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只是利己的副产品
(做个聪明的自私人)
(一)
话说,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打着朋友的名义,或者是亲人、同事,甚至是顶头上司,来借钱,却又逾期不还。
你要用钱的时候去找他,倒好像是你欠了他钱。
这种莫名其妙又超级郁闷的事儿,想起来心里都是痛。
这种人,不仅欠钱,还欠揍,关键是我们甚至拿他们一点法子都没有。
只能瞪圆眼睛问一句,凭什么啊?
(二)
一个前同事,刚生完娃在家坐月子,她就在朋友圈抱怨这件事。
事情很简单,年初,她朋友买房还差几万,找她借,答应提了公积金就还,态度满分。
这毕竟是人家的大事,买房子准备结婚,又不是没钱还,于是我这位前同事也就答应了。
结果,这到年底了,对方啥动静都没有,压根儿没提还钱的事。
前同事生完孩子也要用钱,担心对方是不是忘了,就打电话过去问问。
短短几分钟,差点没把前同事的心肝脾肺肾全都气炸。
你猜那人怎么说?
我觉得是世上最奇葩的理由,没有之一。
(三)
他说自己压根儿没买房,然后怕浪费了借来的钱,所以买了理财产品,现在取不出来。
多么理直气壮又正当万分的理由啊。
我顿时目瞪口呆,他全然一副自己刚刚才想起借了钱的模样。
然后又说,如果不着急用钱呢,就让他继续买着,攒一分利息是一分,以后他买房也能更宽裕些。
这样也行?我懵呆了,不还钱还想赚利息,这脸皮得有多厚?
最后,我也不知道前同事到底要回钱没。
昨天还看见她在朋友圈里哭笑不得地说,那人居然还恶狠狠地发微信,说以后再也不找她借钱了。
好像借她的钱,是她的荣幸?!
前后态度完全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转来转去,咋不和螺旋桨一样上天咧?
好无奈,好痛苦。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欠钱不还变得天经地义了?
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看在交情甚至是血脉的份上帮上一把,到头来却赔了夫人又折兵。
难道,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认为是有的,而且很简单,只需要弄懂一点,足以。
(四)
之前在网上看见有人跟帖,讲自己的原生家庭,和霸道总裁小说里的女主一样的设定。
只不过,现实世界里灰姑娘常有,而王子压根儿遇不着。
这位灰姑娘,有个妹妹,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每次联系灰姑娘,都是和男友花光了钱,找她要钱的。
灰姑娘有份普通的工作,薪水一般,钱都给妹妹后,日子过得是捉襟见肘,于是这一次她拒绝了。
妹妹顿时暴走,滔滔不绝地说自己长大了,舍不得花爸妈的钱,叫她这个姐姐给钱怎么了?
说自己男友还在实习,没啥钱,找她这个姐姐要钱又咋啦?
还发气骂自己姐姐根本不照顾她,不帮她。
灰姑娘只得说自己生活和工作也很恼火,列举自己以往帮她的种种,也没要她还钱。
妹妹自动无视,说受不了气,挂了电话,灰姑娘都没喘口气,她姥姥的电话就来了。
不用说,妹妹找来了帮手,姥姥也是一心思来帮妹妹数落姐姐不照顾人的,还要姐姐多向妹妹学习。
灰姑娘心力交瘁,也无话可说,姥姥说完,接着又是妈妈来指责她。
灰姑娘完全百口莫辩,心里沉甸甸的无力感,只能咬牙噙着泪认了错,给妹妹汇了钱。
你以为事情结束了吗?
(五)
当然没有。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生,她不改变自己,只能一辈子被绑架、被要挟。
就好像我们自己,想学的专业、想找的工作、想要去爱的人遭到家里的反对和禁止,我们又能怎么办?
甚至,有时候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以“为你好”这样的字眼来执拗。
这就是生活,不是电视剧,不是小说,无法指望有人能带我们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
只有依靠我们自己。
幸好的是,这个方法从我们生命还在孕育之初,已经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那就是,自私。
我们看似大公无私的行为下,都掺杂了自私的动机。
而自私并不是罪恶,而是人得以繁衍、社会越来越好的重要基础。
什么?你看到这里被吓住了,想要关闭本文,喋喋不休的辱骂三观不正?
无私,怎么又会是自私?
