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格心理学》读后感
上次看了一本《自私的基因》,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教授的观点是这样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受基因操纵的生存机器,出于自我保存的目的,基因总是无意识的操纵生命个体做出种种行为,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基因,甚至不惜赴汤蹈火。在一个种群中,某个突变基因为了保存自己而做出越轨的行为,会对种群的稳定性造成伤害,所以自然选择会对破坏种群稳定性的个体做出惩罚,以使种群再次达到稳定。从基因角度来分析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
那么这本《微人格心理学》则是从微人格角度来分析人的心理特征和外在行为,每一种异常心理、每一个变态行为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也都是微人格的外在表现。
孟子曾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而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率认为:“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初不但拥有一个肉体,还拥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之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当幼儿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够渐渐解开这一密码。在人的成长中,肉体成长、阅历增加和精神胚胎的成型,便是支持每个人人格的三角形,三者相辅相成,如果一者出现严重的偏差则会导致各类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这是一道关于潜意识测试,挺有趣,对文中的几个女性在你心里的喜欢程度排序,从排序中可以看出你的潜意识,解析可以百度:
一男人M要与未婚妻F相会结婚,但两人一河相隔,M必须要借船过河才能见到F,于是他开始四处找船。 这时见一个女子L刚好有船,M跟L借,L遇到M后爱上了他,就问:我爱上你了,你爱我吗?M比较诚实,说:对不起,我有未婚妻,我不能爱你。这么一来,L 死活是不把船借给M,她的理由是:我爱你,你不爱我,这不公平,我不会借你的! M很沮丧,继续找船,刚好见一位叫S的女子,就向她借船,S说:我借给你没问题,但有个条件,我很喜欢你,你是不是喜欢我无所谓,但你必须留下陪我一晚, 不然我不借你。M很为难,L不借他船,S如果再不借他的话就过不去河与F相见了,据说这个地方只有这两条船。为了彼岸的未婚妻,他不得不同意了S的要求, 与S有了NB。次日,S遵守承诺把船借给了M。 见到未婚妻F后,M一直心里有事,考虑了很久,终于决定把向L和S借船的故事跟F说了。可惜,F听了非常伤心,一气之下与M分了手,她觉得M不忠,不能原 谅。F失恋了,很受打击。 这时他的生活里出现了位女子E,两人也开始恋爱了,但之前的故事一直让他耿耿于坏,E问M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跟她说,于是,M一五一十地把他和L、S、F之 间的故事讲了一遍。E听了后,说,我不会介意的,这些跟我没关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多重人格和分裂型人格,因为他们的世界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曾经看了一部美剧叫《别对我撒谎》,里面有个案例,有个叫南希的女孩,她一身兼具三个人格,除最常出现的人格“南希”外,又有“凯蒂”和“丽莲”两个人格。“南希”本来的性格胆小怕事,是个相对柔弱的人物。“凯蒂”对“南希”和“丽莲”一无所知,她似乎在一个“黑暗的地方”生活,性格相对更加偏激而固执。而“丽莲”则表现得颇为狡猾、迷人和世故,“她”对“南希”的一切了如指掌,对“凯蒂”的行为也稍有了解。在治疗中通过催眠诱导,医生发现了南希人格分裂的诱因。首先,“凯蒂”是从南希14岁的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因为那一年她看到了母亲的不轨行为,于是拿起刀子“杀死”了母亲。其实当时她有杀母冲动,并无真正的砍杀行为, 然而在“凯蒂”人格的印象中, 她一直以为她已经杀了自己的母亲。“丽莲”是南希生第二个孩子时分裂出来的人格。那一年,正在南希处于哺乳期,性格也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南希的父母告诉她,他们看见南希的丈夫在路上吻了一个女人。这个消息令南希大为震怒,使她再度达到几欲杀人的程度——于是便又分裂出“丽莲”人格,以处理这种犯罪冲动。
当一个人内心出现剧烈的伤害和激烈的心理矛盾的时候,人格分裂的诱因就会出现,而这个过程甚至患者本人可能完全不知道。人格分裂出多重人格和所谓的精神病完全不同,他们分裂出来的人格完全独立,可以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会拥有不同的技能,字迹不同、口味也会变,可能也会分裂出一个画家,一个精通十多个国家语言的人。
分裂型人格与多重人格不同,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伟人,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仑;科学家中占18%,如高尔登、门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纳、普契尼、舒曼;画家中占37%,如梵高、毕加索;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福克纳、普鲁斯特、劳伦斯、莱蒙托夫,以及中国的顾城和海子等。别把人格缺陷和心理失衡看得过于可怕,或许,那些有着精神和人格缺陷的天才具有普通人不具备的条件——目的更专一,行动更固执,想法更大胆,思维更跳跃。
相对于这两种特殊的人格,完美主义、强迫症、洁癖、偷窥癖、虐施癖、控制欲等行为则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或许在我们的周围或者我们自己都存在这类的人格。这类的人格都源自与内心欲望的投射。
