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的保质期有多久?
《神雕侠侣》里,瑛姑花了一辈子时间想杀了裘千仞为儿子报仇,但是在几十年后,两人都须发如雪时,仇恨却骤然放下了。几十年的时间将杀子之仇已然冲淡。而且旁人也觉得这是对的,放下仇恨,原谅仇人是对的,于己于人都有利。如果再这么苦苦纠缠下去,反倒是这个人不对了,心胸太狭窄了,且诱惑且道德胁迫地让人“心甘情愿”地放下仇恨,完全忘了仇人当初是怎样的心狠手辣,面部扭曲,人的健忘与好为“以德报怨”可见一斑。
中国有句人人都爱说的老话,叫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似乎对于中国人来说,报仇的话十年之期就算长的了,再长了便不是君子。而人人都想当君子,十年报不了仇的话,便说放下吧,放下心魔,放下执念,冤冤相报何时了?我就不明白了,报仇怎么能算是心魔?你杀了我亲戚朋友,躲了十年就可以站在道德高位让我不报复你了?什么玩意儿?如果人人都这么君子,那杀人害人倒是桩好生意。
最烦的就是那些旁人,总爱劝的也是这些旁人,被伤害的人和他没半毛钱关系,但是这些人总爱跳出来打你一棍道德闷棍,让你真觉得是自己不够宽容。但往往这些旁人又是最不知宽容的,如果是他的亲戚朋友被伤害,估计就不能这么宽容君子了。慨他以慷最是无赖。
既然如此,那么报仇有时效性吗?其实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时就有答案了。古时候有个故事,叫作九世之仇。讲的是齐襄公出兵灭掉纪国的故事,为什么呢?原来在春秋的时候,齐襄公的祖宗齐侯被纪国的祖宗纪侯陷害了,纪侯给周夷王进谗言,周夷王就把齐侯招到京城烹杀了。齐国人为此伤心不已,谥为哀公,从哀公下到九世就是齐襄公了,齐襄公想来想去还是想不过味,于是一股怒气喷涌而出,就出兵灭掉了纪国,为哀公报了仇。这本来是件很快意的事情,但是在当时却引起了很大争论,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家仇只论五世。你齐襄公都过了九世,怎么还好意思报仇呢?
但也有支持齐襄公的:《公羊传·庄公四年》中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意思是不但九世可以复仇,百世也可以,不过左传反对这个,觉得不该这么冤冤相报。但孔子却站在了公羊传那一方,孔子说:“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也!”又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还是孔子说得明白,把报仇的本质和意义都说清楚了,这样的话,仇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报的,而且有仇报仇有德报德不是很好吗?这样一想,孔子老夫子的印象下,竟然也有了侠客那样快意的一面。
后来汉武帝也站出来大吼了一声,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于是挥兵北上,灭了匈奴。
当然公羊传、孔子他们说的是国仇,但对于个人来说,国仇家仇又有何区别?哀公为一人,其死关齐国何事?何以为国仇,对齐襄公而言,非是国仇,实乃家仇也。
所以我觉得,不管国仇家仇,永远都可以报复,其实大可不必同情心泛滥,觉得很久过去了,仇人都没了,就留下子孙,而且都弱鸡极了,怎么还可以报仇呢?对于这样的说法,只要闭着眼睛想想当初仇人凶残的面目就好了,想想纪侯阴毒地中伤哀公,想想哀公被烹杀时的惨状大概就没有那么多同情心了。再譬如南京大屠杀这类仇恨,虽百世千世,也不可忘了。
妄言宽容者,可杀也。豪杰如伍子胥,智者如范雎,枭雄者如恒温,霸者如李存勖,皆有仇必报,不轻言宽容。而报仇也并不损害他们原本的功业,我们普通人,又为何妄言宽容宽恕呢?
