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书摘: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附录:康德哲学批判
564
我的思想路线尽管在内容上是如此不同于康德的,却显然是彻底在康德思想路线的影响之下,是必然以之为前提,由此而出发的
566
康德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的根据是这样一个论证:在事物和我们之间总有居间的智力在,所以这些事物就不能按它们自身在本体上原是什么而被认识。
567
在这里我们立即就要指明康德哲学对于他的前辈的三重关系:第一,对于洛克的哲学是一种肯定和扩充的关系……第二,对于休谟的哲学是一种纠正和利用的关系……第三,对于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是一种坚定的驳斥和破坏的关系。
576
在时间空间中按因果律而把自己排列起来的东西,都要看作无实体,无实质的梦幻。
580
我的途经则位于以前独断论的一切皆已知之说和康德批评主义的绝望之间。
607
依康德的说法,对于客体根本就只有概念,没有直观。我则相反,我说:客体最初只是对直观而存在,而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从这个直观得来的抽象。
613
在康德的方法和我所遵循的方法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这区别在于他从间接的、反省思维的认识出发,我则相反,从直接的,直观的认识出发。
617
直观既一旦由于悟性,为着悟性而产生,这就完结了,谈不上什么怀疑和错误,因而既不知有什么肯定也不知有什么否定。这是因为直观是自己表出自己,和理性的抽象认识不一样,不是按认识的根据律而在对直观之外的什么关系中有其价值与内涵的。所以直观全都是一些现实,任何否定对于直观的本质都谈不上;否定只能通过反省思维才被加到直观上去,可是也正因此否定总是留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之内的。
622
因果律是这样一个规律,按这规律凡发生了的物质状态得以自己规定它们在时间上的位置。因果性所谈的只是状态,实际上也只是谈变化;而既不是说物质之为物质,也无关于无变化的恒存。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25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27
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67
表象是意识上最初的事实,表象的第一个本质上所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体客体的分立。
73
悟性只有一个功能,即是直接认识因果关系这一功能。……理性也只有一个功能,即构成概念的功能。
74
概念,只能被思维,不能加以直观;只有人由于使用概念而产生的作用或后果才真正是经验的对象。
93
直观的认识变为抽象的认识。这一转变对于认识的应用有着最大限的功效。
95
知或抽象认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有传达的可能性和固定起来被保存的可能性。
106
科学特有的这一认识途经,从普遍到特殊的途经,造成科学中很多东西由先行命题演绎出来的事实,由证明确立起来的事实。这就促成了一个古老的谬见,以为只有经过证明的东西才是完全真的,而每一个真理都需要一个证明。事实上恰相反,每一证明都需要一个未经证明的真理;这个真理最后又支持这一证明或这个证明的一些证明。……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129
哲学有一个特点:它不假定任何东西为已知,而是认一切为同样的陌生都是问题;不仅现象间的关系是问题,现象本身也是问题,根据律本身也是问题。……由此看来,那些科学到此止步的地方,也就正是哲学开步走的地方。……至少我的哲学就根本不问世界的来由,不问为何有此世界,而只问这世界是什么。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148
我们要问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还是什么,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152
我对于自己的意志的认识,虽然是直接的,却是和我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分不开的。我不是整个地认识我的意志,我不是把它作为统一的,在本质上完整的认识它,而只是在它个别的活动中认识它,也就是在时间中认识它。而时间又是我的身体这个现象的形式,也是任何客体的形式;因此身体乃是我认识自己意志的条件。准此,没有我的身体,我便不能想象这个意志。
156
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束缚在个体性上的,并且也正是因此而有其局限性。真正说起来,正是这局限性才产生了我们对于哲学的需要。
159
意志本身并无根据,因为根据律无论在哪一形态中都只是认识的形式,也就是根据律的效用只及于表象,现象或意志的“可见性”,而不及于意志本身,意志本身是不可见的,是后来才成为可见的。
168
