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林徽因的侄女,两次被美国总统授勋,作品里有让人落泪的静谧力量
11月23日,华裔建筑师林璎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了自由勋章奖。6年前,也是在白宫,奥巴马给她颁发了美国国家艺术奖章,那是美国官方授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奥巴马授予林璎自由勋章
介绍林璎,总难免扯到她那个显赫的家族:她的曾祖父是清末革命家林孝恂,祖父是政治家、教育家林长民,叔祖父是黄花岗烈士、《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姑姑是建筑家、诗人林徽因……
但林璎是出生在美国,特别晚的时候才了解到家族前辈的信息,包括那位被频繁拿来对比的姑妈。不过,林璎的爸爸倒是说过,“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林璎和自己的猫,在纽约的工作室。小时候林璎的玩伴除了哥哥,就是小松鼠、小兔子、花栗鼠和小浣熊等等各种小动物。
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和“五十位未来的美国领袖”,和希拉里·克林顿一起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她的建筑如今遍布美国,知名度最高、也让她承受了最多是非的,是她大三时设计的越南战争纪念碑。
亚洲人设计亚洲战争纪念碑?!
1982年林璎在越南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的照片。
在老师眼里“可爱”、“随性”的耶鲁大学女学生林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会将华盛顿“分裂”,而自己也被卷进舆论的漩涡,承受沉重的精神压力。
1980年秋天,在耶鲁建筑系读大三的林璎,和几个同学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的主题,结果他们发现了政府发布的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海报,于是几个年轻人就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
林璎花了很短时间来做文本研究,用了两个星期时间就做出了纪念碑的模型交给了老师。老师认为她做的不是很好,给她的设计成绩是B+。
但是林璎还是去参加了竞赛。没想到这个设计竟从1400多份设计稿中脱颖而出。
林璎做出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模型
林璎提交的设计初稿。两面镜子一样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像一本讲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一样向两面延伸,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想从“死亡也是一种荣耀”的角度去设计这座纪念碑,她认为只有承认并接纳了伤痛和死亡,才能超越它们,走出阴影,回归现实和光明。
林璎设计纪念碑的时候没有想过政治,甚至没有过多关注越南战争,但是只要和越战相关就逃不过政治。
竞赛结果公布后,林璎的设计马上遭到了反对。主要的反对来自保守派和越战老兵们。他们觉得林璎的设计根本不像纪念碑,因为它没有一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气势,它不是立在地面上的,而是沉在地下,好像要隐藏什么似的。有人认为,林璎在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反战的态度。
批评的声音越来越难听,有人用“丢脸的破墙”、“令人羞辱的阴沟”、“黑色伤疤”,“地面上的一个黑洞”等等,来表达对这个设计的反对。更甚的是,出资赞助这项设计竞赛的美国富翁罗斯·裴洛,撤走了他的16万美元赞助费,而且他还去了林璎的工作室,问她,这些人难道不是要来一场游行检阅吗?林璎回答,“他们需要的可不只是一场游行。”后来任性的大富翁,还出钱给一些越战老兵,让他们飞去华盛顿参加抗议游行。
罗斯·裴洛接受媒体采访
除了裴洛这样的人之外,华盛顿的整个政治阶层都被惊动了。连总统里根、国务卿瓦特都出来反对。瓦特甚至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组织方,要么对设计做出改动,要么放弃建造。
林璎知道自己会遇到阻挠和压力,但没想到形势会如此严峻。这个21岁的女生尽力去寻找同盟,试图保护这个设计,但是人们开始对她敬而远之,因为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对她的批评也逐渐演变成了人身攻击。有人骂她,“亚洲佬”。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有记者问她:让一个亚洲人设计一个亚洲战争的纪念碑,你不觉得是对美国的讽刺吗?
