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诗学与西方文化传统》笔记 仅作记录
(《荒原》)
通过性欲而产生的肉身是罪恶的肉身,性欲将本源之罪传播给子女,情欲诱惑带来的反抗成为原罪。
偷食禁果(首次自由行为)人违反上帝禁令,本质上是罪恶的,却是人类自由的开始,违背上帝的命令意味着把自己从强迫下解放出来。人对自由、对本质的追求,人类理性的开端。
艾略特:严守宗教戒律和沉溺于情欲是缓解空虚感的两种方式。
荒原:旧的精神传统濒临死亡而新的思维结构尚未诞生时的状况。是人类放纵欲望、背弃上帝的命运写照。
基督教人文观念试图说明上帝是一种使世界秩序化的有效手段,基督教一开始就确立灵与肉、善与恶、天堂与地狱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一种二元对立为主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
文艺复兴无节制地放纵人的情欲理性,浮士德的爱情追求的破灭是歌德对文艺复兴放纵人的情欲的否定。
浮士德难题。“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基督教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和自由,但也同时失去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矛盾(康德)
人身上分化出对立面,浮士德强调人不断追求进取源于自身的矛盾,本原从上帝变成了人自身善恶的矛盾体。
宗教规范情欲 并接纳人自我意识发展 二元对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偶像破碎 二元失衡
《荒原》预示着现代派的最大困惑:试图摆脱外在限制,但又不能恢复人的本性。
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似乎把人类从宿命的自然秩序特别是宗教中解救出来,但是其确立的关于自我的价值和人类的尺度缺乏一个稳定、坚实的基础。
宗教恰是人类因对现实不满而创立的,它是人类对超越现实、自身、局限所做的努力,是人类对改变命运途径的寻求
艾略特拒绝宗教和社会的二分,把宗教性作为个体内在的超越性而提出,宗教幻觉比致力于消除这种幻觉的科学具有更多真理价值。“人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在纯粹精神的层面上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了某种基调,这种基调一步步提高,直到脱颖而出发展成为独立的客观存在,这就是宗教。”(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改变宗教传统对人的抑制状态,而成为一种新的人的主动向更高层次追求的状态。
通过性欲而产生的肉身是罪恶的肉身,性欲将本源之罪传播给子女,情欲诱惑带来的反抗成为原罪。
偷食禁果(首次自由行为)人违反上帝禁令,本质上是罪恶的,却是人类自由的开始,违背上帝的命令意味着把自己从强迫下解放出来。人对自由、对本质的追求,人类理性的开端。
艾略特:严守宗教戒律和沉溺于情欲是缓解空虚感的两种方式。
荒原:旧的精神传统濒临死亡而新的思维结构尚未诞生时的状况。是人类放纵欲望、背弃上帝的命运写照。
基督教人文观念试图说明上帝是一种使世界秩序化的有效手段,基督教一开始就确立灵与肉、善与恶、天堂与地狱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一种二元对立为主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
文艺复兴无节制地放纵人的情欲理性,浮士德的爱情追求的破灭是歌德对文艺复兴放纵人的情欲的否定。
浮士德难题。“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基督教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和自由,但也同时失去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矛盾(康德)
人身上分化出对立面,浮士德强调人不断追求进取源于自身的矛盾,本原从上帝变成了人自身善恶的矛盾体。
宗教规范情欲 并接纳人自我意识发展 二元对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偶像破碎 二元失衡
《荒原》预示着现代派的最大困惑:试图摆脱外在限制,但又不能恢复人的本性。
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似乎把人类从宿命的自然秩序特别是宗教中解救出来,但是其确立的关于自我的价值和人类的尺度缺乏一个稳定、坚实的基础。
宗教恰是人类因对现实不满而创立的,它是人类对超越现实、自身、局限所做的努力,是人类对改变命运途径的寻求
艾略特拒绝宗教和社会的二分,把宗教性作为个体内在的超越性而提出,宗教幻觉比致力于消除这种幻觉的科学具有更多真理价值。“人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在纯粹精神的层面上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了某种基调,这种基调一步步提高,直到脱颖而出发展成为独立的客观存在,这就是宗教。”(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改变宗教传统对人的抑制状态,而成为一种新的人的主动向更高层次追求的状态。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