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力--改变人生的创意思考术》笔记
“破壳之机”指的是不早也不晚的、恰到好处的时机。
在我们的头脑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新的思考“蛋”,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而已。这些思维的“蛋”最终发展成为深邃的思想,实际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偶然。
学校的教育告诉我们要记忆,却从未告诉我们怎样忘却。只安装上水管却不装下水管,结果只能是污水四溢。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种感情净化的假说。
即将脑子放空。
记忆变淡了,遥远的事情则重现出来,进而脑子进入空灵状态。散步的极致就是达到这种空白的心理状态,内心如同一张白纸,或者是一面擦掉字迹的黑板。
所以说思考问题时需要适当的慵懒,应该为这个过程预留时间来。
宋代诗人欧阳修所谓的“三上”,即马上、枕上和厕上,思考文章的效果特别好。
一些人根本不去注意琐碎的小事,这样反而更容易获得精神的自由。
在一些事情上过于执着,会成为心灵自由的大敌,反而不能很好的思考和做事。
专注即使关心,“disinterestedness”是公平无私新的状态,超越了“Interest”,是一种修养。
想思考问题,只能把心思停留在那一特定的点上,可是内心的磁场,转瞬之间就会生出关心,这shi需要举重若轻,视若无物,在关心的同时也在关心的束缚中争取自由,在“Interest”的同时达到“disinterestedness”的状态。
移植的花树如果在一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花朵,那最好及时醒悟,总之要花费很多时间。移栽植物操之过急绝对是大忌。
在需要移植的人文科学领域,我们当然要理解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独创性成果,同时必须充分质疑学习对象是否值得移植。
一些移植过来的植物甚至比原先的长得更茁壮,比如水稻。
关于论文指导,我首先建议学生尽可能多读重要的参考书,在注意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理解论文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这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
先把自己头脑中的思想放在一边,倾听权威的学说和意见。如果学界同时存在不同的意见,那么就加以适当综合得出结论,这就是折中主义。
通过涉猎群书集中各派观点形成的论文是鸡尾酒论文,其作者仅仅相当于调酒师,而不是酿酒师。
如果是写论文,一定要做好注释,明确表明酒的产地和品牌,即省心又省事。注释中提到的参考文献年代过早的话有繁琐过时之虞,所以应该尽量采用新文献。
调制鸡尾酒也是一种技巧,把各种各样的酒的优点长处加以平衡,这本身就具有很高价值。
思想之树的花朵必须具备根须,插花是不会有生命的。
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在《新基调哲学》中曾这样说“哲学思考首先从不完整但却强烈的新概念出发,然后得到缜密的理解,最后语言才涉及理论性洞察。于是抛弃比喻,改用文字来表述它。因为对于真正新奇的构思,以前并没有什么词汇做名称,所以在一开始就只能用比喻的方法做记述。”
由于“思考”一次被滥用,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会思考。
绞尽脑汁的时候,是不可能出现那种灵光一闪,如有神助的效果的。这是最好做点儿其他事,或者休息一下,当思维放松,甚至无所事事时,奇思妙想就可能在偶然中出现。
做到“将忘不忘”的状态。
把创意的种子原封不动地放置一段时间,在精神的土壤中,种子会利用这个机会做爆炸性发芽的准备。只是中间的过程不清楚,但后来表现出来的构思绝不是半成品,而是近乎完美的成果,因此我们感觉创意的出现都是如有神助的偶然。
寻找某一种东西时,内心的眼睛肯定会盯住某个地方,由于惰性,不知不觉中就变成只是“看”了。把“看”等同于“找”,相比寻找对象,视野周边的其他事物更能引起新鲜感,有趣的见解也因此产生。
机缘不适于被束缚着的注意力发现,而自由的精神则使先入为主之下隐藏的东西现形。
思考问题不宜过于执着,偶尔也有放松的必要。
对于幼儿来说,比喻是从已知飞向未知的翅膀。和大人相比,小孩在诗意表达方面更优秀,但是因为词汇量有限,不得已只能使用现有的词语。这种能力发展,就接近于诗性比喻。
幼儿时期虽有诗意表现,但长大成人后,由于理解了太多的细致表达,最后只能使用毫无情感的语言去写散文。
