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荒,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这是刘震云小说《出延津记》体积里的一段话,他说的不只是小说里人物,道出的是行走在时间横轴上无数穿行生活的泥泞沼泽的人,心底的声音。
为何总是在找寻,因为你从来都无依无靠,你也不能总是依靠。我们寻得一点光,就以为可以闭上眼在黑暗里穿行,寻得一点爱,就以为可以肆意生长毫无顾忌,总是在找啊找,然后得到点什么后,就忘了,原来那些一切别人赠与的施舍,都那么易逝而廉价,轻易寻找到的,都那么脆弱,仿佛寒冬里,料峭的一朵花,雨来了,雪飘过,就此凋零,只留枯枝的僵硬的笑,在狂风中,瑟瑟地发抖。
而若你有信仰,这世界便有光,便不空无地找寻其他。一个人的世界便可以充盈到装下所有,装下懦弱胆怯,装下不满愤怒,装下一切的善与恶。我的信仰是什么?突然有一天,我终于在头脑中有了意识,人活在世,总得相信点什么,才能一己之力走下去。
总在看别人怎么生活,简单观望,其实自己一点也不了解,我把自己埋藏在一幅空荡的未知世界里。一个人如果总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可能已经意识到,其实这是启蒙的开始,相反如果对已有的状态浑然不知,就任凭风吹雨打,也是不改其喜怒情绪,怕才真是无可救药。
所以还是必须相信点什么,有了信任的精神寄托,怎么也不至于虚度时光,甚至对生活都充满扼腕的绝望。每当感到麻木时,总能想起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来信》里的女仆克蕾申琪娅,一个生命里从头到尾只有她自己的女人,这个与周遭事物格格不入的人,身上的一切都让人感觉生硬、笨拙和沉重。就像某个时刻的自己,仿佛眼耳皆空
“她思想简单,反应迟钝,任何想法的初次形成都像渗过一张难透的’筛子,然后缓慢地滴落到她的意识深处。但是她一旦接受了新鲜的事物,就顽强贪婪地死命抓住它”
贫穷和无知让她无法摆脱为仆奴的命运。她从不读书,也不看报,仿佛身处的世界与自己毫无关系。最终她怀着深深的恨意离去,这恨意不是来自她对自己的厌恶,而是怀抱情感寄托无望的必然结果,她从始至终都困在自己为自己建造的世界里,不与人交流,直到外界的荆棘刺穿她,挑拨她,引导她与自己为敌,最终走向毁灭。
她始终过着犹如脚踏水车一样单调刻板的日子,掀不起一丝波澜。直到偶然的巧合,一个人突然闯进她数十年如一日般坚硬的心门。她终于寻得一个人,可以激荡起如山洪暴发般的积蓄情感,并毫无节制地迸发!可怜的克蕾申琪娅,变成了勒波雷切。在她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未有过的情感表露,在一瞬间化成巨大的力量,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水,包围着自己,她又陷入一种黑暗深渊了,可她的脸上终于有了表情。
不知是同情还是理解,我感受到她深深的孤独。如果哪怕她能尝试去发现一种令她开心的事,局面将会大有不同。而后又觉悲凉,硕大丰富的世界,人的心可以空虚到如此地步,是什么容不下她,又是什么她容不下。她从头至尾都只是她自己一个人,却从来都没有找到自己。
几年前第一次回老家,天空飘着雪,异常阴冷。在爸爸来接我的路上,碰到十几年未谋面的大爹(就是大伯),头发白了大半边,牙齿已有几颗脱落,他老去的速度远比我成长的速度快。记忆中的他已非常模糊,如今在眼前的人,多少让我有些讶异,时间从不手下留情,见到我的第一面,我叫他,他有几分羞怯地应着,还不好意思地笑,显然十几年的生疏,让亲人间有了陌生人般的不适感。
从前还会教我写字的大爹,如今已经是年近花甲的鳏寡老人,无妻无子,就孑然一身,生活了这么多年。后面在家的日子常常能见到他 ,但说过的话加起来也不过寥寥几句。每当我开口问他什么时,也总是微微一笑,声音却很小。我试图离他跟近些,但都无果。他不愿开口,总是沉默,即使在过年聚会,他也总是一言不发。好像习惯了被遗忘被忽略,任何的场合,他都可以随意缺席,在与不在没什么差别。