林璎一直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却没想到会遭到如此对待。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组织方不顾林璎的反对,选择了妥协,他们同意在纪念碑附近加建一个三个战士的铜塑以及一面美国国旗。
俯瞰纪念碑
林璎纪念碑落成后,三个战士的铜像被竖立起来。
1993年,纪念碑的东南方向又加了一个雕塑,以纪念越战中受难的女兵。
越战纪念碑终于在1982年的11月落成,落成仪式上甚至没有提设计师的名字。但是当数万人到纪念碑前落下眼泪,争相和林璎打招呼的时候,她还是感到很欣慰。林璎说:我知道人们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会哭。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有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它的最后评断标准。
夜幕下的纪念碑
林璎后来去了哈佛学设计,但因为越战纪念碑的争议,她无法专心学习,又回到了耶鲁。
1987年,林璎获得耶鲁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形象、思想、写作等等而彼此关联。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
“你从哪里来?”
20岁以前,如果有人问林璎,你从哪里来?她总会说,“我从俄亥俄州来。”
但经历了“亚洲人”的争议之后,人们问她从哪里来,她会说,“我从俄亥俄州来,但是我爸爸从北京来,我妈妈从上海来。”
林璎的父亲和母亲。林璎的父亲林桓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1948年到美国留学,后来在俄亥俄大学教艺术,是个陶瓷艺术家。母亲是上海人,美国留学期间和父亲认识并结婚,之后在俄亥俄大学教英语文学,是个诗人。
林璎小时候
虽然长着一副东方人的面孔,但是童年的林璎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和身边的美国人有什么不一样。父母从来不跟她讲中国的事情。虽然家里经常会收到来自中国的信,但她从来没想过去问父母关于信件的事情。
直到21岁,有一次她和父亲受邀去参加中国大使馆的一个聚会。父亲和大使聊了很久,她就问父亲,“你在和大使聊什么?”父亲说,“我们在聊我的父亲。”她才第一次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原来祖父很厉害,是个很知名的学者,而且还参与了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也是在这次,她听父亲提到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说他们是建筑师,而且在美国留过学,设计了天安门广场。
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自己的曾外祖母是上海的第一批医生。她问母亲,“为什么从来不讲中国的事情?”母亲说,“因为你从来也没问过。”
林璎和家人。右边第二个是她的哥哥。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教英语文学,是个诗人。
林璎确实对外部的世界没有太大的兴趣。她之所以那么相信自己是个美国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从来没有好奇过,也没有关注过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她是典型的“好学生”,安静、好学,一点也不像一般人心目中美国孩子的样子:参加各种社团、爱好运动、参加各种聚会,等等。倒是很像中国人,少社交,喜欢和家人呆在一起。
上了中学之后,因为个子小,又长着一张娃娃脸,班里的同学总喜欢把她当小孩。林璎就更不愿意社交,在学校里除了体育之外,所有的功课全部拿A。回到家里除了学习之外,就是陪小动物玩,或者在父亲的陶瓷工作室、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待着,做一些手工艺品。最后林璎以高中成绩第一的成绩考入了耶鲁。
林桓将家安在了和城市有些距离的大山林里。
林璎从小生活在父亲做的各种陶瓷制品和家具中。
进入耶鲁之后,林璎本来打算学习动物学和动物行为学,因为她喜欢小动物,但是一位老师告诉她耶鲁的动物学偏向活体解剖,她一听立马决定放弃。因为喜欢科学和艺术,觉得建筑比较适合自己,就去学了建筑学。
建筑师林璎
越南战争纪念碑给林璎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伤害。1984年,林璎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之后又获得了总统设计奖。奖项让她得到很多新的设计机会,但她都没有接。
直到30岁,她才慢慢找到状态,开始自己的创作事业。20岁以前林璎对自己的中国血统完全无知,30岁开始,才逐渐发现自己的作品中有东方文化的基因。40岁以后,她觉得自己的东西方思维形成了某种混合和平衡,自己更加完整了。
