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故事|抽象图案的诞生——真得可以“乱玩”
今天写的是几个大一些孩子(6-8岁)徒手玩颜料的过程。其绘画作品的呈现,很有意思。 大一些的孩子有别于学龄前的那些完全凭直觉创作的宝宝,有时候给人感觉不敢画或是画得小心翼翼,即使画出来好像也没有小时候有表现力了。实际上这是孩子在视知觉认知上开始向具体形象转化,他们想要把画表达的更接近于他们看到的真实情况,而自己所掌握的技艺并不足支撑造成的。(但我并不认为这个时候就要去教小孩更多的技法,而仍然是鼓励多画多玩为主。以后会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思考) 其实,这些“大”小孩的自发创作力也是相当惊人的。他们不只拥有直觉的表达冲动,还开始有了更为有趣的东西——利用“理性”进行实验创作,他们愿意进行一次次尝试以期达到某种令他们满意的“效果”。 本次课程起初只是让他们用颜料画画,内容是以前一天去的动物园为引子,画完各种动物后,大家疯玩起来(心疼颜料)。各类抽象图案作品由此产生。 ▼用手指就能画 先说六岁承承的,他在我今天说的小孩子里面是最小的,很爱画,爱画各种故事。这次看大家“乱玩”,也开始拿笔乱涂,估计这是他第一幅没有多少美感的乱涂作品。



后来,他看到大家用手玩颜料,自己也倒了很多在纸上,像玩泥巴一样玩耍。等我再过去看他的时候,已经自发选择了用手指不停地在纸上滑动的玩法,眼睛跟随他划过的弧线,手指不停地转呀转呀。不知道他是不是被自己所画的这些不断变化的弧线和圈圈所吸引,如果我不叫停,他估计还能玩上好一阵子。

我被这幅应该算《无题》的作品惊艳到了,这幅画吸引他的可能是玩耍和变化本身,而吸引我的是有着无穷变化的形式线条和灰暗色调下那些彩色的未知区域。但我相信,他在其中受益了。

▼用海绵就能画 可乐小朋友大一些,大概七岁的,画过动物后突发奇想做了一个构成一样的“抽象画”,取名为《七彩怪兽》,这幅里的动物几乎要看不出具体形象,但整体有些方方感觉。

很快可乐摆脱用笔画画,不过他没有直接用手,而是随手拿了调色盘旁边的长方形海绵,在海绵上涂上颜色,盖到画纸上。所盖几次后就呈现出方形重叠的艺术效果,他很惊奇。告诉他,把整张纸都盖满试试,可乐很开心,继续他的创作发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完整的方形海绵抽象画,当然也可以取名为“七彩怪兽”。

大小孩和小小孩玩“印章游戏”的差别在于,大小孩更加期待自己自由创作带来的图形变化和图案效果,而小小孩通常不会太在意。 ▼用海绵就能画,同样的方法能画出不同的效果 北北小姑娘看到可乐玩海绵,她也嚷着要玩。不过,北北有八岁多,更大一些,在这一抽象图案创作过程中,探索的更近一步。思考越来越丰富,成型也是一次比一步完善。 第一张,试探性用海绵画彩虹的效果,图案稍显生硬:

第二张,用法更大胆随性,所以彩虹图案有了层次,画面很好看:

第三张,用海绵拖拽强化紫色,试图占满整个画面。当然,这里已经不仅仅想要画彩虹了:

第四张,可能已经看不出原先用海绵盖彩虹的意图,却意外成就一张灰灰色调有彩虹影子的“印象画”,相当美:

乱玩,玩出这个效果也是我没有料到的,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存在于这些意外当中。有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在课堂上安排一些“随机艺术”,让孩子们能自我发挥,而不受限于课程目标又或是教案教学,而是给予更多的空间。 从创作过程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并非在画前已构思好,而是每一张都是上一张的进一步探索,而探索精神本身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与此同时获得自我探索出来的知识和美感。 ————————————画作信息———————————— 学生: 承承 6岁 可乐7岁 北北8岁 作品: 颜料随机涂鸦 出自:【达达清迈】旅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