难道那些小偷、犯人不是因为自私而犯下罪孽吗?
难道,母性是自私?英雄人物丢了自己的命,还是自私吗?
(六)
先来两个所谓“无私”和“利他”的小故事——
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有个狮群。
母狮捕食,但不能先吃,要先让雄狮吃,然后才是母狮自己,最后是幼狮。
这不是个例,而是所有狮群的进食顺序。
看起来,母狮是不是特别伟大,懂得顾家?
再来看另一个故事——
一群狒狒住在一起,等级森严,吃喝拉撒井然有序。
但是有些狒狒不得不冒着风险,担当瞭望者,警惕周围的危机,无暇顾及美食和娱乐。
一旦有掠食者出现,它必须大声发出警报让同伴迅速撤离,而自己却因此引起掠食者的注意而更危险。
为了同伴的牺牲,难道不是伟大的无私吗?
行为的背后,总是隐藏了某种目的。
所以,先别急着盯着表面,让我们像剥开竹笋一样,慢慢向它们的行为动机看去。
(七)
对于母狮和狒狒瞭望者而言,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生存的机会。
在狮群里,雄狮担负着保卫群体安全的责任,它们需要对付更凶猛的野兽。
所以,母狮不想遇到更大的危险,捕猎后就得让雄狮先吃。
而狒狒瞭望者的行为,从以色列生物学家扎哈维的“不利条件原理”来看,雄性动物会用冒险的方式,向潜在的配偶展示自己的基因优势,这样它们就能击败对手,为自己增加交配繁衍的机会。
似乎,它们的目的都在自己身上。
同时,我们从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将会又有新的解释。
母狮和狒狒瞭望者的行为,完全是因为“自私的基因”。
诚如前文所说,在我们的基因里,天生自带了“自私”。
道金斯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强调的是基因具有强烈自我保护的目的性,所以是自私的。
也就是说,我们身体里的基因,一切都以保护自我、以自我的利益为目的,注定我们的本能是自私的。
而我们都是基因制造出来的,是无法抗衡并且扭转基因,和基因对着来的。
当我们的肉身开始衰老、死亡、腐朽的时候,基因却仍然在一代一代传递连绵。
比如道金斯谈到控制生育,看起来是集中资源和精力在少数子女身上,能让他们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其实,最基本的目的却是为了人能拥有更多的食物、土地和金钱等物资。
因为子女越多,所有人分摊下来的物资就会越少。
也就是说,当我们都没钱的时候,我们不会想生很多孩子,这会害得我们更累更没钱。
二胎政策开放后,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不正是“生了谁养吗”?
看起来是为了种群的利他,立足点却是“自私”的。
(八)
如此,我们正视了基因里的“自私”,再来揭露,被丑化的“自私”到底是怎样的面目。
看过安·兰德的一本书,叫作《阿特拉斯耸耸肩》,在架空的乌托邦世界里讲了个很现实的故事——
和当下我们许多人的故事很相似。
男主一个人养家,很有钱。
他的母亲,始终认为没有她生下他,他哪里来的成就,所以对他完全掌控,绝对权威;
他的妻子,自视下嫁给他,做出了无比的牺牲,所以对他要求绝对的满足自己;
他的弟弟,对他羡慕嫉妒恨,最后不惜帮着外人来对付他。
这样的家庭,就像前文灰姑娘姐姐的故事一样。
让我想起,以前看过许多杜撰的侠盗的故事,劫富济贫,讴歌至今。
但换个角度,这和安·兰德故事里的这些家人有什么区别?和灰姑娘姐姐的原生家庭,又有什么区别?
最残酷的,却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自以为自己是穷人,其实却是侠盗故事里被劫的富人!
而男主的家人和灰姑娘的妹妹,才是故事里的穷人,而“侠盗”就是灰姑娘的姥姥和妈妈。
所以,我们才会如此被“憎恨”,又如此被迫无奈。
(九)
后来,安·兰德小说里的男主反抗了。结果很明显,毕竟他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不是吗?
