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是七月还是安生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对原著一无所知,也没看影评。看过第二遍之后,还是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七月还是安生。李安生的笔名是七月;她写了这部小说;林七月去世了:这就是电影明确给出的信息,一遍就可以全部get。可是我却时而觉得小说全部是李安生写的,时而觉得是林七月写了前半段而李安生补写终章,甚至会觉得从头到尾都是林七月在写,去世的则是李安生。最后一个猜测比较异想天开,馨酱说听得脊背发凉。后来看了一些影评才知道,编剧对原著进行了二次创作,把原著人物的最终命运交换了——在原著中去世的,恰恰是李安生。于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在对这些背景毫不知晓的情况下,有观众产生了“是七月还是安生”这种疑惑,到底是说明改编得不够完美呢,还是因为电影恰到好处的传达了“七月和安生活成了彼此”这样的主题呢?
仔细整理了一下故事的时间线:七月与安生相识;家明介入;安生第一次出走,问候家明;安生回到七月身边,两人在上海喜来登小爆发;安生第二次出走;家明在北京遇到安生;三人在北京相见,大爆发;家明回到七月身边;七月怀孕;家明逃婚;七月来到安生身边,解开心结,应该是在这时七月把之前的一切都告诉了安生,使得安生在写小说时拥有七月视角;七月难产去世;安生开始以“七月“为笔名写小说;家明开始follow小说;家明与安生在上海地铁相遇;安生更新章节:春天的婚礼, 家明以为七月变成了漂泊的安生;家明与安生重逢,得知自己和七月有一个孩子, 安生善意欺骗家明,说七月不辞而别,继续漂泊;安生写下最终章,让自己和家明都觉得七月真的是在远方旅行,但是这一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丝毫无法再基于七月的亲身经历,于是安生以自己的视角代替了七月视角,在这个意义上,七月也真正活成了安生。
前两段是昨天写的。在理清时间线后,突然觉得很累,于是就睡着了……今天继续。先复习一下时间线,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细节,那就是,在“家明逃婚”和“七月来到安生身边”之间,应该穿插一段七月像安生一样漂泊的经历,那是真实发生过的,她去了安生住过的旅馆,像安生一样在游轮上做waiter,直到发现自己怀孕。七月的真实经历与安生的想象的分界线是两人在中国海关前作别的一幕。七月去世了,安生想象她远行在异国他乡,安生用自己的思想延续七月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前面的部分是七月写的,源于她生活的真实,最后两章才真正称得上是安生所写,源于她对七月的念想。
在第一段提到过关于小说作者到底是谁的三种感觉,review一下:1)李安生;2)林七月+李安生;3)林七月。 我想第二条的源头就在之前这一段;第一条是最符合电影逻辑的,故事的时间线直接引出这一结论。于是剩下第三条看上去最为匪夷所思。
我想第三条源于剧本改编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安生和七月到底谁去世更加符合常理。答案是安生,而不是七月。安生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七月是最被她依赖和能直接为她负责的人,她在旅途中问七月自己能不能回家就是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假如安生去世,由七月来确认她的死亡通知书,我会觉得合理。反观电影中的设定,七月去世了,安生在死亡通知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兀,因为七月家庭完整,父母健在,理应由她的直系血亲负责签字。之后安生为七月养孩子,并向七月父母隐瞒女儿的死讯,在客观上都存在瑕疵。而如果将两人对调,则同样无可厚非。可能就是这种逻辑上的细小纰漏在潜意识里种下了怀疑的种子,以至于在电影结束后产生第三条疑问。这种疑问后续的成长,却是来自于电影主题思想的滋养,那就是,它所预期的结局就是两个人活成了彼此,难以分辨。实际上,从七月离开家住进安生曾住过的旅馆的一刻起,两个人的生活甚至身份就对换了。开始漂泊的七月变成了安生,安生则变成安稳的七月。站在海关前说自己要远行的是安生,朝九晚五的是七月。从这个意义上说,死去的无论是林七月还是李安生,都是安生。而留下来记录这个故事的人,必须是七月。所以我才会觉得小说全部是七月写的。
那么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到底成功与否呢?我认为是成功的。电影的改编会不会因为前面所提到的不合理之处而断层呢?我认为不会。电影的改编其实是对原著整体进行了升华,它所讲述的不再是耿直girl和白莲花的套路,而是两个真正的朋友在经历过一段貌合神离之后最终回到一起。现实中,真正能像这样重圆的友情少之又少,貌合神离其实就已经是友情的终点。值得珍惜的好友,或者因为小误会而疏远,或者单纯无声无息地从生活中淡出,思之仍旧珍惜,但是要回到起点谈何容易。
现在回到前述三条思路。1)李安生;2)林七月+李安生;3)林七月。第一条是电影直接告诉观众的,而我却觉得这不应该是导演或编剧最想要表达的,因为这一条引向李安生单方面对林七月的情感。而如果是这样,电影的名称就不应该是”七月与安生”,而应该是“安生与七月”,或者“安生的七月”云云。我最喜欢第二条解释,七月与安生,林七月用真实的经历写了故事的前半段,李安生把最后1.5章补全,用自己对林七月的感情。最后一个也很喜欢,它是电影改编的直接产物,源于一个不合理的细节,但就电影的内涵而言却非常合理。尤其是,在对原著进行颠覆性的改编之后,居然还能把对原著一无所知的观众引向原著的结局。
当然,在一番畅(yi)想(yin)之后我要遗憾的承认,导演最初的想法应该就是1),或许还有2)的成分。3)应该只是我个人发掘的一个彩蛋:它对于读过原著的人没有吸引力;而另外一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则觉得我这想法很惊悚……