我们的人格是由一个个面具构成的,每个面具都是人格的一个册面,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并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我们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人格面具来表达的。了解这些隐藏的人格面具,你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了解自己。
那么这本《微人格心理学》则是从微人格角度来分析人的心理特征和外在行为,每一种异常心理、每一个变态行为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也都是微人格的外在表现。
孟子曾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而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率认为:“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初不但拥有一个肉体,还拥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之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当幼儿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够渐渐解开这一密码。在人的成长中,肉体成长、阅历增加和精神胚胎的成型,便是支持每个人人格的三角形,三者相辅相成,如果一者出现严重的偏差则会导致各类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这是一道关于潜意识测试,挺有趣,对文中的几个女性在你心里的喜欢程度排序,从排序中可以看出你的潜意识,解析可以百度:
一男人M要与未婚妻F相会结婚,但两人一河相隔,M必须要借船过河才能见到F,于是他开始四处找船。 这时见一个女子L刚好有船,M跟L借,L遇到M后爱上了他,就问:我爱上你了,你爱我吗?M比较诚实,说:对不起,我有未婚妻,我不能爱你。这么一来,L 死活是不把船借给M,她的理由是:我爱你,你不爱我,这不公平,我不会借你的! M很沮丧,继续找船,刚好见一位叫S的女子,就向她借船,S说:我借给你没问题,但有个条件,我很喜欢你,你是不是喜欢我无所谓,但你必须留下陪我一晚, 不然我不借你。M很为难,L不借他船,S如果再不借他的话就过不去河与F相见了,据说这个地方只有这两条船。为了彼岸的未婚妻,他不得不同意了S的要求, 与S有了NB。次日,S遵守承诺把船借给了M。 见到未婚妻F后,M一直心里有事,考虑了很久,终于决定把向L和S借船的故事跟F说了。可惜,F听了非常伤心,一气之下与M分了手,她觉得M不忠,不能原 谅。F失恋了,很受打击。 这时他的生活里出现了位女子E,两人也开始恋爱了,但之前的故事一直让他耿耿于坏,E问M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跟她说,于是,M一五一十地把他和L、S、F之 间的故事讲了一遍。E听了后,说,我不会介意的,这些跟我没关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多重人格和分裂型人格,因为他们的世界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曾经看了一部美剧叫《别对我撒谎》,里面有个案例,有个叫南希的女孩,她一身兼具三个人格,除最常出现的人格“南希”外,又有“凯蒂”和“丽莲”两个人格。“南希”本来的性格胆小怕事,是个相对柔弱的人物。“凯蒂”对“南希”和“丽莲”一无所知,她似乎在一个“黑暗的地方”生活,性格相对更加偏激而固执。而“丽莲”则表现得颇为狡猾、迷人和世故,“她”对“南希”的一切了如指掌,对“凯蒂”的行为也稍有了解。在治疗中通过催眠诱导,医生发现了南希人格分裂的诱因。首先,“凯蒂”是从南希14岁的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因为那一年她看到了母亲的不轨行为,于是拿起刀子“杀死”了母亲。其实当时她有杀母冲动,并无真正的砍杀行为, 然而在“凯蒂”人格的印象中, 她一直以为她已经杀了自己的母亲。“丽莲”是南希生第二个孩子时分裂出来的人格。那一年,正在南希处于哺乳期,性格也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南希的父母告诉她,他们看见南希的丈夫在路上吻了一个女人。这个消息令南希大为震怒,使她再度达到几欲杀人的程度——于是便又分裂出“丽莲”人格,以处理这种犯罪冲动。
当一个人内心出现剧烈的伤害和激烈的心理矛盾的时候,人格分裂的诱因就会出现,而这个过程甚至患者本人可能完全不知道。人格分裂出多重人格和所谓的精神病完全不同,他们分裂出来的人格完全独立,可以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会拥有不同的技能,字迹不同、口味也会变,可能也会分裂出一个画家,一个精通十多个国家语言的人。
分裂型人格与多重人格不同,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伟人,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仑;科学家中占18%,如高尔登、门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纳、普契尼、舒曼;画家中占37%,如梵高、毕加索;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福克纳、普鲁斯特、劳伦斯、莱蒙托夫,以及中国的顾城和海子等。别把人格缺陷和心理失衡看得过于可怕,或许,那些有着精神和人格缺陷的天才具有普通人不具备的条件——目的更专一,行动更固执,想法更大胆,思维更跳跃。
相对于这两种特殊的人格,完美主义、强迫症、洁癖、偷窥癖、虐施癖、控制欲等行为则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或许在我们的周围或者我们自己都存在这类的人格。这类的人格都源自与内心欲望的投射。
我们的人格是由一个个面具构成的,每个面具都是人格的一个册面,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并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我们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人格面具来表达的。了解这些隐藏的人格面具,你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