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组故事】外地人看C城与本地人看C城
![]() |
身为一名“外来户”,你有没有吐槽过所在城市的种种瑕疵?看本地人,你有没有觉得他们对这个城市有种狂热的爱与谜一样的自信。
小李当了五年记者,也费解了五年。采访过的C城大爷大妈不计其数,每个人身上怎么都会流露出一种谜之自豪感。
C城周围一圈山,整个市区处于盆地中。与外地连接,全靠东西南北四面凿开的四个大口子。外地人觉得这样的地形导致了污染不易扩散、城市扩张受限、积水外排困难,道路规划被动也造成了交通拥挤不堪。 小李犹记得当年到C大报道时,满腔的热情和向往被一路开来时路上的景象给浇得没了踪影,啥啊,这简直还不如老家的小县城敞亮嘛!
但,本地人更多的却关注到,山是城市的花园,这还是一圈后花园啊!
倒也是得益于C城的地形,外加特殊的山石地层结构,一下雨,泉水从山区涌向盆地中的市区,C城的市区就这样自古有着不少泉眼。虽比不得泉城济南,但在本省还是小有名气,对于这一点,C城市民更是自豪的不得了,仿着别人,每年也会搞一届盛大的“泉水节”。
这个“泉水节”小李采访过两三届,真是不用怎么引导,什么样的同期都能从C城市民那收集到。
“特别自豪,这是上天给我们C城的礼物!
泉水好甜啊,喝着这样的水心里也甜甜的!
泉水让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更高了!
我觉得每个C城人都像我一样,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C城,爱这里的山山水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C城的山山水水钟灵毓秀,滋养出了我们C城人厚道、朴实、温和的性格,身为C城人,我真是特别自豪!
……”
我的个天……
据小李观察,越上年纪的人,越普通的市民,越是满怀热情和激情,那情感浓度,小李通常都没话能接得住,只能等对方说完了后,以一句调门老高的“哎哟,说得真好,谢谢您啊大妈(大爷)!”收尾。采上七八个这样的同期,脸都能笑得生疼。
你要把话筒递给一个前来凑热闹的外地人,想要句囫囵的场面话,那可就不容易了。
“很高兴,很高兴能来参加这个活动。”
“您能详细说下自己的心情吗?”
“很好,这样的活动很好,热闹啊,挺好挺好……”
what?
“既然是泉水节,您觉得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们的泉水会有什么更深的认知和情感之类的吗?”小李只能硬着头皮引导。
“哦,C城的泉水确实挺好喝……”
w-h-a-t?好喝?好喝? 就特么用好喝糊弄我?我举了这么长时间话筒,引导了这么久,你就想用一句看起来像废话的话打发我?!
……
是了,这就是对C城的城市名片不以为然的外地人……
小李设想过,如果是自己面对镜头和话筒,会怎么回答对方的问题!小李想,最起码,自己会很快领悟到对方想要什么答案。就算为了圆对方的面子,不让对方的热情受冷落,自己也会说出对方想要的合时宜的话。只是,这情感真挚度是要掺极大的水分的,考察的,也简直就是自己的演技。
就像小李不明白C城人谜之自信一样,C城人也不理解外地人为何就理解不到C城的好。你要敢当着老C城人的面喝上一口泉水,仔细咂摸后来句“这泉水不咋甜啊”,对方多半会从一脸期盼变成一脸鄙夷:小伙子,你舌头咋尝不出来个好歹呢?
当地人如此不容置疑,外地人心里当然不服气了:这水是好水,但真的是甘甜吗?这个甘甜难道就没有想象和想当然的成分在里面?
小李犹记得有一年拍元宵节活动。一家食品公司用泉水煮了好多自家的汤圆让市民免费品尝,为了体现热闹,淡化广告感,小李把重点放在了用泉水煮汤圆上,注意啊,是泉水。小新发现拿着话筒在排长队的市民中采访时,能够很快领会到自己意图的多半正是本地人。
一个站在爷爷身后的小胖子,在面对镜头吃下一个汤圆后,摇头晃脑:“哇,用泉水煮的汤圆,果然是好甜啊。”
对于这个回答,小李真是超级满意,都忍不住摸了摸小胖子的头表示赞赏和肯定。
等小李把话筒伸到一对时尚的小情侣面前时,俩人你推我我推你,最后还是女生代表俩人发言:“嗯,嗯,是挺甜。”
小李心中一喜,赶紧引导:“为啥觉得特别甜呢?”
“那个,那个,可能这个品牌的汤圆格外甜吧……”
女生一脸认真,甚至有种明知道自己不知道正确答案的窘迫,不过看得出她已经在极力配合。
……
小李仍然忍不住吐出一口老血。
到底是汤圆甜还是泉水甜呢?
谁在乎呢,反正包括小李在内的媒体人和C城人都知道,只要提到泉水,第一关键词一定是甜。至于泉水是不是真比自来水甜,谁还会做实验去较这个真呢。一来,这种微妙的味觉的东西,一人一个感受,本身就很笼统,二来,泉水是甜的才符合所有人的预期嘛,既增强了本地人的自豪感,又吸引了外地人的好奇心,这泉水不才有点意思嘛。
于是,本地人乐得代代渲染:咱这泉水就是甜!外地人呢,也乐得去捧一抔泉水凑凑热闹,不过多半砸砸舌头,嗨,就那么回事嘛。当然,也有那种自带夸张属性和永远追随主流意见的游客激动不已:哎呦,我艹,还真是岗滴甜来!
![]() |
哎呦,我艹,还真是岗滴甜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