工作中的林璎。年轻时候的林璎,看起来就像邻家的妹妹,她为人低调,不讲究穿着,一个美国记者形容她,看起来总像是“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
重新开始工作以后,林璎创办了自己的私人工作室,做雕塑设计和建筑设计。她的设计从住宅到博物馆到图书馆,再到纪念碑和装置,丰富多样。设计主题包含了妇女、民权、和平、环境、时间、宇宙,逝去,永恒,等等。
近些年来,林璎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增加,她的装置艺术也更多偏向对于存在的反思。
下面是林璎的一些设计作品举例。
林璎设计的美国民权运动纪念碑,设计理念来源于马丁路德金的那个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不,不,我们不会满意,直到公正像水一样流淌,正义如滚滚洪流。
林璎为母校耶鲁大学设计的“妇女桌”
林璎和哥哥林谈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设计的雕塑作品“阅读一个花园”
地景装置,汇流
林璎设计的密歇根大学一万平米的波浪草坪
华人博物馆
里吉奥·林奇教堂
哈吉斯图书馆
林璎设计的私人住宅内部
拓扑结构展
作为一个科幻迷,林璎对宇宙和自然主题的探索,户外地景装置黄道
用钉子做的水体装置艺术展
十一分钟线
希望广场
回收品地景装置
系统地景装置,山
编辑整理:杜美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参考:
1 https://www.splcenter.org/what-we-do/civil-rights-memorial/history
2 http://www.biography.com/news/maya-lin-vietnam-veterans-memorial
3 http://www.achievement.org/autodoc/printmember/lin0int-1
4 http://www.mayalin.com/
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这 >
更多人文生活美学内容和原创视频 >
关注微信公号“Lens杂志”(ID:Lensmagazine)
![]() |
奥巴马授予林璎自由勋章
介绍林璎,总难免扯到她那个显赫的家族:她的曾祖父是清末革命家林孝恂,祖父是政治家、教育家林长民,叔祖父是黄花岗烈士、《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姑姑是建筑家、诗人林徽因……
但林璎是出生在美国,特别晚的时候才了解到家族前辈的信息,包括那位被频繁拿来对比的姑妈。不过,林璎的爸爸倒是说过,“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 |
林璎和自己的猫,在纽约的工作室。小时候林璎的玩伴除了哥哥,就是小松鼠、小兔子、花栗鼠和小浣熊等等各种小动物。
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和“五十位未来的美国领袖”,和希拉里·克林顿一起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她的建筑如今遍布美国,知名度最高、也让她承受了最多是非的,是她大三时设计的越南战争纪念碑。
亚洲人设计亚洲战争纪念碑?!
![]() |
1982年林璎在越南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的照片。
在老师眼里“可爱”、“随性”的耶鲁大学女学生林璎,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会将华盛顿“分裂”,而自己也被卷进舆论的漩涡,承受沉重的精神压力。
1980年秋天,在耶鲁建筑系读大三的林璎,和几个同学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的主题,结果他们发现了政府发布的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海报,于是几个年轻人就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
林璎花了很短时间来做文本研究,用了两个星期时间就做出了纪念碑的模型交给了老师。老师认为她做的不是很好,给她的设计成绩是B+。
但是林璎还是去参加了竞赛。没想到这个设计竟从1400多份设计稿中脱颖而出。
![]() |
林璎做出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模型
![]() |
林璎提交的设计初稿。两面镜子一样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像一本讲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一样向两面延伸,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想从“死亡也是一种荣耀”的角度去设计这座纪念碑,她认为只有承认并接纳了伤痛和死亡,才能超越它们,走出阴影,回归现实和光明。