这就是我所想要强调的,关于“自私”的真实面目。
它并不是强调道德领域里,以损害他人利益而牟取私利,而是指理性的人追求正当的私利。
敢于拒绝一味牺牲自我,敢于打破别人对自己的奴性,敢于抗拒别人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
在王尔德《忠实的朋友》里,有钱的老磨坊主以朋友之名要求小汉斯无私来帮自己,小汉斯最后荒废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花园,最后死在帮老磨坊主的路上。
这个故事,就好像我们走上社会后所吃的那些亏一样。
真实的人性和表面上的道德,总是背道而驰。
所以伪君子看穿一切,利用这一点要别人放弃利益来成全他。
他则坐享别人来无私帮助自己,拒绝这种人,反而要被他们扣上“不道德”的帽子,就像文章开头借钱不还的那朵奇葩。
于是,我们需要正视自己基因里的“自私”——
自私并非掠夺他人财物,而是让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
就好像许多事,被人坑了、指责了、受委屈了,往往事后我们才会想起来自己应该维护正当权益。
(十)
除此之外,自私最大的作用,是在社会活动和经济生活中。
早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他就提出——
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的前提。
他认为,计划经济的失败,就是不符合自私自利的人性。
举个例子,私营饭店,出于利己的目的,肯定是想要赚更多的钱,而客人不会无缘无故给他们那么多钱,所以饭店老板必须要做出更好吃的东西,有更好的服务、更好的质量才行。
利己的同时也是在利他,这对于社会、经济包括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都是一件好事。
就好像,我们买东西总会想买价廉物美的,甚至免费得到奖品等等,都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自私”;而作为卖东西的,就会想着卖贵一点、多卖出一些好赚钱。
这些利己性行为,无时无刻不随着我们的呼吸在行动。
大多数人,都单纯的以为,人一旦自私那么大家都会偷懒,不上班不耕地,社会瘫痪。
其实,恰好相反。
当人人都自私,谁还会在乎这种只会伸手要钱的寄生虫?
这种人走投无路连犯罪都要承担刑法的高风险、舆论的高压力,不从自身突破根本无路可走。
故而,正是人的自私,为解决温饱,为提高生活质量,反而会卯足劲儿投入社会工作去,做得更好。
抬头挺胸,做个聪明的自私人,我活得自在!
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每个人都力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一般说来,他既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够增进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的安全或私利。
但是,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该目标并非是他的本意。
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更好。
——亚当·斯密
(一)
话说,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打着朋友的名义,或者是亲人、同事,甚至是顶头上司,来借钱,却又逾期不还。
你要用钱的时候去找他,倒好像是你欠了他钱。
这种莫名其妙又超级郁闷的事儿,想起来心里都是痛。
这种人,不仅欠钱,还欠揍,关键是我们甚至拿他们一点法子都没有。
只能瞪圆眼睛问一句,凭什么啊?
(二)
一个前同事,刚生完娃在家坐月子,她就在朋友圈抱怨这件事。
事情很简单,年初,她朋友买房还差几万,找她借,答应提了公积金就还,态度满分。
这毕竟是人家的大事,买房子准备结婚,又不是没钱还,于是我这位前同事也就答应了。
结果,这到年底了,对方啥动静都没有,压根儿没提还钱的事。
前同事生完孩子也要用钱,担心对方是不是忘了,就打电话过去问问。
短短几分钟,差点没把前同事的心肝脾肺肾全都气炸。
你猜那人怎么说?
我觉得是世上最奇葩的理由,没有之一。
(三)
他说自己压根儿没买房,然后怕浪费了借来的钱,所以买了理财产品,现在取不出来。
多么理直气壮又正当万分的理由啊。
我顿时目瞪口呆,他全然一副自己刚刚才想起借了钱的模样。
然后又说,如果不着急用钱呢,就让他继续买着,攒一分利息是一分,以后他买房也能更宽裕些。
这样也行?我懵呆了,不还钱还想赚利息,这脸皮得有多厚?
最后,我也不知道前同事到底要回钱没。
昨天还看见她在朋友圈里哭笑不得地说,那人居然还恶狠狠地发微信,说以后再也不找她借钱了。
好像借她的钱,是她的荣幸?!
前后态度完全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转来转去,咋不和螺旋桨一样上天咧?
好无奈,好痛苦。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欠钱不还变得天经地义了?
