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现在或曾经困扰过我的问题
有哪些问题是你一直在思考,却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被一些琐事所扰,因而有人戏谑的说:每天有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困扰着我:早饭吃什么?中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又或者是:何时才能脱贫?何时才能脱单?何时才能脱脂?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总是有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自己小时候也同样对很多事感到好奇,对什么都想寻根问底。
但随着人的长大,或许是那些疑惑变得不复重要了,或许是受过良好教育、获得许多知识后的我们,丧失了好奇与赤子之心。
何必苦苦思索人死后会不会有灵魂,人会不会转世再生呢;何必去问到底上帝、神佛、菩萨、鬼怪存不存在呢;何必去想动物是否也像人类一样能借助某种语言交流,植物是否也有人的意识或知觉呢......我们不再关心这些问题,甚至不再记得自己曾经关心过什么、疑惑过什么。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袁枚
因为这个问题,故回忆起下述几个几近忘却的困惑并写下此文。(应该也是不少人曾有过的困惑吧)
(PS:除了上述日常琐碎的问题、少时千奇百怪的问题之外,当然还有在某一阶段、某个时期人也会遇到关乎人生的困惑,或是所研究的领域、学习的专业里碰到的深奥的问题,需要花很大精力去思索。不再累述。)
1、人在将死、弥留之际脑海中真的会涌现其一生的影像与记忆吗?
这个问题是我最近看《聊斋志异·汤公》时想起的。小时候看电视剧,一到某个角色将死时,就会开启回忆的视角。因此从小就好奇这是真的吗?因为与死亡相关,似乎人非亲自体验下不足以解开此疑惑;而体验后的“过来人”,又无一不是难再开口的,因此一直困惑不解。
汤公名聘,辛丑进士。抱病弥留,忽觉下部热气,渐升而上:至股,则足死;至腹,则股又死;至心,心之死最难。凡自童稚以及琐屑久忘之事,都随心血来,一一潮过。如一善,则心中清净宁帖;一恶,则懊憹烦燥,似油沸鼎中,其难堪之状,口不能肖似之。犹忆七八岁时,曾探雀雏而毙之,只此一事,心头热血潮涌,食顷方过。直待平生所为,一一潮尽,乃觉热气缕缕然,穿喉入脑,自顶颠出,腾上如炊,逾数十刻期,魂乃离窍忘躯壳矣。
——《聊斋志异·卷三·汤公》
善解人意的译文:
汤聘是辛丑年的进士。他生病快死之时,忽觉下体有一股热气,渐渐向上升:到了腿部,脚就死去,没有了知觉;到了肚子,腿就死了;到了心部,心最难死。这时,汤公觉得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和早已经忘了的琐事,都潮水般在心头一一浮现。如果是一件好事,心中就觉得清净宁帖;如果是一件坏事,心中就觉得懊恼烦躁,像烧开了的油锅,难受得无法形容。记起七八岁时,曾因掏鸟窝而打死过小麻雀,这件事使他心头热血翻滚,一顿饭的工夫才过去。这样直到把平生所作所为翻腾完了,才觉得那股热气一缕一缕穿过喉咙进入脑子,自头顶穿出,腾空而起,像炊烟一般袅袅升向天空。过了几个时辰,魂才脱离躯体而去,忘掉自己的身体。
2、人做的梦到底如电视里放的是彩色的,还是都如我自己的是黑白的?
每个人都会做梦,对于梦境不可谓不熟悉。小时候因为电视剧里放的梦境都是彩色的,不知道到底是为了播出和呈现的效果,还是梦境真的是彩色的?
我做过的梦几乎都是黑白的,或者说大多数不是那么色彩鲜艳的,所以有上述困惑。印象很深的一次,也差不多是能记起的、唯一的一次五彩斑斓的梦,是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午睡时做的一个梦。
当时,梦见各种奇花异树,杂然生长在小学秋游时来过的某花园里:陆生的硕大荷花,各色不知名的花卉树木,使人顾盼流连。其中有一条小路,路边有一道天然屏障,上面满是金光闪闪的叶子。也是这些金色的叶子使我至今难忘这个梦。
从没和他人交流过这个问题,所以很好奇其他人梦境的色彩色调是什么样的?