想起了“路边野餐”,读一篇篇天马行空的影评就像看电影本身一样过瘾,并被催促着一遍遍重新观看之前遗漏的细节。能够引起人思考的电影就是好的,能够让人觉得这联想有趣,并拿出两个晚上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更佳。至少对我而言,这个过程是极好的,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思路渐渐理清,故事在脑海中也变得立体,写到某处对自己还隐约有点赞许,感到满足,这都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
仔细整理了一下故事的时间线:七月与安生相识;家明介入;安生第一次出走,问候家明;安生回到七月身边,两人在上海喜来登小爆发;安生第二次出走;家明在北京遇到安生;三人在北京相见,大爆发;家明回到七月身边;七月怀孕;家明逃婚;七月来到安生身边,解开心结,应该是在这时七月把之前的一切都告诉了安生,使得安生在写小说时拥有七月视角;七月难产去世;安生开始以“七月“为笔名写小说;家明开始follow小说;家明与安生在上海地铁相遇;安生更新章节:春天的婚礼, 家明以为七月变成了漂泊的安生;家明与安生重逢,得知自己和七月有一个孩子, 安生善意欺骗家明,说七月不辞而别,继续漂泊;安生写下最终章,让自己和家明都觉得七月真的是在远方旅行,但是这一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丝毫无法再基于七月的亲身经历,于是安生以自己的视角代替了七月视角,在这个意义上,七月也真正活成了安生。
前两段是昨天写的。在理清时间线后,突然觉得很累,于是就睡着了……今天继续。先复习一下时间线,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细节,那就是,在“家明逃婚”和“七月来到安生身边”之间,应该穿插一段七月像安生一样漂泊的经历,那是真实发生过的,她去了安生住过的旅馆,像安生一样在游轮上做waiter,直到发现自己怀孕。七月的真实经历与安生的想象的分界线是两人在中国海关前作别的一幕。七月去世了,安生想象她远行在异国他乡,安生用自己的思想延续七月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前面的部分是七月写的,源于她生活的真实,最后两章才真正称得上是安生所写,源于她对七月的念想。
在第一段提到过关于小说作者到底是谁的三种感觉,review一下:1)李安生;2)林七月+李安生;3)林七月。 我想第二条的源头就在之前这一段;第一条是最符合电影逻辑的,故事的时间线直接引出这一结论。于是剩下第三条看上去最为匪夷所思。
我想第三条源于剧本改编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安生和七月到底谁去世更加符合常理。答案是安生,而不是七月。安生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七月是最被她依赖和能直接为她负责的人,她在旅途中问七月自己能不能回家就是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假如安生去世,由七月来确认她的死亡通知书,我会觉得合理。反观电影中的设定,七月去世了,安生在死亡通知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兀,因为七月家庭完整,父母健在,理应由她的直系血亲负责签字。之后安生为七月养孩子,并向七月父母隐瞒女儿的死讯,在客观上都存在瑕疵。而如果将两人对调,则同样无可厚非。可能就是这种逻辑上的细小纰漏在潜意识里种下了怀疑的种子,以至于在电影结束后产生第三条疑问。这种疑问后续的成长,却是来自于电影主题思想的滋养,那就是,它所预期的结局就是两个人活成了彼此,难以分辨。实际上,从七月离开家住进安生曾住过的旅馆的一刻起,两个人的生活甚至身份就对换了。开始漂泊的七月变成了安生,安生则变成安稳的七月。站在海关前说自己要远行的是安生,朝九晚五的是七月。从这个意义上说,死去的无论是林七月还是李安生,都是安生。而留下来记录这个故事的人,必须是七月。所以我才会觉得小说全部是七月写的。
那么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到底成功与否呢?我认为是成功的。电影的改编会不会因为前面所提到的不合理之处而断层呢?我认为不会。电影的改编其实是对原著整体进行了升华,它所讲述的不再是耿直girl和白莲花的套路,而是两个真正的朋友在经历过一段貌合神离之后最终回到一起。现实中,真正能像这样重圆的友情少之又少,貌合神离其实就已经是友情的终点。值得珍惜的好友,或者因为小误会而疏远,或者单纯无声无息地从生活中淡出,思之仍旧珍惜,但是要回到起点谈何容易。
现在回到前述三条思路。1)李安生;2)林七月+李安生;3)林七月。第一条是电影直接告诉观众的,而我却觉得这不应该是导演或编剧最想要表达的,因为这一条引向李安生单方面对林七月的情感。而如果是这样,电影的名称就不应该是”七月与安生”,而应该是“安生与七月”,或者“安生的七月”云云。我最喜欢第二条解释,七月与安生,林七月用真实的经历写了故事的前半段,李安生把最后1.5章补全,用自己对林七月的感情。最后一个也很喜欢,它是电影改编的直接产物,源于一个不合理的细节,但就电影的内涵而言却非常合理。尤其是,在对原著进行颠覆性的改编之后,居然还能把对原著一无所知的观众引向原著的结局。
当然,在一番畅(yi)想(yin)之后我要遗憾的承认,导演最初的想法应该就是1),或许还有2)的成分。3)应该只是我个人发掘的一个彩蛋:它对于读过原著的人没有吸引力;而另外一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则觉得我这想法很惊悚……
想起了“路边野餐”,读一篇篇天马行空的影评就像看电影本身一样过瘾,并被催促着一遍遍重新观看之前遗漏的细节。能够引起人思考的电影就是好的,能够让人觉得这联想有趣,并拿出两个晚上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更佳。至少对我而言,这个过程是极好的,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思路渐渐理清,故事在脑海中也变得立体,写到某处对自己还隐约有点赞许,感到满足,这都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