人格的人并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而已经是意志的现象了,作为现象就已被决定而进入现象的形式,进入根据律了。这就是一件怪事的来源,其所以怪的是每人都先验地以为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在其个别行为中也自由;并且认为自己能在任何瞬间开始另外一种生涯,也就是说变为另外一个人。但是通过经验,后验地,他又惊异地发现自己并不自由,而是服从必然性的;发现他自己尽管有许多预定计划和反复的思考,可是他的行径并没改变;他必须从有生之初到生命的末日始终扮演他自己不愿担任的角色,同样的也必须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剧情演出直到剧终。
233
事实上,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234
从愿望到满足又到新的愿望这一不停的过程,如果辗转快,就叫做幸福,慢,就叫做痛苦;如果限于停顿,那就表现为可怕的,使生命僵化的空虚无聊,表现为没有一定的对象,模糊无力的想望,变现为致命的苦闷。……意志在有认识把它照亮的时候,总能知道它现在欲求什么,在这儿欲求什么;但绝不知道它根本欲求什么。每一个别活动都有一个目的,而整个的总欲求却没有目的。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现再论
256
考察自在之物的,也就是意志的直接恰如其分的客体性时,又是哪一种知识或认识方式呢?这就是艺术,就是天才的任务。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
258
因此,我们可以把艺术直称为独立于根据律之外观察事物的方式,恰和遵循根据律的考察方式相对称;后者乃是经验和科学的道路。
271
我们在美感的观察方式中发现了两种不可分的成分:一种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是当作柏拉图的理念的认识,亦即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着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
【对艺术的讨论:建筑——雕刻——故事画——寓意画——文艺(诗——悲剧)——音乐】
350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加尔德隆率直地说:“人的最大罪恶 就是:他诞生了。”
355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绝不是理念的写照,而是意志自身的写照,尽管这理念也是意志的客体性。……在音乐和理念之间虽然根本没有直接的相似性,却必然有一种平行的关系,有一种类比的可能性
363
人们说概念是“后于事物的普遍性”,音乐却提供“前于事物的普遍性”,而现实则提供“事物中的普遍性”。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399
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的。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由于他的意志而是他,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始的,因为欲求是他的本质的基地。由于后加的认识,他才在经验的过程中体会到他是什么,即是说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性格。所以他是随着,按着意志的本性而认识自己的;不是如旧说那样认为他是随着,按着他的认识而有所欲求的。按旧说只要他考虑他最喜欢是如何如何,他便是如何如何了:这就是旧说的意志自由。所以旧说的旨趣实际上是在说:在认识之光的照耀下,人是他自己的创造物。我则相反,我说:在有任何认识之前,人已是他自己的创造物;认识只是后来附加以照明这创造物的。因此,人不能作出决定要做这样一个人,要做那样一个人,也不能再变为另一个人;而是他既已是他,便永无改易,然后,逐次认识自己是什么。在旧说,人是要他所认识的东西;依我说,人是认识他所要的东西。
404
懊悔的产生绝不是由于意志已有所改变(那是不可能的),而是由于认识有了变化。
415
“意欲是教不会的。”……我们必须从经验学会认识我们欲求的是什么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418
如果我们一劳永逸地既认识了我们的优良属性和长处,又认识了我们的缺点和短处,而以此为绳准来确定我们的目的。对于力所不能及的则处之以知足不强求的态度;那么,在我们个性可能的范围内,我们便由此而最稳妥地摆脱了一切苦难中最尖锐的痛苦——自己对自己的不满。
【讨论了:意志的肯定——义与非义——利己主义——报复和惩罚(国家-法律)——永恒公道——善恶——仁爱——禁欲——自杀——意志的否定】
510
仁爱的来源和本质我们认为即看穿个体化原理。
“一切仁爱(博爱、仁慈)都是同情”。
512
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的,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而这种痛苦是从自己的痛苦中直接体会到的,和自己的痛苦等同看待的。
543
自杀离意志的否定还远着,它是强烈肯定意志的一种现象。……自杀者要生命,他只是对那些轮到他头上的生活条件不满而已。所以他并没有放弃生命意志,而只是在他毁灭个别现象时放弃了生命。
556
我们也认为在愈益清楚地看穿个体化原理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只是自愿的公道,然后是仁爱,再进为利己主义的完全取消,最后是清心寡欲或意志的否定。
557
空乏的无——否定的无
560
【本书最后一句话】