林璎设计纪念碑的时候没有想过政治,甚至没有过多关注越南战争,但是只要和越战相关就逃不过政治。
竞赛结果公布后,林璎的设计马上遭到了反对。主要的反对来自保守派和越战老兵们。他们觉得林璎的设计根本不像纪念碑,因为它没有一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气势,它不是立在地面上的,而是沉在地下,好像要隐藏什么似的。有人认为,林璎在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反战的态度。
批评的声音越来越难听,有人用“丢脸的破墙”、“令人羞辱的阴沟”、“黑色伤疤”,“地面上的一个黑洞”等等,来表达对这个设计的反对。更甚的是,出资赞助这项设计竞赛的美国富翁罗斯·裴洛,撤走了他的16万美元赞助费,而且他还去了林璎的工作室,问她,这些人难道不是要来一场游行检阅吗?林璎回答,“他们需要的可不只是一场游行。”后来任性的大富翁,还出钱给一些越战老兵,让他们飞去华盛顿参加抗议游行。
![]() |
罗斯·裴洛接受媒体采访
除了裴洛这样的人之外,华盛顿的整个政治阶层都被惊动了。连总统里根、国务卿瓦特都出来反对。瓦特甚至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组织方,要么对设计做出改动,要么放弃建造。
林璎知道自己会遇到阻挠和压力,但没想到形势会如此严峻。这个21岁的女生尽力去寻找同盟,试图保护这个设计,但是人们开始对她敬而远之,因为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对她的批评也逐渐演变成了人身攻击。有人骂她,“亚洲佬”。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有记者问她:让一个亚洲人设计一个亚洲战争的纪念碑,你不觉得是对美国的讽刺吗?
林璎一直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却没想到会遭到如此对待。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组织方不顾林璎的反对,选择了妥协,他们同意在纪念碑附近加建一个三个战士的铜塑以及一面美国国旗。
![]() |
俯瞰纪念碑
![]() |
林璎纪念碑落成后,三个战士的铜像被竖立起来。
![]() |
1993年,纪念碑的东南方向又加了一个雕塑,以纪念越战中受难的女兵。
越战纪念碑终于在1982年的11月落成,落成仪式上甚至没有提设计师的名字。但是当数万人到纪念碑前落下眼泪,争相和林璎打招呼的时候,她还是感到很欣慰。林璎说:我知道人们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会哭。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有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它的最后评断标准。
![]() |
夜幕下的纪念碑
林璎后来去了哈佛学设计,但因为越战纪念碑的争议,她无法专心学习,又回到了耶鲁。
1987年,林璎获得耶鲁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形象、思想、写作等等而彼此关联。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
“你从哪里来?”
20岁以前,如果有人问林璎,你从哪里来?她总会说,“我从俄亥俄州来。”
但经历了“亚洲人”的争议之后,人们问她从哪里来,她会说,“我从俄亥俄州来,但是我爸爸从北京来,我妈妈从上海来。”
![]() |
林璎的父亲和母亲。林璎的父亲林桓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1948年到美国留学,后来在俄亥俄大学教艺术,是个陶瓷艺术家。母亲是上海人,美国留学期间和父亲认识并结婚,之后在俄亥俄大学教英语文学,是个诗人。
![]() |
林璎小时候
虽然长着一副东方人的面孔,但是童年的林璎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和身边的美国人有什么不一样。父母从来不跟她讲中国的事情。虽然家里经常会收到来自中国的信,但她从来没想过去问父母关于信件的事情。
直到21岁,有一次她和父亲受邀去参加中国大使馆的一个聚会。父亲和大使聊了很久,她就问父亲,“你在和大使聊什么?”父亲说,“我们在聊我的父亲。”她才第一次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原来祖父很厉害,是个很知名的学者,而且还参与了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也是在这次,她听父亲提到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说他们是建筑师,而且在美国留过学,设计了天安门广场。
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自己的曾外祖母是上海的第一批医生。她问母亲,“为什么从来不讲中国的事情?”母亲说,“因为你从来也没问过。”
![]() |
林璎和家人。右边第二个是她的哥哥。长大后也像母亲一样教英语文学,是个诗人。
