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余秋雨
最初听到余秋雨,是高中语文张老师对他的描述:多去看看余秋雨的作品,你会发现文化是最值得深究的一件事。以当时的年纪,哪里会记得这些,高考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厚重的试题和辅导资料成了伙伴,其他的一概无闻不问。现在想来,老师也许是告知我们文学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应当用心去继承、传播和发扬光大的,哪怕对我们理科生来说也是一种选择。只是当时脑袋里那里会容得下这些。
时光荏苒,当初的老师早已不在任教,我也工作许久。闲暇时间的空虚日盛,百无聊赖在百度阅读中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突然想起了语文老师当时的话述。竟然有了那份想一探究竟的兴致,于是从文化苦旅开始了我对余氏文章的探索。
一开始的牌坊让我觉得枯燥冗长,大抵是因为长期的言情小说把心性练的浮躁了。但是耐着性子越往下看,越无法自拔。古代女子的忠贞让人敬佩却无法苟同,如果说女子对于素未谋面却不幸身亡的未婚夫以死明志,寡妇因为被提了三次亲就要轻生,那凌驾于生命的忠贞是不是失了偏颇,那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夜夜悲鸣会不会因为一座牌坊而消逝呢。撇去悲哀往下瞧去,总算有了欣慰,尼姑庵女教师的出现给乡里带来了生机,不但知识种在了孩子的心间,也把女子头上那无才便是德的头箍解绑,阴阳这座天平有了短暂的平衡。且不说是不是那白发不忍黑发年轻生命消逝而种的因,但是大树长成,果实累累.....
自古有尼姑就有和尚,尼姑在尼姑庵出家,和尚在寺庙修行。尼姑庵成了小学,庙里却依然香火旺盛,经课不减。老师们排斥传统,因为那传统有悖人性,让她们深受其害,不得不远离父母,至久方回。但是孩子稚嫩的声音又架起了一座桥,精通现代文化的学者去做了和尚已经让她们惊奇,掠走孩童的土匪因为佛堂的教化弃恶从善让她们走进佛堂。年代虽已久远,那时的孩子们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不过那个让乡村解冻的时期不会被忘记,它被铭记,流传于今。
我想我开始去探究了...
时光荏苒,当初的老师早已不在任教,我也工作许久。闲暇时间的空虚日盛,百无聊赖在百度阅读中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突然想起了语文老师当时的话述。竟然有了那份想一探究竟的兴致,于是从文化苦旅开始了我对余氏文章的探索。
一开始的牌坊让我觉得枯燥冗长,大抵是因为长期的言情小说把心性练的浮躁了。但是耐着性子越往下看,越无法自拔。古代女子的忠贞让人敬佩却无法苟同,如果说女子对于素未谋面却不幸身亡的未婚夫以死明志,寡妇因为被提了三次亲就要轻生,那凌驾于生命的忠贞是不是失了偏颇,那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夜夜悲鸣会不会因为一座牌坊而消逝呢。撇去悲哀往下瞧去,总算有了欣慰,尼姑庵女教师的出现给乡里带来了生机,不但知识种在了孩子的心间,也把女子头上那无才便是德的头箍解绑,阴阳这座天平有了短暂的平衡。且不说是不是那白发不忍黑发年轻生命消逝而种的因,但是大树长成,果实累累.....
自古有尼姑就有和尚,尼姑在尼姑庵出家,和尚在寺庙修行。尼姑庵成了小学,庙里却依然香火旺盛,经课不减。老师们排斥传统,因为那传统有悖人性,让她们深受其害,不得不远离父母,至久方回。但是孩子稚嫩的声音又架起了一座桥,精通现代文化的学者去做了和尚已经让她们惊奇,掠走孩童的土匪因为佛堂的教化弃恶从善让她们走进佛堂。年代虽已久远,那时的孩子们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不过那个让乡村解冻的时期不会被忘记,它被铭记,流传于今。
我想我开始去探究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