由于我们对这些比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人类本来的创造能力就被浪费掉了。
从一个人经常使用的比喻既能探求到他的生活背景,也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部分社会情况。
大部分东西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名称,所以运用比喻的机会也比较少,换句话说,创造性衰退了。
无知的人做比喻会更活跃,创造性也更出色。
我们应该把童心作为一种思想。如果在拥有渊博知识的同时,还能保持童心,那么创造性的比喻就会源源不断。
树木如果栽植过密,树枝就难以充分伸展,长不成大树。同类相互接近,麻烦往往大过方便。竞争对手集中到一起,用外语交流或在赛场较量,都难以树立自信。这一点可能在外表上未能体现,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这种情况下,思路也容易阻塞。
不同专业的人聚集到一起交流,其价值不只限于他们自身。初次耳闻的东西往往不太明白,可是却和充满乐趣的新发现相联系。
终生仅有的邂逅能把沉睡在我们内心的东西唤醒。
如果他人不泼冷水,还表示钦佩,加以鼓励,那么这个人的创造力还会进一步迸发。
真正自由的最大障碍其实来自于我们周围的人。
斩断就是超脱。
即使内心有所挂念,但就事论事,不妨碍将其暂且放在一边,先考虑一下其他问题,让两个关注焦点互相制约。享受这种空闲带来的自由才是我们应该的生活。
强烈的关注之后还会产生空档,既看不到也想不到。
所以精神最好经常以“玩儿”这种形式超脱出来。
虽说真正对人生不满,舍弃所有一切,潜入山中“出家”的人并非绝无仅有,但大多数人还是下不了那样的决心,不知是大隐于市还是缺乏勇气,总之大家都不得不忍耐着现实。
读书的技巧是,当遇到低谷时不要停,而逼近高峰时则适当予以中止。
如果合上书本还继续发呆,头脑中浮现着这样那样的画面情节,回不到现实中来,那是最大的乐趣。
一本书精彩至极,出于偶然我匆忙一窥,然后就放下了,以后从那余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新的思考。
批判是否定盲从的创造性活动,是新事物诞生的方法之一。
中断读书是在欲罢不能的地方,也就是在最有趣、阅读速度最快的地方放下书本,利用其产生的惯性是自己的思考得以发挥。
所以这种读书,就是以阅读为机缘,其出色的功用就是使读者的思考进入状态。
优秀的书籍不允许我们快速度地愉悦地阅读。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要想抵挡住那样的诱惑,只能采取中途停止的办法。当中途停止也难以做到,也要尽量脱轨,在理清自己想法的同时继续阅读。否则,读得越认真越没有自己的想法。
有心的门下弟子都有敢于立在门外的勇气。
我们不必刻意接近具有压倒性影响的人和事,即使接近也不要过于频繁的往来。
书写是极其“不自然”的行为,如果头脑中突然出现写点儿什么欲望,请千万不要错过。这虽不是灵感,但很难再次降临。
写作需要机遇。如果觉得有趣,最好当时就动笔写出来。热汤放在一边,他迟早都会变凉。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想要写东西,或许不要太过安逸才好。
风格的形成都是从模仿自己尊敬的人的文章开始的。只不过这种模仿意识并不明确,实际上是受到影响变得相似。
人们通常注意不到的是,自己居然也能写用那样风格写不了的东西了。这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千篇一律的毛病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
主题是论文的主要支柱,主题清晰了,相当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首先要自己看,最好是不慌不忙地阅读,尤其是精彩有趣、晦涩难懂,或者存在疑问的地方更要仔细。如果有必要,就做笔记或卡片。这时的感想将是论文的主要素材。
阅读作品之后的感想、疑问、兴奋点等,归根到底,都相当于造酒用的米,或者相当于造啤酒用的大麦。
酿酒需要原料加酒曲加时间。
酿酒的原料,也就是阅读作品后的感受,以及酒曲,即构思或启发,加在一起,写入笔记簿。时间即是发酵的过程,不时拿出笔记簿翻看,得到新的想法或启发便记下来,这是有效发酵的过程。
据说鉴别陶器真伪需要将其放置在身边,经常观察揣摩。
如果看上去一点儿意思都没有,那么这个主题只怕希望渺茫,相反,像巴尔扎克所说,主题自己跳了出来,那肯定是正品无疑。
写论文是个艰难的过程,但绝不枯燥,或者说,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东西,都是不正常的。只要主题真正发酵,作者本人肯定陶醉其中。如果作者本人陶醉其中,趣味性也会传递给阅读的人。不管世人之间多么疏离,作者和读者都心有灵犀、情绪高昂。
