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来成都
第三次来成都,还是来出差。这次最大的区别,就是要以一个“未来要在这里生活”的视角来认识成都。 缘起自然是房价。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作为一个低风险偏好的人,没有勇气赌incredible china 的国运。相比之下,成都是太好的选择,一个双十一收件量全国第七的城市。 于是这几天,和合作伙伴聊收入,和两年前营会认识的姐姐聊她此时此刻的生活压力,和出租车师傅聊成都各个区住着什么人。 知道了成都偶尔也会有很重的雾霾,知道了成都没有暖气晾衣服晾不干,知道了成都的“晴天”和我理解的完全不同,知道了成都二环三环中间只有几公里。 晚上遇到的司机师傅是口音很重的甘肃人,说起置业的问题。 “你看你朋友们都住在哪里,你就住在离他们近一点的地方就好了啊!” 真是直击灵魂的拷问,我在成都就没朋友。 晚上住在四号工厂,找浴室的路上阴差阳错上了天台。丢开手机,坐了好一会儿。 这个城市有太多值得留下来的理由,但下决心没有那么容易。从头建立社会关系,享受吃辣,学会听懂李伯清…说起来都不太难,一件一件拆开解决就好,但都是无时无刻围绕在身边的小型压力,像欧洲上空的幽灵。 最后的结果还是在纠结。等自己再学点本事,等找到在一起的姑娘,等那个临界点。 做选择的底层能力,一个是认识自己,一个是直面自己。奇怪的是,两年前我做的都还不错,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每次出门都会买本地的酸奶尝一尝。在红旗连锁买了本地的“新希望”,在冷冷的天台上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感觉天平上又多了一个砝码。
其他:
成都在吃的方面非常认真,不是菜品,而是随便一条小路上的馆子,都精心设计过招牌,甚至有整套VI。应该养活了不少文创公司。
双流机场不愧全球前三十,从早到晚都能听见天上轰隆隆的声音,热闹。
方所很有设计感,小方所的概念很意外。不过还是万圣好。
川博一般般,没有太体现出来本地文化符号,去过南京之后对博物馆的要求高了不少。但是志愿者工作做的真真真好,两个中学生给我讲了一路,分工明确,表达清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