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影的无人性
想说这个话题是从这几天炒的不亦乐乎的冯导的“潘金莲”引起的。要说冯导的“金莲”获奖了,无论凭心,还是凭技术而论都不能说冯导的“金莲”不好。但相比之下,说心里话如果两个电影摆一起让我推荐你去看,我更愿推你去看“唐人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来想去,促成我这样的潜意识的可能是前者只有社会,无人性。而后者虽技艺生疏些,但有些人性。
细想想,这些年中国电影着眼于人,表现人性的没几部。霸王别姬算一部,花样年华算一部,色戒,鬼子来了,红高梁,活着也免强算吧。我观影有限,应该还有,但我确定少的可怜。
我们再返回头说冯导的“金莲”总体看完和《1942》同一个感觉,太用力了,用力过猛,猛到还不如《非诚勿扰》之类贴心,真诚。其实我在冯导这两部电影里完全能感受到冯导的诚意满满,但依然感觉这种诚意过猛,猛到不贴心,不真实。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实话我个人挺喜欢冯导的电影,但唯这两部最觉别扭,这又为什么呢?后来我发现,这两部电影里冯导把什么都安排好了,时代,场景,历史,故事,思考等等唯独没有活人,你会觉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去为表演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样的社会而存在的,他们每一个,都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活人。他们除了符号特征外,没有自己的性格,思想,性情,你看不到他们的人性,他们不像真实的活人,只是代表性符号。正是这样的符号堆积让我觉的别扭,觉的太猛。此外再刻意,直白的不顾观影效果,生硬的搞个圆圈屏,好像明明白白的告诉观众,我怕你们看不懂。对这一点,我只能说,创意很新颖,但太猛。
再看看上面几部,特别是霸王别姬,其实故事跨越了多个历史时代,众多社会阶层,但电影牢牢的把重点放在角色人性的表现上,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所以至今,电影让人觉得活生生,无论谁看了都有深刻的感触,电影也不怕观众不懂。在这样的电影里你感受到的时代,历史,社会更鲜明,而不是生硬的灌输。
中国无论小说家,还是电影导演均有一大大特点,爱关乎社会,关乎历史,关乎文化这样的大目标,就是不爱研究,表现人性这样的小问题。可无人性哪儿来的活生生,所以再好的小说总是
只有故事,没有有血肉的人物,再好的电影不是像记录片,就是像焦点访谈,要么就成了山水风景的MTV总让你觉得差那么点儿意思,生硬,别扭。所以是不是也该适当的放一放那些大目标,研究一下小问题了呢?
细想想,这些年中国电影着眼于人,表现人性的没几部。霸王别姬算一部,花样年华算一部,色戒,鬼子来了,红高梁,活着也免强算吧。我观影有限,应该还有,但我确定少的可怜。
我们再返回头说冯导的“金莲”总体看完和《1942》同一个感觉,太用力了,用力过猛,猛到还不如《非诚勿扰》之类贴心,真诚。其实我在冯导这两部电影里完全能感受到冯导的诚意满满,但依然感觉这种诚意过猛,猛到不贴心,不真实。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实话我个人挺喜欢冯导的电影,但唯这两部最觉别扭,这又为什么呢?后来我发现,这两部电影里冯导把什么都安排好了,时代,场景,历史,故事,思考等等唯独没有活人,你会觉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去为表演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样的社会而存在的,他们每一个,都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活人。他们除了符号特征外,没有自己的性格,思想,性情,你看不到他们的人性,他们不像真实的活人,只是代表性符号。正是这样的符号堆积让我觉的别扭,觉的太猛。此外再刻意,直白的不顾观影效果,生硬的搞个圆圈屏,好像明明白白的告诉观众,我怕你们看不懂。对这一点,我只能说,创意很新颖,但太猛。
再看看上面几部,特别是霸王别姬,其实故事跨越了多个历史时代,众多社会阶层,但电影牢牢的把重点放在角色人性的表现上,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所以至今,电影让人觉得活生生,无论谁看了都有深刻的感触,电影也不怕观众不懂。在这样的电影里你感受到的时代,历史,社会更鲜明,而不是生硬的灌输。
中国无论小说家,还是电影导演均有一大大特点,爱关乎社会,关乎历史,关乎文化这样的大目标,就是不爱研究,表现人性这样的小问题。可无人性哪儿来的活生生,所以再好的小说总是
![]() |
只有故事,没有有血肉的人物,再好的电影不是像记录片,就是像焦点访谈,要么就成了山水风景的MTV总让你觉得差那么点儿意思,生硬,别扭。所以是不是也该适当的放一放那些大目标,研究一下小问题了呢?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