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不是你爬了就能征服的
![]() |
不管去过华山还是没有去过华山,想要把华山的景、典故、极致之处说全面,说透彻,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去旅游去过的人形形色色的说法,单单百度百科里面对于华山的介绍都有好几页。华山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方面是她的自然属性,险、陡峭、花岗岩组成、地处中国中部、黄河中游、形成有1.2亿年等等;另一方面是她的社会属性,说起社会属性则更多了,道教圣地、五岳之一、西岳、不叫西岳的岳、皇帝、祭司、苍龙岭凿梯传说、石刻等等很多很多的文化符号和传说。
她都是一座很特别的山。
山
华山特别之处在于她毫不隐藏的铮铮石骨。天下山之多,不下千座万座,陡峭的不缺,直耸入云的不缺,俊秀的不缺,有文化的不缺,独独华山丝毫不把自己的陡、险、硬朗、俊秀藏着在茂密的绿色植被下面,仿佛硬是要露出她那光秃秃的、白亮亮的风骨。仿佛不这样就没有办法显示她的险、她的陡,她陡和险的个性。
华山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她不仅仅一个山峰是光秃秃的,且陡且险,她是整个群山都是光秃秃、且陡且险。东峰、西峰、北峰、南峰没有那一个峰说不是光秃秃的、没有任何植被,直索索的往天上长的,大家好像亲生兄弟一样有默契,像共事的伙伴商量好的一样。
这样一来,华山就感受比别的山就特别多了。像人具备鲜活的个性一样,像科比的个性一样,拒绝圆滑,拒绝妥协,拒绝掩盖自己独特之处,非要赤裸裸的展现他的不妥协、展露他的偏执、露出他超强的一致、展露他十足的力量,同时不改变,任由你不喜欢、任由你非议而不屈服。华山在群山之中也是这样,任由千古人物来攀登,来征服而不变颜色。可能华山独独这样才吸引了那么多人想去征服,想去传颂。
七小时徒步
都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其实不然,其实那是以前。华山大概在秦朝以前都是有山无路,秦朝开始才有了一点点路,再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开凿,直到近代五个主峰才贯通。苍龙岭原来只有200多个台阶,这200多个台阶还是在乾隆年间才修起来的,据说当时长安城下了三天的血雨,因为在龙背上乱刻乱画弄疼了这个神物。这是题外话。苍龙岭是这样,金锁关更别说了。过了这里就是另一重天了,另一层意思也是说这之后都没有路。
现在的华山已经不止一条路了,从北峰山脚下徒步上去要3-4个小时,在大概一个小时的时候都确是只有一条路,到了回心石已经有至少两条选择了。即使千尺幢和百尺峡现在都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天井也不再是千尺幢出来后的唯一选择。爬完千尺幢可以选择通过天井,走老虎峡通往北峰,也可以选择白尺峡通过北峰峰顶。千尺幢那几百个只有四十公分宽呈70度坡度的台阶,想不喘气是很难的,体验的也就是那个坚持的感觉。到了北峰峰顶,如果继续往西峰走的仍然是有两条路选择的。即使选择了经过苍龙岭、金锁关、东峰再经南峰通过西峰这条台阶最多的路,在从北峰到金锁关的路段也是两条路可以选择的。过了金锁关再通过西峰真的就只有一种选择了。
在通往北峰的山路上刻着8个字:上下求索,进退维谷,这八个字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徒步华山的感受。当你决定徒步华山后,走上通过北峰峰顶的路开始没有多远就已经没有选择,往上走:陡、险、举步维艰、路途遥远,往下返回:跟往上攀登没有多大的区别。能做的就是努力控制呼吸,仔细脚下,双腿用力,身体其他部位放松,拾级而上。
“华山只有一条道”的情况,那是以前了。东西南北峰贯通后,主要的登山路线是丝毫没有问题了。但登华山应该至少三条路。除主要的登山道外,北峰的路上可以在悬崖上看到一条垂直90度的石梯可以向上登。在西峰坐所到的途中,仔细向下看可以看到一条大约只有三四十厘米宽,没有任何防护的石级。所以说至少有三条可以上华山的。
![]() |
困难与犹豫
仿佛任何再完美的计划,再充足的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点小岔子,可能都是再所难免的。运动中出现伤病可能也是难以避免。从北峰山脚下徒步攀爬到峰顶大概需要3-4个小时,从北峰经过金锁关徒步到东峰需要2个多小时,从东峰到南峰需要四五十分钟,南峰到西峰最近,过去在半个小时以内。全程爬完应该至少是七个小时。在游览完北峰后,从苍龙岭下面一点的一个没有石阶的小路经过,脚扭伤了。我能清楚的听到脚踝卡蹦的两声脆响,找了家小店买了一瓶冰水和一个雪糕在石桌上冰敷了接近四十分钟。