3、历史发展的潮流以及人一生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
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受到压抑与束缚,并不自由。而从古代的裹脚与保守的衣着,到如今开放自由个性化的穿着,似乎暗合某种改变的趋势。此外,古人忌讳谈论“性”这个话题,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但是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与政策,并不像一些外国国家那样理解、接受和支持,所以很好奇是否也会存在某种包容、多元的变化趋势。
同样,对于个人的一生而言,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总能使人联想到“慈善和蔼”、“淡然从容”等等词语,因此好奇,大部分人是否最终都会变得这样看淡一切,不再计较很多东西,而这对一个青年人的成长而言,有什么启示?提前进入这样的状态又会怎样?从上述这些发展变化中,我们能吸取到哪些经验,来改善自身或预测未来?
再补充下,比如中学的历史书上评价某些事件时会说,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那么,当我们在说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时,我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其中包含哪些共性?
4、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看问题描述里有此这个,故补上此问,)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最初看到这话时,我也和很多不曾有此体验的人一样看过就忘了。但之后也和很多人一样,如同遇到了魔咒,在某个时期被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悲观、消极、迷茫、浮躁,都不足以描述这种状态。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乃至产生人生毫无意义,一切都终将失去,还不如听天由命的悲观情绪。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低气压”所笼罩,完全开心不起来,终日唉声叹气,甚至连顺畅的、深呼吸都觉得困难。
但幸运的是,我最终走出了这种状态,也总结过并写了下面几篇文章,互为补充,一起食用更佳。如果你现在或曾经也有过这个困惑,或身边有人正深受其害,希望这几篇文章能有所帮助。
为什么看过红楼梦,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生活没了动力? - Deserts X 的回答 - 知乎
(本文中具体的心路历程与走出悲观消极的过程较为详细,勿看到红楼梦觉得自己不喜欢就错过哦,真的是很真诚写的一篇。)
有哪些打动你的句子和诗句? - Deserts X 的回答 - 知乎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三篇文章里最后一篇是最早写的,曾有人留言说看完救了他一命,虽然实在不敢当,但是很高兴能帮助到一些人。)
只要点个赞,只要点个赞,全都带回家,全都带回家。你没听错,我没说错,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日常中二)
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被一些琐事所扰,因而有人戏谑的说:每天有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困扰着我:早饭吃什么?中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又或者是:何时才能脱贫?何时才能脱单?何时才能脱脂?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总是有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自己小时候也同样对很多事感到好奇,对什么都想寻根问底。
![]() |
但随着人的长大,或许是那些疑惑变得不复重要了,或许是受过良好教育、获得许多知识后的我们,丧失了好奇与赤子之心。
![]() |
何必苦苦思索人死后会不会有灵魂,人会不会转世再生呢;何必去问到底上帝、神佛、菩萨、鬼怪存不存在呢;何必去想动物是否也像人类一样能借助某种语言交流,植物是否也有人的意识或知觉呢......我们不再关心这些问题,甚至不再记得自己曾经关心过什么、疑惑过什么。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袁枚
![]() |
因为这个问题,故回忆起下述几个几近忘却的困惑并写下此文。(应该也是不少人曾有过的困惑吧)
(PS:除了上述日常琐碎的问题、少时千奇百怪的问题之外,当然还有在某一阶段、某个时期人也会遇到关乎人生的困惑,或是所研究的领域、学习的专业里碰到的深奥的问题,需要花很大精力去思索。不再累述。)
1、人在将死、弥留之际脑海中真的会涌现其一生的影像与记忆吗?