他不喜热闹,人多的时候总是选择在角落里静静坐着,不说话。一天他来家里吃饭,走的时候已是黄昏,我目送他离开,只见一个孤独的背影,越来越长,渐渐消失在冰冷的夜色中。他走路很慢,不慌不忙,目空一切,就慢慢地走着。大概是亲人难割舍的血脉相连,那一刻没忍住流泪。是深深的无力感驱使我,很想为他做点什么,抬头看看天,我想叫他,却又不想打破这份他早已习惯的道别方式,我对自己有些失望。
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不住好奇,问妈妈关于他的事。早在大爹年轻的时候,妻子就因病去世,我的印象里他从来都是一个人。我妈说大爹后来也没有结婚,原因是他太木讷,羞涩。早些时候爷爷奶奶们辛苦抚养七八个孩子,作为老大的他,隐忍懂事,必须早早就负担起家里的重任,照顾弟妹,以及家里的农活。转眼新的世纪早已到来,然而几十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这片生长的土地,周遭的往来变迁,于他来看不过是寻常的奔走变动,有的人刚离去,新的生命就又降临。一切平静而安稳,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他还是一个人,吃饭、睡觉,不知道他会和谁在夏日蝉鸣的午后,坐在来谈一谈,就算只是问一句:你种的黄瓜浇水了么,便也是可喜的状态。
可是还是会他担心,他总是一个人,就像克蕾申琪娅一样,重复着如脚踏水车般单调刻板的日子,不与人交谈。他究竟会怎么度过一天,不算长也不算的24小时,他要如何分配,我很想告诉他,和我说说话吧,但总是微微一笑,就过去了,平静地走向第二天。
我在想他是孤独的么,这么多年只在方圆吉力间完成生活的基本流程,会感到生活无望么?奶奶去世后,他得以依赖的人就不存在了,他努力会寻找另一个人么?我的困惑始终不解,只是感到命运的诡计多端,让人看不透。
刘震云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我的大伯会理解么,他是不是已经过了寻找另一个人、另一句话的阶段,他可真正领悟了一个人的圆满和空虚,不委屈自己,把接下来的日子过下去。
为何总是在找寻,因为你从来都无依无靠,你也不能总是依靠。我们寻得一点光,就以为可以闭上眼在黑暗里穿行,寻得一点爱,就以为可以肆意生长毫无顾忌,总是在找啊找,然后得到点什么后,就忘了,原来那些一切别人赠与的施舍,都那么易逝而廉价,轻易寻找到的,都那么脆弱,仿佛寒冬里,料峭的一朵花,雨来了,雪飘过,就此凋零,只留枯枝的僵硬的笑,在狂风中,瑟瑟地发抖。
而若你有信仰,这世界便有光,便不空无地找寻其他。一个人的世界便可以充盈到装下所有,装下懦弱胆怯,装下不满愤怒,装下一切的善与恶。我的信仰是什么?突然有一天,我终于在头脑中有了意识,人活在世,总得相信点什么,才能一己之力走下去。
总在看别人怎么生活,简单观望,其实自己一点也不了解,我把自己埋藏在一幅空荡的未知世界里。一个人如果总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可能已经意识到,其实这是启蒙的开始,相反如果对已有的状态浑然不知,就任凭风吹雨打,也是不改其喜怒情绪,怕才真是无可救药。
所以还是必须相信点什么,有了信任的精神寄托,怎么也不至于虚度时光,甚至对生活都充满扼腕的绝望。每当感到麻木时,总能想起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来信》里的女仆克蕾申琪娅,一个生命里从头到尾只有她自己的女人,这个与周遭事物格格不入的人,身上的一切都让人感觉生硬、笨拙和沉重。就像某个时刻的自己,仿佛眼耳皆空
“她思想简单,反应迟钝,任何想法的初次形成都像渗过一张难透的’筛子,然后缓慢地滴落到她的意识深处。但是她一旦接受了新鲜的事物,就顽强贪婪地死命抓住它”
贫穷和无知让她无法摆脱为仆奴的命运。她从不读书,也不看报,仿佛身处的世界与自己毫无关系。最终她怀着深深的恨意离去,这恨意不是来自她对自己的厌恶,而是怀抱情感寄托无望的必然结果,她从始至终都困在自己为自己建造的世界里,不与人交流,直到外界的荆棘刺穿她,挑拨她,引导她与自己为敌,最终走向毁灭。
