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行看展:陈师曾的手和眼——《北京风俗图》之“抗街”

一张八仙桌,上有座钟,还有一个碗碟,用绳子扎住。一个矮矮壮壮的伙计,双手握牢桌档,迈开坚实的步子,稳稳地走着。 我们看不见他的表情,眼睛和鼻子全部被遮住了,只露出一张嘴巴,张着,好像在喘着粗气。他的脖子被沉重的物品压得缩进了脖颈里。尽管累,他是不会轻易休息的。他必须把东西完整无损地送达目的地,以换取微薄的工钱。 此图旁有陈师曾朋友何宾笙的题款: 北地移家少用抬,抗街低首亦生财。男儿炼得头颈好,强项胜他捷足开。 另一位朋友陈止题道: 父母抚养,祝其日长。奈何以重,压之顶上。 作为爹娘,如果看到儿子此番辛苦,必定落下泪来。谁不希望孩子长个儿,无奈人生无以为生计,只能靠出卖力气挣钱养活自己。 这就是老北京城典型的扛活儿,给主顾搬运较贵重的东西或代人送嫁妆。这种行业叫“扛肩的”。老百姓形象地称为“窝脖儿”。 这是老北京街头最常见的情景,老北京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可是有一个从南方来的人,却被这景象深深吸引,他拿出铅笔,勾勒了起来。

画稿渐渐多了,他有了新的打算:为什么不为这些最普通的北京人完整地留个影呢?于是,在他的笔下,《北京风俗图》诞生了,竟有三十四幅之多。 并不是每个南方人都有这份心思,能够记录下如今显得弥足珍贵的生活场景。这位南方人有一双直面现实的眼睛,有一颗悲天悯人的纯净之心。

他就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的奇才——陈师曾。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国迅速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国精英阶层中的一大部分人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他们到处疾呼,中国的旧传统必须革新,一切都应向西方学习,中国画当然也属于此列。

面对这种丧失民族自信力的悲观论调,陈师曾走遍了欧美,怀着赤子之心,冷静地撰写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他在文中重申,传统中国画是有生命力,但需要“通变”思想,立意求新。这套风俗画即是他宣扬这一主张的重要举措。

画家以一个仰视的角度进行描绘。他虽然让我们看清楚了伙计吃力扛活的辛苦,可是却在无意之中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把一个行当的艰辛具象化了,失却了艺术想像的余地。 虽然这幅画描绘得面面俱到,却没有陈师曾生动、有趣。 陈师曾运用减笔画法,寥寥几笔,便将一个“扛肩的”负重前行的样子刻画出来。那隐藏起来看不到的脸,不正是街上的行人正常视线所及的情景吗? 在同一个题材之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之高下。优秀的艺术家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画龙点睛。

陈师曾虽然不是一个专门画人物的画家,但对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着理性而清醒的认识。 他通过《北京风俗图》,为传统人物画赋予了直面现实的视角取向,并赋予了极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这一点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