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想到的
题外话-
我觉得我必须更正一个观念,一直都都以为读书笔记必须要读完一本书才可以写,昨天突然发现我这个想法错了,因为读一本书需要一段时间,无论时间长短总是要经历的,当你读的过程中会有所思所想,但是如果没有停下来去思考记录的话,那么相当于这个思想是空泛的,因为过段时间你会忘记,所以如果内心有什么想法,还是及时停下来整理吧,这样也许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好的方法,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
孤独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是一直陪伴的,无论我们自己多么完美总有欠缺的一面,拿我自己来说,有时候就觉得很辛苦收货的一个东西,一样关系,一种情感,会害怕它有一天会失去,也许听起来是杞人忧天,但是这种感觉确是真实存在的。有时候你越在乎一样东西,它却往往消失的更快,比如感情,这个世界也许人们谈论最多感触最多的也就是他了,两个相互喜欢的人,总会有一个因为无法忍受另一个人的过分好或者过分不好而离开或者逃避,过分不好大概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待遇,内心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这本书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没有人必须按照你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你,就如我们平常说的对你好是情分,不对你好是本分。过分不好,大概就因为,爱的失衡吧,过分的关心呵护,也许一开始是美好的,渐渐的便会让对方觉得压抑,而压抑感真是触发对方逃离的诱因。正如书中所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为他做炮灰,因为奉献着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着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很多一开始对你说喜欢的人最后都悄无声息的离去,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彼此对待的失衡,亦或是一方过分的索取。
死神也许是个遥远的话题,可有时它又离人们如此接近。以前总是觉得人们生老病死只是自然规律,所以在奶奶过世的时候,我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至少她没有的痛苦的走了,直到去年某天突然接到一个噩耗,好友走了,一下子懵了,她还没有40岁,孩子也刚刚上初中,突然就没了,我才意识到,死神和意外其实一直没有走开,它们躲在某一个角落里,悄悄注视着我们,一不留神就会窜出来吓吓你或者带走你,也就20天前,我妈跟我说,表弟晕倒2次去医院检查,说是白血病,开始说是急性的能治好,治疗1周后医生说是淋巴型白血病,换骨髓生存的概率也只有70%,不换只有20%,现在还在医院艰难地治疗着,说真的,我都不知道今年春节能不能见到他,真心不希望见不到或者只见他最后一面,毕竟他才23岁,一个如花般的年纪,我也不知道如果他没了,舅舅舅妈一家以及姥姥能不能承受这个打击,太多的不确定性,但对于表弟,如果他走了,也许死亡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解脱,没有痛苦的解脱,但对于生者却是一辈子的折磨,这种折磨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孤独和思念会追随他们一生,陪伴呢?也许只有自己的足够坚强或者亲朋的关心,最重要还是他们要正确对待这个事情的结果。所以我总觉得,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如果遇见了就好好珍惜吧,不要轻易的说再见,也不轻易的去放弃,毕竟我们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这堵墙不可能坚硬到足以抵抗一切打击,但却具备另一个功能,将我们圈在这堵墙内,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也令我们看不到更大的力量。”我们想着太多的我以为,却往往忽视了对方的真实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往往都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者不敢破坏这个幻想,但是,其实是我们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对方看到。我想努力去改变自己,用一种正确的坦诚的态度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是不善言辞,又疏于交际,无求浮生皆慈悲,将我泅渡,任予悲喜,这世间空旷或者拥挤,只想在云深处辟一片荒芜,最好和你。”
我觉得我必须更正一个观念,一直都都以为读书笔记必须要读完一本书才可以写,昨天突然发现我这个想法错了,因为读一本书需要一段时间,无论时间长短总是要经历的,当你读的过程中会有所思所想,但是如果没有停下来去思考记录的话,那么相当于这个思想是空泛的,因为过段时间你会忘记,所以如果内心有什么想法,还是及时停下来整理吧,这样也许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好的方法,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
孤独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是一直陪伴的,无论我们自己多么完美总有欠缺的一面,拿我自己来说,有时候就觉得很辛苦收货的一个东西,一样关系,一种情感,会害怕它有一天会失去,也许听起来是杞人忧天,但是这种感觉确是真实存在的。有时候你越在乎一样东西,它却往往消失的更快,比如感情,这个世界也许人们谈论最多感触最多的也就是他了,两个相互喜欢的人,总会有一个因为无法忍受另一个人的过分好或者过分不好而离开或者逃避,过分不好大概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待遇,内心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这本书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没有人必须按照你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你,就如我们平常说的对你好是情分,不对你好是本分。过分不好,大概就因为,爱的失衡吧,过分的关心呵护,也许一开始是美好的,渐渐的便会让对方觉得压抑,而压抑感真是触发对方逃离的诱因。正如书中所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为他做炮灰,因为奉献着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着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很多一开始对你说喜欢的人最后都悄无声息的离去,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彼此对待的失衡,亦或是一方过分的索取。
死神也许是个遥远的话题,可有时它又离人们如此接近。以前总是觉得人们生老病死只是自然规律,所以在奶奶过世的时候,我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至少她没有的痛苦的走了,直到去年某天突然接到一个噩耗,好友走了,一下子懵了,她还没有40岁,孩子也刚刚上初中,突然就没了,我才意识到,死神和意外其实一直没有走开,它们躲在某一个角落里,悄悄注视着我们,一不留神就会窜出来吓吓你或者带走你,也就20天前,我妈跟我说,表弟晕倒2次去医院检查,说是白血病,开始说是急性的能治好,治疗1周后医生说是淋巴型白血病,换骨髓生存的概率也只有70%,不换只有20%,现在还在医院艰难地治疗着,说真的,我都不知道今年春节能不能见到他,真心不希望见不到或者只见他最后一面,毕竟他才23岁,一个如花般的年纪,我也不知道如果他没了,舅舅舅妈一家以及姥姥能不能承受这个打击,太多的不确定性,但对于表弟,如果他走了,也许死亡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解脱,没有痛苦的解脱,但对于生者却是一辈子的折磨,这种折磨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孤独和思念会追随他们一生,陪伴呢?也许只有自己的足够坚强或者亲朋的关心,最重要还是他们要正确对待这个事情的结果。所以我总觉得,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如果遇见了就好好珍惜吧,不要轻易的说再见,也不轻易的去放弃,毕竟我们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这堵墙不可能坚硬到足以抵抗一切打击,但却具备另一个功能,将我们圈在这堵墙内,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也令我们看不到更大的力量。”我们想着太多的我以为,却往往忽视了对方的真实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往往都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者不敢破坏这个幻想,但是,其实是我们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对方看到。我想努力去改变自己,用一种正确的坦诚的态度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是不善言辞,又疏于交际,无求浮生皆慈悲,将我泅渡,任予悲喜,这世间空旷或者拥挤,只想在云深处辟一片荒芜,最好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