嚣开始消散,白鸽惊起。冷色调重新笼罩布拉格,冷而不哀,是我对自己的纠正。仅用文艺浪漫形容布拉格似乎不太准确,人都是寂寞悲伤太久而渐渐变温柔,城市也一样,伤城的悲愤和绝望统统随时间内化成了坦然和希望,以外柔内刚的隽美之城重生——这才是布拉格,厚重又灵动,深远又清新,坚强而温柔。
© 本文版权归 dearCarin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