林璎确实对外部的世界没有太大的兴趣。她之所以那么相信自己是个美国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从来没有好奇过,也没有关注过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她是典型的“好学生”,安静、好学,一点也不像一般人心目中美国孩子的样子:参加各种社团、爱好运动、参加各种聚会,等等。倒是很像中国人,少社交,喜欢和家人呆在一起。
上了中学之后,因为个子小,又长着一张娃娃脸,班里的同学总喜欢把她当小孩。林璎就更不愿意社交,在学校里除了体育之外,所有的功课全部拿A。回到家里除了学习之外,就是陪小动物玩,或者在父亲的陶瓷工作室、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待着,做一些手工艺品。最后林璎以高中成绩第一的成绩考入了耶鲁。
![]() |
林桓将家安在了和城市有些距离的大山林里。
![]() |
林璎从小生活在父亲做的各种陶瓷制品和家具中。
进入耶鲁之后,林璎本来打算学习动物学和动物行为学,因为她喜欢小动物,但是一位老师告诉她耶鲁的动物学偏向活体解剖,她一听立马决定放弃。因为喜欢科学和艺术,觉得建筑比较适合自己,就去学了建筑学。
建筑师林璎
越南战争纪念碑给林璎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伤害。1984年,林璎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之后又获得了总统设计奖。奖项让她得到很多新的设计机会,但她都没有接。
直到30岁,她才慢慢找到状态,开始自己的创作事业。20岁以前林璎对自己的中国血统完全无知,30岁开始,才逐渐发现自己的作品中有东方文化的基因。40岁以后,她觉得自己的东西方思维形成了某种混合和平衡,自己更加完整了。
![]() |
工作中的林璎。年轻时候的林璎,看起来就像邻家的妹妹,她为人低调,不讲究穿着,一个美国记者形容她,看起来总像是“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
重新开始工作以后,林璎创办了自己的私人工作室,做雕塑设计和建筑设计。她的设计从住宅到博物馆到图书馆,再到纪念碑和装置,丰富多样。设计主题包含了妇女、民权、和平、环境、时间、宇宙,逝去,永恒,等等。
近些年来,林璎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增加,她的装置艺术也更多偏向对于存在的反思。
下面是林璎的一些设计作品举例。
![]() |
林璎设计的美国民权运动纪念碑,设计理念来源于马丁路德金的那个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不,不,我们不会满意,直到公正像水一样流淌,正义如滚滚洪流。
![]() |
林璎为母校耶鲁大学设计的“妇女桌”
![]() |
林璎和哥哥林谈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设计的雕塑作品“阅读一个花园”
![]() |
地景装置,汇流
![]() |
林璎设计的密歇根大学一万平米的波浪草坪
![]() |
华人博物馆
![]() |
里吉奥·林奇教堂
![]() |
哈吉斯图书馆
![]() |
林璎设计的私人住宅内部
![]() |
拓扑结构展
![]() |
作为一个科幻迷,林璎对宇宙和自然主题的探索,户外地景装置黄道
![]() |
用钉子做的水体装置艺术展
![]() |
十一分钟线
![]() |
希望广场
![]() |
回收品地景装置
![]() |
系统地景装置,山
编辑整理:杜美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参考:
1 https://www.splcenter.org/what-we-do/civil-rights-memorial/history
2 http://www.biography.com/news/maya-lin-vietnam-veterans-memorial
3 http://www.achievement.org/autodoc/printmember/lin0int-1
4 http://www.mayalin.com/
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这 >
更多人文生活美学内容和原创视频 >
关注微信公号“Lens杂志”(ID:Lensmagazine)
![]() |
Len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把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做成一张音乐专辑 (23人喜欢)
- 她是那种声音一出来,就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的人 | 邓丽君逝世30周年 (24人喜欢)
- 一位英国新闻工作者的美国梦 (20人喜欢)
- “当我闭上眼睛回望童年,看到的是村口那片高低错落的田野......” (35人喜欢)
- 一个不听话的女孩,改变了世界对童年的想象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