如果当时的目标就是做好笔记的话,只需毫不迟疑地写上就可以了。可是如果只是漫不经心地写上一两行,以后运用就可能出现困难。尽量写的详细,加深印象。(受启发的事件、日期)
当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有所感悟,记录思考内容的这种笔记本就是这个人精神生活的履历。这是无比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偶然间的思想记录是唯一的,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现代的知识生活应该是追求鸡尾酒思考的生活。只要是没有停留在简单模仿上的东西,都是和以前不一样的。
个人心得:
日本人在写关于心理励志方面的书籍时,总能运用很恰当生动的比喻,酿酒与调制鸡尾酒比喻原创与模仿,滑翔机和飞机比喻外力与内力,上水管与下水管比喻记忆与忘却,烹饪比喻创作加工....文字化繁为简,带有禅意,让我多次放下阅读,放空理清思绪再继续阅读。
原本只是为了发现创意思考术而读的书,没想到竟有论文写作指导的意外收获。
实战性的指导更有吸引力,其中对于阅读的指导及做笔记的建议,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在两者中的做法,今后加以调整。
注重阅读,注重阅读时适当放空,注重阅读之中的思考,注重思考之时的记录,这是创造的来源。写论文、创作说易不易,说难不难,重要是用对方法,逻辑缜密时,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就不是问题。
烹饪是运用原料加工制作的一种创造。这种“二次创造”不亚于一次创造。
变化是一种创造,如同书中所说,只要不是简单的模仿,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你很难在尼龙纤维创造者和可可香奈儿谁是第一创造者之中作出抉择。谁都不能说谁更胜一筹,因为两者皆是创造者。
这就是酿酒和鸡尾酒问题的回答。运用酒基调的鸡尾酒,不是最原始的发明,但它是加工之后的创新。
书中还讲到补色原理,编辑工作来理清二次创造和一次创造的问题。
没有对比,没有衬托,就发现不了创新之物。
创造有时不一定要是特定的某样东西,创造对比,创造衬托,创作组合,都属于创造。
不同的个性所做的东西就一定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创造。
在我们的头脑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新的思考“蛋”,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而已。这些思维的“蛋”最终发展成为深邃的思想,实际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偶然。
学校的教育告诉我们要记忆,却从未告诉我们怎样忘却。只安装上水管却不装下水管,结果只能是污水四溢。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种感情净化的假说。
即将脑子放空。
记忆变淡了,遥远的事情则重现出来,进而脑子进入空灵状态。散步的极致就是达到这种空白的心理状态,内心如同一张白纸,或者是一面擦掉字迹的黑板。
所以说思考问题时需要适当的慵懒,应该为这个过程预留时间来。
宋代诗人欧阳修所谓的“三上”,即马上、枕上和厕上,思考文章的效果特别好。
一些人根本不去注意琐碎的小事,这样反而更容易获得精神的自由。
在一些事情上过于执着,会成为心灵自由的大敌,反而不能很好的思考和做事。
专注即使关心,“disinterestedness”是公平无私新的状态,超越了“Interest”,是一种修养。
想思考问题,只能把心思停留在那一特定的点上,可是内心的磁场,转瞬之间就会生出关心,这shi需要举重若轻,视若无物,在关心的同时也在关心的束缚中争取自由,在“Interest”的同时达到“disinterestedness”的状态。
移植的花树如果在一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花朵,那最好及时醒悟,总之要花费很多时间。移栽植物操之过急绝对是大忌。
在需要移植的人文科学领域,我们当然要理解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独创性成果,同时必须充分质疑学习对象是否值得移植。
一些移植过来的植物甚至比原先的长得更茁壮,比如水稻。
关于论文指导,我首先建议学生尽可能多读重要的参考书,在注意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理解论文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这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