我们却是坦率地承认: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附录:康德哲学批判
564
我的思想路线尽管在内容上是如此不同于康德的,却显然是彻底在康德思想路线的影响之下,是必然以之为前提,由此而出发的
566
康德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的根据是这样一个论证:在事物和我们之间总有居间的智力在,所以这些事物就不能按它们自身在本体上原是什么而被认识。
567
在这里我们立即就要指明康德哲学对于他的前辈的三重关系:第一,对于洛克的哲学是一种肯定和扩充的关系……第二,对于休谟的哲学是一种纠正和利用的关系……第三,对于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是一种坚定的驳斥和破坏的关系。
576
在时间空间中按因果律而把自己排列起来的东西,都要看作无实体,无实质的梦幻。
580
我的途经则位于以前独断论的一切皆已知之说和康德批评主义的绝望之间。
607
依康德的说法,对于客体根本就只有概念,没有直观。我则相反,我说:客体最初只是对直观而存在,而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从这个直观得来的抽象。
613
在康德的方法和我所遵循的方法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这区别在于他从间接的、反省思维的认识出发,我则相反,从直接的,直观的认识出发。
617
直观既一旦由于悟性,为着悟性而产生,这就完结了,谈不上什么怀疑和错误,因而既不知有什么肯定也不知有什么否定。这是因为直观是自己表出自己,和理性的抽象认识不一样,不是按认识的根据律而在对直观之外的什么关系中有其价值与内涵的。所以直观全都是一些现实,任何否定对于直观的本质都谈不上;否定只能通过反省思维才被加到直观上去,可是也正因此否定总是留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之内的。
622
因果律是这样一个规律,按这规律凡发生了的物质状态得以自己规定它们在时间上的位置。因果性所谈的只是状态,实际上也只是谈变化;而既不是说物质之为物质,也无关于无变化的恒存。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25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27
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67
表象是意识上最初的事实,表象的第一个本质上所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体客体的分立。
73
悟性只有一个功能,即是直接认识因果关系这一功能。……理性也只有一个功能,即构成概念的功能。
74
概念,只能被思维,不能加以直观;只有人由于使用概念而产生的作用或后果才真正是经验的对象。
93
直观的认识变为抽象的认识。这一转变对于认识的应用有着最大限的功效。
95
知或抽象认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有传达的可能性和固定起来被保存的可能性。
106
科学特有的这一认识途经,从普遍到特殊的途经,造成科学中很多东西由先行命题演绎出来的事实,由证明确立起来的事实。这就促成了一个古老的谬见,以为只有经过证明的东西才是完全真的,而每一个真理都需要一个证明。事实上恰相反,每一证明都需要一个未经证明的真理;这个真理最后又支持这一证明或这个证明的一些证明。……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129
哲学有一个特点:它不假定任何东西为已知,而是认一切为同样的陌生都是问题;不仅现象间的关系是问题,现象本身也是问题,根据律本身也是问题。……由此看来,那些科学到此止步的地方,也就正是哲学开步走的地方。……至少我的哲学就根本不问世界的来由,不问为何有此世界,而只问这世界是什么。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148
我们要问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还是什么,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152
我对于自己的意志的认识,虽然是直接的,却是和我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分不开的。我不是整个地认识我的意志,我不是把它作为统一的,在本质上完整的认识它,而只是在它个别的活动中认识它,也就是在时间中认识它。而时间又是我的身体这个现象的形式,也是任何客体的形式;因此身体乃是我认识自己意志的条件。准此,没有我的身体,我便不能想象这个意志。
156
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束缚在个体性上的,并且也正是因此而有其局限性。真正说起来,正是这局限性才产生了我们对于哲学的需要。
159
意志本身并无根据,因为根据律无论在哪一形态中都只是认识的形式,也就是根据律的效用只及于表象,现象或意志的“可见性”,而不及于意志本身,意志本身是不可见的,是后来才成为可见的。
168