施害者必受其报,被害者必申其冤,天道轮还,一点差错都是没有的。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黄宗羲的,当时他父亲被宦官陷害,刑部会审时,他一个文弱书生便孑然北上,当庭锥刺痛打害他父亲之人。此所谓君子之怒。
有仇虽百世必报,有恩虽百世必偿,一点也不丢面子。
2016/11/28于北京
——————————
微信公众号:骆瑞生
求关注
中国有句人人都爱说的老话,叫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似乎对于中国人来说,报仇的话十年之期就算长的了,再长了便不是君子。而人人都想当君子,十年报不了仇的话,便说放下吧,放下心魔,放下执念,冤冤相报何时了?我就不明白了,报仇怎么能算是心魔?你杀了我亲戚朋友,躲了十年就可以站在道德高位让我不报复你了?什么玩意儿?如果人人都这么君子,那杀人害人倒是桩好生意。
最烦的就是那些旁人,总爱劝的也是这些旁人,被伤害的人和他没半毛钱关系,但是这些人总爱跳出来打你一棍道德闷棍,让你真觉得是自己不够宽容。但往往这些旁人又是最不知宽容的,如果是他的亲戚朋友被伤害,估计就不能这么宽容君子了。慨他以慷最是无赖。
既然如此,那么报仇有时效性吗?其实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时就有答案了。古时候有个故事,叫作九世之仇。讲的是齐襄公出兵灭掉纪国的故事,为什么呢?原来在春秋的时候,齐襄公的祖宗齐侯被纪国的祖宗纪侯陷害了,纪侯给周夷王进谗言,周夷王就把齐侯招到京城烹杀了。齐国人为此伤心不已,谥为哀公,从哀公下到九世就是齐襄公了,齐襄公想来想去还是想不过味,于是一股怒气喷涌而出,就出兵灭掉了纪国,为哀公报了仇。这本来是件很快意的事情,但是在当时却引起了很大争论,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家仇只论五世。你齐襄公都过了九世,怎么还好意思报仇呢?
但也有支持齐襄公的:《公羊传·庄公四年》中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意思是不但九世可以复仇,百世也可以,不过左传反对这个,觉得不该这么冤冤相报。但孔子却站在了公羊传那一方,孔子说:“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也!”又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还是孔子说得明白,把报仇的本质和意义都说清楚了,这样的话,仇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报的,而且有仇报仇有德报德不是很好吗?这样一想,孔子老夫子的印象下,竟然也有了侠客那样快意的一面。
后来汉武帝也站出来大吼了一声,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于是挥兵北上,灭了匈奴。
当然公羊传、孔子他们说的是国仇,但对于个人来说,国仇家仇又有何区别?哀公为一人,其死关齐国何事?何以为国仇,对齐襄公而言,非是国仇,实乃家仇也。
所以我觉得,不管国仇家仇,永远都可以报复,其实大可不必同情心泛滥,觉得很久过去了,仇人都没了,就留下子孙,而且都弱鸡极了,怎么还可以报仇呢?对于这样的说法,只要闭着眼睛想想当初仇人凶残的面目就好了,想想纪侯阴毒地中伤哀公,想想哀公被烹杀时的惨状大概就没有那么多同情心了。再譬如南京大屠杀这类仇恨,虽百世千世,也不可忘了。
妄言宽容者,可杀也。豪杰如伍子胥,智者如范雎,枭雄者如恒温,霸者如李存勖,皆有仇必报,不轻言宽容。而报仇也并不损害他们原本的功业,我们普通人,又为何妄言宽容宽恕呢?
施害者必受其报,被害者必申其冤,天道轮还,一点差错都是没有的。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黄宗羲的,当时他父亲被宦官陷害,刑部会审时,他一个文弱书生便孑然北上,当庭锥刺痛打害他父亲之人。此所谓君子之怒。
有仇虽百世必报,有恩虽百世必偿,一点也不丢面子。
2016/11/28于北京
——————————
微信公众号:骆瑞生
求关注
骆瑞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生云楼诗词小辑(2024.11.26-2025.4.20) (1人喜欢)
- 生云楼诗词小辑(2024.6.28-2024.11.25)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