先把自己头脑中的思想放在一边,倾听权威的学说和意见。如果学界同时存在不同的意见,那么就加以适当综合得出结论,这就是折中主义。
通过涉猎群书集中各派观点形成的论文是鸡尾酒论文,其作者仅仅相当于调酒师,而不是酿酒师。
如果是写论文,一定要做好注释,明确表明酒的产地和品牌,即省心又省事。注释中提到的参考文献年代过早的话有繁琐过时之虞,所以应该尽量采用新文献。
调制鸡尾酒也是一种技巧,把各种各样的酒的优点长处加以平衡,这本身就具有很高价值。
思想之树的花朵必须具备根须,插花是不会有生命的。
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在《新基调哲学》中曾这样说“哲学思考首先从不完整但却强烈的新概念出发,然后得到缜密的理解,最后语言才涉及理论性洞察。于是抛弃比喻,改用文字来表述它。因为对于真正新奇的构思,以前并没有什么词汇做名称,所以在一开始就只能用比喻的方法做记述。”
由于“思考”一次被滥用,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会思考。
绞尽脑汁的时候,是不可能出现那种灵光一闪,如有神助的效果的。这是最好做点儿其他事,或者休息一下,当思维放松,甚至无所事事时,奇思妙想就可能在偶然中出现。
做到“将忘不忘”的状态。
把创意的种子原封不动地放置一段时间,在精神的土壤中,种子会利用这个机会做爆炸性发芽的准备。只是中间的过程不清楚,但后来表现出来的构思绝不是半成品,而是近乎完美的成果,因此我们感觉创意的出现都是如有神助的偶然。
寻找某一种东西时,内心的眼睛肯定会盯住某个地方,由于惰性,不知不觉中就变成只是“看”了。把“看”等同于“找”,相比寻找对象,视野周边的其他事物更能引起新鲜感,有趣的见解也因此产生。
机缘不适于被束缚着的注意力发现,而自由的精神则使先入为主之下隐藏的东西现形。
思考问题不宜过于执着,偶尔也有放松的必要。
对于幼儿来说,比喻是从已知飞向未知的翅膀。和大人相比,小孩在诗意表达方面更优秀,但是因为词汇量有限,不得已只能使用现有的词语。这种能力发展,就接近于诗性比喻。
幼儿时期虽有诗意表现,但长大成人后,由于理解了太多的细致表达,最后只能使用毫无情感的语言去写散文。
由于我们对这些比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人类本来的创造能力就被浪费掉了。
从一个人经常使用的比喻既能探求到他的生活背景,也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部分社会情况。
大部分东西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名称,所以运用比喻的机会也比较少,换句话说,创造性衰退了。
无知的人做比喻会更活跃,创造性也更出色。
我们应该把童心作为一种思想。如果在拥有渊博知识的同时,还能保持童心,那么创造性的比喻就会源源不断。
树木如果栽植过密,树枝就难以充分伸展,长不成大树。同类相互接近,麻烦往往大过方便。竞争对手集中到一起,用外语交流或在赛场较量,都难以树立自信。这一点可能在外表上未能体现,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这种情况下,思路也容易阻塞。
不同专业的人聚集到一起交流,其价值不只限于他们自身。初次耳闻的东西往往不太明白,可是却和充满乐趣的新发现相联系。
终生仅有的邂逅能把沉睡在我们内心的东西唤醒。
如果他人不泼冷水,还表示钦佩,加以鼓励,那么这个人的创造力还会进一步迸发。
真正自由的最大障碍其实来自于我们周围的人。
斩断就是超脱。
即使内心有所挂念,但就事论事,不妨碍将其暂且放在一边,先考虑一下其他问题,让两个关注焦点互相制约。享受这种空闲带来的自由才是我们应该的生活。
强烈的关注之后还会产生空档,既看不到也想不到。
所以精神最好经常以“玩儿”这种形式超脱出来。
虽说真正对人生不满,舍弃所有一切,潜入山中“出家”的人并非绝无仅有,但大多数人还是下不了那样的决心,不知是大隐于市还是缺乏勇气,总之大家都不得不忍耐着现实。
读书的技巧是,当遇到低谷时不要停,而逼近高峰时则适当予以中止。
如果合上书本还继续发呆,头脑中浮现着这样那样的画面情节,回不到现实中来,那是最大的乐趣。
一本书精彩至极,出于偶然我匆忙一窥,然后就放下了,以后从那余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新的思考。
批判是否定盲从的创造性活动,是新事物诞生的方法之一。
中断读书是在欲罢不能的地方,也就是在最有趣、阅读速度最快的地方放下书本,利用其产生的惯性是自己的思考得以发挥。
所以这种读书,就是以阅读为机缘,其出色的功用就是使读者的思考进入状态。