她始终过着犹如脚踏水车一样单调刻板的日子,掀不起一丝波澜。直到偶然的巧合,一个人突然闯进她数十年如一日般坚硬的心门。她终于寻得一个人,可以激荡起如山洪暴发般的积蓄情感,并毫无节制地迸发!可怜的克蕾申琪娅,变成了勒波雷切。在她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未有过的情感表露,在一瞬间化成巨大的力量,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水,包围着自己,她又陷入一种黑暗深渊了,可她的脸上终于有了表情。
不知是同情还是理解,我感受到她深深的孤独。如果哪怕她能尝试去发现一种令她开心的事,局面将会大有不同。而后又觉悲凉,硕大丰富的世界,人的心可以空虚到如此地步,是什么容不下她,又是什么她容不下。她从头至尾都只是她自己一个人,却从来都没有找到自己。
几年前第一次回老家,天空飘着雪,异常阴冷。在爸爸来接我的路上,碰到十几年未谋面的大爹(就是大伯),头发白了大半边,牙齿已有几颗脱落,他老去的速度远比我成长的速度快。记忆中的他已非常模糊,如今在眼前的人,多少让我有些讶异,时间从不手下留情,见到我的第一面,我叫他,他有几分羞怯地应着,还不好意思地笑,显然十几年的生疏,让亲人间有了陌生人般的不适感。
从前还会教我写字的大爹,如今已经是年近花甲的鳏寡老人,无妻无子,就孑然一身,生活了这么多年。后面在家的日子常常能见到他 ,但说过的话加起来也不过寥寥几句。每当我开口问他什么时,也总是微微一笑,声音却很小。我试图离他跟近些,但都无果。他不愿开口,总是沉默,即使在过年聚会,他也总是一言不发。好像习惯了被遗忘被忽略,任何的场合,他都可以随意缺席,在与不在没什么差别。
他不喜热闹,人多的时候总是选择在角落里静静坐着,不说话。一天他来家里吃饭,走的时候已是黄昏,我目送他离开,只见一个孤独的背影,越来越长,渐渐消失在冰冷的夜色中。他走路很慢,不慌不忙,目空一切,就慢慢地走着。大概是亲人难割舍的血脉相连,那一刻没忍住流泪。是深深的无力感驱使我,很想为他做点什么,抬头看看天,我想叫他,却又不想打破这份他早已习惯的道别方式,我对自己有些失望。
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不住好奇,问妈妈关于他的事。早在大爹年轻的时候,妻子就因病去世,我的印象里他从来都是一个人。我妈说大爹后来也没有结婚,原因是他太木讷,羞涩。早些时候爷爷奶奶们辛苦抚养七八个孩子,作为老大的他,隐忍懂事,必须早早就负担起家里的重任,照顾弟妹,以及家里的农活。转眼新的世纪早已到来,然而几十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这片生长的土地,周遭的往来变迁,于他来看不过是寻常的奔走变动,有的人刚离去,新的生命就又降临。一切平静而安稳,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他还是一个人,吃饭、睡觉,不知道他会和谁在夏日蝉鸣的午后,坐在来谈一谈,就算只是问一句:你种的黄瓜浇水了么,便也是可喜的状态。
可是还是会他担心,他总是一个人,就像克蕾申琪娅一样,重复着如脚踏水车般单调刻板的日子,不与人交谈。他究竟会怎么度过一天,不算长也不算的24小时,他要如何分配,我很想告诉他,和我说说话吧,但总是微微一笑,就过去了,平静地走向第二天。
我在想他是孤独的么,这么多年只在方圆吉力间完成生活的基本流程,会感到生活无望么?奶奶去世后,他得以依赖的人就不存在了,他努力会寻找另一个人么?我的困惑始终不解,只是感到命运的诡计多端,让人看不透。
刘震云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我的大伯会理解么,他是不是已经过了寻找另一个人、另一句话的阶段,他可真正领悟了一个人的圆满和空虚,不委屈自己,把接下来的日子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