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英雄》中的盲人琴师:古琴名家徐匡华
![]() |
徐匡华:浙派古琴泰斗徐元白之子
西湖琴社社长徐君跃之父
也许你确实不曾对这位西湖琴社的创始人有所耳闻,但说起张艺谋电影《英雄》所饰演的盲人琴师,就一定有印象了,而盲人琴师的饰演者,正是这位浙派古琴名家:徐匡华。
![]() |
在徐匡华60岁以前,别人都知道他是杭四中的一位有名的地理老师,他的地理课上得很好,以至退休后,还有很多高复班请他去讲课。进入上世纪80年代,让他名声大振的却不是钻研了一辈子的地理,却是古琴。
![]()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经常和浙江歌舞团一位号称"江南箫王"的箫演奏家宋景濂合作,琴箫合奏,别有韵味。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他们录制了琴箫合奏曲《思贤操》,后被亚太会议挑中,并送到联合国,
该曲乐谱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并由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向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机构推荐。之后徐匡华与浙江歌舞团的"江南丝竹队"频频出访,后又在国内巡回演出,从此开始了他真正的古琴生涯。
![]() |
200.年,电影《英雄》拍摄时,张艺谋需要一位有名望的老古琴演奏家出演角色,因此托人四处寻找。后浙江文化界推荐了徐匡华。
第一次拍电影,而且又是重头戏,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说不是一件易事,紧张是难免的。张艺谋总是笑着叫徐匡华放松,不要紧张,要沉着。辛苦首先体现在化装上,每天都要花一两个钟头化装,白胡子、白头发,用黏合剂粘上去,速度很慢,还要直直不动地坐着。徐匡华最重要的镜头就是弹古琴。电影中的古琴曲都是徐匡华弹奏的。他工作极其认真,许多镜头都要拍五六遍,甚至更多,一直到张艺谋满意为止。
除了辛苦,拍电影也有不少趣事。徐匡华说,观众肯定看不出来电影里那张古琴是假的,它比真的古琴要短,上面的弦都是尼龙线。拍电影时,导演叫你“快”的时候,手势就要做得猛烈而迅疾,而叫你“慢”的时候,手势就要舒缓而优美。最后琴弦断了,李连杰和甄子丹的武打动作戛然而止。琴弦一般都是一根根断的,而电影要断一把。所以在拍弦断时,有一个人专门躲在角落里,看时机到,就跳出来,拿出一把锋利的刀,把尼龙琴弦迅速割断,然后再躲起来。而这个人在电影上是看不到的。
![]() |
身着一袭白衣,白须、白发随风拂动,目光如炬,神情似水,专心拂琴,俨然一位高人。85岁的徐匡华在电影《英雄》中的剧照。
事实上,海门徐家为音乐世家,祖父徐月秋是台州著名民间音乐家,精通东海渔歌乐曲,擅奏琵琶、三弦等乐器。父亲徐元白是蜚声海内外的古琴大师,新浙派古琴的开创者,在古琴演奏、创作、传授和斫琴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母亲黄雪辉。1937年,徐匡华正读高中二年级,七七事变爆发。搬家逃难到武汉,又到南昌去读高中三年级。后来又继续逃难到重庆,并考入四川大学。由于兵荒马乱,在古琴方面的练习较少,影响了艺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了徐匡华的古琴事业。
![]() |
大学第一学年在成都度过,后来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学校搬到了峨眉山。当时徐匡华并不知道,一段美好的婚姻正等待着他。徐匡华的妻子秦文淑是四川人,在峨眉山经同学介绍认识。1944年4月1日结婚。大学毕业的徐匡华,已经开始在中学里教书。新中国成立前,徐匡华曾在重庆、上海两地教书。1952年,徐匡华回到浙江,在杭州四中担任地理老师。由于他的地理课讲得很受学生欢迎,以至于1979年办理退休手续后,又反聘回校,继续工作了6年。在杭州四中,前后度过33个春秋。
徐先生之父徐元白曾经组织"西湖月会",与马一浮、张大千、张宗祥、徐映璞等名士以弹琴作诗为乐,为抗战后杭城的一时盛事。为秉承和发扬父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徐匡华积极与杭州市有关部门联系,于1979年组织成立了杭州市古琴研究会。1986年改名为浙江省音乐家协会西湖琴社。
![]() |
当学生们都在为老师能够参加,电影《英雄》的拍摄而自豪时,徐匡华也在用自己平静但不平坦的大半生,理解着"英雄"的含义:
英雄呢,各行各业都有英雄,不一定你武打打得好就是英雄,你种田种得好农民也是英雄,不过英雄有大有小,为人民做出贡献,我认为都是英雄。古琴历史悠久,相传有三千多年,能够传到今天不容易,我觉得现在慢慢地知音多起来了,古时候有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啊,我已经大大超过了古来稀,我希望能够争取多活几年,希望在我的指导下,年轻的学生他能够相当不错,这我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