优秀的书籍不允许我们快速度地愉悦地阅读。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要想抵挡住那样的诱惑,只能采取中途停止的办法。当中途停止也难以做到,也要尽量脱轨,在理清自己想法的同时继续阅读。否则,读得越认真越没有自己的想法。
有心的门下弟子都有敢于立在门外的勇气。
我们不必刻意接近具有压倒性影响的人和事,即使接近也不要过于频繁的往来。
书写是极其“不自然”的行为,如果头脑中突然出现写点儿什么欲望,请千万不要错过。这虽不是灵感,但很难再次降临。
写作需要机遇。如果觉得有趣,最好当时就动笔写出来。热汤放在一边,他迟早都会变凉。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想要写东西,或许不要太过安逸才好。
风格的形成都是从模仿自己尊敬的人的文章开始的。只不过这种模仿意识并不明确,实际上是受到影响变得相似。
人们通常注意不到的是,自己居然也能写用那样风格写不了的东西了。这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千篇一律的毛病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
主题是论文的主要支柱,主题清晰了,相当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首先要自己看,最好是不慌不忙地阅读,尤其是精彩有趣、晦涩难懂,或者存在疑问的地方更要仔细。如果有必要,就做笔记或卡片。这时的感想将是论文的主要素材。
阅读作品之后的感想、疑问、兴奋点等,归根到底,都相当于造酒用的米,或者相当于造啤酒用的大麦。
酿酒需要原料加酒曲加时间。
酿酒的原料,也就是阅读作品后的感受,以及酒曲,即构思或启发,加在一起,写入笔记簿。时间即是发酵的过程,不时拿出笔记簿翻看,得到新的想法或启发便记下来,这是有效发酵的过程。
据说鉴别陶器真伪需要将其放置在身边,经常观察揣摩。
如果看上去一点儿意思都没有,那么这个主题只怕希望渺茫,相反,像巴尔扎克所说,主题自己跳了出来,那肯定是正品无疑。
写论文是个艰难的过程,但绝不枯燥,或者说,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东西,都是不正常的。只要主题真正发酵,作者本人肯定陶醉其中。如果作者本人陶醉其中,趣味性也会传递给阅读的人。不管世人之间多么疏离,作者和读者都心有灵犀、情绪高昂。
如果当时的目标就是做好笔记的话,只需毫不迟疑地写上就可以了。可是如果只是漫不经心地写上一两行,以后运用就可能出现困难。尽量写的详细,加深印象。(受启发的事件、日期)
当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有所感悟,记录思考内容的这种笔记本就是这个人精神生活的履历。这是无比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偶然间的思想记录是唯一的,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现代的知识生活应该是追求鸡尾酒思考的生活。只要是没有停留在简单模仿上的东西,都是和以前不一样的。
个人心得:
日本人在写关于心理励志方面的书籍时,总能运用很恰当生动的比喻,酿酒与调制鸡尾酒比喻原创与模仿,滑翔机和飞机比喻外力与内力,上水管与下水管比喻记忆与忘却,烹饪比喻创作加工....文字化繁为简,带有禅意,让我多次放下阅读,放空理清思绪再继续阅读。
原本只是为了发现创意思考术而读的书,没想到竟有论文写作指导的意外收获。
实战性的指导更有吸引力,其中对于阅读的指导及做笔记的建议,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在两者中的做法,今后加以调整。
注重阅读,注重阅读时适当放空,注重阅读之中的思考,注重思考之时的记录,这是创造的来源。写论文、创作说易不易,说难不难,重要是用对方法,逻辑缜密时,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就不是问题。
烹饪是运用原料加工制作的一种创造。这种“二次创造”不亚于一次创造。
变化是一种创造,如同书中所说,只要不是简单的模仿,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你很难在尼龙纤维创造者和可可香奈儿谁是第一创造者之中作出抉择。谁都不能说谁更胜一筹,因为两者皆是创造者。
这就是酿酒和鸡尾酒问题的回答。运用酒基调的鸡尾酒,不是最原始的发明,但它是加工之后的创新。
书中还讲到补色原理,编辑工作来理清二次创造和一次创造的问题。
没有对比,没有衬托,就发现不了创新之物。
创造有时不一定要是特定的某样东西,创造对比,创造衬托,创作组合,都属于创造。
不同的个性所做的东西就一定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创造。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