想着前方还有大概3-4个小时的登山时长,还有曾经人类没有办法到达的金锁关以外,还有不知道多少级的台阶,想着东峰和南峰都比北峰还要高四分之一,有那么几秒钟我是犹豫的,想返回北峰坐索道下山算了,北峰索道门票不仅便宜,走过去只需要10分钟不到就可以不用再承受脚伤的痛苦,不用在承受爬往北峰途中一样的呼吸困难,况且我背着一个10公斤重的行李。
但是我也想到,放弃可能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今天登山放弃了,明天工作上依旧有困难,甚至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困难,难道我们做的决定也是要放弃吗?不,要坚持下去。更想坚持走下去看看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所以就坚持走下去了,然后就走完了全程,总共七个半小时,几天过去了,除了脚踝肿了,可能12月的马拉松没有办法跑了,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最困难的时候可能要算从东峰峰顶向南峰峰顶攀爬的那一段路,感觉体力真的是透支的无法维持,水也喝完了,脚痛和呼吸无力交织在一起。我想,路上的行人可以清晰的听出我呼吸的零乱和吃力。现在看来,然,这又有什么呢。走过去了,坚持下去了就不再成为任何困难了。该歇就歇,紧闭双唇,努力控制呼吸节奏,三吸一吐,像日常跑步一样,像练习瑜伽一样,攀爬和休息相结合。最终度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爬了南峰,整个行程变得清晰明朗,走完全程已经不再是任何问题。
曾经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条感慨:进难退易。是的,前进的过程中总难免有阻力,想推进一项工作,可能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也可能会触碰团队成员的惰性,触碰到他们的舒适区。想出清一批存货,可能时间不凑巧,可能物流不畅,可能客户不好找。有些困难我意识它是困难,有些困难甚至我们都没有来得及,没有能力意识他是困难。往前一步总是比放弃更费力,然而跨过这道砍,走过这段艰难的,不熟悉,原来不曾走过的路,总是别有洞天,另一番乐趣,回头看看并没有原来的那般困难。
徒步的力量
登华山之前,恰好把陈坤的《行走的力量》看完。陈坤,一个重庆十八梯的孩子,当然他是个标准的城市孩子,到了北京上学,后来当了演员,再后来发起主题为“行走的力量”徒步西藏的主题活动,带个着十几个学生和工作人员去徒步西藏,穿过5000多米海拔的垭口,一天也是走好几个小时,全程不讲话,他说这是修行,他说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在宿舍里练习禅定,现在他想在行走和徒步中继续修行。还看过一本书,叫《工匠精神》,里面说,工作也是一种修行。反观小时候就知道的那一句话: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未必是提倡按先后顺序来处理,他应该是可以并列的,可以同步进行的,徒步、工作、养家既是生活也是修身养性。
在徒步攀爬北峰的途中,有一个道观,从门口经过听到清晰的木鱼声,走进观门,看到一个道士跪坐在垫子上,右手敲木鱼,左手翻书,口中念经,听不明白他念的是什么,旁若无人。这是他的功课,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修行。正如我们的上班,跟人谈话、与人沟通、做调查、写文案、从看起毫无关系的工作之间找出关键点、治理事项、激励或促动团队、做汇报、做总结、学新知识,日复一日的与人沟通和处理事务。这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治家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正如徒步登山一样,有费尽心力体力才能拾级而上的困难路段,也有平如陆地风光无限的登山平台,还有不费吹灰之力的缓下坡路段。会遇到狭窄的只能容得下一人穿行的狭窄台阶,会遇到连绵不绝的攀爬路段,好不容易爬过了一段陡坡,满心喜欢想过了就好,爬上去发觉迎接你的是更陡的台阶,会遇到体力不够,会遇到自己承受不了,会遇到其他同路人给的压力,带来的额外付出。这些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家庭生活中,都会遇到,它可能不像徒步一样那么容易被识别,那么容易被感受,但是,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有一个人的话特别想留在这里以后能看看,苍龙岭脚下杂货店老板说的话一句话:你的目的是为了看日出,管他能不能看到,去爬就好了,看到了好,没有看到也不用遗憾!
有些人,有些事,认识了,去做了,与别人说的和预测可能完全不一样,尽力的去做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