这个问题是我最近看《聊斋志异·汤公》时想起的。小时候看电视剧,一到某个角色将死时,就会开启回忆的视角。因此从小就好奇这是真的吗?因为与死亡相关,似乎人非亲自体验下不足以解开此疑惑;而体验后的“过来人”,又无一不是难再开口的,因此一直困惑不解。
汤公名聘,辛丑进士。抱病弥留,忽觉下部热气,渐升而上:至股,则足死;至腹,则股又死;至心,心之死最难。凡自童稚以及琐屑久忘之事,都随心血来,一一潮过。如一善,则心中清净宁帖;一恶,则懊憹烦燥,似油沸鼎中,其难堪之状,口不能肖似之。犹忆七八岁时,曾探雀雏而毙之,只此一事,心头热血潮涌,食顷方过。直待平生所为,一一潮尽,乃觉热气缕缕然,穿喉入脑,自顶颠出,腾上如炊,逾数十刻期,魂乃离窍忘躯壳矣。
——《聊斋志异·卷三·汤公》
善解人意的译文:
汤聘是辛丑年的进士。他生病快死之时,忽觉下体有一股热气,渐渐向上升:到了腿部,脚就死去,没有了知觉;到了肚子,腿就死了;到了心部,心最难死。这时,汤公觉得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和早已经忘了的琐事,都潮水般在心头一一浮现。如果是一件好事,心中就觉得清净宁帖;如果是一件坏事,心中就觉得懊恼烦躁,像烧开了的油锅,难受得无法形容。记起七八岁时,曾因掏鸟窝而打死过小麻雀,这件事使他心头热血翻滚,一顿饭的工夫才过去。这样直到把平生所作所为翻腾完了,才觉得那股热气一缕一缕穿过喉咙进入脑子,自头顶穿出,腾空而起,像炊烟一般袅袅升向天空。过了几个时辰,魂才脱离躯体而去,忘掉自己的身体。
2、人做的梦到底如电视里放的是彩色的,还是都如我自己的是黑白的?
每个人都会做梦,对于梦境不可谓不熟悉。小时候因为电视剧里放的梦境都是彩色的,不知道到底是为了播出和呈现的效果,还是梦境真的是彩色的?
我做过的梦几乎都是黑白的,或者说大多数不是那么色彩鲜艳的,所以有上述困惑。印象很深的一次,也差不多是能记起的、唯一的一次五彩斑斓的梦,是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午睡时做的一个梦。
当时,梦见各种奇花异树,杂然生长在小学秋游时来过的某花园里:陆生的硕大荷花,各色不知名的花卉树木,使人顾盼流连。其中有一条小路,路边有一道天然屏障,上面满是金光闪闪的叶子。也是这些金色的叶子使我至今难忘这个梦。
从没和他人交流过这个问题,所以很好奇其他人梦境的色彩色调是什么样的?
3、历史发展的潮流以及人一生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
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受到压抑与束缚,并不自由。而从古代的裹脚与保守的衣着,到如今开放自由个性化的穿着,似乎暗合某种改变的趋势。此外,古人忌讳谈论“性”这个话题,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但是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与政策,并不像一些外国国家那样理解、接受和支持,所以很好奇是否也会存在某种包容、多元的变化趋势。
同样,对于个人的一生而言,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总能使人联想到“慈善和蔼”、“淡然从容”等等词语,因此好奇,大部分人是否最终都会变得这样看淡一切,不再计较很多东西,而这对一个青年人的成长而言,有什么启示?提前进入这样的状态又会怎样?从上述这些发展变化中,我们能吸取到哪些经验,来改善自身或预测未来?
再补充下,比如中学的历史书上评价某些事件时会说,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那么,当我们在说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时,我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其中包含哪些共性?
4、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看问题描述里有此这个,故补上此问,)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最初看到这话时,我也和很多不曾有此体验的人一样看过就忘了。但之后也和很多人一样,如同遇到了魔咒,在某个时期被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悲观、消极、迷茫、浮躁,都不足以描述这种状态。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乃至产生人生毫无意义,一切都终将失去,还不如听天由命的悲观情绪。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低气压”所笼罩,完全开心不起来,终日唉声叹气,甚至连顺畅的、深呼吸都觉得困难。
但幸运的是,我最终走出了这种状态,也总结过并写了下面几篇文章,互为补充,一起食用更佳。如果你现在或曾经也有过这个困惑,或身边有人正深受其害,希望这几篇文章能有所帮助。
为什么看过红楼梦,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生活没了动力? - Deserts X 的回答 - 知乎
(本文中具体的心路历程与走出悲观消极的过程较为详细,勿看到红楼梦觉得自己不喜欢就错过哦,真的是很真诚写的一篇。)
有哪些打动你的句子和诗句? - Deserts X 的回答 - 知乎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三篇文章里最后一篇是最早写的,曾有人留言说看完救了他一命,虽然实在不敢当,但是很高兴能帮助到一些人。)
只要点个赞,只要点个赞,全都带回家,全都带回家。你没听错,我没说错,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日常中二)
© 本文版权归 古柳 Deserts-X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