人格的人并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而已经是意志的现象了,作为现象就已被决定而进入现象的形式,进入根据律了。这就是一件怪事的来源,其所以怪的是每人都先验地以为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在其个别行为中也自由;并且认为自己能在任何瞬间开始另外一种生涯,也就是说变为另外一个人。但是通过经验,后验地,他又惊异地发现自己并不自由,而是服从必然性的;发现他自己尽管有许多预定计划和反复的思考,可是他的行径并没改变;他必须从有生之初到生命的末日始终扮演他自己不愿担任的角色,同样的也必须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剧情演出直到剧终。
233
事实上,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234
从愿望到满足又到新的愿望这一不停的过程,如果辗转快,就叫做幸福,慢,就叫做痛苦;如果限于停顿,那就表现为可怕的,使生命僵化的空虚无聊,表现为没有一定的对象,模糊无力的想望,变现为致命的苦闷。……意志在有认识把它照亮的时候,总能知道它现在欲求什么,在这儿欲求什么;但绝不知道它根本欲求什么。每一个别活动都有一个目的,而整个的总欲求却没有目的。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现再论
256
考察自在之物的,也就是意志的直接恰如其分的客体性时,又是哪一种知识或认识方式呢?这就是艺术,就是天才的任务。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
258
因此,我们可以把艺术直称为独立于根据律之外观察事物的方式,恰和遵循根据律的考察方式相对称;后者乃是经验和科学的道路。
271
我们在美感的观察方式中发现了两种不可分的成分:一种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是当作柏拉图的理念的认识,亦即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着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
【对艺术的讨论:建筑——雕刻——故事画——寓意画——文艺(诗——悲剧)——音乐】
350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加尔德隆率直地说:“人的最大罪恶 就是:他诞生了。”
355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绝不是理念的写照,而是意志自身的写照,尽管这理念也是意志的客体性。……在音乐和理念之间虽然根本没有直接的相似性,却必然有一种平行的关系,有一种类比的可能性
363
人们说概念是“后于事物的普遍性”,音乐却提供“前于事物的普遍性”,而现实则提供“事物中的普遍性”。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399
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的。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由于他的意志而是他,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始的,因为欲求是他的本质的基地。由于后加的认识,他才在经验的过程中体会到他是什么,即是说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性格。所以他是随着,按着意志的本性而认识自己的;不是如旧说那样认为他是随着,按着他的认识而有所欲求的。按旧说只要他考虑他最喜欢是如何如何,他便是如何如何了:这就是旧说的意志自由。所以旧说的旨趣实际上是在说:在认识之光的照耀下,人是他自己的创造物。我则相反,我说:在有任何认识之前,人已是他自己的创造物;认识只是后来附加以照明这创造物的。因此,人不能作出决定要做这样一个人,要做那样一个人,也不能再变为另一个人;而是他既已是他,便永无改易,然后,逐次认识自己是什么。在旧说,人是要他所认识的东西;依我说,人是认识他所要的东西。
404
懊悔的产生绝不是由于意志已有所改变(那是不可能的),而是由于认识有了变化。
415
“意欲是教不会的。”……我们必须从经验学会认识我们欲求的是什么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418
如果我们一劳永逸地既认识了我们的优良属性和长处,又认识了我们的缺点和短处,而以此为绳准来确定我们的目的。对于力所不能及的则处之以知足不强求的态度;那么,在我们个性可能的范围内,我们便由此而最稳妥地摆脱了一切苦难中最尖锐的痛苦——自己对自己的不满。
【讨论了:意志的肯定——义与非义——利己主义——报复和惩罚(国家-法律)——永恒公道——善恶——仁爱——禁欲——自杀——意志的否定】
510
仁爱的来源和本质我们认为即看穿个体化原理。
“一切仁爱(博爱、仁慈)都是同情”。
512
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的,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而这种痛苦是从自己的痛苦中直接体会到的,和自己的痛苦等同看待的。
543
自杀离意志的否定还远着,它是强烈肯定意志的一种现象。……自杀者要生命,他只是对那些轮到他头上的生活条件不满而已。所以他并没有放弃生命意志,而只是在他毁灭个别现象时放弃了生命。
556
我们也认为在愈益清楚地看穿个体化原理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只是自愿的公道,然后是仁爱,再进为利己主义的完全取消,最后是清心寡欲或意志的否定。
557
空乏的无——否定的无
560
【本书最后一句话】
我们却是坦率地承认: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