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看在交情甚至是血脉的份上帮上一把,到头来却赔了夫人又折兵。
难道,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认为是有的,而且很简单,只需要弄懂一点,足以。
(四)
之前在网上看见有人跟帖,讲自己的原生家庭,和霸道总裁小说里的女主一样的设定。
只不过,现实世界里灰姑娘常有,而王子压根儿遇不着。
这位灰姑娘,有个妹妹,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每次联系灰姑娘,都是和男友花光了钱,找她要钱的。
灰姑娘有份普通的工作,薪水一般,钱都给妹妹后,日子过得是捉襟见肘,于是这一次她拒绝了。
妹妹顿时暴走,滔滔不绝地说自己长大了,舍不得花爸妈的钱,叫她这个姐姐给钱怎么了?
说自己男友还在实习,没啥钱,找她这个姐姐要钱又咋啦?
还发气骂自己姐姐根本不照顾她,不帮她。
灰姑娘只得说自己生活和工作也很恼火,列举自己以往帮她的种种,也没要她还钱。
妹妹自动无视,说受不了气,挂了电话,灰姑娘都没喘口气,她姥姥的电话就来了。
不用说,妹妹找来了帮手,姥姥也是一心思来帮妹妹数落姐姐不照顾人的,还要姐姐多向妹妹学习。
灰姑娘心力交瘁,也无话可说,姥姥说完,接着又是妈妈来指责她。
灰姑娘完全百口莫辩,心里沉甸甸的无力感,只能咬牙噙着泪认了错,给妹妹汇了钱。
你以为事情结束了吗?
(五)
当然没有。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生,她不改变自己,只能一辈子被绑架、被要挟。
就好像我们自己,想学的专业、想找的工作、想要去爱的人遭到家里的反对和禁止,我们又能怎么办?
甚至,有时候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以“为你好”这样的字眼来执拗。
这就是生活,不是电视剧,不是小说,无法指望有人能带我们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
只有依靠我们自己。
幸好的是,这个方法从我们生命还在孕育之初,已经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那就是,自私。
我们看似大公无私的行为下,都掺杂了自私的动机。
而自私并不是罪恶,而是人得以繁衍、社会越来越好的重要基础。
什么?你看到这里被吓住了,想要关闭本文,喋喋不休的辱骂三观不正?
无私,怎么又会是自私?
难道那些小偷、犯人不是因为自私而犯下罪孽吗?
难道,母性是自私?英雄人物丢了自己的命,还是自私吗?
(六)
先来两个所谓“无私”和“利他”的小故事——
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有个狮群。
母狮捕食,但不能先吃,要先让雄狮吃,然后才是母狮自己,最后是幼狮。
这不是个例,而是所有狮群的进食顺序。
看起来,母狮是不是特别伟大,懂得顾家?
再来看另一个故事——
一群狒狒住在一起,等级森严,吃喝拉撒井然有序。
但是有些狒狒不得不冒着风险,担当瞭望者,警惕周围的危机,无暇顾及美食和娱乐。
一旦有掠食者出现,它必须大声发出警报让同伴迅速撤离,而自己却因此引起掠食者的注意而更危险。
为了同伴的牺牲,难道不是伟大的无私吗?
行为的背后,总是隐藏了某种目的。
所以,先别急着盯着表面,让我们像剥开竹笋一样,慢慢向它们的行为动机看去。
(七)
对于母狮和狒狒瞭望者而言,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生存的机会。
在狮群里,雄狮担负着保卫群体安全的责任,它们需要对付更凶猛的野兽。
所以,母狮不想遇到更大的危险,捕猎后就得让雄狮先吃。
而狒狒瞭望者的行为,从以色列生物学家扎哈维的“不利条件原理”来看,雄性动物会用冒险的方式,向潜在的配偶展示自己的基因优势,这样它们就能击败对手,为自己增加交配繁衍的机会。
似乎,它们的目的都在自己身上。
同时,我们从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将会又有新的解释。
母狮和狒狒瞭望者的行为,完全是因为“自私的基因”。
诚如前文所说,在我们的基因里,天生自带了“自私”。
道金斯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强调的是基因具有强烈自我保护的目的性,所以是自私的。
也就是说,我们身体里的基因,一切都以保护自我、以自我的利益为目的,注定我们的本能是自私的。
而我们都是基因制造出来的,是无法抗衡并且扭转基因,和基因对着来的。
当我们的肉身开始衰老、死亡、腐朽的时候,基因却仍然在一代一代传递连绵。
比如道金斯谈到控制生育,看起来是集中资源和精力在少数子女身上,能让他们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其实,最基本的目的却是为了人能拥有更多的食物、土地和金钱等物资。
因为子女越多,所有人分摊下来的物资就会越少。
也就是说,当我们都没钱的时候,我们不会想生很多孩子,这会害得我们更累更没钱。
二胎政策开放后,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不正是“生了谁养吗”?
看起来是为了种群的利他,立足点却是“自私”的。
(八)
如此,我们正视了基因里的“自私”,再来揭露,被丑化的“自私”到底是怎样的面目。
看过安·兰德的一本书,叫作《阿特拉斯耸耸肩》,在架空的乌托邦世界里讲了个很现实的故事——
和当下我们许多人的故事很相似。
男主一个人养家,很有钱。
他的母亲,始终认为没有她生下他,他哪里来的成就,所以对他完全掌控,绝对权威;
他的妻子,自视下嫁给他,做出了无比的牺牲,所以对他要求绝对的满足自己;
他的弟弟,对他羡慕嫉妒恨,最后不惜帮着外人来对付他。
这样的家庭,就像前文灰姑娘姐姐的故事一样。
让我想起,以前看过许多杜撰的侠盗的故事,劫富济贫,讴歌至今。
但换个角度,这和安·兰德故事里的这些家人有什么区别?和灰姑娘姐姐的原生家庭,又有什么区别?
最残酷的,却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自以为自己是穷人,其实却是侠盗故事里被劫的富人!
而男主的家人和灰姑娘的妹妹,才是故事里的穷人,而“侠盗”就是灰姑娘的姥姥和妈妈。
所以,我们才会如此被“憎恨”,又如此被迫无奈。
(九)
后来,安·兰德小说里的男主反抗了。结果很明显,毕竟他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不是吗?
这就是我所想要强调的,关于“自私”的真实面目。
它并不是强调道德领域里,以损害他人利益而牟取私利,而是指理性的人追求正当的私利。
敢于拒绝一味牺牲自我,敢于打破别人对自己的奴性,敢于抗拒别人把幸福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
在王尔德《忠实的朋友》里,有钱的老磨坊主以朋友之名要求小汉斯无私来帮自己,小汉斯最后荒废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花园,最后死在帮老磨坊主的路上。
这个故事,就好像我们走上社会后所吃的那些亏一样。
真实的人性和表面上的道德,总是背道而驰。
所以伪君子看穿一切,利用这一点要别人放弃利益来成全他。
他则坐享别人来无私帮助自己,拒绝这种人,反而要被他们扣上“不道德”的帽子,就像文章开头借钱不还的那朵奇葩。
于是,我们需要正视自己基因里的“自私”——
自私并非掠夺他人财物,而是让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
就好像许多事,被人坑了、指责了、受委屈了,往往事后我们才会想起来自己应该维护正当权益。
(十)
除此之外,自私最大的作用,是在社会活动和经济生活中。
早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他就提出——
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的前提。
他认为,计划经济的失败,就是不符合自私自利的人性。
举个例子,私营饭店,出于利己的目的,肯定是想要赚更多的钱,而客人不会无缘无故给他们那么多钱,所以饭店老板必须要做出更好吃的东西,有更好的服务、更好的质量才行。
利己的同时也是在利他,这对于社会、经济包括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都是一件好事。
就好像,我们买东西总会想买价廉物美的,甚至免费得到奖品等等,都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自私”;而作为卖东西的,就会想着卖贵一点、多卖出一些好赚钱。
这些利己性行为,无时无刻不随着我们的呼吸在行动。
大多数人,都单纯的以为,人一旦自私那么大家都会偷懒,不上班不耕地,社会瘫痪。
其实,恰好相反。
当人人都自私,谁还会在乎这种只会伸手要钱的寄生虫?
这种人走投无路连犯罪都要承担刑法的高风险、舆论的高压力,不从自身突破根本无路可走。
故而,正是人的自私,为解决温饱,为提高生活质量,反而会卯足劲儿投入社会工作去,做得更好。
抬头挺胸,做个聪明的自私人,我活得自在!
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每个人都力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一般说来,他既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够增进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的安全或私利。
但是,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该目标并非是他的本意。
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更好。
——亚当·斯密